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沉积学讲稿(80)

合集下载

储层沉积学(碎屑岩)

储层沉积学(碎屑岩)




41
Mc6下降
河70
湖 相
牛89 牛43 王53 王70
牛48
牛32
广
2014-5-10 Wang X.L.



42
Mc5下降
河70
湖 相
牛89 牛43
牛47 牛9 通52
王94
广
2014-5-10 Wang X.L.



43
Mc4下降
辛158 河70 河3
湖 相
牛89 牛43
牛9
2014-5-10
官11
牛 99 牛 牛9
牛303 牛 47 牛牛 4848 牛32 牛32 牛32 王108 通52 王108 通52 王108 管1管1 王111 通11
王94
官110
官8 管125
广
2014-5-10 Wang X.L.



46
(二)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
湖泊相
扇三角洲砂体 1、发育于湖盆陡坡,冲积扇进入湖处,位于岸上-滨 浅湖-(半深湖) 。 2、所含泥岩为红黄-浅灰、灰绿-灰色,不纯泥岩 。 3、以砂砾岩夹泥岩为主,粒度较粗。三层结构: 1)三角洲平原-水上辫状河沉积或冲积扇沉积; 2) 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辫状河)叠合砂岩发 育,河口砂坝较差; 3 )前三角洲泥 2014-5-10 47
2014-5-10
63
2014-5-10
64
(二)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
三角洲相
一般特征 1、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所形成的锥形沉 积体。
2014-5-10
65
2、三角洲的类型:以河流作用为主的鸟足 状、以波浪作用为主的尖头状(喙状) 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三类。

储层沉积学教学大纲54(简化)

储层沉积学教学大纲54(简化)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试用)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储层沉积学》2.课程类别:选修课3.授课对象:硕士生4.专业类别:本教材可供地质系石油专业、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教学使用,对科研院所、现场从事储层沉积学研究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授课学期:2-3学期6.课程总学时:54学时7.授课组织者:罗静兰主编二、授课方式与学时分配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独立撰写研究报告等启发式和互动式等并重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0学时,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和研究小结与研究报告撰写24学时,具体安排见《碎屑岩储层沉积学》学时分配表。

《储层沉积学及其工作方法》授课学时分配表三、考试方式考试主要采取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独立进行实例分析或独立撰写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报告等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其中,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和独立进行实例分析考试成绩可占总成绩的40%±,独立撰写研究报告可占总成绩的60%±。

四、教学内容绪论本章重点:了解《储层沉积学》的概念及其涵义,储层沉积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地位,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储层沉积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本课程重点:重点介绍我国陆相盆地类型、陆相盆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陆相碎屑岩储层研究内容及其工作方法、常用计算机软件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储层主要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汇总方法。

●第一章我国中新世代沉积发育及陆相盆地类型:重点了解我国中新世代陆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发育阶段;我国的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陆相盆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重点了解主要的陆相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湖泊沉积等体系)特征;各主要沉积体系及其含油性。

油藏描述第4章储层沉积相分析

油藏描述第4章储层沉积相分析

(3)水、大气和冰川的作用 水、大气和冰川是母岩风化的主要作用力,也是母岩风
化产物和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 “水成岩”、“风成岩”、“冰碛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成的重要因素。 “生物岩”:主要是由生物遗体形成的。如生物礁石灰
岩、硅藻岩和煤等。 “生物化学岩”:是在生物作用的影响或参与下,通过
3.沉积岩特征 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 构造、岩石类型及组合 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物理特征
沉积环境是沉积岩特征的决定因素,沉积岩 特征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二、相序递变规律 相序是指从一种相逐渐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一系
列相的关系或相的有序组合。 大量事实证实: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变
沉积相分类
陆相组
残积相 坡积—坠积相 山麓—洪积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沼泽相 沙漠相 冰川相
海 相 组 海陆过渡相组
滨岸相 浅海陆棚相 半深海相 深海相
三角洲相 潟湖相 障壁岛相 潮坪相 河口湾相
残积
基岩经风化作用后, 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 物。沿剖面向下,逐 渐过渡为基岩。主要 由基岩碎屑及铁质、 红土质、粘土质沉积 物组成。无分选性, 层理也不清楚。由于 残积相经常被冲刷, 一般分布面积不大, 古代的残积相不多见
一、沉积相分类 二、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储层常见微相
一、沉积相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原则 应依据自然地理条件或地貌特征及沉积物综合特
征,并遵循简单易行、便于记忆和理解的原则,对沉 积相进行划分。
目前,不同学者对沉积相划分还存在着意见及分 歧。但比较通用的划分方法是:
首先划分为三个相组——陆相组、海相组和海陆 过渡相组。然后根据次级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划分为若 干个相,每个相可划分为若干个亚相,每个亚相又可 划分为若干个微相。

