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11页word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

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

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

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看图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

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章⼀关键概念1、实证分析:回答“就是什么”得问题,建⽴逻辑框架对经济⾏为与现象进⾏分析与解释,推导出得命题要能⽤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就是什么得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为应该就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得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种相对静⽌、稳定不变得状态)得条件、机制与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状态得条件与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得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产总值(GDP)与国民⽣产总值(GNP)⽐较:(1)GDP就是某⼀时期内(衡量期得长度通常为⼀年)在⼀国境内为市场⽣产得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得货币价值得总与。

(2)国民⽣产总值(GNP):⼀国居民拥有得⽣产要素在某⼀时期内为市场⽣产得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得货币价值得总与。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就是净要素⽀付,即本国居民拥有得⽣产要素在国外使⽤所获得得报酬(⼯资、利息、股息等)-国外⽣产要素在本国使⽤所获得得报酬。

(4)GNP⽐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国居民拥有得⽣产要素所获得得报酬)得变动,并且,⼀个国家居民得福利⽔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不就是GDP上。

7、名义价值:⽤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得产品与服务得价值量.8、实际价值:⽤基期货币价值衡量得产品与服务得价值量,它就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得价值量。

9、流量:⼀定时期内得增量,如GDP、GNP、NDP、收⼊、投资与折旧。

10、存量:某⼀时点上得累积量,如财富与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得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得价值。

⼆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得运⾏,主要内容就是经济活动整体⽔平(总收⼊、失业率、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等)得决定. 2、宏观经济学得研究⽅法就是什么?总量分析⽅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平(总收⼊、失业率、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等)得决定、变动与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word版

《宏观经济学》word版

《宏观经济学》word版绪论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是希腊⽂“Uakpo”的意译,原意是“⼤”。

⼀般认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词最早是挪威著名经法学家,第⼀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之⼀R·弗瑞希(R Frisch)在1933年提出的。

经济学家们给宏观经济学下了多种⼤同⼩异的定义。

例如,R·多恩布什与S·费希尔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为的——⾼潮与衰退,经济中产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产量的增长,通胀与失业率,国际收⽀以及汇率。

为了研究经济的⼀般状况,宏观经济学集中在影响经济状况的经济⾏为与政策上——消费与投资,⼯资与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存量,联邦预算,利率、公债。

简⾔之,宏观经济学研究当今的主要经济争论与问题。

”T ·德恩伯格(T ·Dernbwrg)给宏观经济学下的定义是:“‘宏观’⼀词的意思是⼤,⽽宏观经济学的意思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诸如总产量、总就业与失业,价格的总⽔平与变动率、经济增长率等总体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泛的总量——与单个居民户⽀出决策的决定因素相对的所有消费者⽀出的决定;什么是决定了所有⼚商共同的资本⽀出,⽽不是单个⼚商建⽴⼀个新⼚的决定;与某个⼈为什么失业相对,决定经济中总失业⽔平的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衡量整个经济活动;它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所运⽤的这些活动的决定;它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并且⼒图提出旨在使预测与⽣产、就业与价格的⽬标值相⼀致的政策反应。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平、均衡、稳定、运⾏、增长与调控的⼀门经济学科。

国民经济是⼀个统⼀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不同的经济学科分别研究其中的⼀个部分、⼀个环节或⼀个⽅⾯,⽽宏观经济学则⾼层建瓴、总揽全局,描绘国民经济的整体图像,并要对达到社会经济最优化提出政策性建议。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1)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把握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及规律(2)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包括个量总和与平均量二大类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P i Q i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避免重复计算[Double-Count],只计算附加值[Value Added]流量[Flow ]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以现期(当年)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变化原因:实际产出、价格水平的变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不变(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变化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排除了不同时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100%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一国国民(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地域原则进行统计在本国领土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适用于市场经济;价值包括物品、劳务;GDP指标②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适用于计划经济,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价值;核心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等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6.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0.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1.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12.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3.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4.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16.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17.充分就业: 18.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包含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宏观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编WORD版

