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思维导图
艺术美
美育
动力作用
我国蔡元培
现实美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自然美 社会美 教育美
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一个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河中人的总体要求,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都共同拥有一个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各级 各类学校都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个别与整体 普遍与特殊
意义 功能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 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根本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主观依据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分工
个人全面发展实现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德育
思想基础,灵魂统帅,方向保证
智育
前提支持,知识和能力基础
体育
健康基础,物质保证
全面发展教育
德国席勒首次提出
抽象与具体
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核心
教育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核心、出发点、归宿、灵魂,贯穿全过程)
整体与部分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
概 念 及 作 用
理想的
层 次 结 构
内 容 结 构
教 育 方 针
教 育 目 标
教 育 目 的 功 能
教 育 目 的 理 论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思维导图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可称为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
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2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 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身心向积极方面变 化的过程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内发论遗传决定 环境决定论
多因素共同作用
遗传素质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积极变化的过程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心理发展包括两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 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 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作为 个体只有实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 件的能力,能否较好地发挥能动性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一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庶富教”,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仁”和“礼”“仁”是核心和最高道德准则,即爱人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三等教学过程:学—思—行教学思想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人性论:人性素丝说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说知:依靠推理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科学技术(小孔成像)教育观点:量力性原则(最早提倡)孟子教育目的:“明人伦”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用(《孟子•尽心上》)人性论:性善论(“良知良能”)理想人格:“大丈夫”教育方法: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子最早将“道”和“德”连在一起用道家思想主要人物:老子、庄子观点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论《礼记》《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作者:东正克原文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杂施而不孙,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预、时、孙、摩”原则“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藏息相辅朱熹教育思想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朱子读书法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照进用力、居敬持志王阳明教育思想核心:“致良知”教育观点:量力性(随人分限所及)王充著作《论衡》观点:“问难”与“距师”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家庭教科书显学外国教育思想萌芽时期苏格拉底(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学习科目:几何、天文、算术教学方法:“产婆术”地位:西方最早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柏拉图(社会本位论)代表作《理想国》教育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学习科目: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学习即回忆(理念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社会本位论)地位: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最高目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教育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段教育最早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音乐教育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主张自由教育条件闲暇时间自由学科昆体良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地位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班级授课制萌芽反对体罚创立时期培根地位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被马克思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著作《新工具》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地位: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课本教育目的:宗教目的—永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泛智主义和普及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与人的发展 思维导图
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生理(正常发育、体质增强)和心理(认知、意向)发展
顺序性
概念: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童年期一具体形象,抽象弱
阶段性
少年期一需要具体感性经验 少年期和儿童期整体特征为“心里断奶期”
要求:针对各年龄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展
因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作用
的
素
因
的
外钰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素
理
论(环
论
境决
墨子:素丝说
定论)
荀子性恶论
主要人物及观点
洛克白板说
华生任意培养
斯纳金行为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共性)
教 育
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与
孟子性善论
人
内发论(遗传决定
的
论)
发
展
卢梭出自造物主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代表人物及观点
格塞尔成熟论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复演说
高尔顿优生学,遗传决定论
董仲舒:性三品说
关
影
于
苏格拉底产婆术
响
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人
发
发
展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人
身心发展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身心发
的
不平衡性
发
展
小学教育学 第六章 小学教育目标思维导图
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小教目标的含义
特点
目标具有全面性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个体性
升学性
矛盾吗?
矛盾吗?
