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风景谈》(共42张ppt)
1.主要描绘了什么画面?赞美了什么?
嘹亮的喇叭声引出一个小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黎明时分吹号 和站岗的画面,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 严肃、坚决、勇敢,他们凛然不可侵犯,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 者赞美画面中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回顾风景,把握主旨
2.文中有几处议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 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①结构上,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 起六幅画面; ②内容上,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 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 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 和赞扬。
3、第一个画面所描绘的沙漠风光和沙漠驼铃有什么特点?文 章写地是延安,为什么从沙漠写起?
苍茫、单调、寂静。
①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 机,引出中心观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为后文歌颂人 类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②“曲笔”入题,便于发表,也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4.两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用“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雄壮的 歌曲”“爽朗的笑声”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 人们辛勤劳作和淳朴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延安人民 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石洞雨景
探究:作者写了几对男女?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地点
事件
衣着外貌
关系
都市男女 绿荫公园
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
2.“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1.2课《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归纳并学习作者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入认识作者借风景抒怀的巧妙构思。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人类、尊重自我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牢记先驱者的伟大人格与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鉴赏三、教学难点:作者的巧妙构思四、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风景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们从标题里能看出什么呢?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
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
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的“主宰”。
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并且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二)知识拓展1.作者介绍: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2.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3.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事变之后九一八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
7.1《风景谈》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旅游打卡点4:石洞雨景
《风景谈》沿途打卡点:
旅游打卡点5:桃林小憩
旅游打卡点6:北国晨号
活动二:讲解景区特色
为更好地服务同学,请你结合文本, 总结这六个景点的地点、景、物。
段落 画面
地点
景观
人的活动
1
沙漠驼队 猩猩峡外的沙漠中
茫茫一片的沙漠
驼队的出现
2
月夜归耕
黄土高原
秃山、蓝的天、黑的
土、明月、作物等
艺术特色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 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
2.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3.语言含蓄、洗练、细致、清新、富有色 彩。
本文深情礼赞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 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 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延安解放区的 人们,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 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 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队(荒凉单调,生机庄严) • 第二个场景:月夜归耕(朴素自然,生机盎然) • 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静穆和谐,奋发向上) • 第四个场景:石洞雨景(和谐共生,智慧勇敢) • 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宁静雅致,诗意盎然) • 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万籁俱寂,清冽寒冷)
任务二:探究景点背后的 精神内涵
晚归的农人和孩子
3-4 延河夕照
5-6 石洞雨景 7-8 桃林小憩 9-10 北国晨号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 欢歌笑语的来自五 土、山坡、野火等 湖四海的知识分子 雨天、荒山、石洞等 促膝长谈的青年男女 桃林、茶社、作物等 学习与休息的青年 晨光、朝霞、山峰等 号兵、荷枪的战士
《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六个场景,并分别说说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摘要:
1.《风景谈》的主要内容概述
2.《风景谈》的作者背景
3.《风景谈》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文学发展。
他的这篇《风景谈》是他在1930 年代初期写的,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国内战争不断,民生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通过描绘自然风景,表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风景喻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风景谈》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茅盾运用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风景,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
其次,茅盾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文章的意境更为深远,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最后,茅盾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风景谈》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新风,也对后来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作家都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他们在创作中开始关注自然风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绘,使散文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同时,《风景谈》也被广泛地收入到了各种教科书中,成为了学习文学的重要教材。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概述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文章的主题与目的
3.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
4.文章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文章写于 1933 年,当时正值国内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文章中,茅盾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达出风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在于强调风景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茅盾认为,风景之美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景,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美好的家园。
《风景谈》的价值与影响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文章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使得它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加珍惜的情感,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
的向往。
总之,《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散文,通过茅盾的描绘与论述,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风景谈》是一本关于风景描写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和个人感悟,展示了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启发。
本文将通过对风景谈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风景谈》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大自然的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包括山水、森林、花草、湖泊等。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富有生机和美感的自然世界中。
在文章中,作者以字画的形式进行描写,运用形容词和比喻来赋予景色以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
例如,作者写道:“阳光洒在湖面上,如同撒满了一层金粉”、“远处的山峰仿佛是一位懒洋洋的仙子,静静地站在这个世界的尽头”。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次,《风景谈》强调了大自然对人们的积极影响。
作者认为,大自然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源泉。
在自然中,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宁静和宽广的环境。
作者写道:“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安宁,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风一吹而无影无踪。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作者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鼓励读者走进自然,领略其中的美妙。
此外,《风景谈》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共同构建美好的环境。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提醒人们要重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他写道:“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爱护她,与她保持良好的关系。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风景谈》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对自然的感悟来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作者通过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沉浸,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他写道:“每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都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奇妙和无限可能。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作者希望读者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感受到生命的美妙和无限奇迹。
《风景谈》课文
《风景谈》是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六幅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全文如下: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沙漠”,那不过是“一片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如果你在飞机上,从高空俯瞰,便会发现这“一片沙”的周围,居然是葱茏的草木。
