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第二册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二册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背诵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顺序。
下面是高一历史第二册必背的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央政權统一全国疆土的第一个朝代,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割据争霸的局面明显,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3.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较为集中的政权,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以及修筑万里长城。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刘邦在战国末年起义,建立了西汉。
由于汉朝统治者的明智政策和勤勉治理,使得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繁荣的时期。
5.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豪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英雄故事的时期。
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而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
7. 宋朝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非常繁荣。
在宋朝,科技、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许多著名文化人物和艺术家出现。
8. 元朝的建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外族统治的朝代。
元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基础,并且有助于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9.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后两个朝代,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清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包括封建制度的特点、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 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体现了君主、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等级关系。
- 礼制:指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核心,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我国古代的科技创新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的交流。
- 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制作纸张的技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 指南针:古代中国的发明,对航海和导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火药:古代中国的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爆炸物之一,对军事和烟花爆竹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印刷术:古代中国的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对书籍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农业和科技发展:包括唐朝和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官僚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推行均田制、保甲制等。
- 唐朝经济繁荣:唐朝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内外贸易兴盛,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达。
- 宋朝政治制度:宋朝继承了唐朝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地方官员的职权,实行科举选拔官员,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 宋朝经济繁荣:宋朝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大幅提升。
- 科技创新:唐宋时期在农业、工艺、制造业以及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4. 明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包括明朝政治制度、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和文化传播等。
- 明朝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了相对负责的官僚体制,实行科举选拔官员,并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如户口调查、罗马制度等。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下是高中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罗马帝国的兴亡1.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古代罗马城市的建立、君主政体的形成、奴隶制对社会的影响等。
2.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军队的建立和战争征服、罗马的殖民地和边疆政策、统一法律制度等。
3.罗马社会的特点: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奴隶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等。
4.罗马帝国的衰亡:军事问题和边境的崩溃、经济问题和财政危机、社会、文化和宗教因素等。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帝国和文化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等。
2.西汉的兴起:刘邦的执政和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和刺史制度等。
3.汉朝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4.东汉的衰落: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出现、中央集权的动摇、黄巾军起义和社会动荡等。
5.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兴盛、道家和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第三单元:亚洲的对话1.漠南和漠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世界征服、蒙古文化和宗教、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
2.元朝的繁荣与衰落:元朝的统治制度和政策、元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反抗等。
3.日本的军事化:封建时期的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武士阶级的兴起和武士精神、日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和目标等。
4.朝鲜的独立与冲突:朝鲜半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对于朝鲜的争夺、李氏朝鲜的建立和传统文化等。
第四单元:欧洲的转型1.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起因、基督教派系的分离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等。
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发展、科技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城市化和社会变迁、阶级斗争和工人组织等。
3.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学说的变革和亚当·斯密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和扩张、自由主义政治的兴起等。
4.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领土扩张、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竞争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逐渐趋尖锐.1756—1763年之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蒸汽”的力量(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⑤1807年,富尔敦发明汽船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4、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4)垄断组织出现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在高三历史必修二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历史内容。
一、夏、商、西周时期1.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朝代,传说中有禹洪水治理和太康、仲康的事迹。
2.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有商王武丁的事迹和商天宝的遗址。
3.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周公旦建立都城镐京,子孙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期,伴随着列国割据和列国争霸的局面。
2. 鲁国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在这个时期兴起。
3. 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列国争斗激烈,最终形成秦国的统一。
三、秦、汉时期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实施焚书坑儒的措施。
2. 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由刘邦创立,实行了推行轻徭薄赋、实行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
四、三国、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国混战的时期,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格局。
2. 晋朝是三国后期由司马炎建立的王朝。
3. 南北朝时期是南方和北方两个朝代并存的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等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朝代。
五、隋、唐、五代、宋时期1. 隋朝是南北朝的统一者,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大运河的修建。
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有玄奘的西游取经、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
3.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时期。
4.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北宋的科技发展和南宋的文化繁荣都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六、元、明、清时期1.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建立的,蒙古族统治中国多年,实行蒙古法律制度。
2. 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王朝,实行科举制度,兴办了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本店铺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中历史必修二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第一章: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1. 农业革命与城市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革命的发生。
农业革命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在农业产出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文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为古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农田和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人通过建设灌溉系统、制定农业政策等方式,确保了农业的稳定生产,同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
3. 法老王与金字塔古埃及的统治者被尊称为法老王。
法老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被视为神的化身。
法老王死后,埃及人会为其修建金字塔,以供其灵魂居住。
金字塔代表了法老王的权威和尊严,也是古埃及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征。
4. 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印度人创造了梵文、制定了吠陀经等重要文化成果。
古印度社会原本是城市国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理上较为分散的周边王国,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吠舍制度等独特的社会制度。
5. 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文字、农具、青铜器等重要发明。
古中国社会的演变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个时期,周朝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第二章: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他们的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希腊城邦古希腊是由多个城邦组成的,每个城邦都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城邦,雅典以民主政治和文化艺术闻名,斯巴达则以军事统治和军事训练著称。
2. 希腊神话与奥运会古希腊人相信众神的存在,希腊神话被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另外,古希腊还创办了奥运会,旨在通过竞技活动来弘扬体育精神和增进城邦之间的友谊。
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考历史必修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高考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西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分裂和文化繁荣的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多个诸侯国,形成了以鲁、齐、晋、楚、魏、秦、赵、韩等国为主要代表的政治格局。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封建王朝。
汉朝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国历史铺垫了基础,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先例。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割和民族大迁徙的时期。
曹魏、东晋和南北朝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这段时期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文化发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近代史1.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段时期,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段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大时代。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最高执政党,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措施。
