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学时: 60学时课程学分: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上有机化学的专业案例作者:审核人签字(系部盖章):一、案例主题爱国教育二、结合章节(项目、任务)第一章绪论三、教学目标通过“庄长恭:科研一生,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这一案例的引入,要说明中国的化学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学生应该向化学家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案例意义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对化学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教学过程实施庄长恭(1894—1962),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研究。

他曾经留学美国,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去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当时美国一个制药厂出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德国拜尔药厂要求购买他的专利,也被他拒绝了。

庄长恭1948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校长。

全国解放后,他向往新中国,离开台湾回到大陆。

庄长恭是一位爱国的化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鉴别力的爱国的化学家。

新中国建立以前,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多次出国,又多次返国;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即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又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全国解放后,庄长恭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并为她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

此案例以讲授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我国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但也不乏化学家。

同时告诫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用途,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发展上。

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一定不能为了一些金钱私欲将化学用在不法行为上。

六、教学考核评价通过学习通APP进行教学并实施考核,通过“将有机化学用于何处”的讨论、意见发表及课后思考,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引言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讲义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以供参考和使用。

案例一:绿色有机化学的应用案例描述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有机化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备受瞩目。

本案例将介绍有机化学在绿色能源、生物医学和环境清洁方面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研究目标- 了解有机化学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索有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 理解有机化学在环境清洁领域的应用案例。

案例二:有机化学的产业发展案例描述有机化学在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案例将介绍有机化学在塑料、医药、化妆品等产业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研究目标- 了解有机化学在塑料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探索有机化学在医药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理解有机化学在化妆品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三:有机化学与社会发展案例描述有机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案例将介绍有机化学在新材料、环境治理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研究目标- 了解有机化学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索有机化学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案例;- 理解有机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案例。

总结《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的设计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羧酸衍生物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羧酸衍生物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羧酸衍生物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

有机化学中的羧酸衍生物这一章节内容丰富且重要,但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思政教育的融入。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化学人才,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羧酸衍生物(如酰卤、酸酐、酯、酰胺等)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等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2. 思政目标。

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羧酸衍生物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 (一)趣味导入(3分钟)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走进有机化学里一个特别有趣的家族——羧酸衍生物。

你们知道吗?就像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的变身形态一样,羧酸也有它的“变身”家族成员。

比如说,酰卤就像是穿上了一层酷炫的“卤素铠甲”,酸酐像是两个羧酸手拉手变成的“好兄弟组合”,酯呢,就像是羧酸和醇谈了一场甜蜜的恋爱后产生的“爱的结晶”,酰胺则像是羧酸和胺组建家庭后的“小宝宝”。

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些独特的“家族成员”吧。

#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结构与命名。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典型结构(一边画一边解释每个结构部分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看,这结构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部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在命名的时候呢,就像给人取名字一样,是有一定规则的。

比如说酰卤,就是把羧酸名称中的“酸”字改成“酰卤”,酸酐就是两个羧酸名字组合起来,酯呢是按照酸和醇的名字来命名的,酰胺也是类似的规则。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命名习惯一样,要有条理、有规矩。

2. 物理性质。

咱们再来说说它们的物理性质。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羧酸衍生物有特殊的气味呢?这就和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

就像人有不同的外貌特征一样,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们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是有香味还是臭味。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方案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方案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方案1. 教学背景《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思政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教学内容与活动3.1 知识讲解- 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 结合实例,说明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2 实验操作- 设计有机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3.3 课堂讨论-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发现;-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展开思维碰撞。

3.4 研究案例分析- 提供有机化学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在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3.5 思政教育讲座- 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思政教育讲座;- 探讨有机化学与人文关怀、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联系。

4. 教学评价与考核4.1 教学评估- 定期进行学生的知识测验和实验技能考核;- 跟踪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成绩,及时反馈和辅导。

4.2 思政教育评价- 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通过平时表现、讨论发言、作业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籍: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等;-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案例分析材料和讲座资源。

6. 教学愿景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期望能够培养具备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和思想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导引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导引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导引
1. 导言
本文档旨在为《有机化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案例教学导引,帮助学生将有机化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
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

2. 案例教学目标
- 增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意识
-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设计原则
-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目标
-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 融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4. 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步骤一:案例引入
选择生动、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有机化学案例,引起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并激发思考。

步骤二:案例分析
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有机化学原理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
作与沟通能力。

