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2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实验题 (2)

初二物理实验题 (2)

初二物理实验题实验一:测量小球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重量,探究小球质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小球•称重器(称)实验步骤1.使用称重器将小球放在称上,记录下小球的重量。

2.改变小球的条件,例如将小球加热或冷却等,然后再次使用称重器测量小球的重量。

3.重复步骤2多次,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小球重量。

4.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小球重量,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小球重量,得出如下结果:条件小球重量(g)初始条件10加热后9.5冷却后10.5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小球在加热后减轻了0.5g的重量,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小球中的气体膨胀导致。

- 小球在冷却后增加了0.5g的重量,可能是因为冷却导致小球中的气体收缩导致。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探究物体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实验器材•物体(例如金属块)•称重器(称)•量杯(用于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步骤1.使用称重器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使用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3.根据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4.重复步骤1-3多次,得到多组数据,进一步分析物体密度与性质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记录下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如下结果:物体质量(g)体积(cm³)密度(g/cm³)金属50105木块30152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金属的密度比木块高,说明金属比木块更紧密排列。

- 密度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可以用来区分物体的性质。

实验三:测量电流的大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电流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池•电线实验步骤1.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注意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正确。

2.打开电路,记录下电流表的读数。

3.改变电路中的元件,例如改变电池数目、改变电线的长度等,再次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物理实验报告2_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

物理实验报告2_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

实验名称: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 实验目的:a .研究铁磁材料的动态磁滞回线b .了解采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的原理;c .利用作图法测定磁性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s B 、剩磁r B 、矫顽力c H 的值。

实验仪器:V252双踪示波器、自耦变压器、隔离变压器、互感器毫安表、电容等。

实验原理和方法:铁磁材料除了具有高的导磁率外,另一重要的特点就是磁滞。

当材料磁化时,磁感应强度B 不仅与当时的磁场强度H 有关,而且与以前的磁化状态有关。

如右图所示,曲线OA 表示铁磁材料从没有磁性开始磁化,磁感应强度B 随H 增加,称为磁化曲线。

当H 增加到某一值S H 时,B 的增加速度将极其缓慢。

和前段曲线相比,可看成B 不再增加,即达到磁饱和。

当磁性材料磁化后,如H 减小,B 将不沿原路返回,而是沿另外一条曲线r A 下降。

如果H 从S H 变到-S H ,再从-S H 变回S H ,B 将随H 变化而形成一条磁滞回线。

其中当H =0时,r B B =。

r B 称为剩余磁感应强度。

要使磁感应强度为零,就必须加一反向磁场-c H ,c H 称为矫顽力。

按一般分类,矫顽力小的称为软磁材料,大的称为硬磁材料。

必须注意的是:反复磁化(S S S H H H →-→)的开始几个循环内,每次循环的回路才相同,形成一个稳定的磁滞回线。

只有经过“磁锻炼”后所形成的磁滞回线,才能代表该材料的磁滞性质。

由以上可知,要测定材料的磁滞回线,需要根据磁化过程测定材料内部的磁场强度H 及其相应的磁感应强度B 。

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能较全面地反应该材料的磁特性,譬如剩磁r B 、矫顽力c H 等。

因此,实用上常常借助磁滞回线来粗略了解材料的磁特性。

测量磁滞回线的基本线路图如下图所示:将样品制成封闭的圆环,均匀地以磁化线圈1N 环绕,用直流电产生磁场使样品磁化,利用换向开关使磁化电流突然转向,样品中的B 也随之改变,通过副线圈2N 和冲击电流计G B 测出B ∆,从而能测出磁化曲线及磁制曲线(B -H 关系曲线)。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停表等。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搅拌器:使固体 受热均匀 。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 自下而上 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 外焰 对烧杯进行加热,观察海波或石蜡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实验中选用小颗粒固体,原因:①小颗粒固体 受热更均匀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能与小颗粒固体 充分接触 ,测量的温度更准确 。

