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5
➢ 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 体的一员,是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
➢ “经济人”假设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 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来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其是以金钱 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 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 “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 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严格区分,反对工人参与管理,过 于狭隘。
• “自我实现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家马斯洛提出 的,他认为人的最高层次在于自我实现。
•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挥自己的潜力,表现 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 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们除了上述 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 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同时马斯诺还将建立 在“自我实现人”假设基础之上的理论称为Y理论
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 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 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复杂人"的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 其一,就个体人而言,其需要和潜力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 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 不相同。 • 其二,就群体的人而言,人与人是有差 异的。因此,无论是“经济人”、“社会 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各 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 与“复杂人”假设对应的理论是超Y理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 副本
•
•
归因理论的有趣发现——
a.基本归因错误: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 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 素的影响。
b.自我服务偏见: 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 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二、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第一印象作用 第一印象往往使认知者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对方。 2.晕轮效应 对象的某种特点或某种性质在认知者看来非常突出,以至 于掩盖了对其他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这种特点或性质便起 到了一种光环效应。 3.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前者指首先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后 者指最后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 4.定型效应 认知者对各种人形成的固定印象。
•
•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知 觉?很多因素影响到知觉的形成,有时是知觉的歪 曲。
1.知觉者 • 当个体看到一个目标物并试图对他所看到的东西进 行解释时,这种解释受到了知觉者个人特点的明显 影响。 • 影响知觉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兴趣爱好,需要, 动机,过去经验,态度和期望,等等。
第二节 知觉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的重要性 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和经验的作用,把关于 某一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外 部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 一个人的知觉与客观现实可能差距很大。知觉对于组 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 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
一、归因理论 对人知觉不同于对无生命客体,如:桌椅、机器、建 筑物的知觉。无生命的物体没有信仰、动机和意愿, 而人类却有。当我们观察人时,总是试图对为什么他 以某种方式行动进行解释。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最新版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最新版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是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
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个体行为分析
有礼貌旳 唯物旳 容忍
–6。以己度人
• 以己度人也叫投射,就是将自己旳感觉、倾向或动 机投影到你对别人旳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 旳品质来看其他人,以为他们也具有这些品质。尤 其是当知觉者本身有某些不良品质而自己又没有意 识到旳情况下尤其如此。
–例如,一种管理人员可能被即将到来旳组织改革谣言 吓坏了,于是将别人看旳比自己更害怕组织改革;具 有悲观个性特征旳人,例如懒散、吝啬、顽固、办事 无条例等,往往以为别人比自己在这些方面更严重。
–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旳主动作用。讲话、 办事、接触人、做详细工作,要善始善终,不能使人感觉 “无头无尾”、“虎头蛇尾”、“蛇头龙尾”。
–4。知觉防御
•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旳信息会视而不见或 加以歪曲,以到达防御旳目旳。
–当知觉者发觉被知觉对象与自己已经有旳定型模式不 相符合时,便会经过抹去被知觉对象中那些与模式不 相符旳部分,从而对被观察对象加以歪曲。
(二)社会知觉旳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种人在同别人首次接触时所形成 旳最初印象。它是一种人经过对别人旳外部特征旳感知,进而取得对 他旳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旳认识,最终形成有关这个人旳印象。 对某人旳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后来一系列行为旳 解释。
(1)主动作用 第一种五分钟 “新官上任三把火”
台湾大学生对各国人旳刻板印象
编号
美国人
1 2 3
• 民主旳 平旳
4 5
•
天真旳
6 • 乐观旳
7 8
式旳
9•
10
11 •
友善旳 热情旳
12
善旳
13
14 • 进取旳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 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对于客观事物的不 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 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 而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 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 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 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 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些外 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这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向因素(行为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三者既可是协调的,也可是矛盾的。