步骤四: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加深对案例的理解。

步骤五:案例总结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点和
重要观点。

5. 案例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主动性和合作能力,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结语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导引旨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并助力其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有机化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探索生命机制以及
研发有机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然而,在学习有机
化学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仅仅得到专
业知识,还能够增强意识形态素质,思考社会人文问题,具有挑战性。


文将以有机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优秀案例作为切入点,为大家做
出一个详细的分析。

该案例是一名有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举例分析生物基因操作技术,探讨了现代生命科学乃至人类社会面临的道德伦理和发展现状等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文明社会的关系,其中一些全球亟待解决的生命伦
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关注。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讲述烟草植物基因工程案例,告诉学生现代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绝妙而富有潜力的机会,然而,人类社会在不断
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特别是涉及到
生命伦理的问题不仅仅是科技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医学、伦理和法
律等交叉学科的问题。

通过该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意识形态素质,对
这些社会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教师通过探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不够关注的生命伦理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了学生细心思考
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因此,有机化学课
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
从而更好地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案例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案例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及应用等,实验课主要内容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有机合成基本技能及综合设计性实验等。

自1958年建校就设立了有机化学教研室,开设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现每年有6个学院16个专业约60个班1800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课程思政”的受益面广。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支部的带领下,教师们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梳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发掘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专业角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挖掘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水乳相融、润物无声。

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例,深挖其德育元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全面开展思政教学。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成绩对比、同行听课等方式,了解学生及同行对课程思政的认可程度,并不断改进。

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理学院有机教研室将“课程思政”与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以“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路径,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同频同步,努力打造有政治态度、有思想深度、有创新维度和有感情温度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建设形式多样的思政资源库和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模式。

资源库立足于基础有机化学,同时涉及生物学、药物学、食品科学、海洋科学、文学等相关学科。

资源库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的是文字、图片,有的是音像及符合青年学生审美情趣的卡通动画等。

“课程思政”建设和一流课程融合,老师及时捕捉最新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引导学生撰写时事思政小论文,在共享平台展开讨论,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模式。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期间让学生调研不同口罩的构造和防病毒的原理,撰写常见消毒剂的有效化学成分和杀菌消毒的作用原理等。

四、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育是根据专业课自身的特点,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亮点”,以专业知识承载思想教育,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在引人入胜、水滴石穿中实现教育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有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以苯环为例,通过讲解其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理念。

首先,我们将介绍苯环的基本结构,包括其组成、键角和张力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结构的讲解,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我们将讲解苯环的性质,包括其化学反应性和物理性质。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对苯环的化学反应性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应当遵循环保、安全和高效的原则。

通过介绍一些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我们将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机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的化学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有机化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校化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有机化学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科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关系,促使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体系,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反应等;2.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明确化学研究的社会责任;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命名原理与方法;系统命名法;功能团命名法;2.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共价键理论;反应性与稳定性;3.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烷烃和烃衍生物的合成;醇和醇衍生物的合成;酸和酸衍生物的合成;4.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与展望;药物合成;材料合成;环保合成。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整理相关知识点;2.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有机化学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有机化学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2.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3.课外作业:通过布置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有机化学教材:学生教材提供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和案例;2.有机化学实验室: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3.课程讲义:编写有机化学理论和案例的讲义,并提供给学生。

七、考核要求1.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2.实验考核:对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3.期末论文:让学生撰写有机化学相关的论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纲要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纲要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纲要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键-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2. 思政教育案例-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分析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 引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思考3. 实践教学环节-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并加以解释-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入相关思政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2. 小组合作研究- 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考能力-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3. 实验操作和观察-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四、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的积极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2. 实验结果及分析报告评价- 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和总结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 设计相关的思考题,考察学生对思政教育案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五、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用PPT2. 有机化学相关教材和案例3. 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六、教学安排- 第一周: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周:讲解思政教育案例及分析- 第三周: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 第四周:实践实验操作和观察- 第五周:课后作业反馈及讨论- 第六周:教学评价和总结以上是《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提纲纲要,通过该教学提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通过思政教育案例引发学生对科学研究、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案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案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和实验技能;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4.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碳的化合价、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异构体等;2.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3.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酸碱催化、氧化还原、还原、复分解等;4.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实验、有机分离实验、有机鉴别实验等。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锻炼实践能力;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促进思维的交流和碰撞;4.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动机;2.知识讲解(30分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和实验方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3.实验操作(60分钟):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反应实验和物质分离实验,培养实践能力;4.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实验结果和体会进行交流,促进思维的交流和碰撞;5.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讲解一个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6.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1.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评估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学习笔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包括课堂笔记和整理的学习资料;3.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包括发言次数和内容的质量;4.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思路和得出结论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案例】《有机立体化学》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有机立体化学》课程