三.生物礁沉积学

三.生物礁沉积学

2
一、现代生物礁
3
现代珊瑚礁的分布(Coral Distribution)
浅兰 <20个 属 中浅兰 20-40个属 深兰 > 40个属
4
现代海洋温暖浅海 发育珊瑚礁。澳大 利亚大堡礁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礁组
合,沿昆士兰陆架 延伸1900公里,由
2500个独立礁体组
成,大部分单个礁 体仅几平方公里。
④盖覆岩 (Coverstone) 由原地生长的 板状或层纹状生 物覆盖破碎的骨 骼或其它碎屑并 使之稳固而形成 的岩石。多产于 礁基、礁坪、礁 盖和礁前斜坡。
⑤礁角砾岩
由生物礁灰受到海浪和海流的冲击时破坏时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各 种角砾状碎屑堆积而成,主要可出现在礁前斜坡带,礁体内的沟道和礁 翼也可发育。
现代生物礁
礁坪
礁后潮坪
礁后泻湖
礁后泻湖中的 心形孤立点礁
现代生物礁
点礁
大洋中的马蹄形孤立礁
现代生物礁
骨架状 造礁生物
骨架状 造礁生物
骨架状 造礁生物
骨架状 造礁生物
粘结状 造礁生物
粘结状 造礁生物
Foliose corals
粘结状 造礁生物
Table corals
Coral Reefs 珊瑚礁
我国南海热带海域
中的众多岛屿中也 也广泛发育珊瑚礁。
5
Reefs珊瑚礁的分带(Zonation on Coral)
6
造礁珊瑚的生态
7
沿岸点礁 和丘礁群
陆架边缘堤礁(堡礁)
陆架边缘堤礁(堡礁)


礁前

礁坪
礁间潮道
陆架边缘堤礁(堡礁)
现代生物礁

滨岸储层沉积学分析课件

滨岸储层沉积学分析课件

现代潮坪
现代潮坪
潮坪
主潮道
分支潮道
涨潮流
潮坪
现代潮坪
潮坪
潮坪(泥坪)
潮上
现代潮坪
潮下 潮坪(沙坪)
现代潮坪
潮坪(沙坪)
潮道 泻湖 障壁岛
潮下
现代泻湖
潮下
潮间
潮下低能 (泻湖)
潮下高能现代泻湖源自现代泻湖现代泻湖现代泻湖
障壁岛之间的潮道的侧向迁移示意图
理想的潮坪沉积层序
湘中早石炭世岩测水组早期相古地理图(研究实例)
海蚀崖
海岸带波浪底部水体运动及沉积物移动状况
高能的无障壁海岸的沉积环境划分示意图
高能的无障壁海岸的水动力状况、物质搬运 沉积特征和环境划分模式图
来自美国上白垩统 的砂质无障蔽海岸
的进积层序实例
来自美国上泥盆统的泥质无 障蔽海岸的进积层序实例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陆棚—陆源碎屑滨岸沉积序列和有利储层发育位置
湖南省金竹山 测水组有障壁 海岸沉积相柱 状图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陆棚—陆源碎屑滨岸沉积模式和有利储层发育相带
有障蔽海岸(潮坪)
特点:以潮汐作用为主 分类:高潮坪(潮差> 5m)
中潮坪(潮差= 3- 5m) 低潮坪(潮差< 3m)
有障蔽海岸沉 积环境示意图
德国北部亚德湾潮坪一角
德国北部亚德 湾潮坪的一角
1.陆地 2.潮间带 3.潮下带 4.等深线( 5m)
海洋环境的深度分带
滨岸沉积体系
分类: 1.无障壁海岸 2.有障壁海岸
无障壁海岸(海滩)
特点:以波浪作用为主 分类:砾质海滩(高能)
砂质海滩(中能) 泥质海滩(低能)
现代海滩
现代海滩

储层沉积学

储层沉积学

储层沉积学1、冲积扇主要沉积作用类型及相带划分?主要沉积作用类型:冲积扇主要是由粗碎屑物质组成的沿山前或陡坡向外部低凹地带伸展的锥形、舌形或弧形的沉积体。

它们常发育在那些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沉积物补给丰富的地区,代表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单元,通常在下倾方向上变成细粒、坡度较小的河流体系。

冲积扇的沉积产物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泥石流沉积(2)片流沉积(3)河道沉积(4)筛状沉积泥石流沉积的一般特点:(1)泥石流沉积分选性很差,小者为粉砂、粘土级物质,大者可达数吨重的漂砾;(2)其形态呈明显的叶瓣状的舌状体,并覆盖于片流沉积之上,与片流沉积有明显的边缘界线。

