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洋意识是何种意识
海洋意识
要将海军建设成为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仅仅要求作为未来国家海上力量的主体海军合训学员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国际性的思维。
而方案中对军事技能的课时的安排是很充足的,而对学员国际性思维的训练安排的不够充足。
方案中“对世界军事热点问题”、“中国军事制度”等仅仅计划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学习,且不占课内学时。
对于这种复杂的问题显然如果有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的引导更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素质。
日本由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离岛所构成,海岸线长达35340公里,也占世界第6位。
日本有着约6500个渔村,算下来差不多海岸线每5公里就有一个渔村存在。
笔者曾通过对中日韩“水上居民研究”,深为日本各地的“海人”、“海女”的神奇文化所动。
可以说,由于其岛国特性,特别是对外寻求生活资源的需要,使日本人不断升华着对海洋的认识。
一直到战前,有关海洋教育都是日本教育的传统之一,并形成一种所谓文化遗产。
距今约一百年前,日本明治政府就在所颁的“文部省选歌”中收纳了“我是海之子”的童谣,普及到民间。
不过,二战后的日本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的民主化、柔软化、去强制化,国民对海洋的认识和依存度降低。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发现海底石油资源和排他性经济水域制度的推行,日本的海洋教育又逐渐掀起热潮。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全面地研究和开发海洋,特别重视在文化教育领域对国民灌输海洋国家意识,日本学术界、产业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纷纷着眼于海洋,构建“海观”,自80年代以来,日本出版了有关海洋文化的书籍,最初主要是对有关海洋生活现象,比如说海人、海盗的研究,之后开始探讨“海洋文化论”等等,都对国民有关海洋文化认识的促进有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在大学层面加强了海洋政策文化学科的增设。
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内陆国家,所以相对着力强化自己是海洋国家的定位。
2007年,日本颁布“海洋基本法”,首次将“关于海洋的教育”作为法律用语确定,并对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海洋教育做出了法律界定。
海洋意识演讲稿
海洋意识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海洋意识》。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一片广袤之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海洋环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唤醒人们对海洋的关注与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我们需要加强海洋意识的培养。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海洋意识的概念。
海洋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对海洋的认知、了解和关注的意识。
它包括对海洋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待海洋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为了培养和加强海洋意识,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海洋对人类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为地球上70%以上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新鲜水资源库,约占全球淡水资源量的97%。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等。
此外,海洋还起着调节气候、控制全球气温等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海洋,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的居住。
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海洋环境的保护。
过度捕捞、海洋垃圾的排放、海洋污染等行为,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威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渔业资源枯竭、珊瑚礁白化、海洋生物灭绝等现象,都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结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呢?首先,要加强对海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只有了解海洋,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可以通过多阅读海洋科普图书、观看纪录片、参加海洋科普活动等途径,提高海洋意识。
其次,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妥善处理废弃物等,减少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到海洋保护行动中来,如参加海滩清洁活动、支持海洋生物保护组织等。
同时,加强海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是保护海洋的重要举措。
各国政府应该共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论海洋意识是何种意识
摘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从心理意识的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有效理解和界定,通常可以区分出三个层面的内容: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涉海行为意向。
海洋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概念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的海洋意识观念多和公民意识紧密相连;通常把海洋意识看成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海洋意识也是学科意识的一种,虽然目前尚未形成论述海洋意识的系统理论学说,海洋意识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但是,从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推进海洋意识研究,必然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路径。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力度日趋提高、海洋环境变迁日趋加速,海洋环境生态与保护、海洋权益维护与保障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海岸带区域发展乃至海洋与内陆之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也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议题。
海洋意识的状况集中反映了这个变迁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与海洋的关系。
海洋意识是国家和公众对海洋价值、人海关系等问题与现象的自觉认知,反过来也将深刻地影响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的过程和质量。
一、海洋意识的当代理解公众的观念、社会的舆论乃至某个历史时期的风尚,都与特定时代的人类活动特征密切相关。
在当代,海洋开发与实践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
海底资源开采、近远海洋渔业捕捞、海上通航与贸易、海岸带滩涂开发、海洋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深刻的影响着海洋环境与人类生活,并且深刻地反映在人类的海洋意识中。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强调从人海关系角度考察海洋意识内涵。
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
