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 第5讲 脊椎动物

合集下载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件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脊椎动物概述 • 鱼类 • 爬行动物 • 鸟类 • 哺乳动物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脊椎动物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 是脊索动物门中的一大类。
然而,人类活动也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如栖息地破坏和
03
捕杀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概述
01
02
03
哺乳动物是一类高度发 达的脊椎动物,具有高 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 统,能够产生复杂的运
动和行为。
哺乳动物具有恒温、胎 生和有毛的特点,大多 数哺乳动物具有四肢, 少数具有四肢或无肢。
特征
具有脊椎骨,有头骨、脊柱、肋 骨等骨骼系统,有心脏、肺、肝 脏等内脏器官,有四肢和尾巴等 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的分类
两栖动物
如青蛙、蝾螈等,幼体在水中 生活,成体则在陆地上生活。
鸟类
如鸡、鸭、鹰等,多数能飞翔 或善于奔跑。
鱼类
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如 鲨鱼、鲤鱼等。
爬行动物
如蛇、蜥蜴、龟等,多数生活 在陆地上。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哺乳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驯化了多种哺乳动物 ,如狗、猫、牛等,用于生产、生活和娱乐等方面。
同时,人类也造成了哺乳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一、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这一特征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脊椎骨就像一根坚固的中轴,支撑着身体,保护着脆弱的神经组织。

脊椎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部分动物尾部不明显)。

头部包含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从生理功能上看,脊椎动物具有更为复杂和完善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呼吸系统使得氧气的摄取更加充分,而发达的神经系统则让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更迅速、更精准的反应。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五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身体通常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鱼类用鳃呼吸,通过鳍来保持平衡和改变方向。

两栖类则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它们在幼体时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爬行类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

它们的体表覆盖着鳞片或角质板,防止水分散失。

爬行类的卵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孵化。

鸟类拥有轻盈的骨骼、羽毛和独特的呼吸系统。

羽毛不仅有助于飞行,还能保暖。

鸟类的呼吸系统效率极高,能够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大量需求。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

哺乳动物的体表多有毛发覆盖,具有恒温调节的能力。

它们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幼崽通过母体的乳汁获取营养。

三、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原始的无颌鱼类开始,逐渐演化出有颌鱼类。

有颌鱼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捕食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鱼类爬上陆地,逐渐进化成两栖类。

两栖类的出现为脊椎动物在陆地的生存开辟了道路。

爬行类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

鸟类则是从某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它们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飞行的能力。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一、什么是脊椎动物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动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骨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根坚固“大梁”,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我们熟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从广阔的海洋到陆地,从天空到地下洞穴,脊椎动物几乎占据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特征1、脊椎骨脊椎骨是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一骨骼结构不仅赋予了身体基本的形态和支撑,还为神经的传导提供了通道,使得神经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身体各部位传递。

2、内骨骼与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不同,脊椎动物具有内骨骼。

内骨骼更加坚固且灵活,能够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

3、头部明显脊椎动物通常具有明显分化的头部,头部集中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食物、危险和潜在的配偶。

4、复杂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更为复杂,拥有大脑和脊髓,能够进行更高级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三、鱼类——脊椎动物的先驱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

1、外形和结构鱼类通常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减少阻力,快速游动。

鱼鳍则帮助它们保持平衡、改变方向和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从水中摄取氧气。

2、种类繁多从小小的金鱼到巨大的鲸鲨,鱼类的种类极其丰富。

有的鱼类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有的则生活在海洋中。

3、特殊的适应性为了在水中生存,鱼类发展出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性特征。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能够发光,有的鱼类具有电感应器官,帮助它们在黑暗或浑浊的水中感知周围环境。

四、两栖类——从水到陆的过渡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1、幼体与成体的差异两栖动物的幼体通常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2、生活环境它们既能在水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栖息,但通常需要靠近水源,因为它们的生殖过程仍然离不开水。

金牌之路生物竞赛辅导——脊椎动物(中)

