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
• (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
• (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 【答案】
• (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 楼伤客心
• (4)何事苦淹留 意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
•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 【答案】A
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 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 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 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 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 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 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 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 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 【答案】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 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 【解析】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解答方法:(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 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 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 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 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 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 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 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 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 “火球”、“白帐篷”等。
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题(上学期中段)参考答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二)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附:选择题答案说明①召集(官员)商议打算稍稍减少盐税数额,来缓解百姓的压力。
(3分)[3分。
译对“损”与“纾”各1分,译对大意1分。
损:减少;纾:缓解宽舒。
]②如今死亡、迁移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性命吗!(4分)[4分。
“徙”“顾”“成籍”各1分,译对大意1分。
徙:迁移;顾:难道;成籍:已经有的户籍。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言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事例一: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
(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
)事例二:在王艮的努力下,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
(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事例三:王艮力争行省采纳自己的建议,将安福州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
(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
”行省用艮言,悉蠲之。
)[3分。
每个事例各1分。
]附:参考译文: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
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明白其中的道理以达到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不随便加以评论。
淮东廉访司征召他为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
适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吏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
淮东宣慰司征召他做令史,(王艮)因为廉洁能干而著称。
(王艮)历任建德县尹,又被任命为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
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为按照人口数目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
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打算稍稍减少盐税数额,来缓解百姓的压力。
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
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性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1.(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臵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嘉定区2014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送印稿)
嘉定区201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
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
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
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
《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伽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
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14年高考三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14年高考三卷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以下哪个字不是汉字六书中的“指事”字?()A. 上B. 下C. 本D. 未3.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春秋五霸”?()A. 齐B. 晋C. 秦D. 鲁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一鸣惊人B. 画龙点睛C. 纸上得来终觉浅D. 一箭双雕5. 下列哪个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A. 王勃B. 杨炯C. 卢照邻D. 杜甫二、判断题1.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014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上海卷)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一作乡。
”按:作“乡”非。
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
渺然,幽远貌。
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
”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
犹言独自。
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
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
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
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完整答案解析上海市十三校201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2013年高三13校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2013.12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
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
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
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
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
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
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
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
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
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
2014届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C解析:“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2.B.解析:由第二段第一句“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
3.A.解析:B项,“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项,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项,“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4.D解析:顾:反而。
