大青龙汤证资料讲解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一、条文解读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候,“不汗出而烦躁”,这里的而表因果关系,是因为不出汗而感到浑身烦躁,这种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邪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说明表邪已有入里倾向,而从以方测证的思路来看,表现入里而仍然使用发汗力强的大青龙汤,则说明阳入里化热仍不在肺、胃等脏腑,热邪在体内还没有侵犯具体的脏腑,通过大青龙强力发热驱邪外出。
此方虽加石膏,但麻黄用量达到六两,所以在《伤寒论》中为发汗力最强的一张方剂。
“脉微弱,不可服之”,微者薄也,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动幅度很小的意思,这是里阳虚的表现。
汗出恶风为阳不摄阴,更添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阴寒内盛、肾阳虚衰,弱阳与邪气勉强相争,争而不胜,就会产生手足厥冷,肢体颤动不宁的表现。
这里主要是以大青龙汤证和少阴真阳虚衰证相鉴别,以免相似证状造成误诊。
关于此条“中风”二字还有诸多争议,古代人读书逐字逐句推敲特别严谨,从此条证状上看,是太阳伤寒可能没有多少争议,但就是看似伤寒成中风,颇费古今诸多注家笔墨和口舌,到现代人们更趋向中风伤寒互文说,而现存桂林古本《伤寒论》上印制的就是“伤寒”二字。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中风见寒脉也。
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
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
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
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
在成无己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又有诸多发明,大致为:太阳中风则是桂枝汤证,太阳伤寒为麻黄汤证,风寒两伤则为大青龙汤证。
此观点由明代方有执所倡导,其在《伤寒论条辩》中打乱了《伤寒论》原有排序:“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伤寒者,单只荣伤于寒而病也;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荣卫皆受而俱病。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展开全文《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何以知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胃,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
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12g 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6g 石膏18g 生姜9g 大枣6g温水煎服,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辨证提要】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
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
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第39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轻证。
脉由浮紧转浮缓,症状由身疼痛变为身重,且时有减轻,说明寒邪郁滞不甚,若感邪较重,郁滞较甚,则脉应浮紧而身疼痛,若感邪较轻,郁滞不甚,则脉缓,身重。
【疑难分析】大青龙汤证,38条、39条为何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一云“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乃互文见义的手法。
其伤寒、中风,是揭示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来路,即无论是伤寒,中风,依一定条件,均可发展为大青龙汤证。
其脉浮紧、浮缓,与个人体质禀赋,身体体质有关,与感邪轻重,亦有直接关联。
感邪较甚,多为浮紧脉,感邪较轻则可见浮缓脉,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如何理解大青龙汤证“身重”的病机?原文39条指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大青龙汤证“身疼痛”的变局,属寒郁肌表,汗不得出,气滞不畅所致,因其郁闭较38条大青龙汤证轻,故身不痛,但重。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1知识储备[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方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其重用麻黄,配合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之邪,用石膏辛寒以清里热,而麻黄与石膏配伍,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达。
因此,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应是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薄、脉浮紧,即太阳伤寒(表实证)兼内热烦躁证。
此外,突然四肢肿势迅速的阳水证,宜峻发其汗,也属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金匱要略》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就寓此意。
3疾病谱1.内科病:用于普通感冒、流感、以及传染病的初期时,以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腰痛、关节痛、无汗而烦躁、脉浮紧,作为投药指征,但没有烦躁者也可投入。
用于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时,以具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鸣、脉浮,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外感诱动宿喘发作,以具有太阳表实证,又有喘鸣、烦躁,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肺炎伴有流感时,以太阳伤寒证,伴有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大叶型肺炎的早期,以太阳伤寒证,伴有烦热、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心源性腹水、肝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以腹形凹陷、呈蛙状腹、舌质淡、有太阳表实证,作为投药指征;但若腹形膨隆、舌质苍老者,切不可投入。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中医名方---大青龙汤
中医名方---大青龙汤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一些经典名方,而且效果很好,以至于流传千古。
大青龙汤出自著名《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主治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身痛不出汗,脉浮紧等。
主要组成:麻黄去节(12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2碎(18g),生姜(9g),大枣十二枚,擘(6g)。
大青龙汤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怕风烦躁,不得眠也。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以微微出汗为主。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伤寒论功能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
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
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
”(《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大青龙汤(中药)使用注意事项:本方解表发汗功能强烈,属解表方剂之冠,故一服中药可以出汗者,应停后服,以防用之过剂,“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特别提示:本文仅供中医、中药类专业人士阅读,交流。
大青龙汤证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如鸡子大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
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浓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
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也。
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以补其气虚,芍药以清其虚热也。
为方中有黄以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
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细思此节之文,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之定例,均可名为伤寒也。
凡外感之脉多浮,以其多兼中风也。
前节言伤寒脉浮紧,是所中者为凛冽之寒风,是中风兼伤寒也。
后节言伤寒脉浮缓,知所中者非凛冽之寒风,当为柔和之温风,既中柔和之温风,则即成风温矣。
是以病为伤寒必胸中烦躁而后可用石膏,至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亦恒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征也。
大青龙汤配方剂量详解
大青龙汤配方剂量详解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青龙汤的配方和剂量,以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本文将从大青龙汤的组成、剂量、煎煮方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大青龙汤,又称大青龙散,是一种源于古代的中药方剂,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因此大青龙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大青龙汤的组成大青龙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青黛、黄芩、黄连、黄柏、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丹参、赤芍、白芍、甘草等。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因此大青龙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大青龙汤的剂量大青龙汤的剂量因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10-15克,一日3次;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减量。
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三、大青龙汤的煎煮方法1. 将大青龙汤的所有草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钟。
2. 开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直至草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3. 过滤草药渣,取草药汁液备用。
四、大青龙汤的适应症大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
大青龙汤通过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大青龙汤的禁忌症虽然大青龙汤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
以下情况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大青龙汤:1. 对大青龙汤中的任何草药过敏的患者。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3. 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的患者。
4. 长期使用抗凝血药物或其他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的患者。
大青龙汤 学习经方方证
大青龙汤学习经方方证大青龙汤学习网上收集的有关大青龙汤的方证、案例、对话、故事及网评。
内容比较杂,我收集整理了几天,但里面条理还有杂乱的地方(有些是自己为了保持“原貌”留下思考的),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更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新的资料和信息内容。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以下百度内容: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太阳中风,应该汗出,脉浮缓。
现不汗出,故脉浮紧,郁而化热故烦躁。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表里两解的名方,有清内攘外之功。
适证用之,效若桴鼓。
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会因误服感冒药、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而失于解表。
致使邪气内伏,形成表寒郁热证。
此时无论发热多高,头痛多重,只要见到恶寒、无汗、口干、烦躁等证,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多能迅挽狂澜,使身轻病减。