宏观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编WORD版

宏观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挤出效应:当财政扩张、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上升时其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总需求减少的效果被称为挤出效应。

分为三种:完全挤出、完全不挤出、部分挤出。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是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货币幻觉: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宏观经济学资料word精品

宏观经济学资料word精品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第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即总需求曲线越平坦)。

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物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即总需求曲线越陡峭)。

第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小。

相反,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总需求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就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

相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既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

第四、乘数。

乘数越大,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大,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小。

相反,乘数越小,既定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所引起的最终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就越大。

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同方向变动,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乘数反方向变动。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表示经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

宏观经济学(完整全)

宏观经济学(完整全)
1. GDP的含义: 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 在一定时 期(通常是一年) 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 终产品(包括劳务) 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对GDP的理解: a. GDP是当年经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b. GDP是以市场价值来计算的: c. 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即要剔除中间产品的 价值或只计算各道工序的增加值): 最终产品含义: 中间产品含义:
六、宏观经济学形成和演进脉络
所用教材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分为三 个阶段,即宏观经济思想早期发展阶段、现代宏 观经济学形成阶段、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 展阶段:
1. 宏观经济思想的早期发展:
a. 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b.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c. 重农学派的宏观经济思想
d. 斯密的宏观经济思想
收入循环流量模型图:
货币收入流向
要素市场
消费者


商品市场
(箭头是货币收入流向) 要素市场
厂商支付要素报酬
消费者 消费者 (居民户)
产品市场
居民购买产品与劳务
生产者 厂 商 (厂商)
如果居民全部收入购买产品和劳务,则:总支出 = 总收入 也就是:总需求 = 总供给 或: AD = AS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一部分购买产品和劳 务,另一部分储蓄起来,而厂商在获得消费者 消费支出外,又获得由储蓄转为的投资,那么 收入流程图就是: 厂商支付要素报酬 居民户购买产品 劳务
GDP GNP 等都是广义的国民收入范畴,国民 收入的核算有支出法 收入法和部门法(生产法) 三种基本方法 1. 支出法:支出法又叫产品流动法或最终产品 法,它是指从对产品的购买出发,把一年里社会 所购买的全部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 来计算当年经济社会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或 国民生产总值)。 用公式表示: GDP = Q1.P1+ Q2.P2+ ……+Qn.Pn=Σ Qi.Pi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 = C + I + G + (X - M)➢收入法GDP = 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折旧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资料

1.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总收入GNI,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国家统计局定义: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3.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4.支出法(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C:消费,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

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I: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X:出口M:进口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6.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人均NI、尤其是DPI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切实的富裕程度9.两部门经济假设:I=S 三部门经济假设:I=S+(T-G) 四部门经济假设:I=S+(T-G)+(M-X+Kr)*T=政府净收入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10.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

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

一、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方法:定义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名义GDP(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指按基期价格计算)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6. 最终产品,重置投资,消费,投资,物质磨损,精神磨损(不重要的概念)7. 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产品市场—IS曲线(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

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

凯恩斯消费理论1.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C= C/Y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棘轮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就是指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的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叫做“凯恩斯陷阱”,也叫“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货币幻觉: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国民收入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法定准备率: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银行(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宏观经济学前三章11页word文档

宏观经济学前三章11页word文档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一国总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相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总体经济问题。

通常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

涉及整个社会的总产出GDP 、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国际收支等指标 ⏹研究方法:----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总量包括:(1) 个量之和:各个单位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进出口总额等、 (2)平均量:各个单位的平均水平。

价格水平、利率、汇率等。

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又称总量经济学。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整个经济活动表现在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上,故宏观经济学又称收入理论。

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分析整个经济的运行。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解决的问题:----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假设资源配置为既定,研究现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