金牌之路生物竞赛辅导——脊椎动物(中)

金牌之路生物竞赛辅导——脊椎动物(中)第五讲脊椎动物二、典型例题例1 鲫鱼的背部大动脉中流动的血是A 动脉血B 静脉血C 混合血D 不一定分析这道题要求对鱼类的循环系统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首先是区别动、静脉血管的问题,要理解运送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而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则是静脉血管,其他脊椎动物的血管也按此来区别。

其次是要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根据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决定的,含氧多,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反之则是静脉血。

鱼的血液从心脏向头部方向发出后即进入了动脉血管,在心脏与鳃之间的动脉血管内血液为静脉血,经过鳃的气体交换后,背部大动脉内流动的则应该为含氧多的动脉血。

【参考答案】A。

例2 鲫鱼鳔的作用是A 呼吸B 气体交换C 排泄D 调节身体比重分析鲫鱼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囊,叫做鳔,鳔分前后两室,里面充满气体。

后室有一条细管与食管相通。

古代总鳍鱼的鳔(实际上是鳔状的肺),适于在陆地上呼吸空气。

当水中缺氧时,它就用鳔在空气中进行呼吸。

鲫鱼鳔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参考答案】D。

例3 从生殖看,哪类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A 大鲵B 蟾蜍C 蜥蜴D 肺鱼分析从生殖看,鱼类和两栖类本质上都是水中受精,体外发育,必须依赖水。

蜥蜴才是体内受精的,雄蜥蜴把精子送进雌蜥蜴体内,在雌体内完成受精作用。

蜥蜴产的受精卵比较大,含有较多的养料,外面被有坚韧的卵壳。

雌体将受精卵产在沙土上,借助太阳光照射的温度,受精卵孵化成幼蜥。

刚孵出幼体即能在陆地上运动、捕食。

因此,它们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参考答案】C。

例4 古代的两栖类经历哪些主要变化就进化成了古代的爬行类?分析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的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在古生代曾经很繁盛。

但是到了古生代的末期,地球上许多地方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湿润的气候逐渐变得十分干燥了,不利于两栖动物的生活。

奥赛辅导-脊椎动物学

奥赛辅导-脊椎动物学

▪ 1、海鞘成体结构 ▪ 体表被以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又称被囊类 ▪ 成体海鞘的解剖结构 ▪ 被囊 ▪ 生殖腺 ▪ 心脏 ▪胃 ▪ 生殖导管 ▪肠 ▪ 出水管 ▪ 神经节 ▪ 咽鳃裂 ▪ 咽部 ▪ 入水口 ▪ 内柱 ▪ 缘膜触手 ▪ 围鳃腔 ▪ 神经腺
▪ 海鞘的逆行变态发育过程
▪ 变态过程使海鞘失去了一些作为脊索动物应 有的特征如脊索、背神经管等,称这种从幼 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的变态为逆行变态或 退化变态
具缺刻;上颌有齿,一般具犁骨齿; 锥体参差型,肩带固胸型; 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 3. 类群 蚓螈目 蝾螈目 蛙形目
八、爬行纲
1. 特征 ①羊膜卵的出现 ②体表被鳞,表皮高度角质化 ③适应陆生的结构进化: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体统、循 环系统……
▪ 2. 类群:
喙头蜥目 龟鳖目 蜥蜴目 蛇目 鳄目
2. 主要类群
上下颌 圆口纲 无颌类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有颌类 爬行纲 (颌口类) 鸟纲 哺乳纲
附肢 鱼形类
四足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圆口纲
1. 特征: ①无上下颌 ②无成对附肢 ③无真正的齿 ④终生保留脊索 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
⑥原始的肌节 ⑦脑的发达程度低 ⑧具口漏斗 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 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
脊椎动物学
竞赛辅导
一、脊索动物门概述
(一)门特征 1. 脊索 (细胞内有大液泡,具弹性) 2. 背神经管 3. 咽鳃裂
具肌酸,不具精氨酸;多数具内骨骼,不 具外骨骼。
▪ 脊索 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是 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 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 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 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胎 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 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高中生物竞赛课件:脊椎动物

