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分析新能源发展问题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思政资源设计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思政资源设计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9d7d6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f.png)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思政资源设计与研究发布时间:2022-11-28T12:06:37.6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5期作者:赵海兰[导读]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赵海兰淄博职业学院【摘要】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育人大计。
本文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设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思政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建设逻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社会培养德技兼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了“四专题、五层级”的课程思政资源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落实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 “四专题五层级” 思政资源混合式教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落脚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巧妙地融合运用到一起,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课程体系[1]。
1.“四专题五层级”课程资源设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思政设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思政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建设逻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社会培养德技兼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了“四专题、五层级”的课程思政资源,四专题包括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劳动意识、职业素养在内的四个思政专题,五层级思政元素载体包括典型案例、人物事迹、创新竞赛、行业资讯、专家讲座,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思政8个融入点的建设,共建成包括教学设计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视频、微课、讲座、案例、课件、企业专家连线等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发展、高压原理及安全防护、动力电池分类及工作原理、电池管理系统原理及检修、动力电池拆装与调整确定了4 个知识点、2个技能点作为思政“融入点”。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3454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1.png)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和理解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然界中的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和具体案例等方面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辩证过程。
自然辩证法强调“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式,即对事物进行分析时要同时考虑其各种矛盾的侧面和不同的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1. 指导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帮助科学家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界的问题,避免片面和孤立的观点。
例如,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自然辩证法能够促使科学家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各种因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促进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观点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例如,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培养创新能力: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全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在碰到困难和矛盾时能够找到创新的解决思路。
这一点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自然辩证法能够激发人们对新能源和可持续技术的探索和创新。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案例1. 生态农业:传统的农业模式对土地、水资源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方式。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农业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它通过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土壤和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建设: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1d3e42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3.png)
导学案年级:高二科目:政治主备:XXX 审核:高二XXX 备课组课题:选必3 《8.1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标: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
科学精神:理解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把握整体性地思维与动态性地思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能够进行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和动态性思维,进一步形成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的能力。
树立辩证思维的意识和自觉性,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
学习目标:辩证思维的特征【课前准备】阅读教材P76-79,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填空【课中学习】议题一传统车企转型之路,理解辩证思维的含义新老势力齐亮相,新能源汽车成焦点2024北京国际车展正式回归,作为今年中国首个A级车展,这次车展的主题为“新汽车新时代”,以其磅礴的气势与前沿的科技魅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展示平台之一,本届展会不仅汇集了近千辆展车争奇斗艳,更以新能源车型的空前阵容,展现出汽车行业无可争议的转型趋势和绿色承诺。
在参展车型方面,包括117台全球首发车型(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占30台)、278个新能源车型、41台概念车。
【思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重塑,传统汽车产业如何备战未来?《吕氏春秋·察今》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阅读上述材料,从思维方式角度谈谈“荆人袭宋”失败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的思维方式。
议题二追求共存共荣发展懂得辩证思维的特征纵观汽车工业发展史,高效的内燃机出现,让蒸汽机从此成为了过去式;而今,电动汽车平地而起,也由此出现了电动车不久后将取代燃油车的结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北京车展上,各大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品牌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全面推进电动汽车产品布局,新势力品牌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新能源阵营。
辩证类面试题目(3篇)
![辩证类面试题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fb23c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9.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
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46亿,占总人口的24.6%。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题目要求请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当前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看法:1. 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成因;2. 探讨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和建议;4. 分析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及对策。
三、解题思路1. 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成因(1)现状:我国老龄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②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城乡、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③家庭结构变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养老负担加重;④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2)成因:①人口结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②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④传统观念影响: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养老问题难以解决。
2. 探讨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经济影响:①劳动力供给减少: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影响经济增长;②消费结构变化:老年人消费需求与年轻人不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③养老产业兴起:老龄化问题推动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2)社会影响:①家庭养老负担加重: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问题逐渐凸显;②社会道德观念变化:老龄化问题引发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③社会和谐稳定:老龄化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案例分析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e9e76069eae009591bec08.png)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准确表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3)理解并准确表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事物发展方向前进性、道路曲折性及发展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学习,提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同时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四、先学指导:根据知识体系,小组合作自学,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用一组汽车发展历程的图片,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正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汽车走进我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人们又多了一个选择:新能源汽车。
