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湖南科技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姓 名: 吴文建 学 号: 1208030104专业班级: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一班 实验名称: m 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m 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其应用 实验仪器:1、pc 机一台 2、 实验原理:1、m 序列的产生 :m 序列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
结构如图:a n-1a n-r...a n-3a n-2C 1C rC 3C 2...C 0输出输出为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其中an-i 为移位寄存器中每位寄存器的状态,Ci 为第i 位寄存器的反馈系数。
Ci =1表示有反馈,Ci =0表示无反馈。
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否产生m 序列,取决于它的反馈系数Ci (例如上图的C3)。
对于m 序列,Ci 的取值必须按照一个本原多项式:∑==ni ii x C x f 0)(中的二进制系数来取值。
n 级移位寄存器可以产生的m 序列个数由下式决定:rN r )12(-Φ=其中φ(x )为欧拉函数,表示小于等于x 并与x 互质的正整数个数(包括1在内)。
表1-1-1列出了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C i ,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 序列。
表1-1-1 m序列的反馈系数表m序列的级数n m序列的周期P 反馈系数Ci(八机制)3 7 134 15 235 31 45,67,756 63 103,147,1557 127 203,211,217,235,277,313,325,345,3678 255 435,453,537,543,545,551,703,7479 511 1021,1055,1131,1157,1167,117510 1023 2011,2033,2157,2443,2745,327111 2047 4005,4445,5023,5263,6211,736312 4095 10123,11417,12515,13505,14127,1505313 8192 20033,23261,24633,30741,32535,3750514 16383 42103,51761,55753,60153,71147,6740115 32765 100003,110013,120265,133663,142305m序列的具有以下性质:(1)均衡性。
M序列的产生和性能分析
M序列的产生和性能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M序列的产生和性能分析摘要在扩频函数中,伪随机信号不但要求具有尖锐的互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应接近于零,而且具有足够长的码周期,以确保抗侦破、抗干扰的要求;由足够多的独立地址数,以实现码分多址的要求。
M序列是伪随机序列的一种,可由m序列添加全0状态而得到。
m序列与M序列对比得出在同级移位寄存器下M序列的数量远远大于m序列数量,其可供选择序列数多,在作跳频和加密码具有极强的抗侦破能力。
本文在matlab中的Simulink下用移位寄存器建立了4级、5级、6级M序列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画出其时域图、频谱图、互相关性图。
通过时域图和频域图可看出,经过扩频后的信号频带明显的被扩展;由M 序列互相关性图,得出M序列有较小的互相关性,较强的自相关性,但相关性略差于m序列。
最后,本文又将M序列应用于CDMA扩频通信仿真系统中,得到下列结论:当使用与扩频时相同的M序列做解扩操作与用其他序列做解扩的输出有巨大的差别。
使用相同的序列进行解扩时系统输出值很大,而使用其他序列解扩时输出值在零附近变化。
这就是扩频通信的基础。
关键词:伪随机编码, 扩频通信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M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ABSTRACTIn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 pseudo-random sequence must have high autocorrelation value, low cross correlation, long code period and lots of dependent address to satisfy code division mul tipleaccess(CDMA). M sequence is one kind of the pseudo-random sequences. It can be may obtained through adding entire 0 states to m sequence. The number of M sequence is greater than the m-sequence under the same level shift register. It may supply the more choice. The M-sequence is often applied to the frequency hopping and adds the password to have greatly strengthened anti- solves the ability.At first, M sequences which has n=4、5、7 levels of shift registers are produced under Simulink of Matlab. The t ime domain chart, the spectrograph, the mutual correlation chart are plotted. Through the time domain chart and the spectrograph, we could see how the bandwidth of the information signal is expanded. The pseudo-random symbol speed rate higher noise signal frequency spectrum is proliferated widely, the output power spectrum scope is lower. This can explain the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nciple from the frequency range. Through the M sequence’s auto correlation chart we can see that the auto correlation of M-sequence is quite good but is inferior to the m sequence. Finally, the M sequence is applied to th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is the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KEY WORDS:Pseudo-random code, auto-correlation, cross-correlation目录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 m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1级 a n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第2级