4.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科技、文化和国际事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 ④特点 ▪ 南沿海地区;
▪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⑤阻碍因素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 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压迫;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是学生们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1.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改革;1.4 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第二单元:古代罗马这个单元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兴衰历程和文化特点。
重点内容如下:2.1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其政治制度;2.2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荣;2.3 基督教的出现和传播;2.4 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东罗马帝国的延续。
3. 第三单元:近代东亚这一单元将介绍近代东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重点包括:3.1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戊戌变法;3.2 日本明治维新和倭乱,以及日本的殖民扩张;3.3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关系;3.4 东南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
4. 第四单元:近代西方本单元将重点探讨西方国家的近代历史,如:4.1 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2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4.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影响;4.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国际局势。
5.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现代世界的历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5.2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5.3 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和机构;5.4 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特点。
这是高一普高历史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整体了解以及对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希望本文对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中学历史必修2学问点学问点梳理书和人一样,也是有性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必修2学问点学问点梳理,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必修2学问点学问点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缘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缘由: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③苏共二十大召开(2)措施:①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夫收入;鼓舞农夫和农场职工开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开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局部中心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局部权利,必需程度上成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者的踊跃性。
(3)效果:在必需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相识,没有根本突破。
◆ 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头中期。
苏联社会动乱,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101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缘由: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3)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叮嘱,成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
(4)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不断下降;经济改革没有快速取得预期效果的状况下,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勃改革的区分①赫和勃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展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准备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戈对经济体制进展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赫和勃改革在政治体制上没有突破,且都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而戈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中学历史必修2学问点学问点2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识记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含义: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高中第二分册历史知识点爆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2、中华民族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 “公天下”的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所取代。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青铜时代 (1)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代表。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h ào,史称“西周”。
2、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周公辅政,拥立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东征);制礼作乐。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二、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2)背景——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被动挨打;(3)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5)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篇1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财产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贵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意义: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主要内容: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
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公民法基本上属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
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认识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②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④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
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篇2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当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摸索、知道的基础上接受。
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
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期3、年龄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年龄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觉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进程:盛行(西周)——瓦解(年龄)——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年龄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情势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缂丝技术一、工艺流程1.落经: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2.牵经(穿竹筘):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上经:包括接经头,拖刷经面,打结,嵌经面,捎紧。
4.挑交: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5.打翻头: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使经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拉经面:在上好的经面上,拉上几梭纬线,使经面排列平均。
7.上样: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
8.摇线: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古称“棦”,材料为竹子或木头)上,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9.缂织:足踏竹棒,控制翻头上下开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平均拨压,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穿梭拨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参照考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 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0.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3.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意义:(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炎黄传说(A)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 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C21世纪)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1.二重证据法:20 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 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的建立: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1.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核心概念: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 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的建立(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制的内容(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三、礼乐制度(A)制定者: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内容:礼,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舞乐、史诗等,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用:周公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内容。
“敬天保民”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一.东周的建立(BC770——BC22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B)政治领域:㈠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㈡各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B)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⑴儒家①创始人:孔子。
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人性本恶⑵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⑶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七雄(A)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A)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内容: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
(土地私有制)。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帝国的建立(A)BC221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
秦始皇嬴政,都咸阳。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①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③巩固中央集权的其它措施⑴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文字(小篆,通行隶书)。
⑵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⑷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⑸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 7 课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1.秦的暴政(根本原因)(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如修筑长城、骊山墓等。
(2)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2.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3.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二.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BC209 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核心概念: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 8 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汉承秦制(A)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创新: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文景之治(A)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A)⒈政治上(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