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延安市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圣地,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独特的政治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强化本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对进一步发挥文物价值,增加地区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发展旅游,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现状,然后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8)08-0-01

现代旅游业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巨大变化内涵的变化,由过去的度假、消费、疗养、休息等单纯性的游山玩水逐渐向着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地域文明,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的目的。延安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永久的吸引力和魅力,而魅

力之所在就是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阶段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而是将两者对立,这样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文物旅游资源。因此,强化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双重作用。

一、延安市文物保护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了《延安革命旧址群总体保护规划》编制既上报工作,国家文物局出具了审核意见;延安革命旧址群“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全面铺开,其中西北局旧址、凤凰山旧址完成了整体保护,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桥儿沟完成了周边拆迁搬迁和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延安遭受强降雨自然灾害后,争取国家和省文物局支持经费1.2亿元,23处受灾严重的国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梁家河知青旧居、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甘谷驿教堂等18处文物点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护。目前,延安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545处,其中有革命旧址445处。在这些文物点中,有国保单位20处(33个点),省保单位88处,县保单位255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有博物馆、纪念馆39座,其中免费开放10座;馆库藏文物60219件(历史文物25000件、革命文物35219件),其中一级文物230件、二级文物2877件、三级文物12526

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文物保护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规律性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工作就做得越好,与某些发达地区相比,延安市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由于延安市经济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文物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投入,做好这些文物保护工作,对地方财政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2.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存在众多安全隐患

由于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但在文物进行保护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能够真正与观众见面的文物寥寥无几,这就使得一些珍贵文物资源遭受到浪费。延安市既是革命圣地,又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圣地,黄河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独具特色,壶口瀑布、乾坤湾、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等驰名中外,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但由于保护经费较少,向观众展出,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再加上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护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损毁的例子并不少见。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

1.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

首先,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做到守土有责,当仁不让,确保文物资源安全;其次,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全面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树立保护标志碑,完善保护组织,完成档案记录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再次,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管理力度。规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及规划制定工作,建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库;第四,规范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争取考古资质,根据省文物局要求,科学组织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最后,加强文物科技保护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延安石窟综合保护研究、长城资源合理利用、馆(库)藏文物修复等多项课题研究,推动我市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2.大力提升文物资源利用水平

首先,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开展基本建设、生产建设和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利用,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和旅游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次,积极探索文物资源利用新途径。发挥文物遗址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重要文化遗产

地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前提下,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培植文化遗产品牌,带动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最后,提高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文化旅游服务配套工作,研发和推销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文物衍生品和旅游服务项目,推出与文物相关的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满足社会大众和游客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做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兼谈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J]. 罗哲文. 古建园林技术. 2007(02)

[2]我国历史小城镇(村寨)的保护发展与建设之管见――兼谈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保?o发展与建设问题[J]. 罗哲文. 建筑与文化. 2006(12)

[3]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与问题简析[J]. 董世永,罗丹珩.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03)

[4]关于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管见[J]. 罗哲文.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6(03)

高中地理 第04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4.2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试题 选修3

专题4.2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的破坏 (1)环境污染:①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②污染; (2)对③造成危害; (3)对④、自然资源的破坏; (4)破坏⑤效果。 2.社会环境的破坏 (1)破坏⑥文化; (2)破坏⑦;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⑧造成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二、旅游环境容量 1.提出:针对日益严重的⑨问题。 2.概念: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⑩的旅游活动量。 3.表示方法:?。 4.类型:旅游极限环境容量和旅游?容量。 三、旅游环境保护 1.重要措施:旅游开发中的?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2.有力举措:建设环境保护区,如?区、?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文物保护单位。 3.普及?教育。 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 5.要在旅游开发全过程中提倡“?”旅游的六要素,即餐饮、?、交通、游览、商品、娱乐实现可循环利用。

重点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旅游业并不是“无烟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后果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旅游交通的发展 和能源的使用 旅游活动是一种 消费活动,也产生 各种废弃物 危害当地居民, 危害旅游者自身健康水污染旅游设施排放污水