赵成国(2002)认为,“所谓海洋意识,就是人们对海洋仔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和反映。
新时代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培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关注焦点逐渐转向城市生活和娱乐方面,对海洋的关注程度逐渐降低。 同时,社会上对海洋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也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
缺乏实践机会
由于组织海洋实践活动的难度较大,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高校组织海洋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有限 ,学生参与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大学生参与海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一些高校组织了海洋实践活动,但参与的学生数量较少,且缺乏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专门的教材和师资力量,导致学生对 海洋意识的认知程度较低。
的海洋氛围。
成立学生组织
鼓励学生成立与海洋相关的学 生组织,如海洋学会、海洋环 保协会等,让学生在自我管理
中增强对海洋的认识。
05
新时代大学生海洋强国意 识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一:某高校海洋文化节活动
总结词
传播海洋文化,培育海洋强国意识
详细描述
该高校举办了海洋文化节,通过展览、讲 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增 强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海 洋强国意识。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培养模 式、效果评估以及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为我 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
不足之处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不够,未能充分考虑不同 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同时,研究方法仍需进一 步完善,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现状 和问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提高研究 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得出更具代表性的结论。
海洋意识教育心得
海洋意识教育心得
海洋意识教育心得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活动从海洋清洁开始,大家唱着歌曲,研究从海洋污染中得出的结论,了解鱼类的贫乏和海洋生物的变化,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能学习到的最重要的内容。
然后,活动进入第二部分,我们进行了书写活动,我们分成小组,每组仔细阅读书本,讨论海洋保护的概念,如何防止海洋污染,如何减少海洋垃圾。
我们也就海洋生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做了深入的探讨,学习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保护的意义。
了解到这些,我认识到海洋的环境状况十分拮据,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海洋,永远不要把垃圾丢进海洋,尽量少用塑料袋,维护海洋的平衡,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生态,使海洋成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活动结束后,我们意识到一起来参加这一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不仅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的重要性,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海洋的美丽而又可怕的存在。
- 1 -。
思想政治课“海洋意识”养成教育及其策略
思想政治课“海洋意识”养成教育及其策略作者:孙杰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海权式微,与此同时,国民“蓝色国土”观念几近泯灭,海洋意识养成教育已成“软肋”。
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从寻绎“失落”的海洋文明,激发文化自信自觉;触发“失忆”海洋精神,培育民族海洋信仰等方面建构“微海权”,实现海洋意识的重塑。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海洋意识;养成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36-05海洋意识,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的以对海洋的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秉赋,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其对海权的某种意识倾向。
民向海则国兴,众背海则族衰。
因此,唤醒国民迷失的海洋意识、内化大国国民意识是破解海权积弱困局、重返海洋强国行列的眉睫之需。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海洋意识养成教育责无旁贷。
一、海洋意识养成教育的“迷失”:基于现状的透视1.海洋意识之“殇”:“蓝色国土”观念几近泯灭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利早在2500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一个世纪前,海权论鼻祖——美国海军学院少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更直言不讳地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首先要控制海洋。
” [1]近代中国的屈辱,几乎都来自海洋;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发展仍饱受“岛弧”的围堵与掣肘。
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只知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色国土”,却不知晓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疆域”;只有10.6%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我国四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和舟山群岛);有约68.4%的被调查者竟不知有黄岩岛或至少不知此岛具体方位;有近97%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北部湾在越南”而不知其为中国与越南所共有;甚至有23.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毫无意义”。
[2]今天,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而大多数国人的观念却似乎仍未从580年前的“海禁”中转身突围。
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调研报告-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没有主动了 解,无所谓
和我无关,不关心 主动全面 了解
没有主动了 解但比较关 心
主动了解 部分
图五
3.2.3 主动参与性不高
2015 年 1 月,珠海市夜光藻爆发,但是只有 1.2%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详细的了解爆 发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只是知道有这件事的存在,更有 33.73%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图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大家的参与程度就不高,由此可见一斑。
确对待我国政府与邻国在产生海洋纠纷时的外交政策和处理方法。
知道
不知道
不关心
图三
了解 了解一些 不了解 不关心 图四
3.2.2 高度关注国家海洋争端问题
随着 1982 年《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明显扩大,南沙的周围邻 国纷纷觊觎南沙群岛,悍然侵占南海海域。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向有关各方提出了“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积极主张,但公理和公正从来不会自己送上门,仍需要我们努力争取。