【情景探究一】感受生活在家庭支出允许的情况下,请做出你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选择1:传统能源汽车,比亚迪F6 (售价8—15万元)选择2: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电动e6(预售30万)(设计意图:本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很多家庭有汽车。
对学生的两种选择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归纳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小结: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成长。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做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过渡】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如何支持作为新事物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景探究二】解读生活仔细观看录像,概括当前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举措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补充。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描绘未来的城市交通,提高参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8e3b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a.png)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Dialectical Materialism)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事物进行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以此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发展。
下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观察和分析现象的全面性自然辩证法倡导研究人员要从全面性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象。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并可能倾向于片面地观察和分析。
然而,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只有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象,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不能只看到局部的温度升高,还要考虑到全球的气候系统,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
二、辨别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自然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提出了矛盾的辨证法。
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例如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等。
通过辨别和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比如,在研究新能源技术时,研究人员常常需要解决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辩证地分析和解决这个矛盾,才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推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性的变革实现的。
科学研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提醒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的束缚,大胆地探索和创新。
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提出就是对牛顿力学的革命性突破,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四、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自然辩证法强调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发现和验证科学规律。
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实验和观测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检验,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并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例如,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验证,我们才得出了地球是圆的、物种演化等一系列科学规律。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新能源专业导论》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新能源专业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b88562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4.png)
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一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节点,而只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才能稳固他们的专业思想,一旦专业思想稳固学生就会更乐意投入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专业介绍或一两次报告的方式来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面向大一新生组织实施了“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计划”。
首批共立项建设了十门专业导论课程。
下面以《新能源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例加以介绍。
一、建设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通过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素质方面重在培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二、建设内容与方法01从国际组织权威报告等渠道广泛收集整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围绕新能源所做的战略规划,并有机融入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分析科技产业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书中所用到的反映我国新能源建设成就和战略的部分内容参见下图。
02将素质教育和要求以独立章节明确写入教材,让学生明确认知教材中素质教育部分内容03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比如,通过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系统分析新能源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通过梳理燃料和电力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辩证地分析新能源的环保性,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安全问题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构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新能源的整体转换技术路线图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化学与生物、物理与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进行新能源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引导跨学科交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围绕能力培养所开展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三、应用与推广新能源专业导论课程已开设了两年,实践证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解决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困惑、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均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申论范文
![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申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89f36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8.png)
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申论范文发展与问题如同孪生兄弟,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始终相伴相生。
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是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解决问题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到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每一步跨越都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经济领域,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解决贫困、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关键。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工业化进程,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发展使得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从而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在科技方面,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为解决环境、能源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可能。
