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__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

合集下载

202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

202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

202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将下面的文言词语与其现代汉语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曰有人弗不能或于是子集市遂我何如您吾说市怎么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说说《自相矛盾》与《郑人买履》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意: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履》寓意: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①及(____)②访(_____)③咸(____)④置(_____)⑤即(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试题及课外文言文选

六年级语文试题及课外文言文选

一、句子默写1.默写。

(1)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淘沙》)(2)____________________,山青花欲燃。

(《绝句》)(3)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若流水。

(《伯牙鼓琴》)(4)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5)我们可以用杜牧在《江南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江南生机勃勃、广阔无边的春色。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3.解释加点的词语: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锦囊玉轴__________5.作者想用乙文告诉大家的道理是:__________6.以下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标题和乙文标题中的“书”字都是“写,记”的意思。

B.甲诗中的“跳珠”和“入”字都生动表现了雨点飞溅的画面。

C.乙文的“处士”“笑而然之”表现了他因被牧童批评后的恼怒。

D.作者擅长生动描写,甲诗的景物和乙文的人物情态都跃然纸上。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夏天里的成长(节选)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共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共8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共8篇)1. 朱熹《近思集·咏柳》《近思集·咏柳》是朱熹的一首诗,描绘了春天中垂柳的美景。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形容柳树在春风中的婉约姿态。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朱熹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2. 宋祁《万年风月不相忘》宋祁的《万年风月不相忘》是一篇倡导爱情忠诚的文章。

文章中以江南美景为背景,将爱情视作千年不变的美好。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宋祁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3. 欧阳修《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描述赤壁之战为主题。

文章中通过描写赤壁山水及英雄气概,展示了欧阳修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战争的反思。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4. 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描绘了登山者攀登飞来峰的壮丽场景。

王安石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壮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王安石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词中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美好的思考。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领略到苏轼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6.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和浪漫气氛。

通过描写元夕的民俗活动和对情人的思念,辛弃疾抒发了自己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对传统节日和亲情的情感表达。

7.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婉约的词,表达了女子的恋情之苦和对爱情的追求。

通过对春夜与离别的描写,李清照让读者领悟到她内心的渴望与痛苦。

阅读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爱情的细腻描摹。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是陆游的一首咏怀诗,描写了秋夜中的凉爽与思绪。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门客。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壶”。

[1]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再写出三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百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___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划线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这个故事衍化出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文言文阅读。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下面的文言小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鹿照水有鹿饮于逐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

惟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

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

鹿急为奔避,幸得四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

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所捕。

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专其角长。

不知救吾命者,脚也:丧吾命者,角也!”[1]最初,鹿引以为乐的是,两角高高耸起;不满的是________;当它被猎犬抓住以后,它在悔恨中明白了:救它命的是________的脚;害它命的是________的角。

(用自己的话填空)[2]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________[3]我还想提出问题:________2.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用自己的话说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锺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中,我们可以看出伯牙琴技_________,锺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

[3]后人经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3. 课内阅读。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选自第八单元25课《古人谈读书》[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请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填序号)敏()知()厌()诲()A.满足 B.聪敏 C.同“智”,智慧 D.教诲[3]请你说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择句子的句式,填写序号。

A.反问句 B.比喻句 C.疑问句(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课外⽂⾔⽂汇编30篇六上课外⽂⾔⽂30篇(⼀)阅读下⽂,完成第11——14题(9分)(苏秦)潦倒⽽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母不以为⼦。

苏秦乃叹⽈:“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安有说⼈主⽽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刺其股③,⾎流⾄⾜。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具。

③股:⼤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分)(1)引.锥⾃刺其股()(2)⾎流⾄⾜.()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项是()(2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兴却不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呢?C.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有对别⼈家的主⼦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分)14.苏秦从“潦倒⽽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分)(四)阅读下⽂,完成第11-----14题(9分)11.(2分)(1)取过来,拿出(1分)(2)脚(1分)12.(2分)C13.(2分)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流⾄⾜14.(3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的成功,就要下定决⼼,付出艰苦卓绝的努⼒。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对⽣活的挫折或⼈⽣的困境,要勇于⾃省,下定决⼼,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阅读下⽂,完成第11——13题(6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于瓮中盛⾕。

