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三个基本概念;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

使用:使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世界环境界、人生环境界两方面得到改造和提升;

⑵水平方面:

①层层分析问题水平:如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

②理解结合事实论证问题水平;

③综合概括水平:如概括两个境界、一个基本结论等;

⑶觉悟方面:

①要使学生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

②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复习提问

(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理解和体会。教师提问)

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

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理解有何变化?

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

3.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水平有何变化?

(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理解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升。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个理解,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理解世界的含义(板书)

理解世界:就是准确地理解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改造自然界(板书)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板书)

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持续进步。

提问:如何理解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准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楷体第7段的事例就已说明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脱贫致富事业的发展。

3.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同学们阅读课文125页,回答下列问题:

①改造主观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②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理解水平,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板书)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虽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形成。

李玉安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隐功埋名40载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和平环境里继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造主观世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提问:你每天从事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新的形势下,持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其原因有:第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准确理解客观世界的难度;第二、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点,势必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其中一些观点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背离的冲突。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价值准则规范行为?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有少数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其它原因外,主要是少数人忽视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

漫画“新观点”有什么错误?(学生回答)

(2)改造自己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方法(板书)

理解水平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升文化素质、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既包含着科学知识又渗透着具体思维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升理解水平。

提问:楷体“天之骄子”为什么傻了眼?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作为青年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但只掌握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提升理解水平。“天之骄子”回乡的“遭遇”,说明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理解水平的必要性。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index.htm械募壑笛≡瘛R虼耍颐怯Φ敝?./index02.htm

(3)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板书)

提问:怎样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有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持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持续地理解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持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持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持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提问: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两个文明”建设与“两个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精神文明,因而说,两个文明是两个改造的结果和表现,两个改造是两个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提问:通过什么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达到哪两个境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4.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板书)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实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准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理应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达到这两个境界,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总来说之,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理解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定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才能理解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们学习本册教材的基本结论。

请同学们阅读128页“本课小结”,(用幻灯或板书)出示本课整个知识体系:

巩固新课:

1.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辨别(下列直接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修身养性。

(2)经济体制改革。

(3)荒山变绿洲。

(4)脱贫致富。

(5)我要为人民,营私以为羞。

3.辨析:改造世界就是改造客观世界。

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三课第二节

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 三课第二节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让学生理解网络、传媒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正确对待社会文化的影响;2、了解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道德,杜绝违纪行为;3、能运用增强自制力的方法,主动进行自我约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开展拒绝沉迷网络的教育(解决办法:教师先要摆正位置,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危害,并给出对策,帮学生戒除网络上瘾);2、怎样看待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解决办法:首先介绍早恋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并与不良风气加以区别,提倡正常交往,抵制社会不良风气);3、如何增强自制能力(首先列举一些不良行为,来分析自制力不强的后果,引出自制力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分析如何提高自制能力)。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案例中的双方都有哪些过错?然后简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是非观念,引出“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一知识点。 2、新课讲解 一、拒绝不良诱惑 1、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沉迷网络世界的危害,从而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引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带来了不少困扰; 二是青少年极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受害者,需要加强鉴别能力,科学理性地看待网络世界; 三是网络游戏可以适当娱乐,但是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舒缓减压方式,同学们应该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87页媒体聚焦,并补充参考书136页的相关资料(1)加以说明。 2、正确对待传媒影响。先让学生介绍对于自己最有影响力的传媒类型、自己喜欢看的媒体板块,然后联系当前社会上的所谓“热门”节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的传媒信息中有哪些是正确的、积极的,哪些是不良的、消极的,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分辨,抵制暴力、色情、颓废、无聊、庸俗等不良信息。 让学生阅读课本89页案例链接,补充参考书第138页的相关资料(3),并播放关于整治低俗媒体节目的视频。 3、理性对待偶像崇拜。这个问题需要说清楚三个方面: 一是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正常的心里现象;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教案文本)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政治:《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 案(教案文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论证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教学重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认识的目的什么? 导入新课: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它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的内容。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阅读教材第13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总结 第六课

第六课 1. 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十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真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7.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行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②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注重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认识。

第三课第二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课第二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命题人:周贤 第一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础知识回顾 矛盾特殊性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②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 阶段各有特点③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及必反,相反相 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钱钟书主张“诗分唐宋”“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宋词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说明()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④人们的知识构成和思维方法不同,决定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要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探索股份制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但不能笼统地说股份 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样讲的哲学依据是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

二、主观题 5、一位老中医给肺病患者开药方治病,他介绍,冬天冷,气压高,肺的工作负荷大,用药量虽大,但治疗效果不佳;夏季尽管不发病,但肺病依然存在,只是天气炎热,肺的负担较轻,病情不明显罢了,这正是治疗的最佳时期,这种方法就是“冬病夏治” 简要分析说明“冬病夏治”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 6、2005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初,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重要变化,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和外汇占款都增长很快。同时,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宏观调控决策的难度。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亲自主持会议,分析研究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了一系列适时适度、有保有压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住土地和信贷两个阀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并分析这些哲理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政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 世界 了解改造世界的内容,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初步树立自觉地改造世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1、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讲解法,调查举例法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