沙漠为了自己的“扩大”而“拼搏”着,然而却总是走向失败。
这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的“报复”了:狂风呼啸着,沙粒在飞舞,沙丘在移动。
这便是“沙”的“进攻”与“反进攻”。
然而,大自然毕竟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这片沙上创造了“奇迹”。
你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的“鬟儿”,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情趣。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就像笼着一层薄薄的轻雾。
这时,你会突然觉得,这世界原来是这么恬静,这么美妙!于是你便从心里生出一种“敬慕”之感。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的山是青的,树木,也多是青的。
两峰之间,往往挟持着一条溪流,溪水清可见底。
在这样的溪边,偶尔可以看见白帆点点,那是捕鱼的小船。
而在小溪的两岸,在绿树丛中,你会听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会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种境界,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也常常见到。
比如你在火车上,或者在汽车上,看着车窗外,掠过一些风景的时候。
或者,你站在某一个地方,极目远眺的时候。
或者,你从高楼上凭栏俯瞰的时候。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风景谈》的主要内容概述
3.文章的主题思想
4.文章的艺术特点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描绘中国风景之美的散文。
茅盾,原名沈德鸿,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内涵而著称。
《风景谈》主要描绘了我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其中包括了山水、田园、城镇等各种不同的风景。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将这些风景呈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在文章中,茅盾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在艺术特点上,茅盾采用了写实的描绘手法,通过对自然风景的精细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第1页共1页。
《风景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学们下课
讲课老师:
日 期 : 2 0xx.08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分析风景
· 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①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 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 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 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
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
《风景谈》。
作 者 简 界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僧积 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 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 了基础。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 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分析风景
· 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 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 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 、生命力。
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 小说《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春蚕》等。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 “农村三部曲”。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风景谈》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文学经典之作。
本文将全面介绍《风景谈》的主要内容,通过生动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景色和指导意义。
《风景谈》共分为四篇,每篇都描述了不同的风景,包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第一篇《山水》描绘了山水之间流淌的清泉和翠竹掩映的小溪,以及岩石、树木和花草的自然景观。
文章以写实手法表现了秀丽的山水画卷,倡导山水与人的和谐共生。
这一篇创造性地将山水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第二篇《晴雨》以浅显的语言描绘了晴朗天空和细雨纷飞的情景。
文中通过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描绘,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作者用雨水滋润大地、激发生机的描写,将雨的来临与人们心境的变化相联系。
通过观察自然景象,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第三篇《春夏》聚焦于春夏季节的美丽与活力。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鸟语花香和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喜悦。
此篇以春夏之美为主题,借以揭示季节更替与生死哲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读者对生命的珍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四篇《秋冬》以萧瑟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为背景,表现出草木凋零、万物枯萎的景象。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冬眠生命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一篇提醒人们,虽然人生充满变幻,但在秋冬季节所蕴含的希望与生机也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
《风景谈》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景的文学名著,更是一部道德寓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发,向读者传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深刻理念。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还可以在自然景色的熏陶下,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 风景谈》课件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 “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 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 神境界。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 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 ”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作者简介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2)
(3-4) (5-6) (7-8)
北国晨号 (9-10)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沙漠驼队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 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高原归耕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议论性文字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深入探究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队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茅盾《风景谈》课件精选全文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 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 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 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 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 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刚性——坚硬的性质。
黑魆魆(xü)
形容黑暗。
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 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 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 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 伟大中最伟大者。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补充词语解释:
妩媚——姿态美好。 掮(qián)——背。 摇曳(yè)——摇荡。
静穆——安静庄严。粗朴——粗犷朴素。掬(jū)——用手捧东西。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称道——赞扬、称赞。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 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 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 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 织起来的?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文章背景与主题1.《风景谈》的出版时间和作者2.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的主题思想二、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三、文章中的风景描绘1.自然风光的描绘2.人文景观的描绘3.描绘手法和特点四、文章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1.风景与生活的关系2.风景对人的精神影响3.风景的文化价值五、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启示2.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3.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正文:《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35 年。
这篇文章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结构与观点、风景描绘、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现实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展开。
文章围绕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描绘各地风景名胜,展现了我国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章中,茅盾先生强调风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美丽的风景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放松。
同时,他还指出,风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结晶。
在风景描绘部分,茅盾先生运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如黄山、庐山、雁荡山等,以及人文景观,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美丽,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茅盾先生认为,保护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每个人的责任。
风景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风景,让后代也能享受到这些美丽的风光。
此外,茅盾先生还强调了风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认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风景谈》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强调了保护环境、珍惜文化的重要性。
《风景谈》知识梳理
《风景谈》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虹》《腐蚀》《子夜》;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创作背景《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
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三.散文相关知识1、定义:散文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2、特点:①篇幅短小。
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典型、新颖、真实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
