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卢梭《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教案

卢梭《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教案
但卢梭所说的自然,并不是要让人返回到原始的蒙昧时代和人类原初的生活状态,而是要返回没有被社会和环境扭曲,没有被虚伪和贪婪所残害的自然人性,在他的“返回自然”中,蕴藏的是对人性深处自然的、神圣的、完美的状态的呼唤和追寻。他心目中的自然人过着一种淳朴的生活,他心目中的自然状态,其实就是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状态,他认为要使变异的人恢复其自然性,就必须创造新的、健康的、适合人性发展的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外界环境,这样人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回归人性自然。
类型
讲授课
教学
方法
讲读法
教具
多媒体
一、课堂导入
分享有关自然的名言: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大自然的美总是纯净的。——周国平
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它们持续不断地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
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示它的真相的。——泰戈尔

课题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卢梭)
课时
教学
目的
1.欣赏作者笔下宁静、美丽的大自然。
2.理解作者由大自然而引发的想象,进而展开联想。
3.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热爱自然,善待自然。
教学
重点
理解作者由大自然而引发的想象,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课的
18世纪的卢梭看到了科学理性精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他也看到了文明和进步对人性所造成的破坏,造成人的道德和精神的沦丧。
在卢梭的“返回自然”这一命题中,有着多重的含义。
首先他看到了当时人性的“不自然”,即人性的变异、扭曲。当时上流社会的人们虚荣势利、伪善、缺乏真诚的情感、德行败坏,社会风气日益走向堕落。他认为,是科学和文明制造了欲望,从而使原本纯真质朴的心灵走向了堕落,所以他呼唤人们要“返回自然”。

《忏悔录》教案

《忏悔录》教案

《忏悔录》教案引言:《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被誉为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忏悔录》这一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等重要议题。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忏悔录》的作者及其背景;2. 掌握《忏悔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3. 分析《忏悔录》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4. 培养学生对自我反思和道德选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2. 教师准备电子版或复印版的《忏悔录》文本;3.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背景介绍、辅导材料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简要故事引入《忏悔录》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于思考人性和道德的兴趣。

2. 概述作者及背景(10分钟)介绍卢梭的生平背景、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让学生对作者及其写作《忏悔录》的背景有基本了解。

3. 学习整体思路(20分钟)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忏悔录》的整体思路和结构,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分析与讨论(40分钟)a)对《忏悔录》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等议题;b)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就《忏悔录》中的某一章节或段落展开深入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和分析。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a)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b)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或对《忏悔录》的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卢梭和《忏悔录》的基本背景;2. 学生理解《忏悔录》的大致结构和思路,能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重要观点;3.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展示,展示出对于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4. 学生在总结和拓展环节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思考。

五、教学延伸1. 继续探讨《忏悔录》中的其他重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2. 与其他经典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等;3. 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等,深入探究《忏悔录》的相关议题。

第八章卢梭PPT课件

第八章卢梭PPT课件
3.如果不能保证公意是正确的,怎样才能防止 民主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
25
四、卢梭哲学的人性基础 ——情感

1.理性的有限性既难以保证人们通过理性获 得的后天的知识总是正确无误,更不能保证 以理性知识为依据的行为始终为善。 2.衡量知识和道德的标准是良心(情感)。 3.良心(情感)不是消极的感觉,它先于后 天的观念并对观念做鉴定和取舍,因此具有 趋利避害、向善背恶的天然倾向。
.
17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 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 富者以新的力量;他们永远消灭了天赋 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他们把 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 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 权利;从此以后,变为少数野心家的利 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 困。”
——卢梭
.
15
3.人类后来之所以从平等的“自然状态” 进入了不平等的“社会状态”,是因为 他有一种独特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4.私有制的产生,人类从此便由自由平 等的自然状态陷入了没有自由和平等的 社会痛苦之中。
.
16
二、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的发展经历 了三个阶段。 1.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对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发展的最初阶段。 2.国家和法律的建立,富人变成了统治者,穷 人变成了被统治者,出现了强者和弱者的对立, 人们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就发展为政治上的不 平等,这是社会不平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
13
3.人类后来之所以从平等的“自然状态” 进入了不平等的“社会状态”,是因为 他有一种独特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4.私有制的产生,人类从此便由自由平 等的自然状态陷入了没有自由和平等的 社会痛苦之中。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重难点】分析论证特点,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2.了解“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

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

3.相关背景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

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

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

《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

4.解题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5.了解“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一、新课导入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

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二、教学目标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论述思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作者驳论逻辑思维作者名片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

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他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名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

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美术教案幼儿园卢梭

美术教案幼儿园卢梭

美术教案幼儿园卢梭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模仿和创作,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自主创作能力。