像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传统能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以工业发展为例,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善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但也出现了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城市病”。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沟通、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泄露、网络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的成果而忽视其带来的新挑战。
正确对待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秉持积极的态度。
一方面,不能因为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就否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是发展的必然代价。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从社会问题中寻找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发展,这既解决了养老问题,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27f41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3.png)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解析自然规律的方法体系,它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
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对自然现象的逐步发现和认识,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来展开对于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分析。
《自然辩证法》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探究了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总结了历史上以至当代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表现出复杂多样、矛盾纷呈的特性。
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他指出了物质不断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即“物质具有永恒性和周转性”,“物质的变化是建立在物质的永恒性基础上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这些原理,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自然现象看作一种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单一现象。
在自然辩证法的框架下,恩格斯提出了诸如“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概念。
其中,“否定之否定”原理认为事物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斗争、转化而进化。
当旧事物在新事物面前被否定以后,也给予了新事物继续发展的契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物质条件和物质状态的变化为基础,否认任何超自然的干预或力量。
自然辩证法不仅为自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无论是对于生态建设的理念把握还是对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创新,自然辩证法都能提供指引和参考,实现可持续环境和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探究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强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它所提供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中国发展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中国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573a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8.png)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中国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力逐渐崛起的国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社会不公等。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我们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矛盾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在中国发展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不可避免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和消耗。
环境和资源的污染和短缺又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地域和人口的国家,各地区、各人群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和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一些欠发达地区和群体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需要在推动全国各地区、各人群的共同富裕的重点关注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和群体的发展,缩小地区间、人群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矛盾运动的。
在中国的发展中,社会不公与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矛盾所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剧、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我们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加大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力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所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国际竞争和冲突。
面对这种矛盾,中国需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2023年自然辩证法总结汇总
![2023年自然辩证法总结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74bd30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5.png)
2023年自然辩证法总结汇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023年的今天,我们可以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进行一次总结汇总。
一、 宏观系统理论宏观系统理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看作是由微观系统构成的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理论从整体上考虑了微观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宏观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宏观系统的稳定性原理和变化原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改造自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多元模型理论多元模型理论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这一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受多个影响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
通过对多元系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为自然界的掌握、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 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或缺,一个健康的整体需要保护和维护每一个部分的平衡状态。
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不断地进行着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自然辩证法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以保障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以系统的视角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四、 新能源研究能源危机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随着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石油、煤炭等能源日益枯竭,人们开始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自然辩证法认为,新能源需要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将地球上新能源的多元性进行深刻剖析,然后通过对其运作原理、应用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和使用,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未来能源发展辩论辩题
![未来能源发展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e53e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9.png)
未来能源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未来能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首先,可再生能源具有持续性和环保性,可以有效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不会因为使用而枯竭,而且在利用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技术不断成熟,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能源供应。
最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比如,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停止太阳升起,我们不能停止风吹动。
”这表明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反方辩手:未来能源发展应该注重多元化,不能只局限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首先,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而且目前的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技术成本仍然较高,难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电池板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会对传统能源产业造成冲击,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的经济困难和就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未来能源发展中注重多元化,综合利用各种能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能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我们应该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元化能源的利用,以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的角度浅谈自然辩证法