(2)实验中采用 水浴法 加热,优点:①被加热的固体 受热均匀 ;②固体物质 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烧杯中水量的要求:不宜过多,水过多会导致加热时间过长,能够 浸没试管中的固体 即可;也不宜太少,水过少不能使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浸没,导致固体受热不均。

(4)试管插入烧杯水中的位置要适当:①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 要浸没在水中 ;②试管不能接触 烧杯底或烧杯壁 。

【实验现象】(1)海波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当温度升至一定数值后,有液态海波出现。

继续加热,更多的固态海波变成液态海波,但温度 保持不变 。

海波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2)石蜡通过加热,温度升高,石蜡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加热过程中,石蜡的温度 一直升高 。

【实验结论】(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点梳理AB 段:海波为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C 段: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BC 段:海波为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2)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①晶体(海波)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非晶体(石蜡)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2 -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2 -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熟悉仪器使用,熟练基本操作2.参与实验过程,获得实验体会3.明确实验原理,掌握操作要领4.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实验器材】实验仪器如下所示:【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一、重心实验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

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物体的重心位置:(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例如,均匀细直棒的中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体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3.重心的影响因素:(1)物体的形状(2)质量的分布实验一:寻找薄片重心实验寻找重心的方法:(1)悬挂法:只适用于薄板(不一定均匀)。

首先找一根细绳,在物体上找一点,用绳悬挂,划出物体静止后的重力线,同理再找一点悬挂,两条重力线的交点就是物体重心。

(2)支撑法:只适用于细棒(不一定均匀)。

用一个支点支撑物体,不断变化位置,越稳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一种可能的变通方式是用两个支点支撑,然后施加较小的力使两个支点靠近,因为离重心近的支点摩擦力会大,所以物体会随之移动,使另一个支点更接近重心,如此可以找到重心的近似位置。

(3)针顶法:同样只适用于薄板。

用一根细针顶住板子的下面,当板子能够保持平衡,那么针顶的位置接近重心。

大学物理实验(2).ppt

大学物理实验(2).ppt

为什么要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误差?
m1 (1.00 0.02)g m2 (100.00 0.02)g
相对误差 2.0%
相对误差 0.02%
两个物体质量的绝对误差都是0.02g
现它具有内在统计规律:
单峰性 有界性 对称性 抵偿性
f (N ) N
偶然误差的可能来源:
偶然不确定因素引起,可能:个人、 环境因素,电压波动、杂散电磁场干扰
偶然误差的出现带有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难以控制无法消除
(3)过失误差(粗大误差)
明显歪曲实验结果的误差称为过失误差
缺乏经验、粗心大意、过度疲劳、操作不当
1 K
(N1 N2
... NK )
Ni
i1
K
N1 N0 N1
N2 N0 N2 算术平均值的误差=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
K
NK N0 NK
Ni
当K 时, i1
0
K
K
K
Ni KN0 Ni
i 1
K
Ni
i 1
K
Ni
则N N0
i 1
K
N0
i 1
K
算术平均值作为直接测量的最佳值,
3.培养学生具有对待科学实验一丝不苟的严谨 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实验课程序
物理实验课包括(1)预习(2)实验 操作(3)撰写实验报告,三个步骤。
步骤1 .预习 实验前的预习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
能取得满意结果的重要步骤。预习时要求阅 读讲义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仪 器性能,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K
Ni
N N0
i 1
K
简称:最佳值
2.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物理实验报告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物理实验报告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线是否清晰;
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3.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测量:
1、物《理》课本的长度、宽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测量硬币的直径第一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测量1张物理课本纸的厚度
200页课本的厚度: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会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实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物理课本硬币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观察1
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评分
实验名称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会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实验器材
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物理》课本、硬币
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
观察
1张纸的厚度:
4、测量教室的长宽
教室长:
教室宽:
实验结论
级班学生:学号:时间: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2)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2)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引言物理是研究能量、物质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电学实验是学习电学概念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电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高中物理学生进行的电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电学知识。

这些实验包括电流、电阻和电路等方面的内容。

实验一:电流的测量材料与装置:•电流表•电源•导线•电阻(可调)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用导线连接电阻的一端。

