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共105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共105页)

第二单元 写作 观点要明确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第三单元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第四单元 写作 学习缩写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第五单元 写作 论证要合理 第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
第 1 页 共 105 页
1 沁园春·雪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 以其博大恢弘、 奇恣纵肆的激情, 成为当代诗坛一曲
明确:动词:封、飘、舞、驰。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 具体可感, 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
第 4 页 共 105 页
(2) 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 字音
嘶.哑.(s īy ǎ) 温柔.(r óu) 喉.咙.(h óu l óng)
汹.涌.(xi ōng y ǒng) (2) 词义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第 6 页 共 105 页
(1) 作者简介
艾青 (1910 — 1996) ,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 笔名莪加、 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 《大堰河——我的 保姆》。
江山 / 如此多娇,引 / 无数英雄 / 竞折腰。 惜 / 秦皇汉武,略输 / 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 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 射大雕。 俱往矣,数 / 风流人物,还看 / 今朝。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加强阅读和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参考笔记扫除语音障碍。

2.让两个学生大声朗读两段课文。

读完后,让其他同学指出错误的单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9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9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论教养》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了解良好的教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教养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教养在细节2.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关心青少年教育,代表作有《善与美书简》。

书中有四十七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

2.文体知识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

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

3.字词积累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扭捏作态:形容言语举止不大方、不爽快。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第四单元14故乡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

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欣赏,学会自由诵读,尝试创作。

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乡愁》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名篇,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它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

这首诗写于1972 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 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致,一挥而就,用了20 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2. 积累诗中名句能力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仿写学会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 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167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167页)
这首词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亚子的墨迹制版刊出。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群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原驰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妖娆:特别妖艳美好。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他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16
对!他就是那个曾经在油麻地少年中呼风唤雨的杜小康。然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我们就随着杜小康来一趟“孤独之旅”吧!
二、教学铺垫
首先,我们来进行课堂上的第一次的诗化朗读: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离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
赏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47)
这是经历了暴风雨的夜晚之后,杜小康眼中的景色。
“从未见过”“蓝成这样”“那么明亮”都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劫后重生更美好。
是的,此时,杜小康感觉生活更美好了。如果说,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此刻,他的感官苏醒了。这是课文的47小节,我们往后再读一小节。
离家渐行渐远了,途中景色在杜小康眼中呈现出怎样的色彩呢?
……(白色、绿色、黑色)(板书)
人们对于色彩,最直接的感受是冷和暖,而这些色彩呢?(板书:冷)
冷色调的景物描写在传达着杜小康怎样的情感呢?
赏析: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9—11)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寂寞”“到了陌生环境的振奋”“对前途未知茫然”……
PPT: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所以,年少的杜小康,即使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向往。踏上了这趟放鸭之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一个20世纪60年代,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曾经可是个人物呢,他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级成绩最好的一个孩子,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一户人家,当别的孩子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的时候,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做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还没有见过自行车长得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来自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曹文轩的诗化长篇小说《草房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运用“宽宥、濡养、李代桃僵、相得益彰”等词语。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关系,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形象的、感性的、文学的语言特点。

4.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关系,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形象的、感性的、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互动:师:同学们,第一次见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师:今天这份礼物比较特别,虽然我不曾花一分钱,但是我却可以神奇地送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师:对,礼物,除了是物质的,还可以是精神的。

我们快来看看吧。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段话的出处吗?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想?师: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我也和大家一样深有同感:我第一次读到毕淑敏的文字时,就被她深深地折服。

在她笔下,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飞翔的蝴蝶、熙熙攘攘的市井,一段对话、一个场景,都可能或浓或淡地蕴含着哲理和智慧。

特别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她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相信定会获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广袤云霓宽宥游弋悲戚轻觑麾下窗棂坍塌栖息潮汐濡养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方法: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鲁迅写此文进行了批驳。

二、检查预习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濒bīn 搽chá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脂粉zhī脊梁jǐliang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2、本文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1)论据:两年前不久现在(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破:(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涵盖了六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第二单元现代散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第四单元古代诗歌,第五单元现代小说,第六单元文言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各单元知识点,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仍有困难,如对文言文的断句、古代诗词的意境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各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提高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单元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古代诗词等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对各单元知识点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单元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选取各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创造宣言》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创造宣言》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及和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师生探究1、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1】论据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3】议论类型:立论、驳论【4】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5】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标题的含义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4、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中zhòng伤遁dùn词鲁钝dùn懦nuò夫豢huàn养繁殖zhí伤痕hén卦guà辞樵qiáo夫镰lián刀屋檐yán 懒lǎn惰d uò灌guàn溉gài画龙点睛jīng自暴自弃q ì山穷水尽j ì n 走投tóu无路5、学习词语中伤zhòng shāng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2020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20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精品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精品教案(含反思)
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生辰纲被夺对于
杨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知识点覆盖全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认识。 文中所体现的智取情节,在现代来看属于违法行为,是极不可 取之行为,因此,需要向学生阐述大量背景知识。由于受教学课时
目标导学三 :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深刻理解《水游传》地位 探宄:《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为何著名?有人说,因为它是白话 语体成熟的标志;有人说,它创造出了一部英雄传奇;还有人说,仅以它高超的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担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学们,请就本文所得,说说你们的意 见。 明确: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本文中诸多文句 ,与现在的白话无异,如“ 众 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或夹杂着一些方言词,
见,改为 “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
松林里休息。为防止遭劫,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充分体现了 杨志的精明、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2)杨志对待下属,“轻则痛骂,重则藤条 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又体现了杨志粗暴蛮横、
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 —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蹈 中计 失纲。
2.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也穿插其中,结合题目,说说这条线索是
什么。
明确:暴吴智取生辰纲。定计 施计 劫纲。
【学法指导】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
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探究:为什么本文会同时拥有两条线索?请说说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如
21 智取生辰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突破: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一)明确目标(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5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5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精品教案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本诗歌的朗读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一位女诗人去世后好友金岳霖曾在她的追悼会上这么一副挽联,作为她人生最美丽的注脚,“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上联赞美其才华,下联引用她一首诗)将她形容为万古以来,在人间出现过最美好的四月天,同学们知道这位女诗人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女诗人的诗——板书课题。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县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

1920年,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大陆旅行,在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借读。

1924年留学美国,在建筑系不招女学生的情况下,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并选修建筑系课程。

1928年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她参与国徽的设计和北京安天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写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历来有争论:一说是为悼念曾经的挚友徐志摩而作,以怀念挚友,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了解大概;一说是为其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表达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以及对儿子的希望。

这首诗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