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解读
姜夔《扬州慢》解读
《扬州慢》是唐代诗人姜夔所著名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城内悠然自得的气氛,看似放慢了节奏,不慌不忙,仿佛让人身心得到放松。
诗中笔调婉转,加入不少现实生活
中的细节,使人联想起当时的城市风貌,感受到了作者深情地怀念过去的情景,充满了沧
桑的思绪。
姜夔在诗中更是展示出他对老家的宠爱之情,表达友情。
他用抒情的语言,以缓慢的节奏,描写了扬州的传统民俗,也暗喻这种爱的表达。
他赞美邻里的喜乐场面,描述出各路宾客、舟车行色的传统景象,让人有一种饱满而温暖的家园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家
园是一切热爱和幸福的根源,每个人都渴望返璞归真,寻找一个安暖的家。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里,人们轻松自得、安宁乐悦的生活,也许就是扬州的慢。
这首诗
带着平静的节奏,让我们从心底细思这理想的生活,停下脚步,回归自我,再次思考和发
现真正重要的东西。
诠释了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家园和友情,每个人都对心灵的归属有
一种真诚渴望。
给人以坚毅的信念,家园的安慰和爱情的力量。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景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这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冷落;“杜郎”三句,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二十四桥”四句,描绘眼前景物,是虚写,是词人想象中的景物,侧重表现扬州今日的荒凉冷落。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朴清劲的语言表现深沉浓郁的情感,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有空灵之美。
这首词以其低回要眇的格调,凄怆悲凉的意境,质朴无华的风格,成为姜词的代表作,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扬州慢》不仅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变迁,还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姜夔诗歌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曾经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却是这般荒芜冷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和美好名声,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辉煌。
可紧接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吹拂下,本该是繁花似锦,如今却只有满眼的荠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生悲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金兵的侵略给扬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那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都似乎厌倦了谈论战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废池乔木”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它的厌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整个城市显得更加空旷寂寥。
这几句进一步烘托出扬州的冷落和凄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寂和忧伤。
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曾在扬州留下许多风流韵事和优美诗篇,如果他如今重来,也定会为扬州的惨状而震惊。
即使他有再高超的文学才华,也难以描绘出此刻的沉痛之情。
这里通过想象杜牧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扬州的今非昔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一轮冷月默默无语。
想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开花落,却不知是为谁而生。
这里的“冷月无声”将寂静、凄清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而红药的无知无觉,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
他善用对比,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相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同时,他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扬州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叹。
《扬州慢》诗歌鉴赏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 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 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 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 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 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 感时伤乱的情怀 。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思考:作者认为扬州破败是什么原因?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 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 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 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 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 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 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 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 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 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 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 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 以指亡国之痛。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中:“春 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 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是一首流行、抒情的间音乐,是由中国民谣歌手姜夔演唱的。
这首歌以民间曲风来诠释,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渴望,使人们回想起家乡的美好。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人,充满温暖的情感。
在本文中,将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分析《扬州慢》的音乐特征及歌曲主题,以揭示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从和声角度,《扬州慢》是一支以四声部曲式组成的十四
度调型音乐,主旋律以一度和调以及四声部变奏的和调推动。
歌曲以声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和弦的形式,流畅的旋律,使得整首歌曲显得活泼而不失抒情。
其次,从节奏角度,《扬州慢》整首歌以2/4的拍数进行,可以
听到强烈的快运动的节奏感。
节奏的结构也让观众更容易地记住歌曲,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此外,从吉他伴奏角度来看,《扬州慢》整首歌中伴奏吉他围绕
着上述和弦结构严格运行着,但有些多余的和弦补充,并运用了和弦替换,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及流畅,使人们也有旋律之间微妙而神秘的变化。
最后,从歌曲主题来看,《扬州慢》是对家乡的怀念,歌者既抒
发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可以看出人们对祖国的骄傲和热爱,音乐背后的价值观仍然受到青睐。
综上所述,《扬州慢》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光是从音乐理论的角
度看,它就有着十分优美的旋律,结构完整,有力度。
而歌曲所表达
的情感,更是让人们深有共鸣,理解歌曲更深入人心,使其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这首词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与繁华。
词人姜夔以凄凉之笔,抒发对扬州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开篇,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扬州昔日繁华的景象。
但战乱的摧残使得这里如今荒凉凄冷,只剩下稀疏的野麦和废池乔木。
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一个城市的毁灭性打击。
在词的下片,词人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来表达对杜牧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扬州破败景象的深深惋惜。
词人进一步写到“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意为纵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述当前的荒凉与悲伤。
这里的“青楼梦好”不仅是对杜牧的缅怀,更是对一个繁华时代的追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让人感受到词人对扬州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桥边的红药依旧每年盛开,但曾经的繁华已不再,让人不禁思考:这些美丽的花朵究竟为谁而开?