高中生物竞赛课件:脊椎动物

• 6、(11年全国联赛A)
D
鲨鱼是典型的水生脊椎
动物,在它的心脏结构
中除了具有心房、心室
和静脉窦外,还具有下
列哪一项(1分)
• A.动脉干
• B.动脉球
• C.动脉腺
• D.动脉圆锥
• 4、(10年全国联赛)请根据以下特征判断 此动物属于哪一类群:身体纺锤形,左右
侧扁,分头、躯干和尾。胸鳍、腹鳍各一
• 原始特征:无次生颌;脊索终生保留;具动脉圆锥、螺旋 瓣;原型尾。
• 进化特征:具鳔呼吸,原始双循环。
分类: 单鳔肺鱼目 (Ceratodiformes) 双鳔肺鱼目(Lepiosireniformes)
单鳔肺鱼目
• 特征:体侧扁,胸鳍宽阔,体鳞大,鳔不成对
• 代表动物:澳洲肺鱼(Neoceratodus forsteri)
骼,外附有肌肉;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
特征
24
咽 咽 心心 心

神经索 神经管 脊索
神经索
神经管 脊索 鳃裂
咽 鳃裂 心 消化管
咽 心
图14-1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构造模式比较
A、B 无脊椎动物体纵、横断面 C、D脊椎动物体纵、横断面 25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
– 后口 – 三胚层 – 真体腔 – 身体分节 – 两侧对称
• A.无成对的附肢
• B.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
• C.脊索终生存在
• •
D.具有原始的<形肌节 E.不具有生殖管道
ACE
• 6、(06年全国联赛)脊索的形成是在以下哪
个发育时期形成的
• A.囊胚期
• B.原肠胚期
• C.神经胚期
C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分类【高中生物奥赛讲座专题05】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分类【高中生物奥赛讲座专题05】
动 物 学·脊椎动物
五、脊索动物门的起源和分类
(一)脊索动物门的起源
关于脊索动物的祖先,比较重要的两个假说: 其一是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其二是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1. 后口动物 2. 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 3. 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半索动物的幼 体——柱头幼虫在形态结构上非常近似 4. 无脊椎动物:仅有精氨酸)↔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脊索动物:仅具肌酸
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 脊索动物的原始祖先具鳃裂以滤过取食,随 后出现具脊索、背神经管和肛后尾的自由 游泳的幼体阶段(蝌蚪幼体),具幼体性 熟现象。蝌蚪幼体阶段比固着生活的成体 阶段更长,这样,固着生活的成体阶段被 淘汰。具繁殖能力的尾索动物幼体样的蝌 蚪幼体可能发展为脊索动物的祖先
(二)脊索动物Leabharlann 的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 (1) 尾海鞘纲 : 无被囊,也 无围鳃腔。无逆行变态, 终生保持具长尾的幼态状, 故又名幼形纲。代表动物 是住囊虫。
无颌类: 无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即 圆口纲
12
一些分类名称的范畴 羊膜类: 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即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无羊膜的脊椎动物 即 圆口类 鱼 类 两栖类 变温动物: 体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脊椎动物 即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恒温动物: 体温较高相对恒定 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 变化的脊椎动物 即鸟类 哺乳类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
(2) 海鞘纲 : 具被囊。 逆行变态。行固着生 活。代表动物是柄海 鞘或菊海鞘。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 (3) 樽海鞘纲 : 体呈桶状, 出水孔和入水孔分别开口 于体的前后端。行自由生 活。被囊薄而透明。有世 代交替现象。代表动物是 樽海鞘。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

第五讲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脊索动物”这一概念。

在讲完无脊椎动物的几个门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动物”的概念。

这容易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动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成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适应国际IBO竞赛的要求,我们对脊索动物门的整体概况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并且对脊椎动物各纲的进化特征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能起骨骼的基本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素则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了。