5.C解析: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D解析:“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
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
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译出大意给2分;“因”“究”“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
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
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三及答案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三)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
7月6日,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平湖,现场对这些符号进行论证。
专家们认为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确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
庄桥坟遗址位于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的良渚文化遗址。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遗址中共有240余件器物发现了刻画符号,这些文字曾引起业界强烈关注。
随着对出土的陶器与石器进行整理,庄桥坟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等人发现了几个排列成序的符号。
徐新民称,侧转石钺,就能看到其表面有极浅的划痕,这些划痕比较集中,并非杂乱无章,有些符号单个存在,笔画较多,显得较为复杂,还有几个组成一组,笔画相对简单。
随后,考古专家在其他的石钺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画符号。
徐新民根据刻画的痕迹在纸上描下了这些符号,就看得很清楚,那些单个的符号很像一件件事物,比如旗帜、鱼虫等,还有连接在一起的6个符号较简单,每个符号的笔画不超过5笔,有两个像现在的“人”字。
整理还发现在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大多在烧前形成,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与陶器上的多有相似之处,其中两件残石钺的两面均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上海市长宁嘉定2014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上海市长宁嘉定2014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2014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长宁嘉定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建筑:“此地人”的文化生态场景①城市建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景观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建筑,怎样体现既往与当今、时代与地域的关系?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思考点.②“现代性”促成了合理的城市化和建筑现代化,也导致了文化断根的城市化和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于是,面对历史空间,便有两种倾向:标榜逻辑合理的“新陈代谢”和诉诸历史价值的“怀古恋旧”,而前者占压倒性优势.观察中外城市与建筑演变进程中呈现的差异,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一是以巴黎19世纪的“奥斯曼计划”为例,法国近代旧城改造虽然颇具争议地拆除了大半的中世纪建筑及街区,但是也留下了有着较高建造质量并仍适应当代发展的近代历史城市景观.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城镇包括重要历史城镇都经过了初级改造,却留下了很多问题和遗憾,低质建造比例大、地域风土特征保留少、景观相似度甚高等现代城市建筑通病随处可见.第二个差异是,当代西方城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已经面临“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问题,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已从相对立走向相交融,而中国如何在社会和人文意义上,同时实现从农耕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有机更新”,乃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下,传统城乡的改造有必要坚持反思现代性的历史主义观念和保持各地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地域主义立场.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正在失去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说过的“使居者能有‘此地人’切身感受”的地域建筑特征.面对此种挑战,虽然当下很多城市采用“再现”古城、古建已逝风貌的重建对策,但是这种被动的历史“再现”很难成为城市演进的主导方向.④城市空间并非是一元性的,即使在全球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文化生态上有魅力、可持续的城市,不仅是“与古为新”拥有历史厚度的城市,还拥有质感的山水、建筑和人文环境,是有“此地人”感受的地方.这里不妨以“地平线”作为比附,虽然可视的地平线需要深远的地理尺度,但是在拥有史地维度和质感的城市,却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文与自然交织的“心理地平线”.自人类建造城市以来,地平线就不断被城市景观的“天际线”所掩蔽,聚居程度越高,地平线消失越甚,可是“心理地平线”在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空间中始终存在.比如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古典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恰恰是封闭围合的“壶中天地”,完全看不到物理空间的地平线,通过对景、障景和借景,却让人有小中见大的意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地平线”.再如杭州西湖一侧是城市轮廓,另一侧是凤凰山等自然山林形成的天际线,无论从哪一侧看出去,都没有延绵的地理地平线,但是谁又能说杭州这种半城半山一水连的城市空间不似“天堂”呢?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投入精心的设计思考,重建人与历史、与自然的脉络关系,是造就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当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城市才属于大地,人类才属于自然.⑤不仅如此,对建筑文化生态的回归还要真正反顾到建筑的本体,挖掘建筑语言在地域文化建构中的潜力,而不仅仅是沉迷于建筑文化表层的“标新立异”.尽管我们不但会对那少许融入史地质感,并隐含时空纵深感的创意建筑由衷欣赏,也会对超现实主义建筑作品惊叹连连,但是就整体而言,当代“明星”建筑师的作品,有许多只是刻意把建筑雕塑化,追求张扬个性的奇特形式感,纯粹成为没有确定含义和评价标准的另类艺术消费.中国当代也一度将这类怪异建筑当作了国际化导向,其背后可以窥见国人在外来强势文化面前,产生的认同迷失:出于纠结于传统的抗拒和唯恐落伍国际的盲从.⑥事实上,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依然存在于人类社会演化的现实之中,并作用于建筑本身的演化进程.⑦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维系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和身份认同是必要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首先就体现于此.中国未来的建筑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美学因素,自信地在全球化中博采众长;更应当重视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等环境特征,自觉地维系地方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以这样的姿态来推动中国未来建筑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应是建筑学对优化演进中的城市文化生态的一种专业奉献.(选自201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1.第①段加点词“不平衡”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3.第④段中作者提到了“壶中天地”,达到“壶中天地”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4分)(1)(2)4.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文意相符的一项是().(2分)A.“心理地平线”与城市建筑相关而无关自然山水.B.“心理地平线”是“现代性”冲击下的无奈选择.C.“心理地平线”是中国对世界建筑界的独特贡献.D.杭州的“城市天际线”趋近于“心理地平线”.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的建筑,可以看到各国不同的价值取向.②那些创意建筑似乎超越了文化差异,完全着眼于百般的奇异和万千的变化.③答案显非如此.④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大都追求异形、高科技和对不确定未来的探索.⑤那么,这样的价值取向能代表人类建筑演进的必然方向吗?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④③C.④②⑤③①D.④①③⑤②6.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如图)在“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中获得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民间称之为“大裤衩”.你对这座建筑有何看法?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简要说明理由.(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失帽记余光中①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②去年12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53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年,享年,还是忍年,97岁.