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四、字词知识1、字音癞( lài )头颀( qí )长掮( qián )客黑魆魆(xū)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浅濑( lài ) 札(zhá )记瞥( piē )见偎( wei )依半爿( pán )贻(yí)笑大方2、成语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贻笑大方:被见识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
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作品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现主题。
全文由六幅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第一幅是沙漠驼队。
由影片《塞上风云》引出对一望无际的猩猩峡外的沙漠驼队的回忆。
先用全景式的描写:在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慢慢地由许多点连成线,由远至近,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渐闻柔声的驼铃丁当;然后推至近景,突现那整齐伟岸“昂首高步的骆驼”,以及领队驼的“猩红大旗”。
整个画面辽阔、粗犷。
并由此顺笔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见,作家谈“风景”、描绘自然景象,主旨在于抒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把镜头的焦点移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上生活和斗争着的人。
紧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在同一背景下显现不同色彩的画面。
一幅是描写边区普通劳动者生活片断的“田园剪影”:月明之夜、蓝蓝的天、黑魆魆的山,几位晚归的种地人,用愉快的旋律唱着粗犷朴素的“信天游”。
人影由隐而显,渐远渐没,歌声缭绕不散。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时间下的另一个生产晚归的画面,气氛更显得欢快、热烈:夹杂着“七八种方音”的“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唱着同一音调的雄壮的歌曲。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最新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风景谈》的主题及特点
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4.文章的价值观及启示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旅行中,对所见到的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文章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文章的特点是描绘细腻,情感真挚,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文章的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描绘了旅行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对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三部分,作者再次回到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文章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
第1页共1页。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景谈》是茅盾的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说人道事"。
文章阐述了作者对"风景"的独特理解,他没有局限于风景的表象,而是从风景中发掘出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深刻内涵。
作者以辩证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提出"风景用'我们的眼'"去发现、欣赏的观点,彰显了一种"境由心造"的风景观,体现了一个文学大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深入透彻,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接纳新鲜事物,但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作者笔下的某些历史情境可能缺乏认知基础。
因此,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其观点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思考、探讨,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地呈现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拓展学生视野,为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氛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把握段落大意。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领悟"风景"的内涵,理解"境由心造"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思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议论文的说服力。
(2)通过讨论交流梳理作者的论证过程,把握说理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理性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
(2)领悟风景与人生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体现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引言二、风景的定义与意义三、风景谈的主要内容四、风景欣赏的方法与技巧五、风景谈对我们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景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都将美丽的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文以《风景谈》为主题,旨在探讨风景的意义、欣赏方法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示。
二、风景的定义与意义风景,通常是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和。
它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风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风景就是诗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载体。
三、风景谈的主要内容《风景谈》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作者对风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强调风景并非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
其次,作者通过介绍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如黄山、西湖等,展现了风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接着,作者分析了风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指出风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最后,文章提出了如何保护风景、传承风景文化的思考。
四、风景欣赏的方法与技巧欣赏风景,是一门富有诗意的艺术。
要想更好地欣赏风景,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以下是一些建议:1.留心身边的美景: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发现,感受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2.把握四季变化:四季更替,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要学会欣赏不同季节的风景,感受时光变迁的魅力。
3.了解历史文化:欣赏风景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使风景更具内涵,提升欣赏价值。
4.融入自然:在欣赏风景时,尽量做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五、风景谈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对《风景谈》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珍惜自然资源: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生态环境。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风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让风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
汤汤shāngshāng 大水急流的样子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 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 响。 姗姗: shānshān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 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风景谈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 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
借景抒情
1、风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 和自然景色等。
2 、“风景谈”即谈风景。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 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 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 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 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 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 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字音
❖ 颀qí长 黑魆魆xū 癞lài头 锄锹qiāo
❖ 干坼chè(裂) 河水汤汤shāngshāng
❖ 浅浅jiānjiān 掬jū (两手捧) 浅濑lài
❖ 札zhá记
偎倚yǐ
石碣jié
❖ 贻yí 笑大方
万籁lài俱静
❖ 姗姗shānshān
❖ 他象一跟红线,使的文章在结构上做 到了舒展自如,将本篇散文的形(六幅画 面)和神(对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 精神的歌颂)紧紧的连在了一起,真正的 做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哪几个 自然段是主体写景,哪几个自然 段是主体议论?
写景:
共6个自然段(1、2 、3、5、7、9)
议论:
共4个自然段(4、6、8、10)
【初读印象】
❖ 西北黄土高原,特别是延安解放区 的人们,他们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 活贫乏的困难,保持着人类高贵的精 神,明白生活的真正的意义,为民族 解放而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构成了 一道最瑰丽绚烂的风景。
❖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 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 边际。
❖ (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 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 的主旋律--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讨论:四个议论段落在全文有何作用?
❖ 四个议论性的段落可以说是全文的点 明题旨之笔,又是联合全文的纽带,把六 幅画面串联成一个整体。
讨论题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 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 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 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 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 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有没有一个 明确的主题呢?
这六幅画面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
❖ 六幅画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 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白杨礼赞》的姐妹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 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始用 笔名茅盾。 主要作品有:
长篇:《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风景谈
解题
阅读写景的段落,思考:
作者在本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 画面,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相互讨论,并用简短的话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说说每道“风景”中的人和事都是 什么,有什么不同?
(提示:从地域环境、人物、时间、 情感表现形式等方面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