2.背神经管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两侧壁上,左右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是咽鳃裂。

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胚胎发育等特点,一般将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l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代表动物如海鞘,海鞘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行变态,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比幼体更加简单。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个基本特征终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经管之前。

代表动物是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依据外形及内部特征可分为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纳、鸟纲、哺乳纲。

(三)几个常见的名称1.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高中生物竞赛 脊索动物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 脊索动物总结

脊索动物总结I、脊索动物(综述):名词解释:无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无分化,无明显头部(尾索、头索)有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有分化,有明显头部(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没有上下颌(圆口纲以前的种类)颌口类:有上下颌(鱼纲以后的种类)鱼形类:附肢为鳍(鱼纲以前的种类)四足类:五趾型附肢(两栖纲以后的种类)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无羊膜出现(两栖纲以前种类)有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出现(爬行纲以后种类)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爬行纲以前种类)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鸟纲哺乳纲)逆行变态: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⑴具有脊索。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被脊柱所代替。

⑵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⑶有咽鳃裂。

位于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与外界相通的裂孔叫做咽鳃裂。

在咽鳃裂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次要特征:⑴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⑵多为闭管式循环,多具红血细胞。

⑶肛后尾。

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明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⑴后口。

⑵三胚层。

⑶两侧对称。

⑷真体腔。

⑸某些器官具分节现象。

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3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因为:A、半索动物与非无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腹神经索。

b、开管式循环。

c、肛门位于体末端。

d、蠕虫状身体。

B、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背神经前端有空腔,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

b、有咽鳃裂。

c、头索相当与脊索动物的脊索。

4、为什么说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A.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次级体腔和三胚层都与脊椎动物相似。

奥赛辅导(脊椎动物)

奥赛辅导(脊椎动物)

迁徙行为
迁徙类型
包括季节性迁徙、繁殖迁 徙、觅食迁徙等,如候鸟 的季节性迁徙、某些鱼类 洄游产卵等。
迁徙路线与导航
部分脊椎动物具有精确的 迁徙路线和导航能力,如 信鸽的归巢能力、海龟的 跨洋迁徙等。
迁徙原因与意义
迁徙行为有助于脊椎动物 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 避免不良环境或完成生命 周期中的重要阶段。
THANKS
感谢观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寒武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 脊椎动物祖先。
鱼类时代
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鱼类开始繁盛起来, 成为当时海洋中的霸主。
两栖类登陆
在泥盆纪时期,一些总鳍鱼类开始尝试登陆生活 ,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
爬行类崛起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爬行类动物开始崛起,成 为当时陆地上的霸主。
鸟类和哺乳类出现
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
主要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用于吸 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方式
不同脊椎动物呼吸方式有所差异,如鱼类通过鳃呼吸,两栖 类具有鳃呼吸和肺呼吸两种方式,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主 要通过肺呼吸。
循环系统
心脏
脊椎动物心脏位于胸腔内,是推动血 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心房和心室组 成。
筑巢与孵化
部分脊椎动物会筑巢以保 护受精卵和幼体,如鸟类 筑巢、两栖动物选择产卵 场所等。
觅食行为
捕食行为
通过追捕、伏击等方式捕获猎物, 如猛禽捕食小型动物、猫科动物 潜伏猎杀等。
觅食策略
根据食物来源和自身特点采取不同 的觅食策略,如杂食性动物的广泛 觅食、肉食性动物的专门捕食等。
食物选择与竞争
脊椎动物在觅食过程中会根据食物 的营养价值、易获取程度等因素进 行选择,并与其他同类或异类动物 竞争食物资源。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详细)复习课课件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详细)复习课课件