哲学第六课试题

知能综合检测(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1.【选择题】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1.推进农村改革的实践活动是(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是一种间接现实性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2008.海南高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8月8日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节日。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3.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开展经济普查的哲学依据是( ) A.真理都是具体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D.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正确认识 4.2008年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现在虽然还不能被根治,但药物控制病毒已经成为可能,延长感染者生命也成为可能。这说明( ) A.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B.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始终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目的 5.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教案

前言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教案第三课第二节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恪守道德规范第八、九次课学时:3 备课日期:2013年10月8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让学生理解网络、传媒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正确对待社会文化的影响;2、了解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道德,杜绝违纪行为; 3、能运用增强自制力的方法,主动进行自我约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开展拒绝沉迷网络的教育(解决办法:教师先要摆正位置,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危害,并给出对策,帮学生戒除网络上瘾);2、怎样看待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解决办法:首先介绍早恋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并与不良风气加以区别,提倡正常交往,抵制社会不良风气);3、如何增强自制能力(首先列举一些不良行为,来分析自制力不强的后果,引出自制力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分析如何提高自制能力)。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案例中的双方都有哪些过错?然后简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是非观念,引出“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一知识点。 2、新课讲解 一、拒绝不良诱惑 1、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沉迷网络世界的危害,从而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引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带来了不少困扰; 二是青少年极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受害者,需要加强鉴别能力,科学理性地看待网络世界; 三是网络游戏可以适当娱乐,但是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舒缓减压方式,同学们应该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87页媒体聚焦,并补充参考书136页的相关资料(1)加以说明。 2、正确对待传媒影响。先让学生介绍对于自己最有影响力的传媒类型、自己喜欢看的媒体板块,然后联系当前社会上的所谓“热门”节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的传媒信息中有哪些是正确的、积极的,哪些是不良的、消极的,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分辨,抵制暴力、色情、颓废、无聊、庸俗等不良信息。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6第六课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专家点评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周末练习题(答案详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二、知识结构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2、 3、 4、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真理的特点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的含义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5、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8、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四、重点知识探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选做题 [2011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A组: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GDP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核算GDP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这表明( )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5、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这体现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 6、我国科研人员运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基因组装工具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树立了新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标准。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D.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难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笑话《体会》 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这位哲学系师兄,把大一时的懵懵懂懂到大四时清醒地认识自我,用几句幽默的话高度精确地加以概括,确有“渐入佳境”之妙。 基础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选择题)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原因(选择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__________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_________的,对未来充满_________,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_________________,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_____,勇敢地接受________与________,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质变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和场所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的变化。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要准备,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然结果;_________又为新的_________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_________到_________,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事物的_________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_________ ,促成_________,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互动探究 探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 1、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和课本提示说明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请你谈一下事物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本框题主要阐述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的相关知识,与下一框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八课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前面已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国家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使得政治教学能够更好、更真实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是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真正进行社会参与,因此在对“发展的普遍性”的认识,以及“发展的实质”认识上不够精准,这也给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基本观点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 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道路。 2、理性精神:通过感悟自然、社会和人之认识的发展,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3、公共参与:通过自身接触的发展成就,自觉投身到新时代社会

发展的大潮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策略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相结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背诵相关知识,并随机抽查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越来越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 了解发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完成自学展示环节通过展示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疑难困惑,为授课提供依据指导。 通过阅读明确“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通过阅读和圈划,让学生明确易错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 (四)合作学习 通过三个视频,小组合作讨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得出发展的普遍性,通过图片展示,辨别是否所有的运

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三个基本概念;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 使用:使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世界环境界、人生环境界两方面得到改造和提升; ⑵水平方面: ①层层分析问题水平:如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 ②理解结合事实论证问题水平; ③综合概括水平:如概括两个境界、一个基本结论等; ⑶觉悟方面: ①要使学生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 ②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复习提问 (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理解和体会。教师提问) 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 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理解有何变化? 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 3.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水平有何变化? (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理解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升。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个理解,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理解世界的含义(板书) 理解世界:就是准确地理解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第二框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第一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改造主观世界的内涵及其核心任务;掌握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理解怎样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法,举例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概括问题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增强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和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哈佛大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偷拿了一本珍贵的资料书。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他偷的书就成了唯一珍品。要不要把书送回去?他犹豫了,不送受到心灵的谴责,送了则有可能被学校开除。经过斗争,他还是决定把书交送给校长。 【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PPT显示】10%左右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50%以上的学生只是做了一方面的选择,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的,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部分学生的续写虽然想象力十足,但是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等。 【教师归纳】可见同学们在看待实际问题的方法和价值取向需要不断完善,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板书】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PPT显示】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总是谆谆教诲人们要注意改造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不懈的改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求进的改造;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就是借鉴的改造;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终生的改造。 【提问】能否举出一些你曾参与过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学生发言】略。 【提问】在人的主观世界中都存在非常重要的“三观”问题,大家知道是哪“三观”吗?【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在思想,而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及答案(1)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 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 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 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 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说明 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父亲让他亲自试试。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 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10、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门以0.1纳米一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A、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B、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D.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 12.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 1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1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需要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面对能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加大了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如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起草循环经济法等。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7、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这个传说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19.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 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A .实践决定认识 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