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2d221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5.png)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___玉__米___、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种植广泛 (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__由__雇__佣__劳__动__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1)___白__银___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 业资本的集聚 (2)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工__商__业__市__镇__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提示:反映出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一特征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 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9.思维拓展——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第一次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 追求个性自由解放。
10.学术情境——“李约瑟难题”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的序言中提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 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 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回答李约瑟的疑问?
①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__水__浒__传__》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 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章__回__体__的写作体裁。 小说 ②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__神__话____小 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_现__实__主__义_文学的高峰。
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明清(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明清(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旧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32b63ffad6195f312ba6ed.png)
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明清(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1、从封建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处于衰落阶段;2、从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看: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1)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较快;(2)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出现农业专业生产区;(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商业空前繁荣,但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二、明清时期生产关系的调整(1)内容: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2)性质:清朝初年的土地制度;3、清朝:推行“摊丁入亩”;(1)“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①制定时间:1712年,康熙年间;②丁税标准:规定以康熙50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2)地丁银制度;①出台时间:雍正年间;②主要内容: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3)历史意义①标志人头税被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②有利于封建国家税收稳定,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商贸城市大量涌现:如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4)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1)产生条件:①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前提:商品经济的大发展;(2)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3)产生行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4)产生地区:江南一些地区;(5)产生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工生产;(6)体现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①机户:早期的资本家;出资,成为手工作坊主;②机工:早期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商品化);※机户机工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五 课时2(山东专用)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阶段五 课时2(山东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eae3a281c758f5f61f678d.png)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纲考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1)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
(2)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明至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综合链接明清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及趋势。
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繁荣,特别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发展,延缓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及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根源。
考点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租佃关系⎩⎪⎨⎪⎧①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③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3)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4)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业 成就⎩⎪⎪⎨⎪⎪⎧①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②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
③明清时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④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⑤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7f3b1e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f.png)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共54张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5ce6dbf84868762caaed5ea.png)
地主土地的经营方式
【合作探究】佃户与雇工都耕种地主的土地,他们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构成了 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材料一 明末《沈氏农书》上卷称,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比 百年前大不同矣”。
材料二 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自备牛种, 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的佃户,“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 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材料三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 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 “俱以凡人科断”。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 的意义。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附庸地位)
1、租佃经营(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之一)
(1)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 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 A、战国:租佃方式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3)影响: A、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B、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C、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2017· 四川凉山三模· 27)四川在汉唐时代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 域之一。明清之际,人口流亡,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清 政府实行招民垦荒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湖广地区的 民众移民四川。湖广填四川( ) A.使四川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B.使长江流域实现了人口平衡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使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 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u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 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 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 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 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 (2)方式:租佃经营方式。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 3](https://img.taocdn.com/s3/m/59cf83e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1.png)
背景 世界观 认识论 哲学流派
强调主观能动 性,激励人们 奋发立志;而 以自己的内心 为准则,又隐 含一定的平等 和叛逆色彩。
王阳明(集大成者)
明朝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
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一、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及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2)阶层: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 (3)政治: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 (4)思想: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日益僵化,束缚了人们思想;八股取士 使文化专制加强 (5)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开始传入)。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
③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材料三 夫童心者,绝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
人
——李贽《焚书》
2、李贽的进步思想: 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 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 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 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一、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4、评价 (1)进步性: ①政治上:这些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 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 要求。 ③文化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出了新的观点,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局限: 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 论体系 。 地位: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影响: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性质:未超越儒家思想范畴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五_第2讲_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五_第2讲_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https://img.taocdn.com/s3/m/ef7c65ae6f1aff00bed51ee6.png)
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2017·山西太原期末)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解析:A 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多、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使牛耕较前代减少,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投入大量劳动力”说明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2.乾隆四十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解析:B 资本主义萌芽是指明朝中后期在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故排除A 项;根据材料信息“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松江地区水稻种植量减少,而获利更高的棉花种植量增多,说明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土地兼并是地主通过买卖、强占等方式兼并自耕农土地,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排除C项;D项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是材料的表层信息,非题意要求的深层次信息,故排除D项。
高考清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考清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cc06175336c1eb91a375def.png)
高考清朝历史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人口流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颁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起来。
这些措施主要有如下几项: 招民垦荒清廷在顺治年间一再下令,允许各处流亡人民开垦“无主荒田”,所垦土地由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
凡农民垦荒,一般可以免税三年,个别的还可以免税五年或六年。
但是顺治年间战争正在进行,军费开支浩大,清廷一面宣布招民垦荒,一面又严令地方官吏迫逼赋税,以致三年或六年不起科(征税)的命令不易得到执行。
所以农民以垦荒为畏途,裹足不前。
康熙帝为了加速对荒田的开辟,从康熙十年(1 671年)开始,即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将三年宽至四年,又宽至六年,再宽至十年。
在平定三藩之后,免去了浩大的军费负担,康熙帝更进一步放松起科令,对于农民开垦成熟应该按限起科的田地,则常常“未令起科”,“不事加征”。
这样,康熙年间的垦荒措施得到较好的推行,而且获得效果。
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开垦无遗”、“尽皆耕种”。
更名地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号为“更名(明)地”。
这种“更名地”散布在很多省份,数目约为十六万顷,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是有积极作用的。
治河顺治、康熙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