(3)来源区的物质成分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泥质岩一类的母岩就特别有利,而石英岩一类则有利于形成筛积物,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4)泥石流一般都不发育层理,粘度大为块状结构,粘度小时出现递变层,叠瓦状层(5)泥流是泥石流的一种,它主要是由砂、粉砂及泥质物质组成,与泥石流相比较其细碎屑的含量较高。

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的充填沉积物,故又称为河道充填沉积、辫状河道。

常发育在冲积扇的上半部,在下部由于不受限制变成为片流沉积。

河道沉积的一般特点:(1)河道沉积在平面上为窄而长的砂体;(2)河道沉积物通常是由低粘度的水流所形成的分选不好的砾石和砂,呈透镜状;(3)碎屑颗粒较粗的层,其砾石可呈叠瓦状排列,而砂层可具交错层理;(4)河道沉积单层厚度一般5-60cm,有的可达2m,呈明显的下切-充填构造产生,其周围常常过渡为泥流沉积的、呈板片状的粘土质砂的沉积物。

片流沉积片流也称漫流、洪流,是一种粘度相对低的洪水流,常分布于河道下游终端,为辫状河的席状砂沉积。

片流沉积的一般特点:(1)沉积物主要是由砾石、砂或者少量的含粘土的粉砂组成。

一般地讲,分选中等;(2)在沉积构造方面,常常是呈块状,也可以有交错层理或细的纹层;(3)在产状上,一个单独的砂体是呈透镜体产出,而所有的透镜体则共同组成了板片状的砂体;(4)常于河道沉积相伴生。

储层沉积学特征

储层沉积学特征

一、储层的孔隙性
储集岩的孔隙是指其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部分。
按照孔隙直径和裂缝宽度以及对流体的作用分为:
◎超毛细管孔隙:孔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其中 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毛细管孔隙:孔径0.5-0.0002mm或裂缝宽度0.25- 0.0001mm,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其 中流动。
◎微毛细管孔隙:孔径<0.0002mm或裂缝宽度< 0.0001mm, 在地层条件下,流体不能在其中流动。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的体积与该岩 样总体积之比值。
有效孔隙度:那些相互连通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 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 比值。
二、储层的渗透性
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沉积及水上红色、杂色沉积
沉积物较前者有较好的
广泛分布,冲积扇十分发育, 分选性,具有
并以含较多的
泥石流沉积为特征。
碎屑流的沉积特征。
不论干旱还是潮湿,冲积扇在垂向上均为多次洪泛砾岩、 砂砾岩的叠加,组成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剖面结构。各 次洪泛事件沉积物的粒度、分选、泥质含量的多变性使冲
积扇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很大,属于严重非均质 性储层。
4、按储集岩中流体的性质分为:
稠油储层 常规储层
(粘度μ 地下>50厘泊,μ 地表>100厘泊,比重>0.92)
天然气储层

# 储层的概念及分类
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储层的概念
二、储层的分类

# 储层的孔隙性及渗透性
沉 一、储层的孔隙性

台地储层沉积学

台地储层沉积学

32
关于肖-欧文模式的评述
肖-欧文的陆表海清水碳酸盐沉积模式是最早的 海相碳酸盐沉积模式,该模式不仅突破了海相碳酸 盐岩主要为深水化学沉积作用产物的传统观点,强 调了碳酸盐沉积物基本是生物成因的新认识,详细 描述了很少有陆源物质注入的陆表海环境清水碳酸 盐沉积的一般原理,明确指出 Y相带波浪及潮汐作 用十分活跃、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各种底 栖、造礁和藻类生物大量发育,是碳酸盐最重要的 生产场所,指出水流和能量对碳酸盐沉积物的筛选 改造作用类同砂岩。该模式的缺陷是相带划分太过 简单,也未考虑陆源沉积与碳酸盐沉积共存的问题。
33
(2)拉波特碳酸盐沉积模式(1969)
保持了欧文模式2个低能宽相带(X和Y相)和1个高能窄相带(Z相带)划分 特征,并在相当X的低能相带中细分出有、无陆源碎屑的2个次级沉积环境
34
关于拉波特模式的评述
与肖-欧文的陆表海清水碳酸盐沉积模式基
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在肖-欧文模式的X相带 中细分出波基面之下的陆源碎屑沉积相带 (盆地相带),较好地协调了碳酸盐岩与碎 屑岩共存的关系,使陆表海碳酸盐沉积模式 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因此,拉波特模式 是对肖-欧文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20
现代海平面较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海平 面都低,所看到的大都是陆缘海,如我国 的黄海、东海及南海。但古代形成碳酸盐 沉积物的海洋并不像现代的许多陆缘海, 而是具有陆表海的性质,如我国西南地区 古生代及早中生代的海洋,华北早古生代 的浅海可能都属于陆表海。北美奥陶纪的 陆表海在东西延伸方向上达 3200km ,宾 西法尼亚纪的陆表海延伸也达1600km。
15
现代巴哈马台地Hale Waihona Puke 代-现代沉积物分布剖面图16
现代 波斯 湾卡塔尔半 岛西北部向 陆方向的潮 间藻坪和潮 上萨勃哈沉 积(据巴瑟 斯特,1975)