3.将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源,调节电阻,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结果与分析:通过调节电阻的大小,可以观察到电流表的读数的变化。

当电阻增大时,电流表的读数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流表的读数增大。

这说明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关系。

实验二:电阻的测量材料与装置:•电池•电流表•导线•电阻(待测)实验步骤:1.将电池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和待测电阻的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

3.将待测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池,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5.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值。

结果与分析: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的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通过实验测量的电流值,结合已知电压值,可以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值。

实验三: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材料与装置:•电源•电流表•导线•电阻(多个)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和多个电阻的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形成串联电路。

3.将多个电阻的另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源,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5.重复上述步骤,将多个电阻改为并联方式连接,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可以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相同,而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之和等于电流表在单个电阻上的读数。

大学物理实验上 实验2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大学物理实验上 实验2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的原理和结构;2.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3.学习如何通过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波形。

二、实验原理示波器是一种用于观察电信号的仪器,它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可视化的波形,以方便工程师进行测量和分析。

示波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扫描,从而形成波形图像。

示波器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垂直放大器:用于放大电压信号,使其可以被荧光屏显示。

2.水平放大器:用于控制扫描线的速度和位置,以确定波形的时间基准。

3.触发器:用于控制波形的起始位置,以确保波形能够稳定地显示。

4.荧光屏:用于显示波形图像。

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如下:1.连接被测试电路和示波器:将被测试电路的信号源连接到示波器的输入端口。

2.调整垂直放大器:根据信号的幅值调整垂直放大器的增益,以确保波形可以完整地显示在荧光屏上。

3.调整水平放大器:根据信号的频率调整水平放大器的时间基准,以确保波形可以在荧光屏上稳定地显示。

4.调整触发器:根据信号的特点调整触发器的阈值和延迟时间,以确保波形可以在荧光屏上稳定地显示。

5.观察波形:通过荧光屏观察电路中的波形,可以分析电路中的问题并进行调试。

三、实验过程1.连接被测试电路和示波器:将被测试电路的信号源连接到示波器的输入端口。

2.调整垂直放大器:根据信号的幅值调整垂直放大器的增益,以确保波形可以完整地显示在荧光屏上。

3.调整水平放大器:根据信号的频率调整水平放大器的时间基准,以确保波形可以在荧光屏上稳定地显示。

4.调整触发器:根据信号的特点调整触发器的阈值和延迟时间,以确保波形可以在荧光屏上稳定地显示。

5.观察波形:通过荧光屏观察电路中的波形,可以分析电路中的问题并进行调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示波器观察了几个电路中的波形,例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

通过观察波形,我们可以了解电路中的信号特征,例如幅值、频率、相位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电路中的问题,例如信号失真、噪声干扰等,并进行调试。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引言概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验展示和验证物理理论,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的内容和目标。

正文:1. 实验一:光的折射- 介绍折射现象和斯涅尔定律- 测量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角-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应用2. 实验二:牛顿环实验- 介绍牛顿环实验和干涉现象- 利用透明球与平板玻璃之间的干涉环展示干涉现象-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计算干涉环的半径和观察现象的解释- 总结实验对干涉现象的认识和光的波动性质的验证3. 实验三:弹性碰撞- 介绍弹性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守恒定律- 利用弹性碰撞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弹性碰撞的认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四:平衡与力的测量- 介绍物体平衡和力的概念- 利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不同角度下的拉力-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分析力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平衡和力的认识和测力学的应用5. 实验五:磁感线实验- 介绍磁感线和磁力线的概念- 利用磁铁和铁屑展示磁感线的分布-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分析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认识总结: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通过五个实验点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理论和原理。

通过折射、干涉、碰撞、平衡和磁感线五个实验的展示和验证,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这些实验的结果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实验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实验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人教版八下物理实验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 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实验装置中,将系于小车两端的线挂上钩码,分别跨过两个定滑轮,使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钩码个数来改变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当小车平衡时,绕其中心在水平面内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不能保持平衡,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上。