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先后完成了许多重要工程,使河患大致平息,黄、淮各归故道,运河南北畅通,被淹没的农田也退水可耕。
此外,康熙时还修治了永定河,消除了京东十余县的水患。
蠲免钱粮康熙帝在位期间,屡次下令蠲(juān捐)免钱粮,或一年蠲免数省钱粮,或一省连续蠲免数年钱粮,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蠲免钱粮一年,而分三年轮免一周。
计康熙六十余年中,“前后蠲除之数,殆逾万万”。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https://img.taocdn.com/s3/m/3669b0a543323968001c9236.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轻巧识记]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https://img.taocdn.com/s3/m/16b209e480eb6294dd886cd2.png)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 政权统治等问题。
课后作业
答案
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 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1)背景:明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 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使人民贫困;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秩序不稳定。 (3)“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沿海居民贫困化等危 机;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 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后作业提示[微点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 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史论概念]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 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 “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7a5931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f.png)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意义:使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⑵农产品商品化: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手工业的进步⑴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的新式“纱绸机”。
⑵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
⑶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⑷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
⑸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缓慢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⑴产生:原因:①直接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
②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满足了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关系)出现。
实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⑵发展: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⑶特点:①发展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②水平低,力量不足,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稀疏出现(一些地区、部门)。
⑷受阻原因:①市场狭窄: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资金缺乏: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2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2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818b5fbed5b9f3f90f1cff.png)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1368~1840年前)
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 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 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中国全史·商贾史》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 样的规律?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商人经商致富后,购买土地,参 与科举,以此跻身于地主和官僚行列。
三 ……①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 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 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②但能使沿海居民,富 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思考 3 史料三反映出“海禁”政策引起怎样的后果?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使人民贫困;②反映出阻碍工商 业的发展,使社会秩序不稳。
四
思考 4 史料四的漫画反映出统治者怎样的思想? 试答 史料解读:“笼子”代表着闭关自守;自我感觉良好 代表着安于现状。
归纳总结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 展。
二、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继续推行,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的经营,影响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吗? 试答 提示:否。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d733c1fab069dc502201f1.png)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的经济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4、康熙帝复习建议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
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明清时期时间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②,清朝设立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④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⑤,清朝时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产生了⑥、⑦、⑧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参考答案: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考点聚焦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
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帝:设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当值(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3058f4a1c7aa00b52acb8f.png)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 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 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 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年份 试卷
考查情况
考查特点
2014年
Ⅰ卷
27 清初的对外贸易发展 40(比较宋应星与牛顿)
Ⅱ卷
27 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动 40(清朝东北移民)
2015年 Ⅰ卷 27 河南、江苏科考状元数对比
Ⅱ卷 27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客观影响
Ⅰ卷 27 明代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2016年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 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 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风姐时说: “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 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 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 “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 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https://img.taocdn.com/s3/m/1a021328e518964bce847c40.png)
A.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考点
栏目索引
答案 D 此时期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垦荒耕地数 在不断的减少,结合此时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可以养活更 多的人口可知,D项正确。
考点
栏目索引
2.(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明史·食货志》描述,明朝初年,以江南苏、 松、嘉、湖为中心的棉纺织业;以南京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为领先的 造船业;分布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制 盐业;福建、浙江、陕西、云南诸省的银矿业;江西、湖广、广东、陕 西、山西以及河南、四川的冶铁业等都已具有规模,盛极一时。上述材 料可以佐证,当时 ( A ) A.手工业生产结构呈现出区域性 B.出现了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C.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考点
栏目索引
(3)史料3主要论述明朝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史料主要反映 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 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②是指早期资本家性质的 雇主。③是指早期雇佣工人
考点
栏目索引
问题思考
(1)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货币的流通数量巨大,商人
3.商业的发展
考点
栏目索引
(1)重农抑商下的商业: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帮”,人数
最多、实力最强的是④ 徽商 和晋商。
(2)对外贸易
a.表现: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许广州一口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第10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第10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精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b9f786d15abe23482f4d92.png)
第10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一、选择题1.(2019广东广州模拟)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
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低银”“低假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趋利思想,说明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不受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白银大量外流,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善书劝诫乡绅、商贾、大众不使用“低假银”,无法说明市民阶层兴起,排除D项。
2.(2019湖北武汉模拟)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帝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的地位B.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答案 B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的地位说法错误,A项排除;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保障佃户权益,其表明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D项错误。
3.(2019广东深圳模拟)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了清代(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答案 C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田地主人更迭频繁,说明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C项。
题干信息未体现土地兼并是否合法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衰退,故B项错误;土地买卖无法说明农村贫富差距加大,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轻巧识记]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研习1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史料一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史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史料三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3)史料三反映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提示]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提示]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②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③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朝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研习2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史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
(2)史料二为历史评论,解读时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映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提示]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
[提示]①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特别提醒]1.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1)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专卖垄断了盐、茶等的经营,对商业征收重税。
(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些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1.(2019·河北大名一中月考)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
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①错误;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故②错误,③正确。
故选D项。
2.(2019·河北开滦模拟)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随着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理学盛行,对妇女的禁锢进一步加强,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没有颠覆,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2019·河北衡水调研)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出()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商资本雄厚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贾人几遍天下”“非转毂四方不可”“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可知,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通过长途贩运可以获得巨额财富,A、C、D三项不能反映材料,故选B项。
4.(2019·辽宁模拟)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