![从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的角度浅谈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01bef2700abb68a982fb17.png)
结课论文2014年秋季学期题目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姓名李娟院 (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号142080791002指导教师景君学日期2014年10 月25 日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李娟(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4级)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各种能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各种能源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引出生态自然观。
为了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Abstract: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arious energy of our country,combin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Analyses the various energy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energy use,which leads to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Keywords: energy problems .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1.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学问。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19813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e.png)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作者:何婷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4期摘要:2012年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用以解决新的发展实践的需求。
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正当其时。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传统生产力的对立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要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奋力实现强国梦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辩证法;历史观;实践观引言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力量总和,对其发展变化的剖析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对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实践证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说明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及时对生产力基本内涵概念作出正确的诠释,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推动伟大实践以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
一、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时代超越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突出了人们对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原理的理解与升华,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时代超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民对于生态环境、宜居宜家、健康医疗、满意教育、稳定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需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通常,人往往在满足低级需要后会产生更高级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当前正在向着更高的需要转变,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制约,还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是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尊重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新能源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新能源](https://img.taocdn.com/s3/m/99ee5180cc22bcd126ff0c16.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业题目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新能源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新能源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对能源的低效利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
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新能源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是困扰当今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
石油、煤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天会消耗殆尽。
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从哲理上看,其核心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正如朱训理事长指出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本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解决其中的矛盾与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1。
一.新能源的哲学基础1.人类是对自然界的超越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在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作为一类高级存在物分化出来。
自然科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类的出现既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高等哺乳动物———古猿长期演变,进化产生的,是自然界物质分化的结果]2[。
人从自然分化出来后与之形成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活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规律与形成路径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规律与形成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a07d4e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2.png)
经济观察2024年第2期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规律与形成路径谢建邦摘㊀要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驱动的要素协同实现的生产力实践条件变革,它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创新发展㊁协调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为目标,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㊂构建 实践条件 实践手段 发展目标 这一生产力理论框架,并从纵向的历史演进逻辑和横向的形成机制双重维度解构新质生产力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协调宏观发展目标与生产力实践过程,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利用要素协同和产业融合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㊂关键词新质生产力㊀数字经济㊀高质量发展㊀产业融合㊀要素协同作者简介:谢建邦,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数据要素市场驱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3JJB014);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实践一般项目 畅通 数据之旅 :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策略可持续性研究 (2022BSCX17)㊂㊀㊀一㊁引㊀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及 新质生产力 ,强调要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㊂新质生产力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要素,准确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规律对回答 如何形成 和 如何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等问题至关重要㊂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是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卓越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突破,需要关注其在理论上的承续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㊂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既在演进逻辑上具有历史连贯性,又在形成路径上具有时代特征㊂因此,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还需要回到 生产力 本身,从纵向梳理其历史演进逻辑,从横向解构其发展机制,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㊂学界在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对生产力的概念有多种见解㊂部分早期的研621经济观察究将生产力解释为 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①㊂这类定义停留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阐明了生产力的水平反映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小,但没有解释生产力本质上是什么,以及为何要发展生产力㊂②除此之外,这种一直强调人类对自然具有主导地位的观点 以征服自然为荣,以改造自然为刃,视自然资源为战利品 