(2) 如图乙所示,A、B小车内装有电磁铁,电磁铁有无磁性可遥控实现。

当电磁铁有磁性时,A、B小车吸合成一体;电磁铁磁性消失时,小车可以分开。

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下一步的操作是。

(3) 本实验不用木块而是用带轮的小车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1) 通过调整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2) 当F1稍大于F2时,小车仍保持静止,因此得出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你认为这样的结论(填“可靠”或“不可靠”)。

(3) 另一同学建议将实验器材改进如图乙,跟甲图比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实验研究,此时的卡片应当尽量。

(4) 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和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 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线两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木块两端的拉力方向。

(2) 当木块两端钩码的质量相等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但在实际操作中,小明发现两边钩码质量不等时,木块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原因是木块受到的过大;由此小明认为,木块应放置在(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2-指导书

大学物理实验2-指导书

实验2 质点运动学
相对运动:通过选取适当的发射角拦截目标物体,并使水平误差最小。

本程序已经预设了演示模式。

启动程序后将自动发射拦截目标,如下图所示。

图中显示目标飞行高度(默认值)为1000m ,速度为500m/s 。

拦截弹头在高度1000m 处拦截目标的水平误差为0.9m 。

完成一次拦截后须点击“程序运行按钮”重新启动程序才可以进行下次拦截。

界面中其它参数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其中:
H ——目标飞行高度(m ) v t ——目标飞行速度(m/s )
——发现目标时的观察角(degree )
v ——拦截弹头飞行速度(m/s ) θ——拦截弹头发射角(degree ) vt ——拦截弹头飞行距离
v t t ——目标在发射拦截弹头后的飞行距离
验证在已知目标飞行速度v t 、 拦截弹头飞行速度v 时,观察角α 与发射角θ 之间的关系为
v
v t
+
=
θθ
αcos sin tan 当v=v t 时有 θ = 2α。

本实验就是在上述条件下完成,即发射角为2倍观察角,且不考虑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实验任务:
1.设定不同的发现目标距离、目标飞行高度、目标飞行速度;
2.根据程序显示的观察角,选定10个不同的拦截发射角、使拦截弹头与目标的水平误差最小(最好在50m 以内);
3.记录拦截完成后的实际观察角和拦截发射角、拦截水平误差记入下表中
t
v )cos (t
v t t
v )sin (θ
4.根据上表讨论拦截水平误差跟参数之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2)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2)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享我的实验心得和技巧。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并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光滑的斜面,并用尺子测量其高度和长度。

2.将小物体从斜面的顶端释放,利用计时器计时小物体滑下斜面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重复上述步骤,每次改变斜面的高度,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在该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测量和计时,了解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斜面的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二:用风力驱动小车实验目的了解风力的作用,探究风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可以受到风力作用的小车模型,并在模型上装上风帆。

2.利用风扇对小车模型进行风力驱动,记录下小车在不同风速下的移动距离。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风速和小车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风速对小车移动距离的影响。

当风速增加时,小车的移动距离也随之增加。

在该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进行风力驱动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风力的作用和影响。

实验三: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光在介质边界上的折射现象,并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在容器中注入一些水。

2.将一束光照射到容器中,观察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3.分别改变入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观察光的折射路径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光在介质边界上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心得在该实验中,我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了光的折射现象,并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

物理实验报告2 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资料

物理实验报告2 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资料

物理实验报告2 用示波器测动态磁滞回线资料贝尔定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贝尔定律,熟练掌握用示波器测量动态磁滞回线资料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贝尔定律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定律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变化量和变化速率成反比。

它其实是热力学的原理,贝尔定律可以用来表述物体受到外力影响后,产生驱动力引起系
统动量发生变化。

即:动态磁滞系统输入为不变的空间磁场(或输入电流),输出动态磁
滞回线的时间位移与空间磁场的强度成反比关系。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1、实验设备:动态磁滞仪
2、实验仪器:多功能数字示波器
四、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1、准备实验: strict按照实验总线图,按照示意图把动态磁滞仪和多功能数字示波器连接上,用直流电源供给电源给仪器,调整示波器和动态磁滞仪正确。