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完美融合。
它不仅是对扬州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与追忆。
读完这首词,我为扬州的过去与现在深感痛心和惋惜,同时也为词人姜夔的才华所折服。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由姜夔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
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
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作者: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
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
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
《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
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
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
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
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
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
“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
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
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
“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
姜夔 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扬州慢宋·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 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赏析一、简介“扬州慢”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词曲,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曲由明代文学家姜夔创作,以其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该曲进行详细赏析,从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歌词与旋律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背景介绍1. 扬州的特点扬州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这个古老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而闻名。
扬州还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在这里活动和创作。
2. 姜夔的背景姜夔(1513年-1589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词人。
他在文学和音乐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尤以他的词曲创作而著称。
姜夔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才华成为了广大文人的楷模。
三、创作意图1. 表现慢生活扬州慢的创作意图是表现扬州人民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姜夔通过曲调和歌词的选择,将扬州的慢节奏和悠闲心态传达给听众。
这首曲子让人心情宁静,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扬州人民的悠闲生活。
2. 以扬州为背景姜夔选择以扬州为背景,是因为扬州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声誉。
扬州以其富饶的土地、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姜夔希望通过这首曲子,表达对扬州独特魅力的赞美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
四、歌词与旋律结合扬州慢的歌词以及旋律都非常优美,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歌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扬州的美丽景色和悠闲的生活场景。
旋律悠扬缓慢,既能体现出扬州人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又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以下是扬州慢的歌词摘录: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扬州城头望眼欲穿。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及描绘旋律的有序列表:1.开始部分:柔和伴奏、悠扬的旋律,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高潮部分:旋律逐渐抬高,歌词描绘出扬州城的美景,让人感受到扬州的繁荣和富饶。
3.渐入佳境:旋律回归平缓,歌词中出现了寻常百姓家的描写,表达出姜夔对普通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情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情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坛上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情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时作者二十余岁,正值青春年华,却目睹了扬州因金兵南侵而破败的景象,心生无限感慨,遂创作此词。
一、作品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停留一会儿。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2、注释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朝诗人姜夔的一首佳作。
原文翻译为: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来休息。
那些吹着荠麦的东风忽然停住了。
傍晚的号角声已经停息,入夜后有蛙跳进水边低洼的小洲。
昔日那繁华的扬州路,如今只剩下萧条的寒江,蔓草荒芜的池塘和古树,都已再也不成模样。
更让人心伤的是黄昏时,凄凉冷落的道路上又见到了迷离烟雾。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扬州的萧条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赏析这首词时,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进行详细赏析。
首先,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金兵南侵,扬州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姜夔作为一位有爱国之心的文人,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其次,从作者境遇来看,姜夔是一位出身贫寒的文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在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文官地位高于武将,姜夔虽然功勋卓著但却备受排挤和打压。
这首词中表达的报国之志和壮志豪情,实际上也是姜夔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抗争。
在艺术手法上,姜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扬州的萧条景象来表达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同时,他也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扬州慢·淮左名都》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的优秀词作。
通过赏析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姜夔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也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位爱国将领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关于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关于姜夔《扬州慢》赏析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关于姜夔《扬州慢》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作鉴赏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
五风。
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
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姜夔的《扬州慢》赏析
姜夔的《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宋代诗人姜夔所作,以慢歌的形式,写出了宋朝扬州繁荣景象,对当时扬州的美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与描写。
此诗有七句,开头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了诗人对扬州城见解的热情。
诗人也提及了秋水的泛滥,是怎样华丽景象,全被描绘于此!