Chapter 1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Chapter 1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1 裘怿楠内部发言稿,2000 年
10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一章
二、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
储层沉积学是应用各种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体所形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分 析与确定储层的地质信息,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的综合性科学。即是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试 井等资料和各种储层测试手段,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以油气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和预测油气储层 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性特征为内容,以提高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效果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
砂体几何形态和展布规律、泥质夹层的频率及大小,物性空间分布的可变性、模拟参数的确定和流体运
动等方面。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储层两大特性的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为最大限度提高勘探
效率与采收率服务。
四)异同点
从定义上来看,油藏描述与储层表征两者之间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工作,人们有时又将 其作为同义语来使用。大多数人认为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地球物理的方法和对实际油藏各种特征的具体描 述。其描述内容除了储层本身外,还包括流体的特征与油藏类型等。而储层表征的重点则是定性研究和 定量表征储层本身的两大地质特性。前者以油藏的地质特征描述为主,强调静态研究与所采用的技术方 法;而后者则以储层两大特性的研究和成因解释为主,强调定量与形成的动态过程。
学科基础
①沉积学 ②石油地质学 ③油层物理学 ④地球物理学 ⑤数学地质 ⑥计算机技术
第二节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动态、趋势及方法
一、储层研究的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一)从石油工业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一是钻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钻进的速度与深度,增加 了发现新油气田的机遇。二是地震勘探技术的革新,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光点记录→70 年代的模拟磁 带记录发展到→80 年代的数字磁带记录,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和人机联作等高新解释技术的 涌现,不仅使勘探领域由高勘探区扩大到低勘探区,由浅层走向深层,由露头区转向覆盖区,由寻找构 造圈闭发展到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而且直接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内部结构、储集性能,如 CCG 的井间地震技术。以上两次技术革命无疑推动了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为储层研究 所进行的各种技术革新与创新。近年来,不仅新区和新领域(如深层)的勘探和开发需要研究储层,充 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试井等资料预测砂体(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寻找隐蔽的地层和 岩性油气藏,而且随着老油田开发井网密度的增加和开发程度的提高,含水饱和度越来越高,需要充分 利用物探、测井、地质等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储层的各种地质模型,通过数值 模拟预测剩余油的分布,为开发方案的制定、调整及实施服务,进行三次采油,挖掘潜在的油气资源, 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随着常规储层的不断勘探和开发,要寻找新的战略后备储量,特低渗储层和复杂 特殊储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石油地质和开发地质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第2章 储层沉积学特征

第2章 储层沉积学特征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二、冲积扇及河流相储层
1、储层分布模式 ① 外部几何形态 (一)冲积扇相储层
平面图:扇形 横剖面:底平顶凸 纵剖面:楔状体
② 内部结构 向盆地方向:
厚度变薄 粒度变小 分选变好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二、冲积扇及河流相储层
2、储层形成的沉积作用 (一)冲积扇相储层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二、冲积扇及河流相储层
(二)河流相储层 河流中的沉积作用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二、冲积扇及河流相储层
1、顺直河砂体
分布特点:弯曲度很小,河岸稳定,单一河道。
砂体类型:河道垂向填积砂体为主;
边滩砂体少量、规模较小。 砂体分布:平面上,呈条带状; 剖面上,呈顶平底凸; 垂向上,呈现粗略正韵律。
所有孔隙体积
绝对孔隙度
岩石总体积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一节 储层的基本特征
死孔隙体积 孔隙总体积 岩石总体积 骨架体积 孔隙总体积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连通不流动 连通流动
第一节 储层的基本特征
(2) 有效孔隙度
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 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特征
第四节 其他岩类储层沉积特征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一、碎屑岩沉积环境分类 二、冲积扇及河流相储层 三、三角洲相储层 四、湖泊相储层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
一、碎屑岩沉积环境分类
冰川 湖泊
沙丘
河流

储层沉积地质

储层沉积地质

储层沉积地质大自然中储层的特性和分布是具规律的,而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虽然储层的性质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所控制,但无论如何沉积环境是控制两者的基础,因而在讨论碎屑岩储层的性质和分布时必需以沉积体或沉积体系作为讨论的基础。