若再贻误时机,便会转为慢性痼疾,久久难愈。
【原文点睛】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怔者,大青龙汤发之。
外邪不明显,脉的充血程度少,所以脉浮缓;身不疼是没有寒,但重,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
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此方意在解太阳之表,清阳明之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所以是太阳和阳明的合病;【大青龙汤阵法解读】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清里剂:麻黄、桂枝(3:1)、生姜组成解表组;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3:1 ,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通过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解表发汗。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病毒趁人身体营卫水平下降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用以抵抗外邪,表现就会发热。
为什么身疼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证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有咳嗽。
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
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表实寒,里郁烦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剂分析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 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 恶风烦躁,不得眠。
加减变化:
1.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2.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3.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4.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5.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6.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7.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 蒡子; 8.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 ,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 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 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 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 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证治机理: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解: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 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 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 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 邪外出。
大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方剂组成:麻来自(去节)18g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生姜(切)9g
大枣(擘)十二枚6g
石膏(如鸡子大)18g
方剂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生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
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
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
”(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
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和内外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和内外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大便不通,加大黄少许,后下;呕吐甚,加半夏、竹茹;小便不通,加川牛膝、泽泻;烦躁甚,加栀子、豆豉。
功用:解表清里,清宣肺热。
主治: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烦躁。
用法:水煎2次,合计取药液600毫升,每次200毫升,3次服尽;若热不退,可连服3天。
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原文:《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医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
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
寒则伤营,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
此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
表虚浮缓者,则以桂枝为主。
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
是以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
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
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
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
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
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
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
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
若用汤者,宜详审之。
”方解:38条为大青龙汤主证条,39条为副证条。
形成大青龙汤证的原因是表寒不解,里热郁结,表寒里热,不得外解,故形成外寒内热证候,即是脉浮缓、身不痛、乍有轻时,只要见到“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就可用大青龙汤解之。
是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为发汗之峻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18
课件
35
1、身重烦躁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020/9/18
课件
24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2020/9/18
课件
25
3、
38、39条 35 条
课件
16
(一)分 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浮缓 身不疼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 —— 阳郁缓解
2020/9/18
课件
17
无 少 阴 证
2020/9/18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 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条的禁忌证文法相呼 应。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课件
6
2、结 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 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 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020/9/18
课件
7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20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020/9/18
课件
21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 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
2020/9/18
课件
22
(三)鉴 别
2020/9/18
课件
23
石膏——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2020/9/18
课件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11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 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 中麻黄用量可据)。
2020/9/18
课件
12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 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 生姜、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 期。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表实证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2020/9/18
课件
26
(四)应
用
2020/9/18
课件
27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2020/9/18
课件
28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2020/9/18
课件
29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认为太、少合病。
2020/9/18
课件
30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2020/9/18
课件
3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 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2020/9/18
课件5Βιβλιοθήκη 热风 聚寒 胸束 中表(( 病为 机主 ))
不汗出
因
果
烦躁
2020/9/18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32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克,石膏3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2020/9/18
课件
33
小
结
2020/9/18
课件
34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 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 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 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31
5、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 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发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2020/9/18
课件
2020/9/18
课件
13
(3)治未病
2020/9/18
课件
14
(三)治 禁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亡
筋惕肉
阳
目闰
2020/9/18
课件
15
原文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原文39条提要:补述38条的脉证
2020/9/18
2020/9/18
课件
8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2020/9/18
课件
9
(二)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2020/9/18
课件
10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理
课件
18
(二)讨 论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 风寒邪气郁闭,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寒证。
2020/9/18
课件
19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2020/9/18
课件
第二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2020/9/18
课件
1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2020/9/18
课件
2
原文38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2020/9/18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