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振文-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范文2篇)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范文2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范文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范文2篇)》。
第一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
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
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
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
下面来分而述之: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
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
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报告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报告理论假定与批评方法《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是伊格尔顿(以下简称伊氏)的一部重要著作,以他的再版次数以及稳定的存在于各大高校的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之中,可见其影响力的持久,当今的著作早已摆脱了如荷马的《伊利亚特》一样,完全将自身感情从文本中取出的情形,或多或少会将自身的情感,思想,理念融入他的作品中,故而,虽言《理论》表面上似乎是历史一般的介绍,但实际上却可说是伊氏对于自己思想的一种阐释,当然,从一本书中读取伊氏所有的理念无非痴人说梦,亦多少不可言尽,然借助其他一些业已成文的分析作品,亦有助于我对于此书的理解。
不过,从书中则不难得出,伊氏一直在表明的核心问题——意识形态。
关于伊氏意识形态的论证,正是从他的导言:文学是什么?所引出的。
当然,可以明白的是,伊氏并不是在追问什么是文学。
文学,他可以是“虚构意义上的‘想象性’写作——一种并非在字面意义上追求真实的写作”(p1)也可以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
”(p2)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指涉的语言,即一种谈论自身的语言。
”(p7),或者是一种“被赋予了高度价值的写作。
”(p10)自然,文学可以是一切,也可以什么也不是。
伊氏追求的文学是什么,总之都归结到了自己这里,“完全价值中立的陈述时根本不可能的。
”“认为知识应该‘不含价值判断’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
”(p13)伊氏对于文学的探寻实质上就是为了引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诠释,他说:“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
”(p14)的确,伊氏的导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之后的五个章节则从具体的角度来为伊氏的观点服务,导言末,伊氏明确指出:“如果这一论断似乎极为牵强,或好像是一种个人偏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文学’在英国的兴起来检验这一论断。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
及 流 派 之 间 的 交错 重 受 呈 现 出 两 大 主 潮 两 次 转 移 的 特 汽
。
两 大 主 潮 即人本主 义 和 科 学主 义 潮
。
流 两 次 转 移 指 研 究 重 点 由 作 家到 作 品 再 到 读 者 和 接 受 的 转 移
关 〔 键词 」 二十世纪 中图 分 类 号
西 方 文 艺理论
在这样 一 种进 步和 倒退交 织 的 复杂 背景 下 人 类
、
,
表现 从而推导 出人 人 皆是 诗人 艺术 家 的思 想
该
的生 存 方 式 行 为 方 式 甚 至 思 维 方 式 都 发 生 了 前 所 未 有 的剧 烈 而 深刻 的 变化 这 种 变 化也 深深影 响 了作 为 人 文 科学 的 组 成 部 分 的 西 方 文 艺 理 论
戈德 曼 工人 出版社
,
《马 克 思 主
,
专著 有 余 凤 高《心 理 分 析 与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
立昌
伊格 尔 顿 人 民文学 出版 社
布 莱 希 特 中 国 戏剧 出 版 社 等
,
。
《布 莱
《精 神 分析 与 中 西 文 学 》 王 宁《深 层 心 理 学 与 文 学 批
评 》 等
。
西 方 的科 学 主 义 文 论 则 借 鉴 了 语 言 学 等 各 类 科
西 马的理论家们往
,
世纪
年 代后 期 成果 商务 印 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究 与 作者 无 关 的 文 学 文 本 本 身 及 其 构 造 和 关 系
这 一 派 文 论 的代 表 人 物 有 列 维
、 ・
“
”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基本特征
• 1、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1)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2)中世纪文论:神学文论 • (3)近代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
论
• 2、20世纪文论的基本特征 • (1)两大主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2)两次转移:作品中心与读者中心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 a.意识形态:定义复杂多样,伊格尔顿 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
• 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 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 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 利结构和权利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The largely concealed structure of values which informs and underlies our factual statements is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ideology’, by ‘ideology’ I mean,roughly, the ways in which what 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h the power-struc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 society we live in.p13)
There's wailing of wind in the chimney nook, And I vow that my life lies dead.