图六图七资料文件管理关联具体征收安置项目实现从征收项目立项调查摸底征收补偿风险评估等全过程各个阶段资料的汇总管理包含立项批准文件征收范围图城乡规划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土地预审意见调查摸底结果征收补偿方案各户评估结果社会风险评估论证意见等材料对于阶段内缺失的材料系统会自动提醒
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
调研报告
——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学生为调研对象
3.2 调研结果分析
图一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
3.2.1 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
从本次调研结果第 14 题结果显示,63.4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海洋意识不太强,32.69%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海洋意识,仅仅 3.8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海洋意识(图二)。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薄弱,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增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 育非常有必要。
提高海洋保护意识每个人都是海洋的守护者
提高海洋保护意识每个人都是海洋的守护者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来源。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排放、气候变化等原因,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提高人们的海洋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是海洋的守护者,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行动,共同守护我们的海洋家园。
一、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资源,同时也是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地球温室效应的速度,维持了地球气候的稳定。
此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还为医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减少塑料污染塑料污染是目前海洋环境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入海洋,不仅污染了水体和海滩,还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伤害。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和提倡垃圾分类等方式来减轻塑料污染的影响。
选择使用可降解的替代品,如纸质袋代替塑料袋,可有效减少塑料污染。
此外,我们还可以自带环保购物袋和饮水杯,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三、倡导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利用是一个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
过度捕捞不仅影响海洋生态平衡,还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应该倡导可持续的渔业管理和海洋保护区建设。
遵守渔业法规,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性捕鱼方式,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也是保护海洋的重要方面。
四、推动环保科技创新科技的进步为海洋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积极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加大对海洋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开发高效的海洋清洁技术等。
此外,人工智能在海洋生物监测和预警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科技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监测和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海洋问题和海洋意识
中国的海洋问题和海洋意识[原创]中国的海洋问题和海洋意识[原创]南江渔夫中国不愧为一个世界大国。
中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土,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陆地大国;中国还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100多年前的历史上,还曾有过被割占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库页岛沿海等)等四大海域共近4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它又可称得上是一个海洋大国。
(二)然而,中国作为真正意义的海洋大国,严格地说,长久以来却是处于一种“有海无疆,有海无防,有海无军,有海无权”的不可思议的落后状态。
咋听起来,似乎觉得太过无视历史和现实了。
那麽,还是让我们大家来看看历史和现实的真相吧!除了渤海(我国的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相关临海的邻国今天这个说这块海面和岛礁是他们的,明天另一个又说那一块属于我的……请问,哪里才是我国得到公认的、合法、安全、稳定和真正的海疆界线?还是除了渤海以外,黄海,东海,南海等领海的有效控制和防卫,只及近岸和近海,稍远一点就鞭长莫及,防不胜防,任由他人随意游弋。
请问,哪里还有真正意义的海防?说到海军,只是到了晚清时期李鸿章办起了“北洋水师”,中国历史上才算有了真正意义的海上军事力量。
然而,我国的海军建设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力量弱小,技术落后,就连周边几个中小邻国都敢于肆意侵占和瓜分我国的岛礁,并挑战我国的海洋主权,而我们却不能进行有力的抵御和抗争,显得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
请问,这麽一拨儿海上力量也堪称为一个诺大中国的海军?我国的海洋资源任人掠夺开采,海洋岛礁任人瓜分,海域任由他人舰艇甚至航母横冲直闯,渔民常常在自己的领海被他国打死、打伤和扣留。
请问,哪里还有什麽海权可言?这一切,确实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地位等是极不相称的。
(三)那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核心问题和根本原因就是:①自古以来,国家和民族从上到下和大众化的“海洋意识”淡薄和落后;②政治上专制和腐败;③军事上软弱和无能;④存在着严重的把棘手和困难问题延后和推留给“足够强大又极具智慧的后代”去解决的苟安思想和不负责任态度;⑤还有,就是列强的侵略和相邻临海国家的无理挑战;等。
海洋强国演讲稿
海洋强国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于海洋强国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作为一个拥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们拥有着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想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的理念。
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了解和关注程度。
作为一个拥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海洋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只有当每个人都对海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我们才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