只有以沉积体或沉积体系作为研究储层性质和分布的实体,研究才有完整性、系统性,有一主线贯穿始终。

也就是说从成因上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更体现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一节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冲积扇是由山前或断崖边向邻近低地延伸的,是一种主要由粗粒碎屑物质组成的圆锥形、舌形或弓形的堆积体。

它代表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粒的、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单元,通常在下倾方向上变成细粒、坡度较小的河流体系。

然而也有某些扇,它的前缘直接进入湖泊或海洋,则称为扇三角洲。

关于扇三角洲将放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论述。

一、冲积扇的形成和作用过程(一)、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在山区或上游发生暴洪时,大量的水体夹带丰富的泥砂沿山沟顺流直下,当流出山口时,空间突然开阔、坡度锐减、水流能量突然骤减,巨量的砂、砾、泥快速堆积而形成。

在形成冲积扇的过程中常伴随有重力的不稳定性而出现重力流。

因些冲积扇大量地出现于构造的活动区,如裂谷盆地、与走滑有关有拉张盆地、前陆盆地和快速抬升的山体前缘。

在我国天山山前和昆仑山山前可见大量现代的冲积扇。

同时冲积扇的发育与气候有关,虽然一般认为冲积扇发育于干旱地区,实际上冲积扇既可发育于干旱气候地区,也可发育于潮湿气候地区。

然而气候对冲积扇的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即干旱地区冲积扇坡度比较陡、扇体较小且沉积物粒径大小悬殊;而潮湿气候地区的冲积扇坡度小、扇体较大且沉积物粒径相对细而均一。

(二)、冲积扇的作用过程McGowen and Groat (1971)把冲积扇划分为近端扇、中扇和远端扇三个亚相。

也有学者把冲积扇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三个亚相(图1-1-1)。

图1-1-1理想冲积扇沉积类型及剖面形态(据R.D 斯皮林,1974)冲积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沉积物所反映的特征来决定的,它们在剖面上主要是由多个正旋回的沉积层序组成,绝大部分的扇体反映辫状河流和泥石流和漫流沉积的叠加,其次还有筛滤作用的沉积(图1-1-2)。

沉积学原理讲义

沉积学原理讲义
沉积学原理
主讲教师:王兴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学 (一)沉积岩(sediment rocks)
在地表条件下,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火山物和宇宙 物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形成的 一类岩石。一般先形成疏松沉积物(sediments),再经埋藏 改造在地下不很深处形成沉积岩;有时在地表条件下,由胶 结作用也可形成沉积岩。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建立了多种相模式
河流相模式
三角洲相模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建立了多种相模式
碳酸盐台地相模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成岩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1)埋藏溶蚀作用的提出为深部储集空间的寻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结构成因的分类
根据具有成因意义的结构组分对岩石进行分类命名。 6.能量观点的引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新理论的不断出现 7.诸多白云岩成因理论的出现 由于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能力,对其成因的研究尤为重视, 先后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为不同成因白云岩的寻找奠定了理论基础。 8.建立了专门研究生物化石的学科—化石岩石学。
粘土矿物多是铝硅酸盐矿物、铁镁矿物和火山玻璃等的水解产物, 不同的原生矿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风化作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形成 不同的粘土矿物。
如钾长石的风化过程:
K〔AlSiO8〕
钾长石
部分K2+、Si4+和Al3+的带出和 H20的带入 Al3+的全部带出
KAl2〔(Si,Al)4O10〕n 〔H2O〕

3.三角洲储层沉积学

3.三角洲储层沉积学

GR
GR
150
深度 (m)
岩性剖面B
5
RD
RD
100
微相
1890
分流间湾
泛滥平原
+
2040
天然堤
1900
水下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
泛滥平原
2050
决口扇
1910
+ 天然堤
泛滥平原
+
天然堤
2060
1920
分流河道
+
废弃河道
2070
主河道

废弃河道
2080
川都20960 20井2032~2084m 井段(河道为主)
酒泉盆地下沟组湖泊三角洲前缘滑塌 构造
肃南剖面下沟组上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滑塌构造
地震剖面中的三角洲反S形前积反射结构
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深湖沉积体系地震反射结构 大庆莺山130.0线深层,K1)
T3
T32
浅湖
滨浅湖
T4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T40
半深湖
前积反射
T41
T42
遂宁组连井地震剖面特征
50
150 (m)
10
10(0 水下浅湖分泥 流河道GRG为R 主深G1R93度深)0 193度岩0 性深岩19剖3度性0 面剖岩面性剖面RDRD
RD
++ +
分微流分间相微流湾相间湾分微流相间
1650 GR
RD
50 50
(m)(m) 50150 150
150
(m)
GR
55
5 100 100
100
RD
尼罗河三 角洲卫星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储层沉积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

首先,沉积物类型是指储层中存在的各种沉积物,包括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

沉积物类型的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沉积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评价储层质量。