2、测试:先仔细观察动态磁滞仪机芯,将实验电路调节到0 ohm的位置,然后用带
夹夹住实验机芯的短针接通输入端A,留空缺输出端G。

然后将示波器设置分频比例分频
器对应实验频率,在示波器上调整一组参数:最大触发边沿从上到下一致,偏移两分钟,
上边沿处在线屏幕中心线,用复位键重置,时间脉冲分布在时间屏体中心位置,然后选择
正脉冲触发。

五、结论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验证了贝尔定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同时,我们还完成了用示波
器测量动态磁滞回线资料的实验,明白了实验中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步骤,提高了实
验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

物理实验报告_2

物理实验报告_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题目:照相机成像原理学生姓名: X X X学号:X X X班级:X X X指导教师: X X X照相机成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相机的构造2.了解成像原理3.了解相机的使用方法二、数码相机的组成以前一般相机的基本组成:1)镜头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

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

2)取景器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 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

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

3)快门和光圈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 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 必须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

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

4)输片计数机构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 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 本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 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

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 就需要有计数机构。

5)机身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 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

可用框图表示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当今的数码相机是由镜头、CCD.A/D(模/数转换器)、MPU(微处理器)、内置存储器、LCD(液晶显示器)、PC卡(可移动存储器)和接口(计算机接口、电视机接口)等部分组成, 通常它们都安装在数码相机的内部, 当然也有一些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器与相机机身分离。

三、实验原理a)光线透过镜头投射到感光元件表层;b)光线被感光元件表层上滤镜分解成不同的色光;c)色光被各滤镜相对应的感光单元感知,并产生不同强度的模拟电流信号, 再由感光元件的电路将这些信号收集起来;d)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器转换成为数字信号, 再由DSP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 还原成为数字影象;e)数字影象再被传输到存储卡上保存起来。

四、实验成果。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二)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二)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二)引言概述:大学物理创新实验(二)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

本文将介绍该实验的设计和执行过程,包括实验的目标、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探究。

正文内容:1. 实验目标:- 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掌握使用常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的技能;- 深入理解光学和力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验设计;-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光学实验仪器:激光器、透镜、单缝衍射装置等;- 力学实验仪器:弹簧振子、万能试验台等;- 电子设备:示波器、数字多用表等。

3.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按照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形成实验小组;- 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完整性和正常工作状态;- 提供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2) 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依次进行实验步骤;- 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3) 数据处理:- 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绘制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和数据表。

4) 讨论和总结:-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小组成员共同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学生团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审和互评。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并提出可能的误差来源;- 学生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实验总结:- 总结本次实验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强调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体会;- 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总结:大学物理创新实验(二)通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巩固和应用物理原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名称: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的:a.掌握使⽤转动惯量仪检验刚体的转动定律;b.学会测定圆盘的转动惯量和摩擦⼒矩;c.学习⼀种处理实验数据的⽅法——作图法(曲线改直法)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仪、通⽤电脑毫秒计、⽔准仪、砝码、游标卡尺实验原理和⽅法:1.刚体转动惯量仪刚体转动惯量仪结构如图所⽰。

1.承物台;2.遮光细棒;3.光电门;4.塔轮;5.⽀架;6.底座调节螺钉;7.滑轮;8.砝码及砝码钩使⽤⽅法:如图所⽰,取⾛⼀个遮光细棒,只留⼀个遮光细棒并固定在承物台直径的另⼀端,并只需接通转动惯量仪的1个光电门,随着转动体系的转动,遮光细棒将通过光电门不断遮光,光电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送到毫秒计时器的输⼊端,进⾏计时,到达预置的⾓度时,停⽌计时。