不仅成为人类掩耳盗铃,不断通过掠夺㊁破坏自然资源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托词,而且忽略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与自由等本源目的㊂③还有部分学者尝试从生产力要素的视角拼凑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继而产生了二要素论㊁三要素论和多要素论之争㊂例如,将人力要素㊁物质要素㊁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等看作现代核心生产要素㊂④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形成劳动过程的要素和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等的论述,例如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⑤,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⑥等㊂然而,无论是决定劳动力的因素还是形成劳动过程的要素,都只是为诸多因素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提供洞见,本质上既未将生产力的发展目的涵盖其中,也没能明确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㊂⑦因此,即便不断添加和丰富反映时代特征的生产力要素,也只能对生产力内涵进行有限的补充,生产力概念仍需要更具一般性和完备性的理论界定㊂本文尝试对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更具一般性和完备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阐释和形成路向提供理论基础㊂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考虑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的渐进式㊁螺旋式发展演变规律,从纵向的历史演进逻辑和横向形成机制双重维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解构;第二,关注新质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的外部动态性和内部互动性,提供有利于整体与局部㊁长期与短期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㊂㊀㊀二㊁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与内涵㊀㊀(一)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探索发展㊁系统集成和赓续创新三个阶段㊂探索发展阶段可追溯至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㊂生产力这一思想和概念在学者们对财富的来源进行探索时即初见端倪㊂重农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㊃魁奈(FrançoisQuesnay)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并使用生产力概念的学者㊂他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进程,认721①②③④⑤⑥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㊂马昀㊁卫兴华:‘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㊂柯宗瑞:‘生态生产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㊂鲁品越:‘ 资本论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再发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㊂张朋光:‘生产力解读的四种范式和三重境界 棱镜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评析“,‘学术论坛“,2016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的㊂在他看来,生产力即 土地生产力 ㊂①亚当㊃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劳动生产力,将 劳动 看作国民财富的重要来源㊂②萨伊(Jean-BaptisteSay)创造性地提出了 精神生产力 ,认为生产是土地㊁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并进一步将生产力细化为 资本生产力 和 自然生产力 ㊂③在此基础上,大卫㊃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机器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认为财富的增长 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实际肥力,资本积累和人口以及农业上运用的技术㊁智巧和工具 ④㊂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㊃李斯特(FriedrichList)是最早倡导建立并系统地研究 生产力理论 的经济学家㊂他认为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⑤,且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像萨伊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蓄积的财富(也就是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⑥㊂因此,李斯特的研究同时重视包括制度㊁环境㊁科学技术㊁教育㊁自然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㊂⑦在系统集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回顾了早期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并提出了完整且科学的生产力理论㊂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产力包含两层内涵,其一指代生产效率㊁生产水平,其二指代生产力诸因素㊂生产力因素形成了生产过程,而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则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和表现㊂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即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 ⑨㊂在‘资本论“中, 生产力 这一概念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㊁流通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过程㊂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社会的生产力,认为是社会将改造自然作为手段和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目标的能力㊂此处, 能力 同时涵盖了生产力实践中的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㊂前一阶段的生产力实践创造了当前阶段的基础条件,并为当前阶段的发展目标提供支持㊂约束条件则对发展目标形成限制,对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实践提出要求㊂进一步,列宁和斯大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具体化和发展㊂列宁认为,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㊂ 他将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提出技术改造㊁改造农业劳动组织㊁发展大工业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工具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㊂ 斯大林的生产力思想继承了马克思㊁恩格斯和列宁的生产力思想,并进一步厘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地理环境㊁人口等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㊂82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法]弗朗斯瓦㊃魁奈:‘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吴斐丹㊁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91-102页㊂[英]亚当㊃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㊁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7-14页㊂[法]让㊃巴蒂斯特㊃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㊁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72-75页㊂[英]大卫㊃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㊁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3页㊂[德]弗里德里希㊃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18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㊂黄亚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6页㊂孙冶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㊂[德]马克思㊁[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多语种珍藏版“,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第44页㊂‘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㊂黄亚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1-32页㊂经济观察在赓续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使得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更具时代性㊁实用性与现实性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注重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邓小平提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的重要观点㊂江泽民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㊂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全面㊁协调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在深入研究我国实际情况后,创新性地提出了 新质生产力 这一新概念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积极培育新能源㊁新材料㊁先进制造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㊂综合以上观点,实践条件㊁实践手段和发展目标共同组成了生产力的理论架构,即 实践条件 实践手段 发展目标 生产力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探讨新质生产力,会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㊂㊀㊀(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条件包含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和人们之间利益矛盾的协调性两个方面㊂①马克思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及一切生产的条件包括 进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和 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 ,这为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提供了切入口和方法论㊂②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㊂ 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㊁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㊂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㊂ ③因此,新质生产力实践的条件既涵盖了前人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描绘了新阶段的起点,具有历史的连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协作㊁分工㊁机器生产等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㊂④如今,数字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跨产业㊁跨区域等更大范围的协作,支持更具专业化㊁细密化的分工模式和智能化的机器制造,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升㊂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涵盖了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生产力思想和生产关系变化导致的生产条件变化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 