an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二、实验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通信原理》中关于M序列及 眼图有关章节的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三、实验仪器仪表
1、70MHz双踪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2、实验模块:
数字编码模块——M序列输出 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 眼图观测及白噪声输出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低通 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定时作为同 步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干扰和 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 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 很像一只人的眼睛。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 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序列等伪随机码的发生原理。 2、了解伪随机码在通信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眼图的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t
南昌大学M序列信号发生器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M序列信号发生器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基于MULTISIM的序列信号发生器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元件实验原理MLTISIM知识简介MLTISIM中仿真仪器实验设计仿真分析仿真电路示波器显示输出波形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感想一、实验目的:1、掌握M序列信号产生的基本方法2、利用MULTISIM产生M序列信号,设计电路做成M序列信号发生器3、掌握M序列 0 状态消除的基本手段二、实验要求:在MULTISIM中采用移存器自启动电路设计仿真M=31序列信号发生器电路,采用虚拟逻辑分析仪观察波形输出。
要求自制时钟脉冲信号,并能清楚地观察到M序列稳定的波形。
采用EDA进行图形仿真,硬件电路来实现。
三、实验元件函数发生器,双端输入示波器,74LS30,74LS164,74LS005V直流电源四、实验原理1、MULTISIM 软件的简介在众多的 EDA 设计和仿真软件中,MULTISIM 软件以其强大的仿真设计应用功能,在各高校电信类专业电子电路的仿真和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软件及其相关库包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仿真设计能力,MULTISIM更新设计理念有较大的好处。
MULTISIM(电子工作平台)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户界面好,各类器件和集成芯片丰富,尤其是其直观的虚拟仪表是 MULTISIM 软件的一大特色。
它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MULTISIM 软件所包含的虚拟仪表有:示波器,万用表,函数发生器,波特图图示仪,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
这些仪器的使用使仿真分析的操作更符合平时实验的习惯。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使得电子线路的设计人员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设计、性能分析、时序测试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
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EDA(CA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系统。
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实验三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m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二、实验内容1、观察m序列,识别其特征。
2、观察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三、基本原理m序列是有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n −1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码分多址系统主要采用两种长度的m序列:一种是周期为215 −1的m序列,又称短PN序列;另一种是周期为242 −1的m序列,又称为长PN码序列。
m序列主要有两个功能:①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即所谓的扩展频谱;②区分通过多址接入方式使用同一传输频带的不同用户的信号。
M序列特性:(1)互相关特性:两个m 序列a,b 的对应位模二加,设A 为所得结果序列中“0”的数目(对应位相同),D 为“1"的数目(对应位不同),则两m 序列的互相关系数为:A DR A D a b +.= ,(3。
1)当序列循环移动n 位时,随着n 的取值不同,此系数不断变化,上式即成为n 的函数,称为这两个m 序列a 和b 的互相关函数。
若两个序列相同a=b,则称为a 的自相关函数。
现有理论已经证明,同一周期的m 序列组,其两两m 序列对的互相关特性差别很大,有的对的互相关特性好,有的则比较差。
实际应用中,我们只取互相关特性较好的m 序列对。
这种m 序列对的互相关函数值只取3 个,分别为:式中[]表示取实数的整数部分.满足这一特性的m 序列对称为m 序列优选对.自相关特性:m 系列的自相关函数是周期的二值函数:当序列的周期很大时,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波形变得十分的尖锐而接近冲激函数;既证明随着序列周期的增加,m 序列越是呈现随机信号的性质.四、实验步骤(说明:要详细)function [mseq] = mseries(coefficients)len =length(coefficients) ;L =2^len — 1;registers= [zeros(1 ,len - 1),1];mseq(1) =registers(1);for i = 2:Lnewregisters(1:len — 1) = registers(2:len);newregisters(len) = mod (sum (coefficients.* registers),2) ;registers=newregisters;mseq(i) =registers(1) ;end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六、心得与体会对m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有了更高的理解。