2.通⽤电脑毫秒计通⽤电脑毫秒计结构如图所⽰。

A.6位计时数码块;B.2位脉冲个数数码块;C.复位钮;D.信号输⼊端;E.按键数码盘通⽤电脑毫秒计使⽤⽅法:○1时间输⼊⽅法 a .接通电源,⾯板A ,B 显⽰88-888888。

b .按“*”或“#”⾯板显⽰P -0164,此时表明输⼊1个脉冲为计时⼀次,可输⼊64个脉冲。

c .再按⼀次“*”或“#”键,⾯板显⽰88-888888,此时仪器处于等待计时状态。

d .依次输⼊脉冲,达到64个脉冲后停⽌记时,并把各个时间储存在机内。

○2取出时间⽅法按“*”或“#”键,每按依次跳出⼀个时间,它的次数是1~64或64~1所测的时间。

如不需要全部取出这些时间,⽽只需取出其中的⼀部分,则可按数码01显⽰000.000,表⽰第⼀脉冲输⼊,记时开始时间为零。

按数码09两键显⽰***.***,表⽰第1脉冲到第9脉冲之间的时间。

按数码15两键,则表⽰第1个到第15个脉冲之间的时间。

依此类推,可以把所需要的所有时间取出,并可以反复取出,为下次记时做好准备。

按9两键两次仪器⼜处于准备记时状态,并把前次记时清除。

《大学物理实验2》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2》实验报告

2R x /cm
下盘质量 m 0 ,待测圆环的质量 m ,圆柱体的质量 m 两圆盘的垂直距离 H
0
. ,r .

下盘
, 根据公式(2-16)计算出 R
表 2 累积法测周期的数据记录表 数据记录 与处理
摆动 50 个 周期所 需时间 下盘加圆环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下盘加两圆柱 1 2 3 平均 周 期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小组内编号: _____ 实验名称 姓名: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
铁磁材料磁滞回线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1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s.
b.两盘间距 H 0 的B类不定度:用卷尺或钢板尺测量,最小分度为 小分度的一半,其分布为正态分布,则 H 0 的不确定度 u H
mm, Δ 仪 取最 mm.
Δ 仪 3

c.下盘半径 R 的B类不定度: 用游标尺测下盘孔间距 b , 游标卡尺最小分度为 它的误差限为 Δ 仪 mm. 其分布为均匀分布, 则 R 的不确定度 u R mm,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小组内编号: _____ 实验名称 姓名: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
光栅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1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试卷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一. 判断题(20分)1) 精确度指精密度与正确度的综合,它既描述数据的重复性程度,又表示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其反映了综合误差的大小程度。

( )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关系,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它的确定性,而偶然误差的特怔是它的随机性。

( )3)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量的真值之差,即误差=测量值-真值,上式定义的误差反映的是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和方向,其误差有符号,不应该将它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

( )4) 残差(偏差)是指测量值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它与误差定义差不多。

( )5)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相互接近程度,反映的是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 )6) 标准偏差的计算有两种类型,)1()1)(22--=--=∑∑K K x x K x x i i (和σσ,如果对某一物体测量K=10次,计算结果σ=2/3和902=σ,有人说σ比σ精度高,计算标准偏差应该用σ。

( )7)大量的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一般说来增加测量次数求平均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 )8) 电阻值的测量结果为R=(35.78±0.05)Ω,下列叙述中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

(1)待测电阻值是35.73Ω或35.83Ω。

( )(2)待测电阻值是35.73Ω到35.83Ω之间。

( )(3)待测电阻的真值包含在区间 [35.73Ω~35.83Ω]内的概率约为68%。

( )(4)待测电阻的真值包含在区间 [35.73Ω~35.83Ω]内的概率约为99.7%。

( )9)准偏差和置信概率有着密切关系,如一倍标准偏差1σ,说明真值的可能性为68.3%,2σ说明真值的可能性为95.4%,3σ说明真值的可能性为99.7%,有人说1σ,2σ,3σ的标准偏差与测量次数无关。

( )10)由于系统误差在测量条件不变时有确定的大小和正负号,因此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够减少误差或消除它。

( )二.填空题(20分)1、 有一圆柱体密度公式h D m 24πρ=,若要求ρμμ=E <0.5%,现也知道合成不确定度分量有3个(m ,D ,h ),根据误差均分原则,其误差分配为2、用一个0.5级的电表测量一个电学量,若指针刚好指在满刻度处,则该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等于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满刻度的十分之一处,则该测量的结果的相对误差等于_______.3)某学生用二十分之一的游标卡尺测得一组长度的数据为(1) 20.02mm,(2)20.00mm,(3)20.25mm.则其中一定有错的数据编号是_____________.4)用量程为100μA 、等级度1.5级的微安表测量一电流I ,指针刚好指在50μA 刻线处,已知A 类不确定分量可以忽略,则I ±ΔI= ,相对不确定度为 。