诚然,生产力㊁实践㊁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㊂然而,生产关系㊁理论㊁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㊂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921①②③④孙大飞㊁张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发展研究 基于人的发展的视角“,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98页㊂柯宗瑞:‘生态生产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6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㊂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赋予新质生产力以更丰富的内涵㊂形成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考虑发展战略㊁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㊁微观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的影响,也要将社会制度差异纳入研究范畴,考虑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㊂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手段是指实现生产力发展目标的工具性目的㊂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即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㊂③马克思认为 研究在各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生产率程度 是评价亚当㊃斯密所说的 前进或停滞的社会状态 的关键㊂这暗示了 生产率程度 (即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作为促进生产的途径和手段,是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性目的㊂这与可持续发展㊁ 以人为中心 的发展观等成就性目的存在区别㊂ 取得发展并不是一种自我生效的绝对目标,而是一种相对较好的㊁只是取得某种特定生活意义上较为可取的状况㊂正是没有看到这种相对性,使得许多人把发展变化进程等同于它的目标,这样就把工具性的目的错认为成就性目的㊂虽然在某些方面,发展本身是追求目的的,但是在更深层面,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㊂ ④据此,可以厘清新质生产力实践的 条件 手段 与发展的 目标 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力要素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条件,生产效率㊁生产水平则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性目的,即 手段 ㊂实际上,实体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㊂⑤为实现生产力的发展,需通过制度构建㊁战略部署和政策引导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协调短期条件约束和长期美好愿景与需求之间的矛盾㊂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㊂物联网(IoT)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机器学习等技术渗入各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智能制造㊁智能农业㊁数字零售和数字物流等新产业形态,为生产力实践带来深刻变革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显现出的主要矛盾和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发展观念㊂在不同时代,社会发展观念围绕物质㊁人和生态自然发生演变㊂在工业文明时代,物本主义的传统发展观念主导着生产力实践,人们片面地将发展问题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这是发展手段代替发展目的㊁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的表现㊂迈克尔㊃托达罗(MichaelTodaro)㊁丹尼斯㊃古雷特(DenisGoulet)和贡纳尔㊃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等尝试对这种将人的主体性㊁社会公平等边缘化于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不正常情况进行纠正,将社会的全面进步纳入对发展问题的考究中,提出社会中心型发展观,认为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统一㊂在罗马俱乐部提出 增长的极限 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引发了赫尔曼㊃戴利(HermanDaly)㊁赫伯特㊃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和詹姆斯㊃奥康纳(JamesOᶄConnor)等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们提出并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经031①②③④⑤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141-142页㊂林毅夫㊁蔡昉㊁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65页㊂马昀㊁卫兴华:‘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㊂[美]德尼㊃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㊁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3页㊂苏玺鉴㊁孙久文:‘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㊁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社会科学季刊“,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12.C.20231222.1549.040.html㊂经济观察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中指出无工作增长(joblessgrowth)㊁无声增长(voicelessgrowth)㊁无情增长(ruthlessgrowth)㊁无根增长(rootlessgrowth)和无未来增长(futurelessgrowth)五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㊂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经济㊁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持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㊂发展的焦点逐步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 以人为中心 的发展观㊂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一个持续迭代㊁重复反馈的过程(图1)㊂图1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在生产力实践的过程中,条件㊁手段和目标既相互促进,又对彼此形成制衡㊂一方面,生产力的实践条件决定了手段选择和目标决策㊂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说: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㊂ ②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说: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㊂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㊁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㊂ ③生产力的实践条件是反映前人实践结果与历史积累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可被创造㊁可被改造的动态变化的约束条件㊂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式㊂具备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但资本严重匮乏的地区,很容易(至少在发展初期)选择外向型㊁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来积累资本㊂但不可忽视的是,教育投资㊁科研投入等能够增加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为下一阶段的生产力实践创造了新的基础条件㊂另一方面,目标的变化反过来又对生产力实践条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对生产力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客观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资源约束对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阻碍㊂但在主观上,社会发展观念的演化赋予生产力实践目标以更多维的内涵,譬如更加追求精神上的财富㊁更注重长期的发展㊁更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等㊂新的目标对科技创新㊁制度创新和131①②③UHDROffice,HumanDevelopmentReport1996:EconomicGrowthandHuman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pp.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㊂[德]马克思㊁[德]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组织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要素结构改变着生产力实践的约束条件㊂实际上,马克思运用运动的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生产力要素,认为生产力要素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标准㊂只有当主体依据客观规律来优化对客体的改造,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㊂而当主体的发展得到提升,他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客观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变客观世界㊂①这在生产力内部产生了推动其自身发展的矛盾统一体,构成了一个自我循环发展的理论体系㊂总体来看,生产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为表里㊂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这一 车辆 的 前轮 ,它把握着 车辆 行进的方向;生产力的实践条件是 后轮 ,它驱动 车辆 前进;生产力的实践手段则是 传动轴 ,它协调车辆的动力配置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博弈愈演愈烈,逆全球化不断加剧㊂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㊁未来产业,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打破技术㊁资源和环境约束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生产力发展新思路㊂因此,根据上述在 实践条件 实践手段 发展目标 生产力理论框架下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驱动的要素协同实现的生产力实践条件变革,它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创新发展㊁协调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为目标,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㊂下文将从纵向的历史演进逻辑和横向的形成机制双重维度解构新质生产力,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规律(图2)㊂㊀㊀三㊁实践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与形成机制从历史演变的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变革创新的结果㊂马克思指出: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㊁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㊂ ②一直以来,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环境特征和要素禀赋选择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布局生产力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从狭窄的器物视野与发展框架到 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和 新发展理念 等以人为中心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嬗变㊂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有其历史演进逻辑和时代背景㊂㊀㊀(一)生产力的实践条件㊁发展布局与思想演变在生产力理论框架中,实践条件㊁实践手段与发展目标的主要表现依次对应于生产力的实践条件㊁发展布局以及发展思想㊂我国的生产力实践过程大致可划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㊁改革开放初期和进入新时代三个发展阶段(表1)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通过土地改革㊁民主改革以及对农业㊁手工业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扭转了解放初期面临的不利局面,为解放生产力㊁跳出 贫困陷231①②孙大飞㊁张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发展研究 基于人的发展的视角“,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㊂。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5cc8d928ea81c758f578e1.png)
自然辩证法与核能科学技术摘要自然辩证法与核能科学技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自然辩证法是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发展的思想武器,是最高哲学。
核能科学的发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生长点,是其肥沃的土地。
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其发展要遵循生态自然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民生安全文化的建设,贯彻民生安全文化的理念,实现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核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为人类创造价值。
关键词:辩证法;核能科学;生态自然观;民生安全文化1.核能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无论是核科学研究还是其它科学研究,我们都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困难,新问题和困难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强大生命力所在。
如何解决问题和困难,需要自然辩证法的指导,这就要求科学研究者们不但要掌握和巩固好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分析概括,还要不断地从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去粗取精,融会贯通,然后形成新的概念,概括出普遍规律,建立起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当然,这并没有结束,得出的研究成果还要受到自然辩证法和理论实践的考证。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提出:“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坚硬不可分割的极小的粒子——原子组成”。
后来,不少人接受了这一思想,其中包括伽利略、牛顿、伯努利等人。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后质点”、“各种元素都是最简单的物质,各种元素不可能相互转化”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道尔顿曾断言:“化学元素的原子是不可改变的”;门捷列夫也说:“我们应当消除任何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的痕迹”。
面对上述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观点,恩格斯凭着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敏锐的哲学思想,在一封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 它仅仅是物质结构的无穷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
运用辩证思维说明钱学森对中国新能源的看法评价
![运用辩证思维说明钱学森对中国新能源的看法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8991b2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c.png)
运用辩证思维说明钱学森对中国新能源的看法评价
钱学森对中国新能源的看法评价是具有辩证思维的。
他在评价中国新能源发展时,既肯定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进步,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钱学森认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
他指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并强调了新能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钱学森也提出了中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他指出,虽然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数量庞大,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他认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应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而不仅仅是技术引进和复制。
此外,钱学森还指出了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和环境问题。
他认为,中国在新能源的推广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他提出了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以确保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钱学森对中国新能源的看法评价是具有辩证思维的。
他既承认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他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新能源的重要性和潜力的肯定,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步的期望和建议。
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2bd9e0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0.png)
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要说新质生产力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那简直就像是咱们厨房里的一道拿手菜,火候掌握得好,味道就特别赞;但如果火候不对,稍微一不小心就糊了,啥味儿也没有。
咋回事呢?你看,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指我们在科技、知识和创新上的突破,换句话说,就是咱们人类不断在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来提升生产力,不断“搞创新、找突破”。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更新换代,更是思维模式的更新换代,是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经济的一种全新理解。
而自然辩证法呢?这个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简单点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什么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变化总是源于内外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推动了发展和进步。
咱们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对“绝配”,就像是炒菜时调料和食材的完美搭配。
你想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咋说呢?生产力的提升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得跟自然的规律相适应,得认识到自然界的种种限制和资源的有限性。
比如说,咱们现在能做人工智能、能做量子计算,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基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一步一步突破。
可是这背后,不仅仅是“我能,我行”,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看清楚自然界的矛盾,才能找到合适的路子。
你比如说,新能源的研发,咱们做风能、太阳能,最初听起来挺美好,环境友好、能源绿色,可是你仔细看看,风力发电的效率、太阳能的存储问题,哪一个不是大大小小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自然辩证法在起作用。
再说说,咱们的创新,其实也少不了对自然界的敬畏。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聊聊“天道酬勤”这个老话。
自然辩证法教我们,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我们不能凭空胡乱想象,得认真观察和思考。
就像你做饭,火候掌握不好,做出来的菜就是一个味儿,也别指望有人夸。
自然界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一步前进背后,都是我们对它规律的深刻理解。
你看看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大家都觉得挺神奇,可是这其中的每一个小步骤、每一个实验结果,都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察,只有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才能让科技进步真正为我们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辩证思维分析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摘要:“能源,环境,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
能源产业是一个国家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能源问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也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19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新能源”这块新大陆的时候,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渴望而又急切,疯狂地进行新能源建设,把新能源看成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唯一途径。
但是,自然辩证法中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辩证思维也主张以对立统一的视角看问题,新能源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利弊两方面问题。