2.让幼儿了解和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

3.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色彩的表达和组合。

2.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

3.鼓励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纸张、颜料、画笔、颜料盘子、水杯。

2.颜色卡片、彩色纸、剪刀、胶水、画架。

3.班级板书、教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放映有关颜色的小动画,让幼儿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通过问题引导,让幼儿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看法。

2. 提供素材(1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和讲解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和规律。

让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自由组合颜色卡片。

鼓励幼儿试着将两种或更多色彩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3. 进行实践(30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幅作品并进行讲解。

让幼儿学习绘画方法并利用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幅作品。

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指导他们完成作品。

4. 展示和评价(20分钟)允许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为幼儿的绘画风格和用心评分。

同时,老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每个孩子的绘画过程和完成的作品,评价其创新和表现。

5. 关闭环节(5分钟)教师向幼儿再次强调颜色的美感和重要性,并让孩子表达对今天课堂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反馈和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分别对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幼儿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与探索。

同时,也对幼儿的学习效果和进展进行汇总和记录,评估和评价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

六、教学反思美术教学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幼儿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到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通过观察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体会到了美术教学带来的学习乐趣与成长。

同时,也通过反思教学中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更加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课堂表现,尽力去满足幼儿的需求。

幼儿园卢梭的奇幻森林教案

幼儿园卢梭的奇幻森林教案

幼儿园卢梭的奇幻森林教案一、设计意图带幼儿参观热带植物园之后,他们对那里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不仅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新奇,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刺激和探险的愿望。

依据幼儿的兴趣,我尝试让他们欣赏卢梭的《奇幻森林》,深入感受自然中蕴含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幼儿通过大胆的想像表现自己眼中的热带雨林。

二、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奇幻森林》,感受丛林的奇异景象,体验其神秘、安详、充满生机的梦幻般的感觉。

2、学习用明快的色彩,大胆想像,表现出自己对热带雨林的印象。

三、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参观热带植物园,并进行了参观后的主题绘画;了解有关热带雨林的故事。

2、材料准备:卢梭的《奇幻森林》,参观植物园照片及绘画作品,投影仪,8开画纸,彩笔,蜡笔。

三、活动重点1、让幼儿在神秘的情景中感受卢梭《奇幻森林》的奇异,并大胆、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觉。

2、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创意自己的热带雨林。

四、活动难点1、通过欣赏活动,真正理解热带雨林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2、画面布局均衡,植物富有热带雨林特点,人和动物富有情节化。

五、活动过程1、引入环节以故事为引子,欣赏《奇幻森林》。

今天我要为小朋友讲一个热带雨林的故事。

在法国有一位伟大的画家叫卢梭,他和我们一样听过许多关于热带雨林的故事,他非常向往和热爱热带雨林,但是因为许多原因他一直没有机会去热带雨林探险,但他每天都在想像着热带雨林的情景。

一天,卢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发生了许多在热带雨林里的神秘的故事,他感到很兴奋。

他马上拿起画笔将自己的梦记录下来,并给那些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奇幻森林》。

你们是否想听听卢梭梦里的故事呢?分析:欣赏《奇幻森林》的目的是让幼儿产生奇异的感受和体验,而故事情境的设计,能让组画在神秘的气氛中出现,深深地吸引幼儿。

2、感知环节(1)出示《梦》和《小瀑布》,引导幼儿观察森林、人和动物的样子,体验人和动物的关系以及画面的颜色。

分析:将《梦》和《小瀑布》作为第一顺序出现,因为这两幅作品表达的都是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安详、平和的状态。

卢梭美术高中教案模板

卢梭美术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美术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卢梭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卢梭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卢梭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2. 卢梭作品的欣赏。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卢梭作品的艺术特点。

2. 如何将卢梭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卢梭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卢梭的作品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讲解卢梭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包括他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

2. 展示卢梭的代表作品,如《自由引导人民》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分析卢梭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卢梭作品中的哪些元素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实践练习1. 教师提供卢梭作品的图片,让学生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

2. 学生用文字或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卢梭的艺术特点和作品内涵。

2. 强调美术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六、作业布置1. 收集卢梭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

2. 写一篇关于卢梭作品的鉴赏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卢梭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卢梭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练习。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卢梭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关于卢梭思想的教案初中

关于卢梭思想的教案初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的贡献。

(2)掌握卢梭的主要思想,如自然主义、社会契约论、教育观等。

(3)能够分析卢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卢梭的思想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卢梭思想在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卢梭思想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卢梭思想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的思想文化。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培养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卢梭的生平背景及其主要作品。

