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孔孟名句文言文赏析翻译
![孔孟名句文言文赏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779556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4.png)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宽容的重视。
翻译为现代汉语,便是:“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在这里阐述了道德的力量,认为遵循道德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翻译为现代汉语,便是:“遵循道德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背离道德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句出自《论语·颜渊》。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翻译为现代汉语,便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句出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在这里讲述了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和挫折,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翻译为现代汉语,便是:“上天要给予一个人重大的责任,必然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的折磨、生活的贫困,以及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锻炼他的意志,提高他的能力。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
孔子在这里提倡向他人学习,无论对方是善是恶,都要从中汲取教训。
翻译为现代汉语,便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人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的坚定立场,告诫人们要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1deca2dd3383c4bb4cd289.png)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 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论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从反面论说“不思”“不学”的严重后果,强调学习和 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取,采用 片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征伐 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证方法:
论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 的)《武成》一篇,选取它两三片罢 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周 武王这极仁道的人,来征伐殷纣王这 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议论文
先提出论点: 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论证1:植物 ——
大王 ——
一曝十寒
——
不能生长
不聪明,善良之心不能萌发 论证方法:
见我的次数少 ——
见阿谀小人的次数多
坚持不懈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论证2:学围棋 —— 不专心 专心 大王 —— 不专心 专心致志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 不聪明 —— 弗若之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 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 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 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 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 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 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 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 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e81024f242336c1fb95e12.png)
【比较】为山一篑(“功亏一篑”的近义词,
典出该则)
孔子的“四结合”读书法
学与思结合
【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问结合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与习结合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与行结合
多,充足。
【例】讷于言而敏于行。 此指有余力。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名 轲,字 子舆。战国思想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其为
“亚圣”。他主张推行“仁 政”,其“民贵君轻”的见 解振聋发聩。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
有
同“惑”,奇怪。
即使
pù
天容下易易生生长之物也,一同日“暴曝之”,,十晒日。寒之, hǎn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全部,都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c杵hǔ也?”
凭借 极
舂【chōng】米或
捶衣的木棒。
【析】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孔孟论学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 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 大思想家之首、中国第 一位教师。
孔子的三大贡献:
创建儒家学派
仁 复周礼
整理古籍文献
修《诗》、《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
开创私人讲学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5a8a8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f.png)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f2c9bb8c8762caaedd33d449.png)
《孔孟论学》一、《论语》四则:A、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句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明白了各种道理,)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有:同“又” 志:有志向。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知:懂得。
天命:自然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越过。
矩:规矩、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罔:迷惑。
殆:危险。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句译: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他勤勉聪明、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之:他(的谥号)。
敏:勤勉、聪明。
好:喜欢。
耻:以……为耻,即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
是以:因此。
以:因为。
是:这。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句译:好比堆积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干)了,我就停止(不前)了。
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我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为:做,此指堆积。
篑:土筐。
止:停止。
平:填平。
虽:即使。
覆:倾倒。
一篑:一筐土。
B、(内容理解)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止步不前。
二、《孟子》二则:A、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句译:大王的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倒装句)(关键字:或:同“惑”,奇怪。
乎:相当于“于”)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28ca7fe561252d380eb6efc.png)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84725ecfc789eb172dc8fc.png)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孔孟论学》八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篇目,背诵孔子论学四则)一、字句解释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键字:志:有志向。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
知:懂得。
天命:自然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越过。
矩:规矩、法度。
句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明白了各种道理,)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键字:罔:迷惑。
殆:危险。
句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关键字: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之:他(的谥号)。
句译: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关键字:敏:思想敏锐,聪明。
好:喜欢。
耻:以……为耻,即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
是以:因此。
以:因为。
是:这。
句译: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关键字:为:做,此指堆积。
虽:即使。
一篑:一筐土。
篑:土筐。
止:停止。
平:填平。
覆:倾倒。
句译:好比堆积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我就停止了。
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关键字:或:同“惑”,奇怪。
乎:相当于“于”句译:对于大王的不聪明我并不感到奇怪(大王的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关键字:虽:即使。
生:生长。
暴:同“曝”,晒。
寒:使……寒冷。
句译: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8edb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7.png)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 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41)? 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
②〔志〕立志。
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
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
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
⑥〔从〕随。
⑦〔所〕所以。
⑧〔欲〕能。
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⑩〔罔(wǎng)〕迷惑。
(11)〔殆(dài)〕危险。
这里指容易犯错误。
(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462673b307e87101f6969b.png)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赏析《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训练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参考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论学习(实用版)
![孔孟论学习(实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0287523b3567ec102d8a53.png)
1孔孟名言从几个方面谈了学习之道?
2、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3、“自得之”的“自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君子深 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种方法在今天的学习中还适 用吗?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从孟子的言论中国你读到了哪些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 启示?你还知道哪些出自《孟子》的故事?