风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但是否为“垃圾电”的争论络绎不绝;核电的高效大家有目共睹,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求学者,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社会舆论以及普遍思想,我们更应该以理性、对立统一的视角和辩证思维看待新能源发展问题。
本文就新能源发展问题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在科学技术层面讨论新能源技术的利弊,同时也从哲学层面分析新能源发展的本质问题。
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以辩证思维分析才能使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控之下,使新能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观,新能源,核能,风能,理性发展一、辩证思维1.1辩证思维的含义辩证思维,即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对立统一是辩证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去理解和感知。
1.2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辩证思维是立足概念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演化等思维方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它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等方法。
(1)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包含又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比归纳和演绎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方法。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必须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和综合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3)抽象和具体人对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有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机制,这就是思维的具体(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的过程。
(4)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辩证思维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3辩证思维的重要意义(1)统帅作用。
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
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
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
(2)突破作用。
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
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1.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
”同时在2014年9月1日,《学习时报》发表的《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一文,将“辩证思维”放在习近平六大思维方法的首位来论述。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
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辩证思维对推动改革、谋划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来到贵州调研。
他在调研期间强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如何运用好辩证思维的相关理论,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能源的发展2.1我国的能源问题2.1.1资源匮乏,消耗量大进入21世纪,全球爆发了全球性质的气候变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等,这给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当今世界,谁获得了更大的资源占有权,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频繁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战争,如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其中石油等天然资源的争夺就是非常重要的诱因。
中国能源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量也是世界第一。
这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更加深刻地体现在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重大能源问题上,并且我国现阶段大多数能源供给已经开始依赖进口。
我国现在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大发展的繁荣时期,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每一个方面都需要能源的支撑,同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除此之外,我国单位GDP的耗能比发达国家要高的多,属于牺牲资源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巨大、污染严重。
2.1.2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主体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可再生资源起辅助作用。
我国的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大量传统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些燃烧所排放的不达标的废气或者污水,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导致了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等环境问题。
在我国能源利用成本较高而效率较低,生产一单位的GDP所消耗的能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耗量大,在利用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一定的改革措施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数量决定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近两年,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表明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突破“一煤独大”现状等各种解决方案的提出也迫在眉睫。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就对能源领域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可见我国的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2新能源发展为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并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就要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将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深入研究清洁能源技术,并努力探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系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新近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
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表1给出了到2020年我国计划新能源利用情况表。
可以看出,各种新能源的装机容量明显增加,对于缓解能源危机的作用也日趋显著。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
新能源有许多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在一些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中,环境问题可能比化石能源更严重,处理起来更困难,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世界就充分暴露了这一点。
因此,新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更加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新能源狂热建设初期进行潜在环境污染的冷静思考显得十分必要。
运用辩证思维,以对立统一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新能源发展问题,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能源专业研究人员必须进行这种理性的思考才能促进新能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将运用辩证思维的相关知识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进行理性分析,以便最终对中国新能源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和看法。
三、三种典型新能源辩证分析3.1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
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电能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
太阳能是吸取“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太阳照在地球上的能量,直接利用或者加以存储或转化,形成了太阳能加热、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等各产业,它的弱化了化石能源的污染。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很大的优势。
(1)它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
据估计,在过去漫长的11亿年中,太阳消耗了它本身能量的2%,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地球上,无论何处都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尤其对交通不发达的农村、海岛和边远地区更具有利用的价值。
(3)太阳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在开发和利用时,不会产生废渣、废水、废气,也没有噪音,更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可见,不管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大众都对对太阳能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技术及政策的支持,规模化进程太阳能被鼓吹到了极大的程度。
根据辩证思维中理论,凡事有利就有弊,事情总是逃不过两面性。
从环境影响考虑,太阳能除了占地面积大,使用后废旧电池的处理难度大,发电厂的初期投资大等因素外,太阳能本事还具有能量密度低、分散、间歇性的缺点。
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现如今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效率在百分之十几,遇到瓶颈期,与其他能源利用率相比把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说成是劳民伤财也不为过。
更为严重的是大规模的太阳能利用是不是会改变地球自身的能量平衡,是不是会由此产生意想不到的环境结果,这有待于更深入的论证。
总的来说,太阳能有利又有弊,尽管如此,它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在辩证思维全面理性分析其优缺点的基础之上,指导人们,特别是我们这些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攻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