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是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开展海洋科研,不断地推动海洋技术创新,我们才能够在海洋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走在世界海洋科技的前沿。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只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够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柱。
我们需要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只有不断地拓展海洋产业,不断地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我们才能够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
总而言之,要想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我们需要加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
●冯 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 [内容提要] 近代大国崛起无不依托海洋,中国和平发展同样离不开海洋。
海洋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具有非常深刻的具体内涵,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海上力量发展的助推剂,更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21世纪 中华民族 海洋意识 内涵 作用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71-09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11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主要内容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它是中华民族对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认知。
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1)立体多面的海洋价值观。
海洋交通意识。
海上航路是大自然的“天赐之物”。
与陆路交通相比,海洋具有连通性,海上航路把原本孤立的各个 收稿日期:2009101105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简介:冯梁,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16。
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当今全球化的基础。
海洋交通还具有人为障碍少、便于通行、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廉、不需维护、抗毁性强等特点。
从历史上看,海洋对人类社会的最大作用在于交通,控制海洋的本质是控制海上交通线。
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也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控制了世界。
海洋交通既是经济问题,又涉及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作为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利益问题。
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上交通。
海洋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生态意识与责任感
海洋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生态意识与责任感海洋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生态意识与责任感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无数珍贵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食物、能源和药物。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生态意识与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科普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了解海洋生态系统青少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通常较为有限,他们可能只对具有明显外部特征的生物(如鱼、海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海洋深处的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缺乏认识。
通过海洋科普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各种海洋生物的分类、特征和互动关系,了解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海洋科普教育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比如举办海洋科普展览、观看相关纪录片、参观水族馆等,通过直观的展示和实地参观,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到海洋的奇妙与可贵。
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等,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与海洋互动的机会,增强他们对海洋的兴趣和理解。
二、认识海洋环境问题通过海洋科普教育,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当前海洋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珊瑚礁退化等。
他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侧重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环保知识和行为准则,鼓励他们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例如,通过组织海滩清洁活动、参与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青少年可以亲身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培养起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三、探索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普教育还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研究的兴趣。
海洋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海洋科普教育,青少年可以了解到海洋科学的重要性和前沿研究的进展。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科学研究兴趣,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比如,开设海洋科学俱乐部、组织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等。
海洋意识的概念
海洋意识的概念海洋意识是指对海洋及其资源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它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和价值观,涵盖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等方面。
海洋意识的形成源于人类对海洋的依赖和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关注。
海洋覆盖了地球的绝大部分,它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海洋也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和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海洋面临着诸多威胁,例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担忧,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海洋,并形成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在个人层面上,要求个人认识到自己与海洋的关系,关注海洋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学习和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个人应该尊重海洋,不参与非法捕捞、非法捕杀海洋生物或掠夺海洋资源的活动。