“清江萦远岸,绿杨生幽处”,是对扬州城秋江秋水的深邃述说,描绘了江水清澈洁净,绿杨杂植生长繁茂,使整个城市渲染出令人神游的美景。
继而把笔墨舔到“丝管何无声,狐步出山中”,在晚秋中抚琴弹管,此处歌声四溢,轻轻涌进诗人心间,令他醉心墨守,绘出繁华城市几许,他对它的沉醉、憧憬、热情,让人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这首诗,内容虽然简单,但它把扬州的城池美景写到极致,让人瞬间有一种“心旷神怡,如梦初醒”的感觉,是宋代优秀的诗作,仍留有经典的艺术魅力。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赏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写作背景〕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
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
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
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
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
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
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
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
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
两城毗连。
杜牧《扬州》诗说:“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
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指淮南东路。
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
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
扬州慢 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赏析
《扬州慢》是唐代著名音乐家姜夔所作的琴曲,其闲适优美的曲调和典雅淡泊的意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艺术珍品。
姜夔所创作的《扬州慢》恰恰体现了江南文化优雅高雅的特质。
曲调轻柔流畅,不急不缓,整个曲曲之间没有脚步沉重之感,却又不失优美动听之韵。
整曲的节奏感和音乐调子十分典雅淡泊,尤其是在一些重奏部分,可以听出其中的深邃含义。
在意境上,姜夔所表达的是一种田园闲适的生活态度,描绘了具有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的诗情画意。
姜夔用淳朴古雅的音乐语言,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悠然静美,以及那种在烟雨中静谧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安静舒适的享受,更让人们明白了何为真正的生命之美。
总之,《扬州慢》似乎给予我们的是一首和雅的音乐,它不同于那些匆匆忙忙、急切焦躁的曲子,而是给予我们一种庭院深深、花影丛丛、柳轻风满的田园生活。
咏物慢腾腾、情态恬淡、意境如画。
让我们可以安心地聆听和欣赏,在音乐的大道上净化心灵,得到一种与内心深度连通的宁静感。
《扬州慢》绝对实用剖析
在扬州所在所闻如何?
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
境:荒凉、萧索、凄清
情:悲怆
现在的扬州
以前的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热闹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走进词人
姜夔(约1155—约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
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
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
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
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
人歌曲》。
江湖雅士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 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 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 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 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 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 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 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 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 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 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 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 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 悲也。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读后感》
读完《扬州慢》,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诗人姜夔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如今荒凉景象的哀叹。
诗中描绘的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而如今却已满目疮痍。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扬州曾经的繁荣。
然而,“尽荠麦青青”的现实却又如此残酷。
这种盛衰对比,使我不禁为扬州的命运扼腕叹息。
此外,诗人在描绘扬州如今的荒凉景象时,并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用冷月无声的寂静,烘托出扬州的凄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通过阅读《扬州慢》,我不仅领略到了姜夔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词让我明白,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波阳县)人。
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
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
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
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
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
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
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
“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
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全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4、运用移情手法。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
《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
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
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
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
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
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
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四.鉴赏问题设计: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你认为词中那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明确:“都在空城”的“空”。
4、“围绕“空”字你能设计那些问题呢?”思维参考:空城“空”体现在那些方面?那些景物能体现出“空”的特点?扬州城为什么会变为“空”城?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
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忆昔与睹今相比照,词人心中产生巨大反差,生发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重伤感。
5.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6.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7.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