For the sun may shine on the meadow lands, And the dog-rose bloom in the lanes,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因而他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协调冲动, 是使冲动达到和谐状态的最佳媒介。
二是分析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 文学价值的实现,就是对读者的心灵施加影
响,使读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这其 实就是文学交流活动。 三是提出了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功能的理论。 瑞恰兹划分了文学语言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 分别是“字面意义”“情感意义”“语气” 和“目的”。
其次,艾略特除了把整个的文学看作一个有 机整体之外,也把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的 存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艾略特对传统的文学“有机整体观”既有继 承也有发展,充满了辩证色彩,他不仅着眼 于整个文学的历史传统,而且也具有开放性 的视野和历史性的眼光,从而推动了传统文 学理论观念的新的发展。
二、“非个性化”诗学 艾略特“非个性化”的诗学主张核心理论内
反复阅读和细致阅读。
第三节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美国著名 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 学派的理论先驱和奠基人。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7年 加入英国籍,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语义三角”理论是指分析词语(符号)、 思想(概念)和事物(所指对象)三者之间 的关系,而意义就产生于词语、思想和所指 对象的三者关系之中。
“符号—情境”理论是“语义三角”理论的 发展,它主要分析意义生成过程中,语言符 号和情境的关系。
瑞恰兹认为,词语意义的产生除了语言单纯 的指称功能以外,还存在一个语境问题。
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1924年出版的《文 学批评原理》则对新批评学派的方法论观念 产生重大影响,他采用20世纪的心理学的新 观念,把语义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 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后人 称作“语义学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概述
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概述
陈军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的文类研究,建基于从古希腊罗马到浪漫主义的漫长时期的文类理论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30年为重生期,40~70年代为巩固发展期,80年代至今为转折期.文类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对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指明了未来文类研究的方向,必将推动文类研究在新世纪迈上更高台阶.
【总页数】5页(P186-190)
【作者】陈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思想的系列展示--评<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系列丛书 [J], 杨韶刚
2.20世纪西方哲学本体论研究概述 [J], 马妮;韩秋红
3.“苏李诗”真伪情况研究概述--兼从《艺文类聚》看唐初对“苏李诗”的认识[J], 韩志远
4.20世纪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评胡健的《存在与语言——20世纪西方美学
论要》 [J], 亢宁梅
5.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读《中学西话: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 [J], 王中原;周计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当代西方文论》复习提纲一、了解下列文艺批评理论家的所属流派什克洛夫斯基、雅格布森:俄国形式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苏珊·朗格、卡西尔:文艺符号学。
荣格、弗莱:原型批评。
艾略特、瑞恰兹、韦勒克:英美新批评。
皮亚杰、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罗兰·巴尔特、德里达:后结构主义杜夫海纳、英伽登:阅读现象学加达默尔、海德格尔:文艺阐释学瓦雷里、马拉美:象征主义。
尧斯、伊塞尔:接受美学。
卢卡契、布莱希特、本雅明:西方马克思主义。
克罗齐、柏格森:直觉主义萨特:存在主义。
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兰索姆:新批评主义二、名词解释1.作者系统:所谓作者系统,指重视并突出对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有关文论派别的群体。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流派和他们的理论家不研究作品和读者。
事实上,孤立从事作者研究或作品研究是不可能的。
这一系统实际上是以作家的创作为核心的,属于传记式批评。
重视并突出对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有关理论派别的总体。
按先后顺序: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艺心理学派、原型批评。
对作者进行哲学、心理学、创作论方面的研究,解开作者的心理时空结构。
在时间上:20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定高度、现代主义艺术方兴未艾。
2.读者系统:即读者研究。
有阅读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学。
20世纪初开始,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发展还在持续。
从作者——作品——读者文学的逆向研究(文学的接受史)符号学的逆向研究: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到所指与能指的关系,也就是从创作的角度,文本(能指)反映生活(所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文本(所指)不变,而评价(能指)却在不断变化。
3.作品系统:主要从事文艺作品研究的理论现象。
例如: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
主要活动期占了大半个世纪。
4.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基本上就是把语言学的术语与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之外的各个符号系统,探寻思维的恒定结构。
《大英百科全书》1977年第15版: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七)从语言到话语
静态和动态 物态和人文 知识和权力
南京大学周宪教授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1、在作者、作品、读者与社会文化的总体 构架中研究文艺; 2、在文艺的本体方面,既重视内容,又看 重形式而偏向于形式研究;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3、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 4、表述上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文论大师们 都力图形成极具个性的概念和范畴体系。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钱中文:中西文论的两次错位及走向 以80年代为分界。80年代以前,西方文论 的主导研究是内在研究,中国的文论则把 外在研究发展到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 绝境,难以为继;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 化语境的逐渐形成,西方文论主导倾向由 内在研究转向外在研究,而中国文论则由 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