此外,个人要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活动,如参加海滩清理活动、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等。
在社会层面上,海洋意识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合作,制定和执行海洋保护的政策法规,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海洋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鼓励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海洋教育也是培养和普及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加对海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海洋的兴趣和关注,提高海洋保护意识。
海洋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导孩子们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传递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开设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等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最后,海洋意识的形成还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
海洋是世界上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全球海洋保护政策,共同应对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意识调研报告
海洋意识调研报告海洋意识调研报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意识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解人们对海洋的意识程度,本次调研共采访了100名大学生,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报告。
一、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程度1. 大部分学生对海洋的认识较为基本,知道海洋占地球面积的大部分以及其中蕴藏的能源和生物资源;2. 有部分学生对海洋的认识比较深入,他们知道海洋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知道海洋承载着很多生物种类和文化。
二、大学生参与海洋保护的意愿1.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有意愿参与海洋保护活动,他们认为保护海洋是保护地球的责任,愿意为此付出努力;2. 部分学生表示有一定意愿参与,但对于如何参与和实际行动缺乏具体的了解。
三、大学生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度1.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特别是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2. 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海洋环境问题的了解较少,所以对于关注度较低。
四、大学生获取海洋知识的途径1. 多数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海洋知识,比如课程、论坛和资讯网站等;2. 一部分学生通过参观展览、阅读书籍和参与学术研究等方式获取海洋知识。
五、大学生对海洋保护的理解1. 学生普遍认为海洋保护应该是全球性的合作,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2. 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的海洋保护意识和行动也很重要,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乱扔垃圾等。
六、大学生对未来海洋发展的期望1. 大部分学生希望未来海洋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2. 一部分学生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对海洋科研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和意识程度较为基本,但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
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海洋保护活动,但对于具体行动和参与方式缺乏了解。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海洋知识较多,同时也倡导个人的海洋保护意识和行动。
大学生对未来海洋发展有一定期望,希望能够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作者:周锦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9期江苏姜堰中学(225500)周锦萍海洋意识是指由海洋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上安全等,是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投入力度的大小。
全球化和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国比以前更加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益的争夺。
相对于韩日诸国,国人的海洋意识普遍淡薄,这必须要引起重视。
中国不但应该完成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转变,而且要加强海权、海防意识教育,这是我国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海洋形势严峻我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
如今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海域使用权属关系不清,海上资源开发不平衡,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82年,现代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它赋予了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权利,也导致了相邻国家间的海洋权益争端更加突出。
例如:中日在钓鱼岛的争议,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争端的白热化。
二、国人海洋意识薄弱、现状堪忧长久以来我们被“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禁锢了某种思维,以为国土面积就是陆地面积。
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甚至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
有调查表明,很多国人以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却不知道海南省除了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外,还包括21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
三、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1. 中国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就一直是以陆地农业经济为主,经略海洋始终处于配角地位。
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以农立国的思想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海洋冒险毫无经验,不屑于开展海洋贸易。
比如: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关上了中国的海上大门,中国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少,从而使国人原本就脆弱的海洋意识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禁锢。
海洋意识 科普
海洋意识科普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覆盖70%以上的地球表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种和资源。
然而,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海洋意识的培养和科普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理解和关注程度。