《诗经》 《尚书》 生活在一起 商讨,交谈
译文:朗诵《诗经》,读《尚书》,如同和古人生 活在一起;读《尚书》,朗诵《诗经》,如同跟古 人交谈。
11: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
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说 知 原 暴 奕 与 辟 轫
通 通 同 通 通 同 通 通
“悦”,高兴,愉快。 “智”,聪明。 “源”,水源。 “曝”,晒。 “弈”,围棋。 “欤”,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吗 “譬”,譬如。 “仞”,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一词多义
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作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3)有为者辟若掘井 故:(1)温故而知新 作为 (2)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 以:(1)可以为师矣 (2)君子深造之以道 所以 (3)以至仁伐至不仁 把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阅读课文,比较《论语》《孟子》的议论方式各有怎样 的特色。
1 孔孟名言从几个方面谈了学习之道?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意义
学习原则
11/17/2014
20
9《孔孟论学》
![9《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49430768e9951e79b8927e2.png)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 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孔子的 教育观
不耻下问 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有教无类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 岁时做事合乎礼仪,四十岁时能辨惑解疑,五十 岁时掌握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闻言知意,到 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 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论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结合. 论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结合. 方法 学习与思考结合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给他取谥号 为'文'呢?" 孔子说:"他聪明而好学,不以向 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给他取谥号为 '文'."
特定年龄的称谓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艾,泛指老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 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古稀: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 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 稀之年".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
孔孟论学 论语
![孔孟论学 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85e8500e964bcf84b9d57bb9.png)
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 做人修养 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1、请看看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 “仁”,他被誉为 “圣 人”。
你懂得了哪些学习方法?
传不习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懂得了哪些做人修身的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要。施:施加
第27页
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第32页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wè i)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9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 这样 主谓间取消句 凋谢 凋
之后 子独立性,不 译
也。”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样之后 (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做人修养
10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 奉行
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大概,也许。 推己及人, 想 在 要 于 语气词。 仁爱待人
《孔孟论学习》共42页文档
![《孔孟论学习》共42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0b8f1df8c75fbfc67db20e.png)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二、积累重点字词
• 第五则: • 敏:聪敏灵活。 • 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 好:爱好。 •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 译文:聪明灵活,爱好学习,不以 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二、积累重点字词
• 第六段: • 知:知道,懂得 • 好:爱好 •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积累重点字词
• 第八则: • 受: 接受。 • 重: 注重。 • 孰: 谁,哪一个。 • 顺成:顺利成功。
译文: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能 不顺利成功呢?
二、积累重点字词
• 第九则:
• 《诗》: 《诗经》。
• 《书》: 《尚书》。
•
居:生活在一起。
•
谋:商讨,交谈。
译文:朗诵《诗经》,读《尚书》,如 同和古人生活在一起;读《尚书》,朗 诵《诗经》,如同跟古人交谈。
二、积累重点字词
• 第十则: • 造: 造就。 • 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 自: 自学。 • 居: 保有。 • 资: 积累。 • 逢: 遇到。 • 原: 同“源”,水源。
译文: 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深造学问,
是想要自己学有所得。自己获得了 知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 了知识,就能积累得深;学问积累 得深,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知识。
孔孟名句文言文翻译赏析
![孔孟名句文言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89de8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4.png)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继承者。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孟名句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孔孟名句文言文翻译1. 孔子名句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2. 孟子名句翻译(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众人的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很少的一点。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无论富贵贫贱,威武与否,都不能使人的道德沦丧。
二、孔孟名句赏析1. 孔子名句赏析孔子名句多强调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强调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倡导仁爱、宽容和谦逊。
2. 孟子名句赏析孟子名句多关注人性、道德和天下。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坚持正道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又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表达了孟子对人性本善的信念,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仅在于道德修养。
三、结论孔孟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通过对孔孟名句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汲取道德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在现代社会,孔孟名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黄生借书说、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孔孟论学
![黄生借书说、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孔孟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09abacd63186bceb19e8bb6b.png)
5、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7、其龌龊亦耐不得!译:这种肮脏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龌龊:品味低俗。
其:那。
亦:也。
8、遂了其事乎!了:结束,完毕。
遂,就。
其:那。
译:就(丢下书草草)结束那件事了吗!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译: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当作(一种)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2、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译:况且过目一遍就能背诵,又会产生都背诵的坏处。
3、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
译:眼里(看得)清楚明白,心下(只是)匆匆(闪过),(其实留在)心里的并不多,来来往往,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
4、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译:(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索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
出:显露,此指明白。
译: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工作。
可:值得。
耳:罢了。
译: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就只在这几段罢了。
6、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寄舍弟墨第一书 句子翻译一.作者简介郑燮(zh èng xi è),字克柔,号板桥。
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曾任潍县 知县,后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二.翻译千古过目成诵,孰有 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 遍来,微言精义,愈探 愈出,愈研 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谁 比得上皮革 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探讨,探寻。
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倒装句】 显露, 此指明白。
钻研 深入 前行尽头,终点。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 (对事情)有益 明白指人的内心 空闲 相关指出了追求“过目成诵”的弊端。
读书以过目成诵 为能,最是不济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
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