其次,岩石特征及分布是研究储层沉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压实度等。

对岩石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储层的物性分布规律,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环境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环境包括陆相、浅海相、深海相等,每种环境下的沉积作用过程和物质组成都不尽相同。

了解沉积环境有助于解释储层岩性变化、预测储层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储层特征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储层特征包括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类型等。

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藏盖条件,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解释等。

野外地质调查是最早且最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采集野外地质样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岩心分析是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和岩石薄片观察,获得储层的详细信息。

测井解释是通过分析地下测井曲线,确定储层的厚度、物性、含油气性等。

地震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勘探资料,揭示出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勘探开发效果。

通过研究储层沉积学,可以揭示储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帮助确定勘探区块和目标区。

同时,可以对储层进行评价,确定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储层沉积学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区域的油气资源潜力,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部署和管理。

综上所述,储层沉积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储层的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储层沉积学教学大纲80(简化)

储层沉积学教学大纲80(简化)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试用)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储层沉积学》2.课程类别:选修课3.授课对象:博士生4.专业类别:本教材可供地质系石油专业、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教学使用,对科研院所、现场从事储层沉积学研究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授课学期:2-3学期6.课程总学时:80学时7.授课组织者:罗静兰主编二、教学思想《储层沉积学》是近年来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

其在阐明生、储、盖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

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我国在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形成了—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构造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现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和火山岩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今后必须在海相地层和火山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力度和获得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课程除阐述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根据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要求,基于博士生毕业后既具备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或实际工作能力之考虑,本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储层沉积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1.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层研究内容,而且碎屑岩储层沉积学内容有所增加和删节,侧重点有所不同;2. 在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除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外,同时采取由博士生进行某个专题讲座,即由多年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第一线、在与本课程有关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专长的博士生主讲某个专题的互动式教学型式,以便达到参与、交流和共同提高之目的;3. 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增加了实例分析、课堂讨论、文献阅读等学时数,教师授课学时和文献阅读、课堂讨论和交流、撰写专题报告等各占总学时的50%。

第八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

第八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沉积特征
浅水、高能、无障壁(即礁不明显,呈现水下滩、坝带)。 台地边缘砂滩碳酸盐环境是台地边缘相区的一种高能环境,处于开阔浅海,
没有障壁和广阔藻席,碳酸盐沉积作用直接受海洋波浪和潮汐控制。一般水深 5—10m。海水循环良好,盐度正常,氧气充分。由于底质处于移动状态,因此 不适于生物繁殖。
生物。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1.生物礁的含义 礁的最初含义是指海底突起岩块,
能使船触礁失事。 现代生物礁主要是珊瑚礁。 生物礁的概念: 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建立起来的水
下隆起,沉积时的地貌比礁周围突起, 礁核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形成深度从 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有的可达500 米。
.2、礁灰岩的组成
粘结岩:由板状-片状生物(层孔虫、藻类等)粘结和包裹灰泥质形成。 生物分泌有机质时,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使海水中的碳酸钙沉淀在生物体中。 如藻叠层石(无硬体)。粘结岩主要产于骨架岩和障积岩之间。
3.生物礁的相带划分和各相带特征
生物礁的沉积相一般可划分为三个相பைடு நூலகம்:
礁核相、礁前相、礁后相
A. 礁核相:
陆源碎屑萨布哈和碳酸盐萨布哈常同时出现。萨布哈型碳酸盐潮坪是干 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沉积作用具如下特殊标志:
A: 高速蒸发和高度超咸形成蒸发矿物(石盐、石膏、硬石膏、白云石、天 青石、菱铁矿)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藻席灰岩,鸟眼、窗 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 砾。
4.生物礁相带发育的背景条件
主要取决于碳酸盐陆棚边缘带的坡度。依据地形坡度及与其相应的水动力条件和 礁相组成特点,可以划分三个基本类型(I、II、III)。
类型 I:斜坡灰泥丘,位于陆棚台地边缘前斜坡,由生物碎屑灰泥组成。坡度较缓 2—25度,水能量较弱。