5) 测量一规则金属块体积,A 类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已知其长约30cm ,宽约5cm ,厚约0.1cm 。

要求结果有四位有效位数,问对长、宽、厚各至少应选什么测量仪器? 。

三.计算题(30分)1、用50分度游标卡尺测量铜环的内径K=6次,测量数据如下,d i =(19.98),(19.96),(19.98),(20.00),(19..94),(19.96),单位毫米,计算测量结果,并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密度的公式为:01ρρm m m -=,若测得m=(29.05±0.09)g ,m 1=(19.07±0.03)g,ρ0=(0.9998±0.0002)g/cm 3,求:ρ±Δρ3、用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⑴.1.02000.10.5000.400.2⨯+⨯+⨯⑵.201080.63-⨯ ⑶.()00.2989.52.2480.2⨯-四.作图题(30分)1.已知电阻丝的阻值R 与温度t 的关系为:R=R 0(1+at )=R 0+R 0at其中R 0、a 是常数。

现有一电阻丝,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如下表。

请用作图法作R —t 直线,并求出R 0、R 0a作图题(2. 将强度为0I 的射线射向某物质,设该物质的厚度为d ,对射线的吸收系数为μ,则穿过后射线的强度d e I I μ-=0 I试用作图法求出u 值。

实验1转动惯量1. 是否可以测摆动一次的时间作周期值?为什么?答:不可以。

因为一次测量随机误差较大,多次测量可减少随机误差。

2. 将一半径小于下圆盘半径的圆盘,放在下圆盘上,并使中心一致,讨论此时三线摆的周期和空载时的周期相比是增大、减小还是不一定?说明理由。

答:当两个圆盘的质量为均匀分布时,与空载时比较,摆动周期将会减小。

因为此时若把两盘看成为一个半径等于原下盘的圆盘时,其转动惯量小于质量与此相等的同直径的圆盘,根据公式(3-1-5),摆动周期T0将会减小。

3. 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吗?为什么?答:周期减小,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测量的时间比较短。

实验2 金属丝弹性模量的测量1. 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的灵敏度?答:优点是:可以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

提高放大倍数即适当地增大标尺距离D或适当地减小光杠杆前后脚的垂直距离b,可以提高灵敏度,因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为2D/b。

2. 何谓视差,怎样判断与消除视差?答:眼睛对着目镜上、下移动,若望远镜十字叉丝的水平线与标尺的刻度有相对位移,这种现象叫视差,细调调焦手轮可消除视差。

3. 为什么要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答:逐差法是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减少随机误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

因为对有些实验数据,若简单的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中间各测量值将全部消掉,只剩始末两个读数,实际等于单次测量。

为了保持多次测量的优越性,一般对这种自变量等间隔变化的情况,常把数据分成两组,两组逐次求差再算这个差的平均值。

实验3随即误差的统计规律1. 什么是统计直方图? 什么是正态分布曲线?两者有何关系与区别?答:对某一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做n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找出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确定一个区间,使其包含全部测量数据,将区间分成若干小区间,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各小区间的频数M,以测量数据为横坐标,以频数M为纵坐标,划出各小区间及其对应的频数高度,则可得到一个矩形图,即统计直方图。

如果测量次数愈多,区间愈分愈小,则统计直方图将逐渐接近一条光滑的曲线,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的分布称为正态分布,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

2. 如果所测得的一组数据,其离散程度比表中数据大,也就是即S(x)比较大,则所得到的周期平均值是否也会差异很大?答:(不会有很大差距,根据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的特点规律,我们知道当测量次数比较大时,对测量数据取和求平均,正负误差几乎相互抵消,各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