(二)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叙事学、符号学、语义学等属于知识文化 范畴; 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具有意识形态 的性质。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 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2、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 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象征 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 主义等文论隐含着文化意蕴)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5.后现代系统: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
参 考 教 材
参 考 教 材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总体走向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
大屠杀·政治·性别--西方20世纪中后期《麦克白》批评研究
作为分析个案 。他的著作 “ 似乎预告莎士 比亚研 究 的勇 敢新 世 界 的来 临 ” 。l 2 波 兰 处在 战争 、
恐怖 、 危险 , 专 制 的时 代 ( 二 战或 者 冷 战 中期 ) , 当 时波 兰 的政 治氛 围很接 近 英 国伊 丽莎 白一 世 时期 的 历 史 氛 同 。历 史 是 在 时 问 之 流 中被 建 构 和 叙 述, 通 过 弥合 时 间 间 隔 的叙 述 , 通 过讲 述 过 去 , 柯
四场 )
派戏剧特征 。他带着 2 0世纪存 在主义 的哲学体
验 去 诠 释 和 解 读 莎 士 比亚 戏 剧 , 且 融 人 了他 本 人
作为犹太人 的人生体 验和经历 。“ 他 的 目标就是 突 显 莎 氏悲 剧 与 2 0世 纪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和 大 屠 杀 的关 联 。 ” ¨ ’ 柯 特 把莎 士 比亚 悲剧 与 2 0世 纪 的
林 布拉特 的 “ 驱魔人” , 在某种 意义上 , 正 如 哈 罗
德 ・布鲁 姆 所 言 :在 上帝 以后 , 世 界完 全 由莎 士
比亚决定。关于 《 麦克 白》 在2 O 世 纪后半期的批 评和研究史 , 本 文将 集 中 围绕 “ 大屠 杀 ” 、 “ 政治” 和“ 性别” 三个关键词作为研究基点 , 通过对扬 ・ 柯
中, 这种原理和规律却像一个不 断加剧恐怖气氛 的噩 梦 , 《 麦克 白 》 整 部 戏 大部 分 发生 在 夜 问 :傍 晚、 午夜或黎明前 : “ 使人盲 目的黑夜 , 遮住可怜 的 白昼的温柔 的眼睛……黑夜的罪恶的使者却在准 备攫取他们 的猎物” 。( 三幕二场 ) 麦克 白问 : “ 夜 过 去 了多少 了”?麦 克 白夫 人 答 : “ 差 不 多 到 了黑 夜和白昼的交界 , 但却分不出是昼还是夜” 。( 三幕
历史知识点之现代文艺
历史知识点之现代文艺历史知识点之现代文艺文艺复兴是建立在和平繁荣昌盛的年代,由资本家推广的一个运动。
如今我们的现代文艺也不外如是。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历史知识点之现代文艺,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现代文艺一、20世纪欧美文学名著1、文学名著(1)美国作家德莱塞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的失败。
(3)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主题不明确,令人回味。
(4)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奖。
(5)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的成长。
2、《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奢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
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于是,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恶性发展,使克莱德终于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这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3、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句话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它启示:青年人应当具备强烈的事业心,珍惜大好年华,争取有所作为。
二、欧美现代美术:1、欧美现代艺术特点:新奇怪异。
主流观点: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
2、立体画派代表:西班牙毕加索,立体派绘画创始人,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方法,代表作:《格尔尼卡》为抗议1937年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所作。
3、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西班牙达利,代表作《记忆的永恒》,是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的缩影。
初中历史现代文艺现代音乐:1、爵士乐:(1)起源于非洲,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北美种植园。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用故乡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是爵士乐的由来。
性格、意识、历史——《麦克白》的20世纪前期批评研究
性格、意识、历史——《麦克白》的20世纪前期批评研究殷振文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2013()6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西方莎学学术领域不断被批评家关注,并不断重新被放置在新的历史语境,激发出新的诠释行为和批评方法。
20世纪上半叶《麦克白》的批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关键词:性格、意识和历史;典型代表是布莱德雷的性格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梯利亚德的历史批评;三种批评模式和诠释途径分别从剧本的内部因素和外部背景,各自突出研究《麦克白》的人物性格、意识伦理、世界观和历史哲学。
【总页数】3页(P32-32)
【关键词】《麦克白》性格;意识;历史
【作者】殷振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历史维度·理论视野·批判意识——评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 [J], 陶喜红;伍琼
2.《批评与意识形态》与伊格尔顿前期文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J], 段吉方
3.性格结构·现实意识·审美情绪——茅盾建国前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J], 丁亚平
