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

合集下载

通史整合 专题篇

通史整合  专题篇

通史整合.专题篇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
2.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
二、中国近代史
1.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转型(1840--1895年)
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
三、中国现代史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6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1978年一21世纪初)
五、世界近代史
1.资本主义曙光初现和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1500年前后一l8世纪末)
六、世界现代史
2.二战后人类文明的演变与全球化发展(1945年一21世纪初)。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5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育和:《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上、下),三联书店1981年版。
54、《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版。
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13、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版。
14、章开源:《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版。
15、李文海:《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版。
1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版。
19、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文明书局1915版。
5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研等:《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25、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含英文名)中国通史(古代部分)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开课学期:秋、春周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

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导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三中国历史的童年第一讲夏?商?西周(2学时)一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二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春秋?战国(2学时)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三经济的发展四诸子百家第三讲秦?西汉(2学时)一秦帝国的兴亡二西汉政治演变三西汉经济与文化第四讲东汉?三国(2学时)一王莽改制二东汉兴衰三三国鼎立第五讲两晋?十六国(2学时)一西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第六讲南北朝(2学时)一北朝一:北魏二南朝:宋齐梁陈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第七讲隋?唐前期(2学时)一隋朝的兴亡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三隋唐制度第八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一唐朝后期政治二五代十国三辽第九讲北宋(2学时)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二北宋的内政三宋代经济与社会第十讲南宋?金(2学时)一南宋二金三宋学与理学第十一讲元(2学时)一大蒙古国二元王朝第十二讲明(2学时)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二明朝中后期政治三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四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第十三讲清(2学时)一康乾盛世二盛世的危机三明清经济与文化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中国古代通史

中国古代通史

三、魏晋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 政治:长期分裂 战乱是基本格局,孕育统一趋势。 •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加强。 选官:九品中正制度 • 经济:均田制;农业技术发展(翻车)。 • 江南的开发,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灌钢法、白瓷。 • 思想:佛儒道三教开始合流 • 科技文艺: • 书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 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形写神 • 《齐民要术》 、圆周率、
社 会 大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人民困苦。 政 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变 治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军功爵制 革 1.思想: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孔、孟、荀儒家思
文 想,商鞅变法—焚烧诗书。 化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帛画;司南。
小农经济:
形成 时间:春秋 ①铁犁牛耕出现发展; 原因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②以家庭为单位 ;(分散性) ③性别分工,满足生活和缴纳赋税(封闭 落后性) ④难以承受封建剥削和自然灾害(脆弱性)
1、确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 政 法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 治 2、郡国并行 武帝加强。 3、察举制
1、思想:秦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汉武帝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 文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汉赋。 •儒学成为正统,外儒内法 化 汉帛画 长沙马王堆画 3、科学:造纸术、《九章算术》地动仪 黄内 《伤》
• 思想: • 儒家思想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内容与辩证评价)
文化: 科技继续领先世界, 宋元三大发明外传、 元郭守敬、王祯《农书》、

期末考题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整理

期末考题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整理
3.北宋与明朝立国之初政治制度比较
4.北方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简单介绍三本你本学期读过的三本中国古代史著作(15分)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3
名词解释8选6
党锢
宇文泰
南衙北司之争
元祐更化
捺钵
八股文
达鲁花赤
合纵连横
问答题3选2
1.老题:列举秦隋各三项对后世重大影响的制度,并简述意义。
2.老题:清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高,说明主要是哪些方面以及对清朝的影响。

四道论述题(四选三,每题20分)
1、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2、比较宋初和明初的的政治制度
3、论述宰相制度的变迁
4、论述辽、金、元、清的汉化措施及其特点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2
一、论述1、2选一3、4选一(45分)
1.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2.关于唐朝工商税
3.问我国经济中心的变迁情况如何,是如何逐步实现的,对我国古代政治的意义。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4
一、名词解释(6选4,共20分)
1.推恩令
2.色目人
3.调庸租
4.北府兵
5.八股文
6.天理教
二、论述题(3选2,共40分)
1.论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
2.论述宋朝开国政策及其弊端;
3.论述明太祖的“治隆唐宋”。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1. 夏朝: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建立者为禹,传说禹治水有功。

2. 商朝:商汤推翦夏桀建立商朝,商朝分为甲骨文时期和青铜时期。

3. 周朝: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繁荣,东周时期分裂,标志着封建国家的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兵戎相见的时期。

列国纷争,士人争霸,思想家辈出。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制度,进行改革,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2.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实行皇帝专制制度,设立郡县制度,开启了西汉王朝的繁荣时期。

3. 东汉:汉光武帝恢复了汉朝的中兴,实行“铁鞭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开创了东汉经济繁荣的时代。

4.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晋、北齐、北周。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1. 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实行均田制、徭役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2.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长安盛世,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还强大一段时期,但国力开始衰落。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840年)1. 宋朝: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提倡儒学,实行经济开发与对外贸易。

2. 元朝: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实行行政区划、金融制度等统一化的措施,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

