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教案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的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论语》五则中部分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二、阅读《论语》五则1. 让学生阅读《论语》五则,注意理解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含义。

2. 针对重点句式和词语进行讲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三、讨论与交流1. 让学生就《论语》五则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论语》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论语》五则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论语》五则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 针对上节课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探讨。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引导学生理解其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案例分析1. 选取《论语》五则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五则的内容理解和翻译能力。

2. 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程度。

《论语》十二章 实用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实用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实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仁、义、理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说《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2019-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论语)

2019-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论语)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六)——《论语》阅读【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释题】“论”字意义:(1)论纂。

论语,将“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2)通“伦”。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

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文学主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

【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学情分析】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xx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

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课时安排】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习题讲解(4课时)共18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呈现方式:ppt一、考点解说1.试题取材范围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2)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3)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仁者爱人》:仁爱观《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把全文归类: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2、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难点解析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讨论明确: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

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君子不忧不惧》教学目标:1.理解并整理本板块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及虚词“其”的用法。

2.认识孔孟的忧乐观,使自己好德求人,内省不疚。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2.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教学方法:讲解、诵读、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儒家讲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升华的过程。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修养的境界”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君子不忧不惧》。

二、文本研读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大学语文《论语》教案设计

大学语文《论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论语》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并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论语》的丰富内涵。

-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1. 朗读、翻译、背诵《论语》中的1-5则语录。

2. 把握《论语》中的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丰富内涵。

2.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提问方式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 分组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2. 析读课文:- 学生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 学生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等。

- 教师指导学生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 理读课文:-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学生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教案 选修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教案 选修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教案选修鉴赏9、13则选文。

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①饭疏食饮水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④子路问成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三、文意疏通: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用11篇)《论语》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复习教案

论语复习教案

论语复习教案教案标题:论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论语》的内容,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和名言警句。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论语》中的案例和对话。

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工具(如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论语》的印象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

二、复习《论语》的核心思想(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论语》的章节进行讨论,总结出该章节的核心思想。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共同讨论和补充。

三、复习《论语》的重要篇章和名言警句(20分钟)1. 利用课堂展示工具展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和名言警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 分组活动: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篇章或名言警句进行解读,并展示给全班。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论语》中的案例或对话,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教训。

2.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其他章节,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解读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论语》的理解程度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5-1《论语十二章》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5-1《论语》十二章课程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高考导航:1.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握。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相关内容多有涉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论语》复习教案

《论语》复习教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复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环节:一导入:《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孔子智慧的结晶。

就目前来说,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

那么,《论语》中到底有哪些精神食粮供我们学习呢?环节一:回顾作者、作品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共20 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4、请写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环节二:自主先学——我学习,我快乐。

结合课下注释,复习本课重要词句解释及翻译。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环节三: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人人参与,互帮互助。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XXX《<论语>十二章》复课教案一、复目标:1.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论语及XXX有关常识2.体会研究的态度和方法3.翻译课文,掌握重要词语及文句意思。

4.诵读欣赏并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教学环节:环节一:回顾作者、作品1、XXX(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XXX,春秋末期(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XXX与XXX 并称“XXX”。

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共20篇,由XXX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记录了XXX及其弟子的言行。

4、请写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环节二:按请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且对研究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XXX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XXX赞叹XXX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XXX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XXX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XXX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表明了既要勤勉研究,还要按时温,把研究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之,不亦说乎?9.表明了学须有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益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含蓄地表明了研究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立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11.XXX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12.强调温过程当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 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11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

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
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
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
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哲理意味(坚守原则之下的变通)(这是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的哲学基础)。

——一般而言,可帮助学生厘清思想主线,即孔子崇古尚贤,主张恢复周礼,而“礼”
的核心思想为“仁”,“仁”的根本是“孝悌”。

可以说,“礼——仁——孝悌”,这是孔子一切行为的思想支撑,凡是符合这三者的,都是孔子所提倡的,他所有的行为及主张都是以此为
出发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的政治主张都不是突兀的,都是与这三者是相一致的。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
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3、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课后的“文本解读”和“知识链接”,在精要处进行圈画或摘录,直至弄通弄懂透弄熟,只有了然于胸,才有现场应用的可能。

4.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加强解题的格式规范,尽力作到只要能作答就不要失分。

5、从文本内容上来看,学生在复习时尽量带着以下四个问题去思考:(此四点出自娄沂老师的建议)
(1)该句出自哪个章节?(即哪一课)
(2)该句的观点是什么?
(3)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该观点背后的思想支撑是什么?
三、答题规范
1、仔细审题,抓关键,重条理,循序渐渐,回答务必切中要害;
2、尽管考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但仍需依足文本,不可轻率落笔。

3、评析顺序一般以“总说——分说”的方式呈现。

四、例题解析
(09浙江)
第二课时 3.30
——落实《沂水春风》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心中理想社会的蓝图,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三、四课时 3.31
——落实《中庸之道》字词及观点,理解“中庸”和“适中”的区别,背诵相应语句,解决
“课后”“问题探讨”。

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篇课文十分陌生,完全不知所云,而中庸之道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中庸之为德,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迁移至政治、德行、交友等任一
领域,故而有强调的必要性。

第五、六课时 4.6
——落实《为政以德》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1课时)
《为政以德》默写、点评。

(1课时)
第七、八课时 4.7
——落实《克己复礼》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礼崩乐坏,理解周公对孔子的意义,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1课时)
《克己复礼》默写、点评(1课时)
第九课时 4.8
——落实《仁者爱人》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的仁爱观,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课时 4.8
——落实《知其不可而为之》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和隐士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争论,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一、十二课时 4.11
——落实《君子之风》字词及观点,了解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1课时)
《君子之风》默写、点评。

(1课时)
第十三课时 4.12
——落实《周而不比》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择友观,并思考中庸之道在择友中的应用,
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四课时 4.13
——落实《诲人不倦》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方法,理解晦涩语句的深层涵义,
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15-18课时(习题校对)ppt
《论语》前五课练习;《论语》后五课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