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Fra bibliotek维持着生物多样性。
水质净化
鱼类可以帮助净化水质,通过过滤和 消化食物残渣。
03
CHAPTER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分类
01
02
03
04
蜥蜴类
包括蜥蜴、蛇蜥、石龙子等, 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龟类
包括陆龟、海龟和淡水龟等, 分布广泛,适应各种环境。
蛇类
包括毒蛇、无毒蛇、蟒蛇等, 分布广泛,适应各种环境。
鸟类生活习性
迁徙
许多鸟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如燕子、大雁等。迁徙 是鸟类为了寻找食物和繁殖场所而进行的漫长旅行。
繁殖
鸟类通常在繁殖季节进行求偶、交配和筑巢等活动,繁殖后 代。不同种类的鸟类在繁殖行为上有所不同,如有些鸟类会 进行一夫一妻制的单配行为,而有些则会进行多配行为。
鸟类生理特点
羽毛
鸟类的羽毛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羽毛可以保暖、飞行和展示等。不同种 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类型和颜色的羽毛。
哺乳类
哺乳类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由爬行类演化 而来。经过演化,形成了现今的啮齿目、 食肉目、偶蹄目等数百种哺乳动物。
两栖类
两栖类是从鱼类演化而来,最早的两栖类 出现在泥盆纪晚期,经过演化,形成了现 今的蝾螈、蛙类等。
鸟类
鸟类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是由爬行类中的 恐龙演化而来。经过演化,形成了现今的 鸡形目、雁形目、鹳形目等数百种鸟类。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
水生脊椎动物,通过 鳃呼吸,包括鲨鱼、 鲤鱼、鳗鱼等。
两栖动物
幼体在水中生活,通 过鳃呼吸,成体在陆 地上生活,通过肺呼 吸,如青蛙、蝾螈等。
爬行动物

高中生物竞赛 脊索动物讲稿

高中生物竞赛 脊索动物讲稿

1.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4万种以上)
1.1 1.2 1.3 具有脊索 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有咽鳃裂
其它特征: 有肛后尾 为后口动物
2.脊索动物门的亚门分类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4个亚门: ●半索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前三个亚门为原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的 低等类群,不出现脊椎;
脑神经12对;具嗅觉、听觉和视觉,犁鼻器 发达;首次出现 具有横纹肌性质的睫状肌,有眼睑和瞬膜;出现外耳道;有红 外线感受器(P468) 10、生殖:体内受精、卵生、产羊膜卵
三、分类(6550多种)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目:
仅存1属1种,即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活化石) 体型蜥蜴型,体背中线处有一列棘状鳞片,头骨无颞窝,有脊索的 残余,雄性无交配器,泄殖腔横裂 鸟蜥共栖
发育中的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1)以鳃呼吸 2)具侧线器官 3)无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三、分类
1、蚓螈目:低等两栖类 2、蝾螈目:有尾目 3、蛙形目:无尾目
2.3.2.4爬行纲:
一、概述:
体表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 膜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
中肾的肾小管开始退化,部分肾口消失。在靠近肾口处的排泄小管管壁内陷, 形成双层的囊状结构,称为肾球囊。它把血管球包在中间,形成肾小体。由肾小 体和排泄小管组成具有泌尿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在中肾阶段,前肾导管纵裂为二,一根为中肾导管,各肾单位与中肾导管相连, 在雄性动物有输精作用。另一根在雄性退化为米氏管,在雌性则为输卵管。 中肾是鱼类和两栖类在胚后期的排泄器官。

全国重点中学生物奥赛教练员培训资料——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全国重点中学生物奥赛教练员培训资料——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

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重点:比较的方法,横向(各系统器官)和纵向(系统进化顺序)脊椎动物的进化与分类(略)动物地理(略)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原条)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

脊椎动物串讲高中生物竞赛

脊椎动物串讲高中生物竞赛

脊椎动物学纵向梳理一、脊索动物门概述1、门特征:①脊索②背神经管③咽鳃裂2、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二、尾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仅存在于自由生活的幼体尾部,变态发育为成体后营固着生活,尾部连同脊索消失。