固体废弃 物污染 旅游者乱扔垃圾 对生物的危害 捕猎野生动物,阻断生物迁徙路线, 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生态结构失调, 环境功能减退对地表环境 自然资源的破坏 修建旅游服务设施及旅游者的游览娱乐活动影响背景环境对视觉效果的破坏修建建筑物、索道、停车场等人工设施 破坏了优美 和谐的自然风光 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 使旅游地区传统文化 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破坏文物古迹 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呼吸、 汗水的作用和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 直接破坏风景区 和文化古迹产生城市问题 由于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 导致城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 冲击当地正常社会秩序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迹,可能要50年才会消 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 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据此完 成1—2题。 1.环北冰洋地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A.破坏冻土B.采挖珊瑚礁 C.水土流失D.对当地传统社区文化的冲击 2.结合材料,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发展旅游业一般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②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有意破坏造成的 ③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 ④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1.D 2.D 【全解全析】1.环北冰洋地区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说明当地传统文化受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浅析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浅析 摘要:文物是最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方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利用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战略。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相互协调;旅游开发利用 一、引言 文章针对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方案,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文物保护与旅游 开发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2.1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急需调和的矛盾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 产不仅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文化遗迹,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风 范,也因此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陕西的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北京的故 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庙、湖南的岳阳楼、江 西南昌黄鹤楼等,无一不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就广西而言,目前已发现不可 移动文物点10000余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岩画、近现 代纪念建筑、代表性建筑以及少数民族文物等,其中兴安县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桂林石刻、靖江王府、靖江王陵、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容县真武阁、恭城瑶 族自治县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灵川县江头村及爱莲家祠、凭祥市友 谊关、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永济桥、鼓楼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热点。正因为 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所具有的深沉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及其个性和唯一 性,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依 托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活动日渐兴旺,以文物为主体的景点、景区旅游、开发、 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 不言而喻,旅游开发使大批文物的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文物景点、景区的 知名度,增强了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的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而从广义上来说,开发与保护却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地域辽阔,景区景点多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本身可用于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很少且来源单一,单纯的讲保护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重开发轻保护,短期游客量虽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但一旦超过资源的环境容量,造成过度开发,就会损坏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不偿失。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者必须慎重处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根据资源及其环境的容量,来确定开发建设的方式和规模。无论开发还是保护,都应该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为出发点,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省五池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

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旅游资源的保护,当前要切实抓好下述三个方面,尤其是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是对景观、景点的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景观、景点的承受能力,掠夺性开发,它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我感觉在这方面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对景观和景点加强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历史时期、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文化遗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风范。而我们启东,地处江尾海头。虽然历史短暂,地面文物、文物古迹不不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北抗大九分校;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四三清殿、秦潭挡潮墙、郁寿丰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四进士府、慕仙楼、集庆庵、古井、彭氏宗祠古树、魁星楼古树、城隍庙古树,曹家镇天主教堂、寿丰桥,汇龙镇中天塔、汇龙石兽石刻群、启东巨鲸骨、启东设县碑记、启东烈士纪念碑、海星桥、启东县首届人民政府旧址、沈轶公故居、启东第一个中共支部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启东大队等。 文物是文化遗留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它们是人们认识历史的物质的信息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很多事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同体。文物遗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着我们国家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特性,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增长,文物

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文化古迹所具有的深沉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及其个性和唯一性,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依托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活动日渐兴旺,以文物为主体的景点、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旅游开发使大批文物的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文物景点、景区的知名度,增强了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 保护文物就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且延续文物的历史信息及全部的价值。使得经过修复保护的文物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它们的使命。而对文物进行旅游的开发与应用,无疑是实现保护、传承的双赢战略。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文物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因此文物保护要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其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抢救。其职责主要是依法将文物、文化遗迹保护好,管理好,并创造有利于社会效益实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争取使之存在“合理利用”的条件,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 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ft然的美对人们 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丁?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 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 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 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