功能
导向功能以目标为导向发展
激励功能激励自己去完成目标
标准功能小教目标是开展活动和评价教育的基本标准目标层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僧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目标的达成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引领
外在目标与内在理念的转化
目标
个体本位性主张教育目标应该以个人价值维中心
社会本位性以社会价值我为中心
我国教育目标: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概述思维导图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常⽤法过程(最基本⽤法)我从这部影⽚中受到了⼀次深刻的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法你的孩⼦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的制度⼀般出现在官⽅⽂献中教育是振兴地⽅经济的基础词源最早出现:孟⼦.尽⼼上最早把教和育分开:许慎《说⽂解字》⻄⽅:education :潜质引发定义 ⼴义:学校、社会、家庭、⾃我教育、⾃然形态的教育(⽣产⽣活中)狭义:学校教育区别:计划性更狭义:德育谢弗勒《教育的语⾔》教育术语(概念、范畴)纲领性定义:应然描述性定义:实然规定性定义:作者⾃⼰给教育下的定义教育隐喻 夸美纽斯:假如要去形成⼀个⼈,那必须的由教育去形成;种⼦、阳光...塑造:教师是⼈类灵魂的⼯程师 雕琢:⽟不琢不成器陶冶洛克:⽩板说教育⼝号教育的结构内部结构(基本要素、活动的结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学校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起主导作⽤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主体性:社会⽂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科学知识和社会⽂明的传播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我教育能⼒的学习者学⽣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性和不成熟性——接受教育的必要性能动性和主体性——⾃我改造和⾃我塑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媒介和教育措施构成版本⼀:教育内容和教育⼿段(形式) 版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段、教育活动⽅式和教育环境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对⽭盾才是教育中的基 本的、决定性的⽭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其他说法叶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质 柳海⺠: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段 王道俊、郭⽂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式教育形态的分类教育系统⾃身标准⾮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类教育的⾼级形态)运⾏场所和空间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标准、产业技术、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外部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类型结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其他办学形式结构 全⽇制、半⼯(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播、电视等学校组成管理体制结构 公办、⺠办、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办以及私⼈办学教育的本质 概念:教育是⼀种有⽬的的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学学科结构的逻辑起点 教育是在⼀定背景下发⽣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本质属性(特征):育⼈性 ⼈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的性双重属性说⽣产⼒说上层建筑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实践说根本属性:社会性⼈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社会性和意识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古今不同继承性:古今相同阶级性⻄周的学在官府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唐朝的六学⼆馆⼆馆崇⽂馆弘⽂馆六学国⼦学,三品以上⼤学,五品以上⻄⻔学,七品以上律学,⼋品以下,庶⼦书学,⼋品以下,庶⼦算学,⼋品以下,庶⼦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没有等级性相对独⽴性 版本⼀: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后⾏、并⾏、先⾏)版本⼆:转化活动、历史继承性、不平衡 版本三: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 版本四: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历史继承性、不平衡 ⻓期性 ⽣产性 ⺠族性教育的功能特征 客观性 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结构在⼈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客观性社会性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变化多样性 既有对个体的发展的功能,也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功能,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功能⽆边⽆界,⽆限夸⼤教育功能是不合适的 整体性 教育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章的,⽽是⼀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条件性教育功能不会⾃动实现类型按照作⽤对象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的独特性教育促使⼈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个体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的⻆⾊意识社会功能(派⽣功能)⽅向正向(积极)功能负向(消极)功能呈现形式显性功能(计划内)隐性功能(计划外)性质保守功能超越功能。
教育学基础:德育篇(思维导图)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 德育方法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明理教育法
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经过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 他们悟明道德真谛,自觉践行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活动 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 织,使其优化为教育的合力前后连贯地进行,以获得最大的成效。
德育
德育原则
概念: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 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 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 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情境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
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品德的方法
自我修养法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制度育德法
通过构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奖惩 法
【教育学】教师思维导图,脑图
班主任班主任
形式:级任制、科任制
专业理念
重要的工作岗位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最重要的角色)
学生的人生导师
学生的“重要他人”
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地位
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建设目标--最重要)
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领导影响力--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
--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校内各因素间、家校、社校)
【题】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班主任工作
(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最首要、前提)
方法:观察法(最常用)
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评分析法、
调查访问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步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种类:集体、个体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日常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主要)主题班会的要求:自主性、针对性(针对学生需求和关注)、集体性
时代性、多样性
特点:自主性、针对性、集体性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谈心式(以第二人称称呼)
描述式 eg:”你的歌唱得真棒,大家都在为你喝彩!”