它包括对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对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态度和行动。
二、为什么需要海洋意识?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环境,而且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和关注海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
2.目前,海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人们的关注和行动来解决。
3.海洋中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存方式,对人类的医药、食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应用价值。
三、如何培养海洋意识?1.了解海洋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海洋科普书籍、参观海洋博物馆、观看海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海洋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2.参与海洋保护活动:可以通过参加海滩清洁、海洋保护志愿者等活动,积极参与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行动。
3.减少塑料污染:塑料污染是当前海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分类等措施,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4.支持可持续渔业:过度捕捞是当前海洋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可持续渔业、选择野生捕捞和养殖产品等方式,减少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
四、海洋意识的重要性1.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海洋资源:海洋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包括食品、能源、药物等。
保护海洋资源可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保护海洋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基于校本课程我们的海洋对中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成果论文:中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与国防
[本文获得2019年度临高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中学生海洋意识与国防1临高县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李云华摘要:和平年代的现代国防,是以军事实力为基本保证,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非军事实力方面的角逐则愈演愈烈,其作用更是日益重要。
中国水域面积约470多万KM2,面积之广,位居世界第三位。
有大小7600多个岛屿,面积3.57万平方千米,故中国海洋国防更为重要。
海洋意识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海洋及对其开发利用的综合认识和思想,具体表现为海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科技意识等。
而中学生海洋意识极其薄弱,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和措施。
提高中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保障祖国国防事业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关健词:国防;海洋意识;国防事业一、国防及其重要性国防是指一个国家为防备和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制止武装颠覆,恐怖活动等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进行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和平年代的现代国防,则是以军事实力为基本保证,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非军事实力方面的角逐则愈演愈烈,其作用更是日益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两件大事。
一是发展问题,一是安全问题。
而国防便是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安全和发展的利器。
国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繁荣昌盛乃至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它还是以经济、科技、军事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中国海洋国防重要性海洋是地球生物的起源地,是地球上最大一座资源宝库。
开发海洋,可以解决由于人口快速增加而伴生的粮食短缺问题。
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资源供应地。
海洋开发,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海洋是世界上最后的能源基地,开发风能、潮汐能及海底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可燃冰以可以长久地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要。
海洋是世界各大洲交通的最经济的通道,海洋运输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是铁路运输的10倍以上。
海洋强国的实现需要有21世纪的海洋战略意识
编者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中心 于2018年5月11-12曰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学术研 讨会”。
会议重点就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安全、法制和现实问题等进行了 深入研讨。
本刊将与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编组成“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笔谈”,以維■读者。
感谢会议主办方的支持!海洋强国的实现需要有21世纪的海洋战略意识朱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中国 梦”的伟大举措之一。
纵观16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发展史,成功的崛起大国无 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和海权大国。
从17世纪英国崛起到19世纪末和21世纪初 的美国崛起,海洋强国始终是过去4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引领科技、产业、教 育和体制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
同时,科技、产业、教育和制度的进步和发展,也为海洋强国的持续崛起奠定了基础。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海洋史学者戴维.阿 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在其名著《伟大的海洋:地中海的人类史》一书中 指出,“人类对征服海洋的欲望不仅需要勇气和冒险,更需要知识、思想、创新 和巨大的组织能力”。
在研究和探讨了地中海文明史之后,阿布拉菲亚教授精辟 地得出结论,地中海时代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渴望征服海洋而获得财富的欲—人类真正意义上具有全球海洋知识和探求的时代创 望,“为开启大西洋时代—造了必要条件'过去400年人类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真正成功的崛起大国必须是全球大 国,也就是能够具有在全球市场和财富竞争中具有影响力、甚至支配力的大国,是知识、产品和技术能够引领世界、并畅销世界的大国。
而全球大国的出现,无一不是具备海洋强国战略的大国,是能够充分利用、开发、征服和在关键的 海洋战略通道上具有控制力的大国。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说到底,不只是单纯 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更重要地是,我们能够将中国的市场、企业、技术和中国存在通过海洋扩大为更加广阔的“海外”;不是简单地将商品、劳务和工程 输出到海外,而是将中国市场开发力、社会影响力和政治感召力推向海外,这 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海洋自由论的基本内涵