实验7电表的改装与测量(1) 校正电流表时,如果发现改装的毫安表读数总是高于标准表的读数,分流电阻应调大还是调小?为什么?答:应调小。

让电路中标准表读数不变,即保持回路电流不变,分流电阻值减小后将会分得更多的电流,从而使流过被改装表表头的电流减小,改装表的读数也减小。

(2) 校正电压表时,如果发现改装的电压表读数总是低于标准表的读数,分压电阻应调大还是调小?为什么?答:应调小。

让电路中标准表读数不变,即加在改装电表上电压值不变。

调小电阻,改装表的总电阻降低,流过改装毫安表的电流增大,从而读数也增加。

(3) 试证明用欧姆表测电阻时,如果表头指针正好指在表盘标度尺的中心,则这时的欧姆表指示值为什么正好等于该欧姆表的内阻值。

答:设表头指针满刻度电流为Ig、表头指针指表盘中心时电路中电流为I,根据题意,当表内阻为Rg、待测电阻为Rx时,根据欧姆表工作原理,当待测电阻Rx=0时,即,因而可得Rx =Rg。

所以,欧姆表显示测读数即为该欧姆表的内阻。

实验8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1. 模拟示波器为何能显示高速变化的电信号轨迹?答:在模拟示波器垂直偏转板上加的是被观测信号电压,而在水平偏转板上加的是锯齿波(时间线性变化)信号电压,所以示波器的示波管的横轴相当于直角坐标的时间轴,经过一个锯齿波信号周期,电子束便在示波管的荧光屏上描绘出被观测信号的波形的一段轨迹。

当锯齿波信号的周期大于或等于周期性观测信号的周期且与其相位锁定时(同步),电子束便在示波管的荧光屏上描绘出被观测信号的波形的同一段轨迹,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和荧光屏的余辉,便可以观测到信号的波形。

(2) 在本实验中,观察李萨如图形时,为什么得不到长时间稳定的图形?答:因为CH1与CH2输入的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信号,它们的位相差难以保持恒定,所以得不到长时间的稳定波形。

(3)假定在示波器的Y轴输入一个正弦信号,所用的水平扫描频率为120Hz,在荧光屏上出现三个稳定完整的正弦波形,那么输入信号的频率是什么?这是否是测量信号频率的好方法?为何?答:输入信号的频率是360Hz。

这种方法不是测量信号频率的好方法,因为用此方法测量的频率精确度低。

(4) 示波器的扫描频率远大于或远小于输入正弦信号的频率时,屏上的图形是什么情况?答:扫描频率远小于输入正弦信号频率时,出现图形是密集正弦波;扫描频率远大于输入正弦信号频率时,一个周期的信号波形将会被分解成数段,显示的图形将会变成网状交叉线。

实验9自组电桥测电阻1. 电桥由哪几部分组成? 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答:由电源、开关、检流计桥臂电阻组成。

平衡条件是Rx=(R1/R2)R3。

2.若待测电阻Rx的一个头没接(或断头),电桥是否能调平衡?为什么?答:不能,Rx没接(或断头),电路将变为上图所示,A、C及C、D间总有电流,所以电桥不能调平。

3. 下列因素是否会使电桥误差增大?为什么?(1) 电源电压不太稳定;(2) 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3) 检流计分度值大;(4) 电源电压太低;(5) 导线电阻不能完全忽略。

答:(1)由于电桥调平以后与电源电压无关,则电源电压不太稳定基本不会使电桥误差增大。

(2)若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当其指针指零时检流计中电流不为零,即电桥没有达到平衡正态,此时的测量读数中将会含有较大误差甚至会出现错误读数;(3)检流计分度值大时会使电桥误差增大,因电桥的灵敏度与分度值成反比;(4)电源电压太低会使电桥误差增大,因电桥的灵敏度与电源电压成正比;(5)对高电阻不会,当被测电阻的阻值很高时导线电阻可以忽略。

4. 为了能更好地测准电阻,在自组电桥时,假如要测一个约1.2kΩ的电阻,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如何选取?答:应考虑电源电压,比例臂的电阻值,检流计的分度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