一、课程凸显的思政核心价值《有机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基础课程,学生需要培养从三维角度去欣赏分子,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掌握手性的概念,构型和构象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有机反应机理中的立体化学等。

在课程中会融入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祖国、民族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有德有智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课程思政案例案例一:科学家研究工作和个人事迹,将科学精神融于教学(一)课程知识点介绍了解手性化合物构型的判断。

在讲解中心手性螺环化合物的特征时,展示系列我国化学家发展的优势手性螺环骨架催化剂,如陈新滋院士和蒋耀忠教授等发展的螺[4.4]壬烷骨架、周其林院士团队发展的螺二氢茚骨架、以及丁奎岭院士团队发展的芳香螺缩酮骨架等;讲解杂原子手性化合物特征时,引入我们团队发展的手性双氮氧催化剂。

结合这些前沿研究工作及背后故事,设计“探索未知,耐得住寂寞”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二)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将基础知识与科研前沿进展有机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手性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材料、信息等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化合物三维结构进行精准合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从事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探索未知,培养科学精神。

案例二:科研精神是创新,是责任,是家国情怀(一)课程知识点介绍掌握手性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消旋化机制。

在介绍手性化合物的外消旋化作用时,介绍一些羰基邻位具有手性的化合物的消旋特征,分析消旋机理,先让学生理解牛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科书认为“尝试制备手性中心位于两个羰基之间的光学活性β-酮酸酯可能是愚蠢的”这一观点的原由;引入我们团队发展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光学纯1,3-二羰基化合物研究工作,被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的科研经历,结合对Roskamp-Feng反应设计和机理分析讲解、教材主编针对这一“异议”的回复,设计“科研精神是创新,是责任,是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引言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提供了一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在研究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思考和探索科技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并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案例一:化学与环境保护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新型环保材料,开发环保型能源,以及设计和合成环境友好型药物等。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利用有机催化剂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通过研究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深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案例二:化学与生物医药有机化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许多药物的研发都源自有机合成技术。

例如,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新型药物,研发出能够治疗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药物。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利用有机合成技术合成新型抗生素的方法。

通过研究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有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对新药研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案例三:化学与能源开发能源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化学技术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利用有机化学反应制备新型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做出贡献。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利用有机化学技术制备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通过研究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有机化学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和创新思维。

总结通过引入以上案例,我们能够将有机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三、课程案例案例1:科研仪器,中国这个行业可能更悲情!(一)案例来源来源:腾讯科技,2020-6-1(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理工科的学生。

本案例介绍科研仪器对科技民生的作用,科研仪器国内外产业的情况,高端科研仪器方面是下一个可能被卡脖子的领域。

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高端科研仪器这一领域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祖国的科技强国战略。

思政元素: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取得的了巨大的突破,从落后的仪器设备条件,到各种先进仪器非常齐全,目前我国的科研条件已完全不输欧美发达国家。

通过科研条件的展示,让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工具,从大的方面来说,而仪器设备技术又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目前中国的高端科研仪器完全依赖进口,这为国家的安全增加的很大的忧患,一旦国外在高端科研仪器方面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不仅企业研发和创新效率受到影响,前沿的科技工作甚至有可能被瘫痪。

因此国家对高端的仪器设备具有巨大的需求。

国家的需求就是理工科学生努力的目标,朝着国家的需求去努力,是对中华民族复兴最大的贡献。

仪器设备要用到各种先进的功能材料,材料问题是制约仪器设备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作为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将来大有可为。

通过仪器设备与材料专业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的落后,如果欧美断供,将造成的巨大危害等。

从具体的例子展示高科技产品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理念,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符合国家的需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相关教学经验:课程思政要与时事紧密衔接,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和专业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合成及有机结构分析等相关问题的基础科学,是“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II前半部分内容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类脂、萜类及甾族化合物。

这些内容贴近“生命物质”。

后半部分内容为有机结构和反应理论,包括有机物的酸碱理论;脂肪族取代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杂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三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分子重排和周环反应)。

有机化学II不仅使学生熟悉一般有机物的性质、典型有机反应和实例,而且能理解基本有机反应机理,列举实验事实,分析其结构、反应特征,找出貌似千差万别的反应的共同特征规律,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更高层次的领会和认识。

二、课程内容三、案例(一)、案例分析案例1:高校版“绝命毒师”——来自新京报49岁的张正波出生于武汉市近郊的农民家庭,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