1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 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可以解 释。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一)第一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 •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局限性:1.把员工看成“经济人”;2.强调独裁式管理;3.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
(二)第二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麦格雷戈等。 • 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重视企业组织内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3.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 问卷法:
• 优点:(1)调查范围广(2)样本量大(3)调查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缺点:(1)设计问卷费时(2)问卷使用前需要测试(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沟通,有可能影
响调查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同事之间的 相处状态等。 •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 学—
引例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分析个体的人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感知、价值观、人格结构、思想情感、行为 规律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意义。
第一节
个体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感知 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知事物的心理过程。 感知心理过程主要分为感觉过程和认知过程。
韦纳模式
人们将自己的成功与市白龟因哪种因素,对其情 绪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归 内因 因 因素 因素 能 力 积 极 性 力 因 能 力 情 绪 自 力 影 响 成 功 失 败 能 力 内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失真的主要原因:
A第一印象作用 B光环效应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D定型作用(成见) E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行为者— F自我粉饰性偏见
满足 个体需要 紧张 计划 现实检验 不满足 新需要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1)自我识别 (2)自我自觉 (3)自我评价 (4)自我认同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的心理过程。 超我的结构:
理想 超我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原则
(1)超越快乐原则 (2)超越现实原则 (3)超越历史 (4)超越有限
第三节
一、能力
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具备的个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具备的个 体心理特征。 1、能力的分类
2、认知的特点
(1)选择性
受到的影响: ①客观因素 a对象自身的特点 b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c对象产生的刺激与强度 ②主观因素 a兴趣爱好 b需要 c个性特征 e学习知识 f注意力 g相关性
d过去经验 h语词联想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2、认知的特点
(2)组合性
a接近原理 b相似原理 c闭锁原理 d连续原理
(3)恒常性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1)定义:社会认知是对人及其关系的认识。 )定义: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对人及其关系的认识。 (2)社会认知主要分为:
a对他人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c对自己的认知 d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3)归因分析:归因分析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分 归因分析:归因分析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分 析与推测,是一种较普遍的人际认知现象。
一、感觉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 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刺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在一定 程度上反应产生刺激的事物。
感觉产生的过程
事物 作用
感官 刺激
神经 冲动
大脑 感觉
第一节
二、认知
1、定义
个体感知
认知是大脑对感觉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和认 认知是大脑对感觉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和认 识的过程。
修改后的弗洛伊的理论模式
生殖本能 生本能 本 能 生 本能 生殖欲 爱 同情
本能
欲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自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模式
自我是人格的中枢和核心,他以理智的方式调节 自我是人格的中枢和核心,他以理智的方式调节 个体内部的关系和个体与外界的关系,以满足个 体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般模式: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2、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三节
一、能力
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
3、能力的测量
(1)测试法
智力年龄 智商(IQ)= 实际年龄 X 100%
(2)分析法
能力测量的分析方法
1、情景模拟法 2、公文处理模拟法 3、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4、企业决策模拟竞赛 法 5、访谈法 6、角色扮演法 7、即席讲演法 8、案例分析法
例
一个人早晨上班迟到,如果他早晨上班经常迟到 (一贯性 ),且其他人也常早晨迟到(普遍 性 ),而下午都很少吃到(差异性 ),他 迟到的原因可能是外因,如早晨汽车误点。 条件 1 2 3 一贯性 普遍性 差异性 归 因 外因 内因
特殊情形
韦纳模式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任 务难度、机遇。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外性 内因 能力 努力 外因 难度 机遇
①凯利模式: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内因或外因的分析。 ②韦纳模式: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
凯利模式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内因还是外因,主要取决于三大因 素:
一贯性:在相同的场合下是否一贯如此 普遍性:其他人在这种场合下是否也如此 差异性:类似但不同的场合下是否行为不同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三方面都很强烈其行为行为可 能是外因所致。如果是一贯性较强,而普遍性和差异性 较低,则可能是内因所致。
第三节
二、态度
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事、对物和对被人的心理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事、对物和对被人的心理 倾向。 (一)态度的成分
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意向成分
(二)态度的种类
对工作的满足、对工作的投入、对组织的认同
满足需要 机体需要 紧张 不能满足需要
消除紧张
新的需要
愿望性满足
暂时缓解紧张
本我所包含的关系
派生的心理过程 本 我 本 能 无条件反射机制 先天需要
第一节
一、本我
2、本能
个体感知
本能使一切先天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和生理功 本能使一切先天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和生理功 能,它决定了本我的心理行为过程的性质和方向。 弗洛伊德理论
第二节
个体心理系统
绝大多数心理行为过程都要服从于三个主 要的目的:
1、满足个体的本能性需要 2、满足社会性需要 3、满足个体的精神性需要
第二节
一、本我
个体心理系统
1、本我过程的目的与模式
本我是指一切先天的生理机能和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本我是指一切先天的生理机能和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目的:“避苦趋乐”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