骆驼⼊头瓮中⾷⾕,⾸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以为忧。

有⼀⽼⼈来语之,⽈:“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能出之。

”即⽤③其语,以⼑斩头。

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为世⼈所笑。

【注释】①瓮:⼀种⼝⼩腹⼤的盛器②既:已经③⽤: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以为忧”翻译正确的⼀项是()(2分)A.那个⼈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语段阅读。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此画”指__________画的《__________》。

[2]“搐”的意思是__________,“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句话是__________(谁)说的,他认为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材料。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背诵课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恰当的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B.惟弈/秋之为听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通国: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这学期在家上网课的经历写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最新期中好题12篇)-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最新期中好题12篇)-备战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最新期中好题12篇)温馨提示:课外文言文是期中和期末必考的题型,一定加强对应题型的训练,做到会一反三!一、文言文阅读(2022·上海嘉定·六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A.看看百兽见到我而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见到我而敢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见到我而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而敢不走动吗?3.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成语是。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来比喻这类人。

【答案】1.吃/吃掉行走/走2.C 3.狐假虎威仗势欺人/仗着别人的威势吓唬/欺负他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虎求百兽而食之”的句意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食:吃。

(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的句意是: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一同行走。

行:行走,走。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语句“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正确的译文是:看看百兽见到我而敢不逃跑吗?故选C。

3.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寓意的理解。

本文叙写了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的寓言故事,从这则故事概括出来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些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的一类人。

【点睛】参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找出两个人学弈时不同表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4]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B.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是因为智力上有差别。

C.学习应专心,不可三心二意。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③之明。

炳烛之明,熟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出自《说苑》,有删减)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问于师旷]对师旷提问。

师旷,晋国大夫,博学多才。

③[炳烛]点亮蜡烛(或火把)。

④[孰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仔细读文中划“﹏﹏﹏”的语句,完成下列问题。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可以看出师旷对晋平公“七十欲学”的态度是(_____)A.不赞成,觉得他年纪太大了。

B.赞成,觉得学比不学好。

[2]文中师旷连用三个比喻,把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赞叹b.擅长、善于①“善鼓琴”中的“善”是(_______)的意思。

②“善哉”中的“善”表示(______)之义。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楚①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③疾徐,惟④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⑤犯⑥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⑦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注)①楚:楚国(古国名)。

②折:掉头。

③旋:转弯④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⑤亟:突然。

⑥犯:碰到。

⑦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_______ _______②始折旋疾徐:_______ _______③遽谢舟师:_______ 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椎鼓速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里的“子”指的是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3]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学习方法,谈了________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⑤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

塞,边塞。

②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异日①者,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④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注释]①异日:往时,从前。

②更羸(gēng 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

③京台:高台。

④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疮痛也疮:伤。

B.先生何以知之知:通“智”,智慧。

C.其飞徐而鸣悲徐:缓慢。

D.引弓虚发引:拉。

[2]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与其说更羸箭术高超,倒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因此才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表现。

B.更羸之所以能虚射下飞鸟,是因为这只鸟旧伤在身,离群单飞,内心惊惶不安。

C.更羸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引弓虚发射下飞鸟,魏王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说法和箭术深信不疑。

D.从这则文言文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2. 文言文阅读。

1道士救虎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suō笠,立水浒hǔ,督善水者绳以俟sì,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

乃虎也。

始到蒙蒙然坐而舐shì其毛,比及岸,则瞠chēng目视道士,跃而攫jué之仆地。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整体把握(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1.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度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

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

“……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调整至答卷。

上海历年上学期六年级期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记叙文

上海历年上学期六年级期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记叙文

因使用新教材,仅仅选择课外文言文记叙文作文共11篇17年前三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或.劝改业()(2)砚穿则易.()12. 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砚台来向别人示威。

B.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C.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D.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送给别人。

13.桑维翰对自己的长相的态度是“”(用文中的字回答)(1分)14.读了本文,你获得的启示是(2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8分)11.(1)有人(1分)(2)改变,更改(1分)12.B(2分)13.奇(1分)14.有志者事竟成。