2.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在《爱弥儿》中的体现。

3.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其在政治哲学领域的意义。

4. 卢梭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教育改革的影响。

5. 卢梭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卢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卢梭的主要思想,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卢梭的自然主义、社会契约论、教育观等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4. 主题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主题讲座,深入剖析卢梭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卢梭思想在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

6.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撰写关于卢梭思想的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对卢梭思想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分享等方面的积极性。

2.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分组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证充分性等。

课程设计卢梭思维导图

课程设计卢梭思维导图

课程设计卢梭思维导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卢梭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卢梭思维导图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理;了解卢梭思维导图在学科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卢梭思维导图进行思考、规划和表达;能够运用卢梭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卢梭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介绍卢梭思维导图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卢梭思维导图的方法与技巧:讲解卢梭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技巧和应用。

3.卢梭思维导图在各学科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卢梭思维导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的应用。

4.卢梭思维导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卢梭思维导图在生活规划、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卢梭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卢梭思维导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卢梭思维导图,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卢梭思维导图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足够的绘图工具,如白板、彩笔等,方便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卢梭教育理论案例(2篇)

卢梭教育理论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希望他能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然而,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理想,他不喜欢被束缚在教室里,经常违反纪律,与同学关系紧张。

小明的父母非常担忧,于是找到了一位熟悉卢梭教育理论的教育专家寻求帮助。

案例过程:1. 了解小明的情况:教育专家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小明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以及在学校的表现。

2. 引入卢梭教育理论:教育专家向小明的父母介绍了卢梭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3. 制定教育方案:a. 改变教育方式:不再强制小明参加学校教育,而是让他在家中接受个性化的教育。

b. 培养兴趣爱好:根据小明的兴趣爱好,为他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如绘画、音乐、体育等。

c. 注重实践:鼓励小明参与户外活动,体验自然,培养他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d. 家庭教育:父母参与小明的教育过程,关注他的成长,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实施教育方案:小明的父母按照教育专家的建议,调整了教育方式,让小明在家中接受个性化的教育。

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1. 小明逐渐适应了家庭教育的模式,不再抗拒学习。

2. 他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发展,绘画、音乐等特长得到了提高。

3. 小明在户外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 家庭关系更加融洽,父母与小明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通过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6岁的男孩,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又担心过于严格的学校教育会压抑他的天性。

案例描述:小明所在的幼儿园采用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

以下是具体的教育案例:1. 游戏与探索: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充满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如花草、树木、小溪等。

小明在园内可以自由地奔跑、玩耍,通过探索周围的环境来认识世界。

掌握教案二:跟着《七最后一课》学习“卢梭社会契约论”

掌握教案二:跟着《七最后一课》学习“卢梭社会契约论”

掌握教案二:跟着《七最后一课》学习“卢梭社会契约论”。

需要了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们出生时是自由平等的,然而在社会中,人们面临着不同的限制和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自由和权利。

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政治体系。

在《七最后一课》中,作者通过让故事的主人公安东尼去上他所处时代最后一节课来探讨这个话题。

这堂课上,老师讲述了这个小镇上曾经的荣耀和辉煌,以及它们为什么会消失。

老师告诉学生们,荣耀和辉煌的消失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因为邻国入侵,决定要取走这个地方的一切。

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这个小镇是如何迎来新的时代的,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改变和机会。

这个故事鼓励学生们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掌握了这些机遇,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自由、平等和权利。

我们可以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当今的社会中,理解它们对我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能会思考个人自由如何与其他方面的权利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平等、自由和权利的权重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此外,《七最后一课》还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政治权力。

卢梭认为,政治权力是有限制的,并且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和约束的。

这意味着任何政治权力的行使都是有条件的,并且需要合法和公正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对《七最后一课》的分析来理解这一点。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镇的人们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的财产和权利。

他们团结在一起,度过从收到通告到失去一切的日子,在这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团结和抵抗是基于他们对社会契约的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何时才能行使更高的政治权力和何时应该更加强调个人权利。

《七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应用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并思考如何适应和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大学卢梭教案

大学卢梭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卢梭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自然主义、社会契约论、教育思想等。

2. 分析卢梭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卢梭的自然主义和社会契约论。

2. 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学难点:1. 卢梭思想的复杂性及其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2. 学生对卢梭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卢梭的生平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提出问题:卢梭的哲学思想有何特点?为何对后世影响深远?二、自然主义1. 介绍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包括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对自然状态的描述等。

2. 分析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有何联系?三、社会契约论1. 介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包括契约的起源、契约的本质等。

2. 分析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如人民主权、公意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民主政治有何启示?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布置作业: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选段,结合自身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文章。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卢梭的自然主义和社会契约论。

2. 提出问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二、教育思想1. 介绍卢梭的教育思想,包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对教育方法的探讨等。