⑪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⑫长寿的代价,是沧桑.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⑭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2009年l月28日【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7.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3分)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11.第⑪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坐潭上,,寂寥无人.(柳宗元《小石潭记》)(2)师者,.(韩愈《师说》)(3),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4),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6)梅须逊雪三分白,.(卢梅坡《雪梅》)(7)吾生也有涯,.(《庄子·内篇》)(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14.浔阳就是现在的市.(1分)15.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3分)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6.本曲写景角度多样,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明年帝崩.固以清河王蒜年长有德,欲立之.冀不从,乃立乐安王子缵,年八岁,是为质帝.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遂令左右进鸩.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当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中常侍曹腾等闻而夜往说冀曰:”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勃海王调贯械①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②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遂诛之,时年五十四.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注】①贯械:戴上刑具.②要鈇锧:“要”通“腰”;鈇锧,古代腰斩犯人的刑具.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蠡吾侯志当取冀妹(2)而未有以相夺(3)要鈇锧诣阙通诉(4)畏固名德终为己害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以清河王蒜年长有德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B.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C.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固身已矣,于义得矣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3分)(2)后之良史,岂有所私?(2分)20.首段画线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冀厉声曰罢会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21.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评价李固和梁冀.(3分)李固:梁冀:(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棉布之始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录》云:“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又《泊宅编》云:“闽、广多木棉,名曰吉贝.织为布,是即白氎①.”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而其用与木棉正同.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之于地,颇茂.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孔博士②《论语》“缊袍”注云:“缊,枲③著.”邢疏④谓“杂用枲麻以著袍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著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⑤同列祀典乎?(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注】①氎(dié):细棉布.②孔博士:西汉学者孔安国.③枲(xǐ):麻的雄株,纤维可织麻布.④邢疏:宋代学者邢昺所作经书之疏.⑤先蚕:传说中始教百姓育蚕之神.22.“植之于地”中的“之”指代的是.(1分)2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反映了().(2分)A.棉花在内地广泛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棉布成民众主要衣料.D.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24.文中提到了五种可以织布的原料,分别是、、、、丝.(3分)25.文中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请分析引用这些文献的作用.(3分)26.作者认为黄道婆能“与先蚕同列祀典”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二写作70分27.作文.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2014年上海市长宁嘉定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答案一(80分)(一)18分1、(2分)城市景观发展水平没能赶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若只答“不和谐”之类的答案,给1分)2、(3分)这句话承上启下(1分),这里的历史观念和地域立场既是上文得出的结论(1分),又是下文论述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1分).3、(4分)(1)有封闭围合的空间(2)有小中见大的意境4、(2分)D5、(3分)A6、(4分)若持肯定态度,可联系文中“新陈代谢”、“隐含时空纵深感的创意建筑”、“张扬个性”等,突出建筑的“现代化”.若持否定态度,可联系第⑤段,以及“文化断根”(没能“坚持反思现代性的历史主义观念”)、没有“此地人”感受(“没能保持各地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地域主义立场”)等.(不联系文本内容而自说自话,不给分)(二)20分7、(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8、(2分)D9、(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11、(3分)两者不能互换.“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对“和”和“或”的分析,只要一个正确,即可给2分)12、(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三)6分13、(1)四面竹树环合(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落花水香茅舍晚(4)香雾云鬟湿(5)玉簪螺髻(6)雪却输梅一段香(7)而知也无涯(8)己欲达则达人(四)8分14、(1分)九江15、(3分)D16、(4分)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辽阔壮丽,是静态之境(或:从大处/远处着眼);三四句着重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之境(或:从小处/近处着笔)——四句动静交错(或大小相宜/远近结合),写的是地上之景;后三句写的是天上之景.角度各异,却又相辅相成,形成一幅完整的浔阳风景图.[若答出前四句是地上之景,后三句是天上之景,即可给3分;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如果分析准确,可给3分.如果学生回答前四句是俯视(这是古人想象自己置身空中的一种写法,如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后三句是仰视,亦对.(五)16分17、(4分)(1)通“娶”(2)(强行)改变(3)到……去,往(4)成为18、(2分)B19、(5分)(1)清河王严格公正(或:赏罚分明),如果真的被立为皇帝,那么将军遭受祸患的时候就不远了.[重点:严明、“果立”(含被动)、“受”.3分(2)后世的优秀史官(有良知的史官),难道会对你们有所偏爱/偏袒吗(难道会偏袒/偏爱你们吗)?(重点:反问语气、“所私”.2分)20、(2分)冀厉声曰/罢会/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有一处或两处正确,给1分;全对给2分)21、(3分)李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梁冀: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心狠手辣(答对1个给2分,全对3分.学生的评价可能会有不同角度,酌情给分,但需褒贬分明)(六)12分22、(1分)草棉(答“棉”不给分)23、(2分)C24、(3分)棉、麻、纻、葛(答对1个给1分,答对两个或三个给2分,答对四个给3分.若把“麻”答成“枲”亦可)25、(3分)引用的文献资料是作者谈论棉布之始的基础;体现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前人曾关注到的,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引用的文献资料或印证作者看法,或引出作者看法,增添了文章的可信度.(答出1点即给2分,答对两点即给3分.后两点只要能答出“增加了吸引力”和“增添了可信度”即算对;但只答这两句,给2分)26、(3分)因为黄道婆教给百姓杆弹纺织之法(1分),这一方法推广之后,使既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2分).二(70分)27、作文参考201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标准。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考研究0624 1953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海嘉定区高考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孔德立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
其一,儒家不重天、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
其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
其三,弦歌鼓舞,助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