新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引言 (1)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概述 (2)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2)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 三、敦煌莫高窟现有文化保护措施 (2) (一)莫高窟概况 (2) (二)莫高窟文化保护具体措施 (4) 四、基于莫高窟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一)快速增长的游客考验文物保护 (5) (二)传统博物馆限制了展示效果 (5) (三)资源利用率较低 (6) (四)专业人才不足 (6) 五、新时代文物保护背景下促进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6) (一)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6) (二)改变陈列馆运营模式 (7) (三)利用辐射周边的景区资源 (7) (四)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7) 六、结论 (8) 参考文献 (8) Abstract (9) 后记 (10)

新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莫高窟为例 学生姓名:张文帆指导教师:郭星 内容摘要:在我国国内,作为精神财富存在的文物,还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属于物质财富。近些年国内各地区越来越重视文物旅游开发,开发文物的旅游资源可以帮助当地将财政收入增加,但是也在挑战着文物保护。目前,我国知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经得到了非常有效地旅游开发,作为旅游胜地驰名中外,但是也正是因此敦煌莫高窟面临着非常突出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矛盾。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选择莫高窟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分析入手探讨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文物旅游开发现状,从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改变陈列馆运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完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以此为我国各地旅游部门有效地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莫高窟 一、引言 作为民族精神财富存在的文物,不仅是宝贵的国家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民族信念的动力与基石。在我国国内,很多地区都有着颇多的文物古迹,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尤为丰富,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开发文化旅游,将境内的文物资源利用起来。但是在开发文物旅游资源时,必然要思考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果开发不当,很可能会对文物资源造成破坏,但是如果为了保护文物而选择放弃旅游开发,实际上也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可见,旅游保护与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我国知名的文物遗产,在国内的考古界和艺术界有着非常超然的地位,在国内外的佛教石窟壁画文物中都属于数一数二的。作为具有巨大价值的文物,莫高窟的维护与保存一直都备受关注,且随着莫高窟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莫高窟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与最初发现莫高窟时相比较,它现如今的壁画变化非常大,可见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游客参观、旅游开发的影响,探讨莫高窟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选择以莫高窟为例,研究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 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作者:陆建松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将原本由政府实施保护与管理的文物单位转移到旅游企业开发经营。有的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有的直接将文物单位并入旅游公司,有的将文物单位的门票划入旅游企业,有的干脆将文物单位作为资产对国内外进行招标和租赁经营,有的甚至欲将文物单位作为普通资产上市。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即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资源作为普通资产纳入到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尤其在文博界、社科界、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旅游、国资部门中, 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代表的一派普遍称好。他们认为,只有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将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经营,才能促使文物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转化,才能实现文物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只要规划合理,合同规范严格,不会影响文物保护,只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更大益处。 以社科、文化和文博界为代表的一派则持坚决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单位的文物管理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旅游企业,甚至将文物作为一般实物资产租赁、承包和上市,是严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是违背文物工作规律的行为,将对文物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性结果。因为一旦文物单位被纳入旅游企业,就会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处置权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会因不当开发或过度使用对文物及其环境氛围造成破坏。因此,绝不能急功近利,以损害或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地方 经济局部的、暂时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这场争论一直在继续。2001年7月,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文物)行政部门下达了《关于禁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的通知》。2001年10月,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建设部、环保局和林业局等八大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专赴陕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各方未达成统一意见。200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国际会议也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也未能形成共识。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文物单位被纳入到旅游企业的现象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01年四川宜宾兴文石海景区、福建金湖风景区、湖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城、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老街等一批重点文物点被纷纷出让和租赁,时间长的达50年之久。有识之士忧虑地感叹:文物保护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两派观点之所以差距大且始终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利益取向不同,未能顾及事物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对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言,着眼点是经济利益,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经济利益,自然倾向于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经营。毕竟一个兵马俑博物馆一年一个亿的门票收入远远超过若干个中等企业的收入,且投入少见效快。对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而言,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其基本职责是有效地保护好文物,而且“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做法直接冲击着整个文物事业的基础,如文物单位的公益和非赢利性质、文物工作的宗旨、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文物工作的管理体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处置权等。 因此,要克服目前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休止争论局面,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合理、公正的评判标准。只有在具备这样一个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评判事物的是非曲直,才能探求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如何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机制。这个评判标准应该包括 法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一、依法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思考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思考