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

2、代表:海鞘三、头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终生存在2、代表:文昌鱼四、脊椎动物亚门1、特征:①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脑②脊柱代替了脊索③咽鳃裂④口器完善,具上下颌⑤心脏⑥集中的肾脏⑦成对附肢2、分类:七个纲五、圆口纲1、特征:①无上下颌②无成对附肢③无真正的齿④终生保留脊索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⑥原始的肌节⑦脑发达程度低⑧具口漏斗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2、代表:七鳃鳗六、鱼类1、特征:①出现上下颌②成对附肢③脊柱代替了脊索④脑和感官发达⑤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⑥梭形,体表多被鳞片⑦鳃呼吸⑧单循环2、类群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七、两栖纲1、特征①、肺呼吸②、不完全双循环③、五趾型附肢④、脊柱进一步分化⑤、表皮开始角质化⑥、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有神经细胞⑦、出现中耳——鼓膜及听小骨2、代表:青蛙八、爬行纲1、特征①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②指(趾)端具角质爪③脊柱进一步分化④头骨具单一枕髁和颞窝⑤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出现胸廓⑥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不完全隔膜⑦变温动物⑧成体具后肾,尿以尿酸为主⑨体内受精,羊膜卵2、形态结构九、鸟纲1.特征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②完全的双循环③神经系统和感官进一步发达④具营巢、孵卵、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⑤身体流线型、体表被羽⑥前肢变为翼⑦骨骼轻、多愈合、气质骨⑧具气囊2.形态结构十、哺乳纲1.特征①胎生、哺乳②体被毛③体温恒定④异型齿、口腔腺发达⑤皮肤腺丰富⑥排尿素⑦头骨具两个枕髁2.形态结构3.分类①原兽亚纲:卵生、有泄殖腔(单孔类)②后兽亚纲:胎生,无真正胎盘,具育儿袋③真兽亚纲:具真正胎盘。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解析》课件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解析》课件

13.C 膈肌膈肌 膈肌膈肌 膈肌 膈 肌,会腹式呼吸 14.C 哺乳类为双平型
15.B
杜鹃
16.BCE
两栖类是中空的卵巢,硬骨鱼多中空
硬骨鱼输精管由精巢外侧向后延续形成,输卵管也是由卵巢延伸形成
中胚层中节形成大部分生殖系统,跟外胚层没啥关系
17.ACE
软骨鱼 硬骨鱼 两栖 爬行 鸟
哺乳


18.B
29.A 30.A 尾杆骨有利于 后肢力量的传 递,而尾综骨 是用来支撑尾 羽的
31.D 臼齿用于磨碎食物,草料食物纤维素含量高,不易碎裂下咽 肉食性动物犬齿发达,用来撕咬 啮齿类动物门齿发达,终生生长,常需要磨牙 32.C 水分的平衡
33.B 准确的说是位听器官,耳蜗管只有哺乳类有,此前司听觉的器官是瓶状囊 34B 脊索动物中,包括海鞘,才有开管式循环 35.A 二者生存环境不同 36.C 37.BCD A E:腔肠动物门 B:脊索动物门 C:软体动物门 D:棘皮动物门 像海笔这种奇葩的名字还有几个,如海鸡冠,海鳃,都是珊瑚纲
尿酸


无乳头 但哺乳 尿素 √


19.A 鸟类上纹状体 新纹状体 原纹状体与大脑皮层同源 20.BCE 软骨鱼、两爬、鸟类为泄殖腔。泄殖腔是排泄生殖排遗共同经过的 地方,泄殖窦是排泄生殖共用,肠道独立开口于肛门
21.D 22.C 23.CD AB为外胚层两头卷入形成
24.D 25.C 26.BC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 副神与舌下 27.C 与其水分有关 28.BC 海马源于原脑皮 梨状 源于 脑皮
44.D 爬行类 鸟类 部分昆虫 45.ABCDE 46.C 47.B hcg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胚胎着床时就开始分泌这种激素 其他激素人体有正常分泌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脊索动物”这一概念。

在讲完无脊椎动物的几个门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动物”的概念。

这容易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动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成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适应国际IBO竞赛的要求,我们对脊索动物门的整体概况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并且对脊椎动物各纲的进化特征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能起骨骼的基本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素则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了。