海洋自由论的基本内涵1. 海洋自由论是什么?说到海洋自由论,首先得让我们把话说开了,海洋可不是个简单的地方,哎呀,真是神秘又迷人!在我们眼前的这片蓝色世界,它就像一位穿着蓝色裙子的仙女,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魅力。
海洋自由论嘛,其实就是在讨论如何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中自由航行,不受拘束。
就好比你在马路上开车,谁都不能随便拦你,得有自己的路权,这就是海洋自由论的核心思想。
简而言之,海洋自由论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在国际水域自由穿行,享受海洋资源,而不是让某些国家在那儿横行霸道。
1.1 自由的意义说到自由,那可真是个大话题了,大家都想要自由,谁不想在海上扬帆呢?海洋自由论强调的不仅仅是航行的自由,还有捕鱼、科研、探索等一系列活动的自由。
你想想,要是在海上漂流的时候,突然发现一片金光闪闪的海底宝藏,那可真是人生巅峰的体验啊!而这背后,就是海洋自由论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
自由就像是阳光,洒在每个海浪上,让人心里暖暖的,真是个好东西。
1.2 国际法与海洋自由不过,提到自由,我们可不能忘了法律的重要性。
要是没有规则,大家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国际法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海洋上的“交警”,给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地航行。
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们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就算你再喜欢自由,法律也是得遵守的,不然就容易碰上麻烦,海上风波可不是开玩笑的!2. 海洋自由论的现状现在我们看看,这海洋自由论在现实中到底是个啥样子。
如今,海洋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围绕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议题,各国都是争得不可开交。
就拿南海问题来说,各国在这片水域争得不可开交,简直就像是海里的“抢椅子”游戏。
每个人都想在这片资源丰富的海域中占一块地,真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2.1 资源的争夺说到资源,你们知道海洋里有多少好东西吗?有丰富的鱼类、矿产资源,还有那深藏不露的油气资源,听着就让人流口水。
这些资源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从心理意识的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有效理解和界定,通常可以区分出三个层面的内容: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涉海行为意向。
海洋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概念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的海洋意识观念多和公民意识紧密相连;通常把海洋意识看成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海洋意识也是学科意识的一种,虽然目前尚未形成论述海洋意识的系统理论学说,海洋意识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但是,从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推进海洋意识研究,必然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路径。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力度日趋提高、海洋环境变迁日趋加速,海洋环境生态与保护、海洋权益维护与保障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海岸带区域发展乃至海洋与内陆之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也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议题。
海洋意识的状况集中反映了这个变迁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与海洋的关系。
海洋意识是国家和公众对海洋价值、人海关系等问题与现象的自觉认知,反过来也将深刻地影响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的过程和质量。
一、海洋意识的当代理解公众的观念、社会的舆论乃至某个历史时期的风尚,都与特定时代的人类活动特征密切相关。
在当代,海洋开发与实践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
海底资源开采、近远海洋渔业捕捞、海上通航与贸易、海岸带滩涂开发、海洋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深刻的影响着海洋环境与人类生活,并且深刻地反映在人类的海洋意识中。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强调从人海关系角度考察海洋意识内涵。
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
赵成国(2002)认为,“所谓海洋意识,就是人们对海洋仔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和反映。
”具体而言,从人类活动的构成方式进行的人海关系分析,还可以区分为几个层次,包括人的活动与海洋的关系、人类心理与海洋的关系和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关系等;人们对上述关系的认知就构成了海洋意识。
事实上,人海关系观念也是传统和现代海洋意识的核心,只不过人海关系在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中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迁。
第二,从海洋强国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现代公众的海洋认知。
研究者们认为,利用智慧海洋信息化供应商励图高科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海洋意识,充分认识海洋价值。
新的世纪需要树立全新的海洋意识,需要向人民群众普及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意识,使人民群众树立海洋国土观、海洋科学观、海洋文化观及海洋法制观,让更多的人关心并且参与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
目前该观点非常流行。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海洋意识的基本类型或基本内容也通常被概括为以下方面:海洋国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
在这里,海洋意识就是海洋观,就是指与国家主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公众海洋认知。
具体来看,海洋意识的研究涉及以下主客体要素:海洋意识主体要素,主要涉及人群、公众、国家或者海洋国家等;海洋意识客体要素,指自然海洋、人海关系、海洋社会、海洋国家、海洋生态行为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下具体定义:(1)海洋意识是人们客观存在的海洋的认知;(2)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以及人海关系的认知;(3)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对人类社会而言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等的认知;(4)海洋意识是国家对海洋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知;(5)海洋意识是人们在人类与海洋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中,对关于海洋的人类活动的认知。
总体来看,当代海洋意识的研究的范围日益宽泛和深入,但是在海洋意识的内容分类、主体与客体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多领域和问题未被涉及,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有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成果,应该是其中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海洋意识与心理意识要理解海洋意识的内涵与结构,首先需要对意识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有效的乃至清晰的理解和界定。