2005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下称“凯门化学”),专门研发、生产、定制各种医药用途、工业用途的化学中间体。

他们培训工人生产制造,产品全部销往英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并根据客户需求及管制制式的变化,积极研发可以替代管制品的新产品,采用编号的方式为产品进行退补,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

为逃避海关追查,向境外发货采取伪冒品名方式蒙混过关。

公司法人代表杨某主要负责产品销售订单和客户联络,副教授张正波负责技术指导,冯某负责收取货款、下达生产指令、采购原料、包装发货及会计工作,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负责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工艺及指导工人生产。

最终被海关查获包裹时摸出犯罪场所,团伙成员先后被抓获。

张正波等4人被绳之以法。

作为年轻骨干教师,张正波承担《有机化学》及其实验的教学任务,还编写了教学用书,如《有机化学习题详解》(2003年出版),《有机化学》(2012年出版)等。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条件;2、掌握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机理;3、掌握通过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来完成羰基的还原反应。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知识信息处理、自学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1、从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学习科学发展观;2、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能力;3、通过黄鸣龙反应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思政(一)融入知识点教学重点理解Wolff-Kishner-黄也龙反应的反应条件。

教学难点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机理。

(二)融入方式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结合有机化学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从而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内容。

从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科研作风。

通过学习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教材中出现的唯一的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

(三)思政元素科学发展观、一丝不苟、善于思考、民族自豪感、严谨细致、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善于观察、科研作风、学习态度三、教学引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手段上敢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课前教学活动设计1.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相关内容;2.课程助教在线上课程发布公告,统计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做好阶段性记录,在讨论区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主讲教师在课前使用“慕课堂APP”,设计师生互动测试题;4主讲教师利用上课前半小时组织学生分享其总结的章节核心内容、绘制的知识点结构图,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理解和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思政概念。

但是,以下是一些有机化学的课程案例,您可以参考。

案例1:忧患意识的培养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王老师向学生们强调了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她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可能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在实验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佩戴安全眼镜或者手套,王老师对其进行了及时的提醒和警示,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而不是漠视风险。

案例2:提高责任意识
在有机化学课堂上,张老师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有机合成反应,通过实验数据研究反应机理并编写实验报告。

在课程结束后,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必须对整个实验过程和报告的撰写负责。

张老师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案例3:引导探究
在教授反应机理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形成过程。

她将多种反应的机理进行概括,引导学生推理机理的形成,并要求学生在总结反应机理的同时,指出相关反应中
实验条件和反应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探究方式,学生们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同时,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有机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已经成为了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有机化合物,因此学习有机化学对于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有机化学也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如医学、生物、环境等。

在大学教育中,《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旨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选取了《有机化学》课程中的“芳香烃”这一章节,通过讲述芳香烃的发现、结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在讲述芳香烃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引入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巴斯德的故事。

巴斯德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他在研究葡萄酒变质的原因时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

他的这一发现不仅为人类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在讲述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入苯环的发现历程。

苯环是最早发现的芳香烃之一,它的结构式直到19世纪初才被确定。

教师可以介绍当时科学家们为了确定苯环的结构所进行的种种猜想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苯环的性质,如亲电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在讲述芳香烃在生活中的用途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芳香烃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汽车尾气污染、化妆品中的有害成分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案例通过讲述芳香烃的发现、结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学时: 60学时
课程学分: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上有机化学的专业
案例作者:
审核人签字(系部盖章):
一、案例主题
爱国教育
二、结合章节(项目、任务)
第一章绪论
三、教学目标
通过“庄长恭:科研一生,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这一案例的引入,要说明中国的化学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学生应该向化学家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案例意义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对化学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教学过程实施
庄长恭(1894—1962),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研究。

他曾经留学美国,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去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当时美国一个制药厂出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德国拜尔药厂要求购买他的专利,也被他拒绝了。

庄长恭1948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校长。

全国解放后,他向往新中国,离开台湾回到大陆。

庄长恭是一位爱国的化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鉴别力的爱国的化学家。

新中国建立以前,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多次出国,又多次返国;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即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又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全国解放后,庄长恭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并为她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

此案例以讲授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我国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但也不乏化学家。

同时告诫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用途,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发展上。

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一定不能为了一些金钱私欲将化学用在不法行为上。

六、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学习通APP进行教学并实施考核,通过“将有机化学用于何处”的讨论、意见发表及课后思考,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告知学生所学必有所用,所用必在“正道”,在为祖国伟大复兴上,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