微观经济学把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既定前提。

但30年代的大危机打破了这一假设,因此资源利用就作为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内容。

⏹基本假设:----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个体 整体 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1.研究对象2.解决问题3.中心理论4.分析方法5.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 市场出清假设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府有能力纠正市场缺陷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方法:定义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名义GDP(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指按基期价格计算)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6. 最终产品,重置投资,消费,投资,物质磨损,精神磨损(不重要的概念)7. 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产品市场—IS曲线(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

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

凯恩斯消费理论1.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C= C/Y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MPC=DC/DY3.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注意:APC+APS=1;MPC+MPS=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5.线性消费函数C=a+bY,a 表示自主消费,b 表示引致消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刚性1. 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影响(棘轮效应)。

消费者容易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容易随收入的降低减少消费。

长期消费函数C=bY , 短+bY期消费函数C=C2. 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示范效应)。

生命周期理论1. 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C=aWR+ cYL2. 另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想及时行乐,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想多留遗产,遗产税等。

永久收入理论:贴现1.消费支出主要由永久收入决定。

永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收到的收入,大致依若干年收入加权而得。

(2)。

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

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1.平均储蓄倾向(APS)2.边际储蓄倾向(MPS)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全部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为消费的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 MPC+MPS=1(3)。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1. 投资是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2.净投资是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

3.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4.线性投资函数 I= c-dr, a 表示自主投资,b 表示引致投资。

5.托宾的Q 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 Q<1,不投资;Q>1投资。

(4)。

国民收入决定:1. 消费(a+I)/(1-b)2. 储蓄(a+I)/(1-b)(5) 乘数定理:注入量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成立的条件:生产能力为充分利用。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成倍减少,它是一面双刃剑。

投资乘数--K=DY/DI=1/(1-MP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MPC/(1- MPC)政府购买乘数kg=1/(1-MPC),税收乘数KT=- MPC/( 1- MPC)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购买和税收等量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1。

(6 )产品市场均衡—IS 曲线:Y=(a+I)/(1-b), I= c-dr, Y=(a+ c- dr)/(1-b)三、货币市场—LM曲线(决定利息率)(1)货币需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心理动机)1. 三大货币需求:交易需求,谨慎需求,投机需求。

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利息率。

L=L1(Y )+ L2(r )2. 流动偏好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存货理论:一方面,收入增加,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另一方面,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

最优货币持有量 M=投机理论:人们依据收益和风险的选择安排资产组合。

(2)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是政府的货币政策。

货币中性: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实际利率和实际产出不变,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实际产量无一发生变化(3)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供给M=需求L=L1(Y )+ L2(r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 分析)(2)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LM曲线为水平线,利息收入损失极小,投资风险大,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区域: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挤出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无效。

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要点总结: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

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

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

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凯恩斯理论利用三大心理规律对萧条作出的解释以及政策对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和预期收益不足是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经济萧条的病因。

为使经济走出萧条,应采取的政策对策是扩大总需求。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劳动市场)(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关)1. 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①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

②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

而利息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即价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

3.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把每一价格总水平所对应的横轴上的产出水平描绘成一条曲线,即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AD。

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③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2)。

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AS(P )(涉及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1.短期总供给曲线:①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

②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 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中货币工资的调整使得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3.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4. 古典总供给曲线: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自行调节,总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一般研究长期总供曲线,或者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极端。

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

充分就业前,社会能按既定的价格提供任意多的产量;充分就业后,社会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6. 常规总供给曲线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要)概念:1.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失业率——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3.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在4%-6%之间4.挤出效应——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5.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6.财政政策乘数——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7.货币政策乘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 国家预算支出是否应该平衡:年度预算平衡、周期预算平衡、职能财政(衰退时,赤字预算;通胀时,预算应有结余。

而不关注是否平衡)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自动稳定器——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可以有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在萧条时,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过渡繁荣时期,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 逆风而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依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支出和收入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