第二章 储层沉积学

第二章 储层沉积学
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经常相互伴生,而且可连续过渡。是在水动力强弱交 替的情况下,由砂与泥交替沉积而成。在强水流期,砂以波痕形式搬运和沉积, 泥保持悬浮状态。在水流减弱或停滞期,悬浮泥沉积于波谷中或覆盖整个波痕。 根据砂与泥的相对比例、内部构造和空间连续性,可分为脉状、波状、透镜状 层理。
大部分发育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与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的地层中。 主要形成于潮下带和潮间带,与潮 汐韵律即潮流期与静水期的交替出 现有关。另外,透镜状层理在海相 或湖相三角洲前缘中也可发育。
迹等。生物拢动会导致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化学成因构造:常见的有:晶体印痕和结核等。
层理类型及有关术语
纹层:在一定沉积条 件下,同时沉积的毫 米级沉积物
层系:成分、结构、 厚度和产状相似的 纹层组合
交错层理基本类型
依据层系的厚度: 大型层理: 层系厚度大于10cm; 中型层理:层系厚度3-10cm; 小型层理:层系厚度小于3cm;
形成机理:在比生成沙纹更低的弱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或溶解物沉积而成, 是低能和静水环境的标志。常见于海、湖深水地带,闭塞海湾,泻湖,沼泽及 牛轭湖等环境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原始沉积构造
•平行层理
发育特征:由相互平行、水平或近水平 的粗粒层组成,纹层较厚。
形成机理:在水流功率高于生成砂丘而 低于逆行砂丘的高流态(Fr>1)条件下, 由具有沉积物运动的上平底所造成。或 者,
海滩上的冲流-回流作用也可以形成这 种层理。
平行层理是强水动力条件的标志。可分 布于不同环境中,一般在海滩、河流等 易受波浪作用的砂质地区分布最多。
二、原始沉积构造
脉状层理 形成机理:在水动力较强,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泥更为有利 的条件下形成的。 发育特征:泥质沉积物保存于砂质波谷中,波脊上很薄或缺失, 形成被砂质沉积物包围的泥质脉状体,砂层内可见发育良好的波 痕前积纹层。泥质脉状体可以呈孤立的、分叉的、断续波状的等 等。 •波状层理

第八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ppt课件

第八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ppt课件

滩发育于悬崖顶部,环大陆架碎石堆很发育,并构成巨大的碎屑堆楔状体。
受构造的影响形成岩崩、砂流、重力流。悬崖被水道和峡谷切割,环大陆架的 碎石堆沿走向与碳酸盐质海底扇相互穿插。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深水碳酸盐沉积指水深大于200米的碳酸盐沉积。 碳酸盐浊流沉积和碳酸盐等深流沉积特征基本上与陆源碎屑岩的相同,仅在成 分上不同。 非重力流沉积在CCD面以下无碳酸盐沉积,在CCD面之上则类似于陆源碎屑 沉积的钙质软泥和有孔虫软泥。
具有碎屑结构的灰岩粒级层,主要为砂屑、粉屑、泥屑,能够显示鲍马序列 中的A、B、C、D、E五个单元。
F.无粒序层的碳酸盐重力流相:
从细到粗的粒泥灰岩,不发育粒序层,各层底面截然。岩层从透镜状变化到 不规则,形成机制是:液化流、颗粒流、改造原有沉积物的底流。
2.大陆斜坡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大陆斜坡碳酸盐沉积序列可根据大陆斜坡的坡度、陆棚边缘沉积物性质以及海
B. 跌积型大陆斜坡碳酸盐沉积模式
呈悬崖地貌。沉积物沿着宽阔的前沿,或通过水道(峡谷)从浅水向盆地搬 运。发育碳酸盐海底堆积扇,环大陆架碎石堆分布相当宽,围绕大陆架边缘构成 一个宽阔的环大陆架边缘碎石裙。
生物礁生长在悬崖顶 部,环大陆架碎石堆很发 育,并构成巨大的碎屑堆 楔状体。受构造的影响形 成岩崩、砂流、重力流。 悬崖被水道和峡谷切割, 环大陆架的碎石堆沿走向 与碳酸盐质海底扇相互穿 插。
4.生物礁相带发育的背景条件
主要取决于碳酸盐陆棚边缘带的坡度。依据地形坡度及与其相应的水动力条件和 礁相组成特点,可以划分三个基本类型(I、II、III)。
类型 I:斜坡灰泥丘,位于陆棚台地边缘前斜坡,由生物碎屑灰泥组成。坡度较缓 2—25度,水能量较弱。
斜坡下部少数固着生物捕获从斜坡上部带来的灰泥,形成“面包形”灰泥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沉积学
(试用教材)
罗静兰主编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程,80学时)
2003年1月
绪论
一、储层沉积学基本涵义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本世纪30年代由沃尔德(Wadell,1932)提出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由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中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而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又是以实用角度从沉积学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油气储层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

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表明沉积学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阐明生、储、盖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是:
1.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

包括研究未曾成岩和已经成岩的天然沉积物(岩),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Reeding,1978)。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中的一个分科,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等也有重要联系。

由于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陆上和水下)和实验模拟,逐渐使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勘探开发事业的巨大发展,使沉积学从以理论研究为主,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基础性质的学科。

2.储层沉积学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是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