过程式--评语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既看过去和现在,还要预示未来。
情感性--评语要“有情”,言辞恳切,体现对小学生的“尊重”
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班级活动设计
班会活动有效形式、主要阵地
课外活动集体性、灵活性、自愿性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少先队、共青团活动。
教育学:教育的功能(思维导图)
教育的功能作用对象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因性功能教育的功能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心理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孟禄(美)把有意识教育行为说成无意识模仿,否定了囧语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导致了救得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苏联和我国学者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教育的历史发展考点1作用的呈现形式考点2古代社会的教育显性功能因性功能原始社会的教育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无阶级性原始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专门的教师学校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等级性、专制型、保守型与生产劳动脱离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中国①学校萌芽序、校、大学、小学、庠②西周的教育(主要是官)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乡学六艺:礼乐(中心)射御书数③春秋战国时期(扩大到平民)私学兴起,稷下学宫百家争鸣④两汉时期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鸿都门学(文学艺术学校)郡国学、郡县学(地方官学);文翁兴学⑤隋唐时期三教并重(儒道佛)科举制官学教育体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子主题。
教育学基础:教师篇章(思维导图)
教师教师工作概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生状况的复杂性、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2.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以身作则)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善于反思与探究)4.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是一种专业性劳动,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
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认识理解,影响着教师劳动的态度,也影响着社会对教师地位的看法。
教师劳动具有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 社会价值:社会越发展,科技越发达,就越需要教师的指导;社会矛盾的冲突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的指点。
2. 个人价值:学生平日的点滴进步。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权利1. 独立工作的权利;2. 自我发展的权利;3. 参与管理的权利;4. 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义务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规定的各种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1. 教师职业的“角色丛”2. 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3. 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的素养、教育能力的素养、教育研究的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紧迫性1. 教师的分布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 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主要途径1. 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 实施教师资格考查制度;3. 加强教师在任提高(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
教育学及其发展(思维导图)
杨贤江是第一位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1930年其出 版的《新教育大纲》,只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的著作。他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来分析教育在社会 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
中苏的合作使得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实践影响最大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的最根本的理 论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信息化,国际化和全 球化等时代特征
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这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杨贤江等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 探讨教育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点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及其发展对象
教育学和教育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 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
国
①及早施教②威严与慈爱相结合③均爱原则
教 育
论儿童教育
④重视语言教育⑤重视道德教育
史
成人教育思想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
崇儒兴学
提高孔子和儒生的地位;推崇儒学,统一经学等 《五经正义》(唐太宗、颜师古)、“开成石经”(唐文宗)
文教政策
兼用佛道
发展科学
任立私学
学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国子监(双重性质),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魏晋的学校教育
南朝的学校教育
北朝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私学教育
三国时期-官学教育 两晋-官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 宋、齐-官学 梁、陈-官学 南朝-私学
经学兴盛
教
育
制 度
学校萌芽
凡坚持学习能通一经的,经过策试可量才录用,即使寒门也不见弃。讲诵经学的风气曾盛极一时
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从两汉师法家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称为“魏晋经学”。实质上这已是儒、佛 、道混合的经学 南朝: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科并立,分科的教授制度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 北魏: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医学也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
董仲舒、颜之推、韩愈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焉者畏威而寡罪”
韩愈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韩 愈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育人才 爱才、选材、用材
《师说》提倡尊师重道,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论尊师重道
教师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师标准:“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北魏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小学教师思维导图
小学教师概述
小学教师的概念
学生的关怀者、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导者、课
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团队的领导者
教育的研究者、终身的学习者、文化的创造者
权力与义务
权力
1993.10.31公布,1994.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6大权力(p114)
义务6大义务(p114)
小教师的发展
学历发展
中师层次?
专科的小学教师
本科
研究生
专业发展
教学专业化/教师专业化
合格教师/卓越教师
专业素养
专业愿景
坚定的专业信念
明确的专业目标
成熟教师
有效教师
专家教师
不懈的专业追求
专业知识
多种类型
三类型论
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科目知识语文、数学、品德……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哦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教学经验
七类型论
网络化教师知识结构(P125)
必备知识
课目知识
课目教学知识
指将所教课目的具体内容转化维学生能够理解的形
式的知识
专业能力(5)
课程与教学创新能力
班级与课堂有效组织能力
教育技术开发能力
校本教育研究能
优良品德培养能力
发展路径(p131)
不断学习
深入研究
坚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