因此只有在法律框架内的旅游开发,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开发而导致的矛盾。即使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只要各有关方面都减少人为因素,树立法律共识,依法办事,就可以找到适当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和措施。当然,对于以权代法,视法律为无物,造成文物损失的当事人要依法予以严惩。 2.旅游开发应立足于文物保护的前提。 《文物保护法》已经明确了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任何对于文物的旅游开发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方针。这是减少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的有效保证,也是两者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从旅游的角度言之,文物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都必须重视文物的保护。文物的珍贵在于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唯一性。文物同时也是脆弱的、易于损坏的,破坏一件就永远消失一件,毁掉一处就无法再拥有它,也无法再利用它。因此,需要精心的维护。文物的这些属性,决定了有关文物的任何决策都不允许失误,包括旅游开发在内。因此,任何有关文物的旅游开发特别是在文物密集的区域,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认真、周全地考虑文物保护的问题,不允许开发性破坏文物及其环境的现象存在。否则,就容易产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造成文物部门与开发者之间的冲突,造成文物及经济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涉及文物时,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要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正确执行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下,文物的有效保护、抢救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就是要掌握一个“度”,于旅游开发而言,也就是适度开发,而不是盲目开发,超度利用。加强管理,就是既要管“保护”,又要管“利用”,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对文物及涉及文物的活动进行管理,而不能随心所欲。根据国家保护文物的方针,旅游开发是不能以文物损失作为代价的,而是必须在保证文物的安全,不改变文物及其环境原貌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否则,连文物及其环境都保不住了,破坏了,怎么谈得上利用呢?这恐怕也与开发的初衷相违背了吧。因此,笔者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和谐的关系应该是:文物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必须接受“保护”的制约,而旅游开发的目的和结果,必须确保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3.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首先要明白,对于文物的旅游开发,需要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等多部门合作,尤其是文物、旅游部门的密切配合,而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自己的事情。《文物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文物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协调各方精诚合作,依法办事,共同创造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平台,不能为了政绩,不顾实际情况,违法强行开发,或者以牺牲文物保护而追求眼前经济利益。《文物保护法》第九条还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各相关部门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指导和约束,依法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9-18T11:55:20.6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徐铭蔚[导读] 摘要: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 山东省栖霞市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省栖霞市 265300 摘要: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同时,文物古迹也是一项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能够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增加文物保护经费,但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所以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关系应当是在法律的框架下,以旅游开发推动文物保护,保护文物资源以促进旅游开发,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关系;措施 1导言 作为人类社会活动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古文物保护历来是全球各个国家致力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古文物逐渐成为热点旅游项目。处理好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对两者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2文物古迹对旅游发展的意义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陕西兵马俑等文物古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物古迹凭借自身独有的魅力,吸引广大旅游者纷纷前去一睹其风采。游客希望通过对文物古迹的瞻仰,可以对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探求古代知识,陶冶情操。而这一点也成为大部分旅行社的卖点。实践证明,这样能够给旅行社带来一定的收益,如北京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是因为其拥有多个国内外知名的文物古迹。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的旅游开发产品,其本身也拥有良好的销路。不难看出,以文物古迹作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其本身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 当下,如何做到发展旅游与加强文物保护和谐共存的话题越来越热。一方面旅游开发使得文物单位“日进斗金”,另一方面由旅游开发造成文物损坏事件不断出现,造成旅游部门与文物部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各个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旅游开发后,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大量的游客能为文物保护单位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并且快速带动当地酒店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当地政府自然是希望通过对文物单位进行旅游开发改变当地的面貌,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客观地讲,文物单位经过旅游开发后,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大量旅游宣传广告,如央视的地方旅游推荐广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知名度,增强了大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旅游收入也能够补充文物保护资金。 4怎样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4.1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从近些年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开发不当导致文物损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另一方面,旅游开发部门却在利用文物资源,大肆进行商业经营,创造高额的旅游收入。这就造成旅游部门与文物部门关系日趋紧张。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无法解决。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南京的夫子庙等文物单位,都比较成功地处理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究其原因,坚持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才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核心。目前我国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也是解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文物保护法》中明文规定,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必须遵守保护第一的工作方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旅游作为市场行为,自然也不能例外。《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的要求文物、旅游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科学论证,履行程序。因此,严格按照目前已颁布的法律规定执行,就能够化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4.2合理规划,确保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统一 文物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制订出长期的规划,确保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够相互统一。在具体操作方面主要包含:第一,无论旅游开发是何种形式,都应该以保护作为前提,能够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切忌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文物古迹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第二,在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游客的因素也值得思考,旅游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客流量的合理控制来降低文物古迹的接待负担,这样也可以确保文物古迹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大古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游客行为造成的古文物受损往往并非因其主观思想,大部分游客最主要是因为古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内心不清楚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古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铜川市药王山景区的摩崖石刻“摸摸爷”,相传“摸摸爷”可消灾祛病,人们哪里不舒服就摸一下“摸摸爷”相应的部位,便可缓解病人疼痛。