2.背神经管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两侧壁上,左右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是咽鳃裂。

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胚胎发育等特点,一般将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l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代表动物如海鞘,海鞘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行变态,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比幼体更加简单。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个基本特征终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经管之前。

代表动物是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依据外形及内部特征可分为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纳、鸟纲、哺乳纲。

(三)几个常见的名称1.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2.有头类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

3.无颌类没有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类。

4.颌口类有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中不具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

6.羊膜类在胚胎发育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四)鱼纲1.鱼类的外部形态(1)体型类型纺锤形:特点是头尾轴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轮最短。

侧扁形:特点是头尾轴短,左右轴更短,背腹轴相对显著增加。

扁平形:特点是背腹轴特别短,左右轴特别长。

棍棒形:其特点是头尾轴特别长,背腹轴和左右轴很短。

(2)鳍的种类及功能鱼类的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一对;另一类是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

偶鳍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改变运动方向和拨水划行的作用。

背鳍和臀鳍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鱼左右倾斜和摇摆。

尾鳍有推进平衡和转向的作用。

尾鳍类型有原形尾、歪形屋和正形尾等三种。

(3)鳞片的类型及功能鳞片是由皮肤中的真皮衍生出来的,鳞片大致分为三类。

盾鳞:软骨鱼类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生成。

从脊椎动物牙齿的发生和构造来看,它和牙齿应该是同源器官。

硬鳞:这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来的,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骨鳞:大多数硬骨鱼的鳞片,也是由真皮演化来的,覆瓦状的排列分布于体表,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4)侧线的结构与功能侧线鳞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一条线纹就叫侧线。

鱼类的侧线器官是重要的感觉装置,能感受低频振动,判断水流及周围环境情况。

2.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形,无颈部,在游泳时大大减少阻力。

(2)体表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其分泌的粘液,能减轻游泳时皮肤与水间的摩擦力。

这种粘液腺是单细胞的。

(3)用鳃呼吸,浸润在水中的鳃能够完成气体交换。

(4)用鳍运动,鱼类出现成对附肢提高了动物的活动能力。

(5)与陆生种类不同,无眼睑、无泪腺、无唾液腺。

3.鱼类的内部结构——以鲫鱼为例(1)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组成。

表皮层有单细胞腺,分泌粘液于体表,减轻阻力,保护身体。

(2)骨骼鱼类出现了上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椎体为双凹推,有了脊柱,脊柱的功能是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脊柱分化程度很低,分为躯干椎和尾椎。

附肢骨与脊柱不连接。

(3)肌肉肌肉分化程度不高,由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联系,分节现象明显。

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是由肌肉转变而来的,如电鳐、电鳗等;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由真皮腺转化来的,如电鲇。

(4)鳃鳃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个重要结构。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鳃具有不同的特点: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每侧具有四个全鳃、一个半鳃;硬骨鱼类的鳃裂外侧有鳃盖保护,鳃隔退化,每侧有四个全鳃。

(5)鳔鳔是胚胎发育时从消化管区分出来的突起,充满气体。

有一室、二室或多室之分。

缀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还有通过鳔内气体的变化改变鳔的体积,使得鱼体上浮或下沉的作用。

此外还能辅助听觉,适应水中的压力。

(6)循环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心脏具有两腔,即一心房、一心室,心脏中的血是缺氧血,血行属于单循环;心脏很小,血流的速度也很慢,这与代谢活动较低的水生生活方式有关;鱼类心脏的位置较其他脊椎动物更向前移,很接近头部,腹面有肩带保护。

(7)排泄鱼类的肾脏属于中肾。

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

(8)神经和感觉脑虽有明显的五部,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胞;鱼的晶状体呈圆球形,没有弹性,其曲度又不能改变,只能靠晶体后方的镰状突起来调节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所以鱼类是近视的;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因此鱼眼经常张开,不能关闭;鱼类只有内耳。

