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ppt及文字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与戏曲
现在通常所说的戏剧,其概念来自西方,指 “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 一种艺术”(《辞海》)。 然而“戏剧”一词自古有之,最早见于杜牧 《西江怀古》诗:“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 荒唐。” 宋元两代多以“优戏”或“伎剧”指戏剧,而 不用“戏剧”一词。 直到明代,才使用“戏剧”一词作为戏剧的通 称。
水 袖
耍 素 珠
椅子功
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所用 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张的形式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褒贬。 脸谱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北齐 兰陵王长恭作战时所戴之面具, 后由面具发展为直接在脸上勾画, 到明清时形成一定规矩,即成脸 谱。
脸谱
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
阶段 孕育 形成 发展 时间 上古—魏晋 唐 宋 代表戏种 角觝戏、歌舞戏 参军戏 杂耍 特点 故事性 角色 舞台、剧本 形式精炼 体制严格 行当全备
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 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 “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 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 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王 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 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 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 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 多剧作家也附庸而兴起骈丽化的风气来。当时这些被昆 山腔用来演唱的明代“新南戏”剧本,则被曲论家吕天 成改称作“旧传奇”,而著录在他所著的《曲品》之中。
高潮
元、明、清
杂剧、传奇
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 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 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 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 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②皮簧腔系。源于由西皮腔和二簧腔相汇合的皮簧腔。 清中叶随徽班、汉班的演出流布南北各地,发展为安 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贵州、浙江、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和北京等地的 各种皮簧戏,或被当地剧种吸收,成为当地剧种声腔 之一。 ③弦索腔系。在明代流传的民歌小曲,如〔耍孩儿〕、 〔山坡羊〕、〔柳枝腔〕、〔罗罗腔〕、〔越(月) 调〕等基础上形成,发展为河南、山东、河北、山西、 陕西、江苏、湖北等地的丝弦、柳子戏、越调和弦子 戏,或为其他剧种吸收,作为演唱的曲调。 ④乱弹腔系。由演唱二凡、三五七腔调的剧种组成, 主要流传在浙江、江西等地,或被其他剧种吸收为演 唱的曲调之一。
元 杂 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盛行 于元代。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 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 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 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 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杂剧家突破一本四折的限制。一 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 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 杂剧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 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男子角色。杂,以 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 (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




5、人物的脸谱化:戏曲的脸谱花旦、青衣旦、净、丑,不完 全是区分善恶,更多的是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具有象征性。 如花旦象征伶牙利齿或泼辣风趣,净象征刚烈威猛或粗豪鲁莽, 丑也不一定是坏人,往往象征滑稽恢谐,等等。 6、动作的程式化:因为注重写意、虚拟,必然就产生了约定 俗成、观众认同的动作程式,如以马鞭代马,站在桌子上象征 城楼,没有真实的布景、导具,而表现开门、进门、上山、下 山、跑马、坐轿等等,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7、悲喜的多味化:西方戏剧,悲剧、喜剧界限分明,各有统 一的纯粹风格,互不掺和;中国戏曲中从来喜欢悲喜交集,严 肃与滑稽同场。因为中国美学注重“多味”,正如王维“雪里 芭蕉”,四时景物绘于一景。 8、结尾的团圆化:它是民族的“乐天”心理,或相信“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或寄托浪漫理想,相信邪不压 正,主要是中庸之道体现的“中和为美”的民族心理积淀。
到了嘉靖晚叶,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大批吴中曲家仍 “愤南曲之讹陋”,对昆腔曲剧做了更进一步的改革。 特别是魏良辅,博采众长,与同道的切磋,“足不下 楼”,潜心钻研,最终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 字则头腹尾音之毕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 收音纯细”,传衍至今而成为最高尚的中国艺术歌曲。 在创发“水磨调”的同时,魏良辅又和同道在原有的笛、 管、笙、琵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三弦、筝、阮等弦乐器, 使之成为以笛为主的管弦众乐合奏。一方面强化了“水 磨调”的音乐功能,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北曲昆唱”的 扞格,从而倍受曲坛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魏良辅“水 磨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他也因 此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这时的 昆腔“水磨调”主要用于“清歌冷唱”的清曲演唱,直 到明代嘉靖、隆庆间,是梁辰鱼所作《浣纱记》传奇翻 开了昆腔“水磨调”走上戏台演唱的历史。
戏曲本质

亚里士多德: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 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 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 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 今天的人好的人。



印度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 戏剧就是模仿。语 言和形体动作和内心的表演。 黑格尔: 戏剧的主要因素不是实际行动,而是人物内心情 欲的展现 。 布莱希特: 戏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剧场乃是检验人类 的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
戏曲的功能
戏曲的功用:
教育功能 认识功能 审美功能 休闲娱乐功能

戏曲与政治

文化大革命 八大样板戏
1、再现的表现性:绘画、雕塑、戏剧,主要是再现艺术;音 乐、舞蹈、抒情诗主要是表现艺术。戏曲作为戏剧的一种,是 再现艺术;但它又讲究情感表现,追求境界、韵味,带有音乐、 舞蹈。所以与话剧相比,它具有很多表现成分,不象话剧真实; 但就表现而言,它又不象音乐、舞蹈那样强烈,要受剧情再现 的制约。 2、时空的灵活性:戏曲不像话剧每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 它的时空是在剧中人的唱、念、做、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3、曲辞的诗意性:戏曲是宾白叙事,曲辞抒情。其曲辞就是 诗歌,具有诗歌的比兴象征、情景交融、声韵节奏等美学特征, 重在写意,而非写实。 4、宾白的夸张性:戏曲的宾白不象电影、话剧中人物的台词 那样迫近生活的真实、自然,而是带有夸张、变形。例如自报 家门常用整齐的韵语,对白、旁白中很多插科打诨以及说白中 那种特殊抑扬顿挫的腔调,都与实际生活的说话大不相同。
中 国 戏 曲 艺 术
文学形式
• 叙事类 : 完整情节 • 抒情类: 韵文与人物 • 戏剧类: 化合叙事与抒情
艺术形式:




造型艺术: 运用线条、色彩塑造艺术形象 表演艺术: 运用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塑造形象 语言艺术: 运用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 综合艺术: 综合运用造型、表演、语言艺术手段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
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 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 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 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 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 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牡丹亭》即《还魂记》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作品通过杜丽 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 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wenku.baidu.com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 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 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牡丹亭》在艺术上 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 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清代地方戏:花部、雅部的争胜
一、六种声腔系统 明代以来,产生了由弋阳腔在各地派生的剧种 所构成的高腔腔系,和由各地昆腔戏所构成的昆 腔腔系外,主要的还有下列4种腔系: ①梆子腔系。源于陕西、山西的梆子腔。清中叶 流布已广,繁衍为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 南、山东、四川、安徽、江苏、贵州、云南等地 各路梆子戏,或被当地剧种吸收成为当地剧种声 腔之一。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 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 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 照九州岛”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 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 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 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 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 州岛”。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 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 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 调”。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起抒发感情、渲染环境和连接情节的作用。元杂剧规定,每一 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 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 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 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杂剧的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 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 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 徕儿(小厮)。
京剧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 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 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 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 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 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 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 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 的作用。
• 昆曲: 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 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 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 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 传奇”为主。
昆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 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 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 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 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 之师 ”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 人类口述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