4.个性心理:对历史进程的意识和体验——茅盾文学批评心理研究之一 [J], 丁亚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殷振文-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属于文学理论的专业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20 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概况,包括主要理论学派与流派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以及在中国当代学界的接受和重构、即西方理论的“中国化”过程;本课程采取文献细读、主题分析的二重方法。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elective courses, and functions as the prerequisite course of Literature theory and others.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different school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and criticism within cross-disciplinary horizons, focus several key topics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and reception with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world・ This course will tak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opic analyzing as teaching methodology, aim to enforce the abilities of modern theory document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ntroduce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ther relevant cultures.2.设计思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流派众多、思想丰富,相关文献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属于文学理论的专业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概况,包括主要理论学派与流派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以及在中国当代学界的接受和重构、即西方理论的“中国化”过程;本课程采取文献细读、主题分析的二重方法。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elective courses, and functions as the prerequisite course of Literature theory and others.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different school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and criticism within cross-disciplinary horizons, focus several key topics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and reception with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world. This course will tak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opic analyzing as teaching methodology, aim to enforce the abilities of modern theory document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ntroduce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ther relevant cultures.
2.设计思路: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流派众多、思想丰富,相关文献颇多。
本课程设计思路有
- 1 -
三部分。
首先,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几个理论派别: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现象学与诠释学、新批评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与性别批评等;其次,明确和精选上述理论派别的经典文献或文本,师生共同参与、展开经典研读与讨论;第三,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跨文化研究,在掌握西方理论概况的前提下,回到中国文学和批评语境,从事相关学术议题的探究和文学经典的批评研究。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课程定位是属于“文学原理”、“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等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提升和强化课程。
二、课程目标
多种角度系统阐述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理论派别。
通过经典文献的研读和讨论,学生将整体了解和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格局、理论流派和学说,掌握学习和运用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的基本批评方法,从事中西文学文本的解读和批评;20世纪西方文论天然是学科交叉性质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并掌握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视野。
课程目标,首先是强化选课学生的西方文论基础文献处理和解读能力,了解现代西方文论的概况、基本脉络、以及理论在中西文化之间的传递和变异,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的现实趋势,并尝试从事理论性批判和反思,基于“四个自信”。
三、学习要求
首先,明确课程阅读书目,制定详细的必读经典书目、选读书目及材料。
第二,课前学生需要完成文本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做课堂分享与展示;展示完毕,学生围绕文本开展讨论。
第三,课程分为古典时代、启蒙运动两个阶段,学生分别需要在每个阶段撰写一篇以课堂研读和讨论的文本为主题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提交六篇读书笔记。
四、教学进度
填写说明:课程内容讲授的顺序、主题、课时以及主要内容概述;可粗可细,便
- 1 -
于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基本安排。
(实验实践内容作可选列)
- 1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朗西埃《文学中的政治》,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
[5]特雷·伊格尔顿:《甜蜜的暴力》,方杰、方宸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2018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2002
[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
[9]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0]福柯:《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
- 1 -
[11]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屠友祥、温晋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2]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六、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并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百分制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控制在总成绩的50%-70%。
采用5级制的课程,要给出分级评分标准,而且要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达成度来分析。
(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