(9)生殖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对,左右对称。

都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4.鱼钢的分类(1)软骨鱼系终年保留软骨,鳃裂直接露于体外,绝大多数种类鳃间隔发达;身体被盾鳞,歪形尾;雄体有特殊的交接器,体内受精。

板鳃亚纲:主要特征包括口大,5个鳃裂直接通于体外,眼后有一上喷水孔。

主要类群有鲨目和鳐目。

全头亚纲:主要的特征是头大而侧扁,头侧有4对鳃裂,由鳃盖掩盖;无鳞,尾部尖,如黑线银鲛。

(2)硬骨鱼系硬骨鱼类具替代性硬骨和膜性硬骨;体多被骨鳞;鳃隔退化,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外;有鳔或肺;体外受精,雄性无鳍脚,属于正尾形。

肺鱼亚纲:体呈纺锤形、硬骨不发达,终生残存有脊索,鳔能执行肺的功能,有内鼻孔。

现存的种类主要有澳洲肺鱼、美洲肺鱼非洲肺鱼。

总鳍亚纳:偶鳍为带鳞的肉叶,其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肢骨的排列极为相似。

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

这也是古老的鱼类,矛尾鱼是保留到今天的总鳍鱼,是动物界珍贵的“活化石”之一。

辐鳍亚纳:多数种类具骨鳞,骨骼几乎全是硬骨,各鳍由真皮性辐射鳍条支持,无内鼻孔。

包括的种类很多,占现代鱼总数的90%以上。

(五)两栖纲1.两栖纲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1)两栖动物皮肤轻微角质化,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较适应干燥的陆栖环境。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上陆后可直接获得氧气,用肺进行呼吸。

(3)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有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组成。

(4)出现五趾型肢,两栖类发展了五趾型四肢,前肢活动范围增大。

(5)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适应,两栖类大脑体积增大,分左右两个半球,有大脑皮层雏形。

2.两栖类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全性两栖动物获得了一系列陆生生活的特征,但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1)皮肤仍依赖于湿润的环境。

(2)心脏只有一个心室,血液中混合血高。

(3)肺发育不完善,以皮肤作辅助呼吸器官。

(4)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胚胎没有羊膜。

3.两栖类的主要特征(1)皮肤两栖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角质层不发达。

皮肤含有大量的腺体和血管,有呼吸功能。

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与鱼类的单细胞腺不同,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

(2)骨骼两栖类的脊柱比鱼类的脊柱有较大的分化,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

颈椎的分化与两栖类上陆后头部进行灵活转动有关。

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牢固的支持。

两栖类已具有陆栖脊椎动物附肢的结构特点。

头部具有两个枕髁,具有耳柱骨。

(3)呼吸两栖类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两栖类具一对囊状的肺,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不过结构还十分简单,肺的内壁仅有少数皱褶,呼吸表面积不大。

两栖类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

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4)循环肺呼吸导致双循环怕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左心房接受富氧血,右心房接受缺氧血。

(5)生殖雄蛙的生殖腺有一对睾丸,产生精子;肾管有输精和输尿的功能。

雌性具一对输卵管、子宫。

雌性的输卵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

4.两栖类的分类概述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2800余种。

(1)无足类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居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采获。

(2)有尾目这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离开水到潮湿地上生活。

体长形,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在。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种类终生有鳃而缺少肺。

大鲵、蝾螈都属于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发现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六)爬行纲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羊膜卵爬行动物都产大型的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对脊椎动物完全摆脱水环境,对成功登陆产生重大影响。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见右图)。

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

羊膜卵外包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卵膜。

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防止细菌侵入。

卵壳具通气性,不影响胚胎的气体交换。

卵具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养料。

(2)外形爬行类是适应于陆栖生活的类群,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

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趾)端具爪是其在外形上与两栖类的根本区别。

蜥蜴和鳄的体型可做典型代表。

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

某些类群适应于穴居及水栖生活,在外表上有较大的特化。

(3)皮肤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有角质鳞片或角质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