或我们要有恒心。

(2分)㈢阅读下文,完成9-10题(4分)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shè)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官员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之则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9.文中划线句的翻译,下列选项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A 孟母于是过去了,(选择)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B 孟母于是离开,(选择)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C 孟母考虑了一下距离,舍弃了集市中的住房,(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D 孟母考虑了一下距离,舍弃了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10.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的故事。

(横线上填一成语)(2分)9.B(2分)10.孟母三迁(2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①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②,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注释)①卒:同“猝”,突然。

②操:琴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________(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限4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终身食鱼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嗜鱼()[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嗜鱼,何故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执竿入城》,完成后面的习题。

执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③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俄:不一会儿。

③遂:于是,就。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给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①的;②代词,代指长竿;③代词,代指那个“执长竿入城门者。

”遂依而截之(_____)世之愚(_____)莫之及也(_____)[3]将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哪个成语跟这个故事的寓意最贴近?()A.南辕北辙B.亡羊补牢C.守株待兔D.刻舟求剑2. 阅读《嗟来之食》,完成习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2)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3)嗟!来食(______)(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4)以至于斯也(______)(6)可去(______)(7)其谢也(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欲速则不达①子夏②为莒父宰③,问政④。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①选自《论语·子路》。

②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③莒父宰:莒父地方的总管。

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译文:子夏到莒父做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执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②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③无所出。

俄④有老父⑤至,日:“吾非圣人,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⑦入?”遂⑧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注释)①鲁:鲁国。

②初:起初,开始。

③计:计谋,策略。

④俄:一会儿,不久。

⑤老父(fǔ):对老年男人的尊称。

、⑥但:只。

⑦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⑧遂:于是、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鲁有执长竿人城门者执:__________(2)俄有老父至至:__________(3)何不以锯中截而人以: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老父的话有道理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14-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课外文言文(三)翻译技巧(一)翻译原则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翻译“六字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删“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

“……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换”,即换字法解词。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2)竟不食.其膳()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二十九)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2)人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三十)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八)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十)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2)游.与不用之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徐文贞宽厚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注释]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2)遍召亲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1、结束,完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1、(1)善于(2)吃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参考答案】1、(1)担任(2)欠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参考答案】1、(1)指望、希望(2)吃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参考答案】1.(1)巡游(2)说2.B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1.(1)对……感到奇怪(2)得到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D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参考答案】1、(1)代“骏马”(2)看,回头看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1、(1)回,回家(2)老友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4、重情谊待人宽厚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

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

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裴佶:人名阍者(hūn):看门人。

25、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5分)1)会:适逢,正遇上 2 )竟:完,结束3)须臾:片刻 4 )倨:傲慢5)饭:26、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无丝竹之乱耳B、君将哀而生之乎C、渔人甚异之D、填然鼓之27、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B )A. 会其退朝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C. 佶至宅看其姑D. 其两膝相比者28、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判断句)(3分)其译文是这一定是个给人贿赂的人。

29、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前倨后恭)(3分)30、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虚伪而又贪婪)的封建官僚。

(3分)何易于引舟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

为益昌令。

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

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

”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1、解释加点字。

易于身引.舟()与宾客疾.驱去.()()2、下列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让他们不干这些事,就可使唤他们劳作。

B只有使他们不从事这些工作,就可以胜任这个徭役。

C只有县令不干活,可以担任这个徭役。

D因为县令不能干活,可以委派这个徭役。

3、刺史崔朴“与宾客疾驱去”的原因是4、何易于的言行表明了他是个、、的人。

公冶长背信招祸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之语。

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人逮长见邑令。

令审问,长再三辩,令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公冶长:孔子的学生鸱:鹞鹰无何:不久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祖:这里指爷爷奶奶捐:抛弃,丢弃舆:手推车凶:不吉利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2、翻译下列句子。

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文中父亲悔过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4、“原谷谏父”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哂:微笑徭:古时统治者强迫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与群臣论止..盗故.不暇顾廉耻耳使.民衣食有余.轻.徭薄赋安.用重法邪2、翻译下面句子。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