2. 分析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注重实践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卢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三、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围绕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卢梭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四、作业点评与拓展1. 点评学生的作业,对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卢梭简介教案

卢梭简介教案

卢梭简介教案教案标题:卢梭简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卢梭的生平、思想和贡献;2. 掌握卢梭的主要著作和其对社会、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于卢梭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卢梭的生平简介;2.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理论;3. 卢梭的主要著作及其对社会、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影响;4. 卢梭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于卢梭这个名字有什么了解?他对社会和教育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2. 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卢梭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包括他的社会契约论、人性本善论等观点。

讨论与分析:3.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就卢梭的主要著作进行讨论,包括《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每组选择一本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实例或案例分析卢梭思想对社会、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文献阅读:4. 分发相关卢梭的文章或摘录,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进行讨论。

思考与总结:5.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卢梭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互动交流。

课堂作业: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卢梭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对卢梭思想的批判性分析。

教学辅助工具:1. PPT或讲义;2. 卢梭相关著作的摘录或文章;3. 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估: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进行评估;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读后感或批判性分析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卢梭的其他著作,并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探讨卢梭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卢梭瀑布幼儿园教案

卢梭瀑布幼儿园教案

卢梭瀑布幼儿园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瀑布》这个作品的作者是卢梭。

2.初步了解这是一副油彩制作的风景画。

3.喜欢欣赏油画艺术作品。

活动重点:知道《瀑布》这个作品的作者是卢梭。

4.活动难点:初步了解这是一副油彩制作的风景画。

活动准备:
《瀑布》、卢梭本人的电子图片、油画真实作品若干。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参加画展,要注意安静哦,有什么问题,回来再和老师沟通。

副班教师充当导游打开美术功能室,带着幼儿参观提前布置好的”油画展“。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参观了美术展,有什么问题想和老师聊一聊的吗?
教师小结(你们参观的是油画展,油画呢,就是用油彩和画布制作的画,今天呢,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画家——卢梭,看看他的油画作品都有哪些。


活动延申:
在美工区投放幼儿油彩、画布、手袖等等道具。

卢梭167001312讲课教案

卢梭167001312讲课教案


情感这一神圣的自然
丝 》
道德遭到封建的社会 法则的湮灭。
对于大自然的描写与 对于个人感情的描写 紧密结合在一起
感伤主义的情调对后 来的文学产生深远的 影响
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
“并不是年龄最大的人比 一切人活得长久,而是生 活经验丰富的人”
幼儿期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不在于防他死去,在于教育他如何生活。 自然成长,生活简朴,循序渐进。
若望·雅克·卢梭
(1712——1778)
理论著作
※ 《科学与艺术》 (1750)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5) ※ 《社会契约论》(民约论)(1762)
社会思想主张“返回自 然”
文学艺术强调“自然感情”
书信体小说
《新爱洛漪丝》
尤丽 圣普乐

新 爱
强烈感情与社会道德

形成尖锐冲突,个人
儿童期
反对理性教育,主张感性教育 德智体诸方面 能力与意志之间达到均衡
少年时代
准确而清晰的观念
懂得保持生命
人人生而平等——大自然从来不制造 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
青年时代
“我们可以说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 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 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男人”
博爱教育,美的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1年整理〗《卢梭简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卢梭简介》优秀教案

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 Rou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浪漫主义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

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生平日内瓦的孤儿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因难产而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

他10岁时,他的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逃往里昂。

父亲走后,他到舅舅家寄住两年,这期间,舅舅也曾把他送到一个牧师处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

但是在他12岁时,就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巴黎沙龙的宠儿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cour ur e cience et e art")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

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

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朋友与敌人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

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

身后备极哀荣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影响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

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

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

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

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

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

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

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主要著作《论科学与艺术》(1749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新爱洛伊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爱弥儿》(1762年)《山中书简》(1763年)《忏悔录》(1782年)。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顺应自然。

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自然地接受教育,与大自然亲近,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不要再不适宜的时候教给孩子太多世俗的知识。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著,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

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

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

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内容1.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

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

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试想,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明是否同步进步呢?每个公民是否尽到做人的本分呢?卢梭认为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r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

因为经过苦难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思想感情。

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J历史、伟人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练习来培养。

其思想无时不闪烁着高尚道德的光芒。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胜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

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丁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91~92)他反复强调“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91~92)。

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卢梭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最恨社会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平等。

他要求年轻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自然来看待,在他看来尊重孩子比时时处处牵引着孩子还要有效果。

他的这一一思想正好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人来看,教师要“目中有’,教师不能将学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尊严,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学生就应该将老师说的话尊若圣旨。

就这样,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却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从圣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走进了解他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