千百年来,人们慕名前往,导致如今的“摸摸爷”已被摸得油光黑亮。好在药王山景区及时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不断地以各种宣传方式引导游客保护文物,这才停止了摸佛活动。其实,古文物保护工作应当主动走出当前封闭的环境,主动面向社会工作,综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均能够意识到古文物的重要价值,意识到古文物保护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旅游开发部门来说,必须要将古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旅游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中来,主动做好客流量控制工作,防止古文物资源超负荷运转,尽可能将游客对古文物保护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旅游开发、旅游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古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同时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以及《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针对各种破坏文物的行为需要给予经济、法律层面的处罚,进一步加强广大游客的行为规范。如此,才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古文物保护氛围,促进旅游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既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也存在相互影响的矛盾。在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对其适度地利用,这样就可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创立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媛.探讨游客对古文物保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102-103. [2]文晓丽.论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106-107. [3]尹淑媛.试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J].纳税,2017(26):178.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协同发展-最新年精选文档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协同发展 牟氏庄园作为清代地主庄园的杰出代表,不仅在我国古代建 筑风格,社会发展情况等方面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还对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的不断的提高,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力度。但是,我国在牟氏庄园文物价值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为此,本文将以牟氏庄园为例,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协调同时发展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缺乏 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牟氏庄园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史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近年来牟氏庄园的历史文物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这主要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的。首先,文博部门与群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很多游人给牟氏庄园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毁坏周围的植物,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其次,当地政府只重视经济将设,对文物进行发展的同时缺乏保护环节,偶而会出现文物经费进紧张情况,使修缮工作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拖后。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文博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 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考古,文物鉴定,历史知识,工 作素养较低,使得文博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比如在牟氏庄园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够,往往在处理文物的过程 中存在改变格局的现象。而且文博工作人员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文物的价值属性,有时候在复原的过程中损坏其原有的文物价值 3.文物保护法不健全 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还不够健全,破坏历史景点的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文物管理部门对破坏历史景点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不够,更加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比 如牟氏庄园附近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周围高层建筑施工,对餐饮业的盲目发展业不断地叫停,但是依然有个别的施工单位和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违规施工或者营业,对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以房地产商利用历史文物价值的效应在周围建造别墅来谋取暴利,这也是严重影响了牟 氏庄园的观赏价值。 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具体措施 1.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我国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从而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文博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 积极向社会宣传牟氏庄园的历史价值,引导并加深人们对文物 重

中国旅游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

中国旅游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 摘要 文物是最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方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利用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战略。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 护,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Summary artifact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are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content for tourist activities.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mmon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as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Coordinate pre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coexisting contradic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according to recovery, maintaining and coordinating body of heritage environment sty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in-win strategy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o relics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led conservation, embark on a roa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关键词:旅游开发现状文物保护文物现状旅游开发与文物的关系文物保护措施。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它给我们提供物质资料的同时又带来了优美的旅游资源。从古至今,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的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泉溪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尽情的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景。可见一个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因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注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旅游兴趣,使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我们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给人们提供更加优美、和谐的旅游环境。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①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③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只有环境优美才有旅游价值 自然环境是美丽的源泉.不论是山水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文化内涵,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可使人们留连忘返、精神愉快,也可使们们心情舒畅,激发斗志。因此,人们通过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享受自然界的美景,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即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