一般来讲,石油和天然气生于沉积岩中,也主要储集在沉积岩中,从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岩相古地理学深化对各类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晚海西~印支阶段、早燕山阶段、晚燕山阶段和喜山阶段)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套完整的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

含油气层系广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酒西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盆地;西南、东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北色盆地、南襄盆地;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诸盆地等。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而现在已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确定新的战略接替区和层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5—15年内必须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除面向国内、同时也面向国外的战略方针,从两方面来看都须要加强海相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

本教材除阐述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并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类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三、中国油气储层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近年来,储层沉积学的研究和地质模型的建立已成为国外许多石油公司解释残余油和提高采收率的重点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东部相当多的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阶段,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包括沉积模型、成岩模型、地化模型和构造模型),再运用水力学和渗流力学原理和分析技术建立流体模型,才能有效地解释较小范围(或层系)储层的非均质性(刘孟慧等,1990)。

海洋砂质滨岸相沉积模式已有多年研究历史,墨西哥湾加尔沃斯岛障壁岛一渴湖沉积体系作为典型储层沉积模式早已载入史册,在世界范围内指导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riedman,1978;Reinech,1970,1980;赵澄林等,1982,1987,1997)。

其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及其它地区海相、海陆过渡相储层建模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前,利用我国一些地区的良好露头条件,对各种沉积体系进行三维研究仍然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大量的露头研究,有利于积累建模的地质知识库(Geological Knowledge Base) (裘亦楠,1992)。

地下地质研究除依靠地震外,主要是来自录井、岩心和测井的资料,由于资料的局限性和解释的误差,要克服建模中的随机性(Stochastic),就需要籍助于研究者大量地质知识的积累和野外露头的系统研究。

对地质家来说,“野外地质不过时”(Blatt,1972,1980)这一提法是正确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故当前国内各石油公司纷纷投资给高等院校开展与地下有一定可比性的精细露头研究,有助于加速建模工作,这项工作也是“稳定东部”、“增储上产”的一项战略措施。

不断完善和修正各类沉积体系,编制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储集体展布图,是一项没有止境的研究课题(Galloway,1983;Leslie,1992;吴崇筠,1986)。

总之,储层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趋势仍需积极推进,计算机应用和数字模拟技术在储层沉积学研究、岩相古地理编图已初见成效,但仍需结合我国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作进一步开拓。

着眼于我国21世纪的油气勘探开发事业,我国储层沉积学研究应在下述领域进一步加强:
1.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陆相地层中的预测砂体和生储盖组合的作用还远未达到勘探的需要,在我国海相地层中的应用也刚刚开始,尚需进一步提高。

2.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

国外已将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转向斜坡和深水,突破了碳酸盐岩主要是浅水沉积的传统概念。

运用碎屑岩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研究已经开始。

3.次生孔隙发育带研究。

中-深部碎屑岩储集体的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其在纵、横向上的分布具非均质性。

当前应加强对次生孔隙发育带在平面上的预测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纵向上的预测。

4.成岩演化模式和模拟。

目前的成岩演化模式多是用反演的方式得出,国外在70年代就已开展了成岩作用的正演模拟工作,如英国的Ferguson,Bush等,Kosiur等。

成岩模拟正演目前处于发展阶段(Karner等,1993;Tempel Regina,1993),我国尚处于开发阶段,也应加强类似的研究,如加快成岩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5.成岩作用研究。

国外已开始成岩作用的定量化研究,将孔渗的增减在各个阶段的变化用数字表示出来(Mowers等,1996),我国只有极少数学者作过类似的工作(罗明高,1995)。

6.致密储层研究。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逐步由高孔渗储层转向低孔、低渗储层,致使低渗透致密储层在“增储上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目前我国对这类储层的研究要逊于国外。

7.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油气资源丰富,储层的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从生、储、保到运聚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国外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8.特殊岩类储层研究。

特殊岩类储层指火成岩、变质岩、泥岩裂缝、煤系和风化壳等组成的储层类型。

从我国近年油气勘探实践来看,特殊岩类储层研究尚需扩大领域和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石油勘探开发高级培训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将近十几年来笔者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级、部级、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中的有关各种岩类储层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内容融入本教材中,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作用。

希望本书能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起一些作用。

第一篇碎屑岩储层沉积学
第一章我国中新生代沉积发育及陆相盆地类型
第二章陆相盆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第三章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陆相碎屑岩储层特征
第五章陆相碎屑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第六章常用计算机软件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
第八章储层精细研究内容与方法简介
第九章海相碎屑岩储层沉积学
第二篇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
第一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基础
第二章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与相模式
第三章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第五章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在碳酸盐岩
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中涉及的新问题第三篇火山岩储层沉积学
第一章火山岩油气藏概论
第二章火山岩油气藏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火山岩油气藏研究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