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墨子·辞过》),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会更加兴盛。
其四,宣扬“命定论”,使贵族与平民各安其位,泯灭了民众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斗志。
墨子认为,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儒家“仁”说。
“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家庭宗族、邻里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
墨子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对待自己亲人的方式对待他人。
鉴于此,墨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
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底揭露兼爱的危害。
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
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
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
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
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
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认为其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④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
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
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墨学对孟子的影响。
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
可见,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
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
《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2次,《孟子》书中出现了3次。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
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
“爱人利人以得福”(《墨子·法仪》),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
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
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中》)的主张,从“农与工肆”中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措。
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
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
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了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⑥经过孟子对墨学的融合、排拒与吸收,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
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在坚守仁学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吸收墨学之“义”,走出了一条主体性传承与包容性创新之路。
1.第①段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而…… B.既……又…… C.即使……也…… D.虽然……但……2.根据第②、③段内容,辨析“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3分)3.墨者夷之的言行违背了墨家的和的主张。
(2分)4.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段首将传统观点作为一个反面的靶子。
B.引出对儒家吸收和融合墨家思想的论述。
C.照应上文批判墨家兼爱无异于禽兽之学。
D.更进一步体现孟子“辟墨”的浩然之气。
5.调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分)6.概述“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 分)一枝红玫瑰玛丽亚·帕弗洛娃(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
她的头发在脑后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
每逢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
只要天气一冷,她便开始到花店去。
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
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
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
突然,门开了,进来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
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
老妇人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
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
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
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
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讶地问。
(5)“噢……没什么。
”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
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
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在自言自语。
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
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
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如果说她心里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
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
花店里暖和而舒适。
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
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
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
她们请她常来,她乐于常来。
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
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过。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
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
门开了,……您想必已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
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
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
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
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知所措地四下搜寻。
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
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事的眼睛……(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
那男子看她摆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枝美丽的红玫瑰……(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7.作者在第(2)段划浪线处两次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是。
(3分)8.阅读第(3)、第(16)段的划线句,辨析老妇人心理上的差异。
(2分)9.有人认为,第(5)段中加点词语“惊醒过来”表述不确切,应改为“平静下来”,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4分)10.对(12)段中第一、二句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铺垫。
B.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窘迫。
C.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人世。
D.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自然。
1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12.赏析这篇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
(140字以内)(6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⑴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⑶,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⑷,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⑸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⑹海到无边天作岸,。
(林则徐《出老》)⑺高山仰止,。
(《诗经》)⑻ ,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