3. 明朝:明成祖朱棣推翻元朝,实行中央严密的专制政府。

4. 清朝:清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雍正帝统治时期最为兴盛,官员帝族集团势力更加强大,但也是国家最兴盛的时候。

五、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政府。

2. 北洋政府: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行了“起义击辽”,被外界称为“政变”。

3. 国民党:国民党成为中华民国的统治党派,先后推行了北伐和土地革命。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升级版

政治上:扩大尚书台权力;刺史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东汉末年,地方行政郡州县三级制形成
经济: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生产出青瓷;曹操推行屯田制
文化科技:浑天仪至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制作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
经济: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土地制度 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05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科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先秦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先秦时期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历史概念阐述
国家机器: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通史时间轴——中国古代史部分
添加副标题
升级版
中国古代史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轴梳理
公元前221年
这张图建议放大看
原始社会 史前时期距今约 万年——约公元前 年 距今七八千年,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时代。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消费。
思想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秦汉时期 (前221年—220年)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参考书目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胡凡、巴新生主编:《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如雷:《唐末农民战争》,中华书局,1979年。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白寿彝总主编,黎虎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历史通史

历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2.经济:商周时代,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主要使用石制工具,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并不广泛使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的时期;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西周时丝织工艺已有很大的发展。

3.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出现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兴起,商业兴盛,但商鞅变法后开始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3.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上《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确立了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通史PPT课件

中国通史PPT课件
中国通史
安徽科技学院 李坚怀主讲
1
2
绪论
《中国通史》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 课。每一门学科往往要回答三个W,即: what why how,历史学则要学习5个W: when where who what why。绪论中 也主要3个W,即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 学历史?和怎样学习历史三个问题。
3
1、什么是历史?
•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史”:“史者, 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 公理公例者也。”
4
历史有三层含义:
• 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即人类客观的 发展历程,是历史的客体。
• 二是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 识成果的各种历史书,是主观对客观的 能动的反映。
擦取火,出现了弓箭; 过着氏族公社(母系)生活。
➢ 意义:摩擦取火,这是人类第一次支配 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认同动物界分开。
探讨人类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
意圣经·创世记》有“上帝造日月、 星辰、山川、草木、鸟兽凡五日,第六 日乃照已像,抟土为人,名日亚当,后 取亚当之肋骨变为妇人,名日夏娃,现 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 孙后代。”
16
17
盘古开天辟地
• 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有:天地混沌 如鸡子,盘古氏生于其中,以利斧劈开 宇宙,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 一万八千年后垂死身化,气为风云,声 音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 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 道路,肌肉为田地,发胡为星辰,皮肤 为花草树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 汗为雨露甘霖,由此而有宇宙万物。
41
新人的主要代表
• (1)、1951年在四川资阳黄鳝溪 基处发现的资阳人。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史(通史体例)

中国古代史(通史体例)

②印刷术: 雕版印刷(《金刚经》)(3.P31) ⑵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怀素、张旭 (3.P35)
⑶绘画: 文人画(鼻祖:王维,特点:画中有诗)(3.P36)
⑷文学: 唐诗(李白、杜甫)(3.P43—44) 宋朝(960—1127—1276) 1.政治
⑴中央官制: 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二府三司三衙)(1.P14)
①纺织业: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P14)
②陶瓷业: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产生部门;陶器:唐三彩;瓷器: 越窑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白瓷,长 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2.P16) ⑶商业: 商船规模宏大,陆路商运发达;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 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出 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等商业都会(2.P19—23) 3.思想文化 ⑴科技: ①火药: 火药用于军事(火药箭、火炮,时间)(3.P30)
西周(BC1046—BC771) 1.政治 分封制(概念、目的、权利和义务、对象、影响) 宗法制(概念、内容、实质、等级关系、影响) (1.P6—7)
2.经济
⑴农业: 耕作方式(生产技术):刀耕火种 土地制度:井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2.P7) ⑵手工业: 冶金业:冶铜业(礼制象征、铸造工艺水平高) (2.P15) ⑶商业:商业进一步发展(2.P19) 3.思想文化 ⑴科技: 火药发明的准备:在冶金中使用木炭(3.P30) ⑵绘画: 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3.P35) ⑶文学: 《诗经》(3.P41—42)
夏朝(BC2070—BC1600)
1.政治 2.经济 ⑴农业: 耕作方式(生产技术):刀耕火种 纺织业:纺织面料:麻、葛、丝 ⑵手工业: 冶金业:冶铜业 陶瓷业:制陶业 商朝(BC1600—BC1046) 1.政治 一切政治事物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1.P6)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家天下”制度(世袭制度)开始(1.P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①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②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③作用: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④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3)期,中国已有铁器。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

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西周:①文字:金文②文学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社会政治:(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

(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

2.社会经济:(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3)小农经济形成:①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②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③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4)农业生产的发展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

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①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③原因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⑤影响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老子的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和儒家思想: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①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②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

③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④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

(5)科学技术: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④医学:《黄帝内经》(6)文学和艺术①《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②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③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④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或条件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A、政治: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B、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C、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①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