对意识的理解至少要对科学术语与日常概念进行区分。
“意识”这一词汇在科学术语与日常概念上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心理学术语和日常语用的区分。
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概念,通常用来表示“觉察”、“见识”的含义。
海洋意识的很多日常提法也多表达这种含义。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意识被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认为它是“清醒状态下的觉知”。
在使用这一术语时,通常把它理解为既包括“某种心智状态的一种内部的、主管的、质的和内在的属性”的觉知过程,也包括与特定的意识对象也即“体验的各种事实”的觉知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这一术语通常容易会和认知、观念、心理等概念混淆。
基于上述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内容分析,通常可以分析出三个层面的内容: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涉海行为意向。
海洋认知包括与海洋现象、海洋事务、人海关系等有关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判断、表象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和意识内容。
海洋情感则是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涉及人地关系、地方认同等内容。
涉海行为意向则是在涉海活动过程中各个主体指向海洋的需要和动机等内部准备状态。
从当前研究的状况来看,海洋认知、海洋情感、涉海行为意向三个层面中,海洋认知的研究数量较多、相对集中。
在海洋认知的研究与实践层面上,主要涉及的是海洋知觉与记忆(海洋知识)领域的内容。
在海洋情感层面上、人地关系及地方认同等都有涉及,但是研究较少。
三、海洋意识与公民意识海洋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概念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公民意识被认为是一种广泛性的遍布于现代社会中成员的集体意识,它与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历史文化背景等存在密切关联。
公民意识的外延必然包含着公民、群体与国家在海洋领域、涉海空间中的意识与观念。
按照针对公民意识的不同概念与理论分析进路,海洋意识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侧面。
杨宜音(2008)对公民意识做了如下表述:“当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公民身份因国籍的获得而自然生成,然而公民意识却并不能够因此而自然生成。
公民身份的获得及认同会有自身的本土资源和心理基础。
因此,当下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在内在结构上必然会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性和实践性中体现出来。
”按照她的理解,这其中的“公民性的内在结构”主要指平等正式和自治的价值理念、由身份而来的情感体验以及符合身份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意向。
在此基础上,杨宜音进而提出公民意识可以操作化为三个维度:公德意识、公平意识及参与意识。
这三个方面可以成为衡量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
之后,这个分析的进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章秀英等(2009)借助于访谈与调查方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了公民意识的另外一种结构,即公民意识由参与意识、公共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政治效能意识和权利意识五个因子或维度构成。
在公民意识内涵与结构分析上,新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基本都是沿着上述概念操作的逻辑展开。
当然,也存在不同逻辑视角的分析。
檀传宝(2015)对公民意识的分析,提供了另外一个不同的视角。
他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三个最重要的政策文本为分析样本,尝试解读中国官方对于“公民意识”的理解与界定。
认为我国当代公共政策视阈中的公民意识整合了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三个方面的表述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从公民与国家的涉海活动内容来看,海洋意识可以区分出海洋公德观念、海洋公平意识与海事参与观念三个类型。
这种类型划分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归属、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实践领域的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启发意义。
从公民与国家在海洋发展中所持的价值观角度看,可以区分出传统海洋价值观、西方海洋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和谐海洋价值观三种海洋价值观念类型。
从当前的实际研究角度看,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通常将海洋意识观念与公民意识紧密相连;通常把海洋意识看成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晰。
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更为广泛的海洋开发、保护与治理过程,亟须大力培育海洋公民和发展海洋公民行为。
四、海洋意识与学科意识基于学科范式对海洋意识的学理性分析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
顾世显于1988年发表的《浅议海洋生态意识》一文,“海洋意识”一词便出现于该文。
其中提出“大力普及和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意识乃是我国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环境的当务之急”的论断。
该文虽然没有对海洋意识的内涵进行分析,但是对“海洋生态意识”给出了分析,认为“所谓海洋生态意识,是指在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海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很显然,这是从学科意识的角度分析的。
“海洋意识”内涵第一次得到明确界定是在《海洋意识初探》一文中(杨志成,1990)。
该文认为:“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
”此后,海洋意识的概念纷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分别基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权益、海洋安全、等视角对海洋意识的概念体系进行探讨。
各种界定虽然各持己见,但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学科建构成果。
“海洋意识”的学科知识“是我们制造的,而不是被我们发现的”。
海洋意识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根据海洋自身特征进行的研究,主要与海洋自然科学有关;在人地关系、人海关系理论背景下开展的研究,主要与人文地理学科有关;在意识理论背景中开展的研究,则可以划归到社会心理学或环境心理学的范畴;在国家关系视域中开展的国家间海洋观念比较分析,可能更主要的从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的视角出发。
虽然学科属性问题比较复杂,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把海洋意识看作是学科意识的一种,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人们关于海洋的科学认识。
虽然目前尚未形成论述海洋意识的系统理论学说,海洋意识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但是,从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推进海洋意识研究,必然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路径。
五、结语海洋意识根植于人类涉海活动,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
所以,对于海洋意识的理解,不仅要从上述各种“意识”的角度来理解,还需要在人海关系的框架中开展分析和探讨。
此外,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
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