m序列产生实验
m序列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1、m序列产生的基本方法;2、m序列0状态消除的基本手段;二、实验仪器1、JH5001型通信原理实验箱一台;2、MaxplusII开发环境一台;3、JTAG下载电缆一根;4、CPLD下载板一块;5、微机一台;6、示波器一台;三、实验原理m序列产生电路在通信电路设计中十分重要,它广泛使用在扩频通信、信号产生、仪器仪表等等电路中。
m序列有时也称伪噪声(PN)或伪随机序列,在一段周期内其自相关性类似于随机二进制序列。
尽管伪噪声序列是确定的,但其具有很多类似随机二进制序列的性质,例如0和1的数目大致相同,将序列平移后和原序列的相关性很小。
PN序列通常由序列逻辑电路产生,一般是由一系列的两状态存储器和反馈逻辑电路构成。
二进制序列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在移位寄存器中移动,不同状态的输出逻辑组合起来并反馈回第一级寄存器作为输入。
当反馈由独立的“异或”门组成(通常是这种情况),此时移位寄存器称为线性PN序列发生器。
如果线性移位寄存器在某些时刻到达零状态,它会永远保持零状态不变,因此输出相应地变为全零序列。
因为n阶反馈移位寄存器只有2n-1个非零状态,所以由n阶线性寄存器生成的PN序列不会超过2n-1个。
周期为2n-1的线性反馈寄存器产生的序列称为最大长度(ML)序列——m序列。
m 序列发生器的一般组成m 序列发生器一般组成如上图所示,它用n 级移位寄存器作为主支路,用若干级模2加法器作为各级移位寄存器的抽头形成线性反馈支路。
各抽头的系数hi 称为反馈系数,它必须按照某一个n 次本原多项式:∑==ni i i x h x h 0)(中的二进制系数来取值。
在伪序列发生模块中,可以根据本原多项式的系数,…..h 8、h 7、h 6、h 5、h 4、h 3、h 2、h 1、h 0产生m 序列,这些系数可表示8进制数(1代表相连抽头进入反馈回路,0代表该抽头不进入反馈回路),如:13、23、103、203四、 课题设计要求在输入时钟256KHz 的时钟作用下,可在外部跳线器的控制下改变产生不同的m 序列,在程序中定义的几个变量为:输入: Main_CLK :输入 256KHz 主时钟 M_Sel[1..0]:选择输出不同的m 序列当 Mode[]=0:本原多项式为13(8进制表示); 当 Mode[]=1:本原多项式为23(8进制表示); 当 Mode[]=2:本原多项式为103(8进制表示); 当 Mode[]=3:本原多项式为203(8进制表示);输出: M_Out :m 序列输出 说明:1、 M_Sel[1..0]与复接模块的m_sel0、m_sel1相连; M_Out 在测试点TPB01输出;五、 实验步骤1、将JH5001二次开发光盘内的基本程序m.tdf 及其它相关程序(在光盘的“2th\student_m ”子目录下)拷入机器内。
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3G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扩频码仿真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学生班级:所学专业:实验日期:1.实验目的1.掌握m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2.. 掌握Gold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3. 掌握Gold序列与m序列的区别。
4. 掌握Walsh码的产生原理及特性。
5. 了解它们在3G系统中的应用。
2.实验内容找一个127长度的m序列,验证其特性自相关性之+互相关性质m+m=goldwalsh 128位长度求 2个互相关自相关m+walsh 互相关自相关3.实验代码clear all;A1=[0 0 0 0 0 1 1];A1=A1';D1=[0 0 0 0 0 0 1];Dm1=zeros(1,127);A2=[0 0 0 1 0 0 1];A2=A2';D2=[0 0 0 0 0 0 1];Dm2=zeros(1,127);for i=1:127;Dm1(1,i)=D1(1,7);Dm2(1,i)=D2(1,7);Dr1=mod(D1*A1,2);Dr2=mod(D2*A2,2);for n=7:-1:2D1(1,n)=D1(1,n-1);D2(1,n)=D2(1,n-1);endD1(1,1)=Dr1;D2(1,1)=Dr2;end%m序列自相关特性验证Dm11=zeros(1,127)Dm12=zeros(1,127)Dm1n=[Dm1,Dm1,Dm1];p1=zeros(1,253);Dm11=Dm1n(1,128:254);for i=-126:1:126n1=i+128;Dm12=Dm1n(1,n1:1:(n1+126));Dm1s=mod(Dm11+Dm12,2);sum0=0;sum1=0;for i1=1:127if Dm1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1(1,i+127)=(sum0-sum1)/127;endsubplot(4,2,1);plot(-126:1:126,p1);title('m序列自相关特性');%m序列互相关特性验证Dm21=zeros(1,127)Dm22=zeros(1,127)Dm2n=[Dm2,Dm2,Dm2];p2=zeros(1,253);pmax=0;pmax_n1=0;pmin=0;pmin_n1=0;Dm21=Dm2n(1,128:254);for i=-126:1:126n1=i+128;Dm22=Dm1n(1,n1:1:(n1+126));Dm2s=mod(Dm21+Dm22,2);sum0=0;sum1=0;for i1=1:127if Dm2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sum0-sum1)/127;if p>pmaxpmax=p;pmax_n1=n1;endif p>pminpmin=p;pmin_n1=n1;endp2(1,i+127)=p;endsubplot(4,2,2);plot(-126:1:126,p2);title('m序列互相关特性');%gold序列的自相关特性Dmg11=Dm21;Dmg12=Dm1n(1,pmax_n1:1:(pmax_n1+126)); Dmg1=mod(Dmg11+Dmg12,2);Dmg1n=[Dmg1,Dmg1,Dmg1];pg1=zeros(1,253);Dmg11=Dmg1n(1,128:254);for i=-126:1:126n1=i+128;Dmg12=Dmg1n(1,n1:1:(n1+126));Dmg1s=mod(Dmg11+Dmg12,2);sum0=0;sum1=0;for i1=1:127if Dmg1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g1(1,i+127)=(sum0-sum1)/127;endsubplot(4,2,3);plot(-126:1:126,pg1);title('gold序列自相关特性');%gold序列的互相关特性Dmg21=Dm21;Dmg22=Dm1n(1,pmin_n1:1:(pmin_n1+126)); Dmg2=mod(Dmg21+Dmg22,2);Dmg2n=[Dmg2,Dmg2,Dmg2];pg2=zeros(1,253);for i=-126:1:126n1=i+128;Dmg22=Dmg2n(1,n1:1:(n1+126));Dmg2s=mod(Dmg1+Dmg22,2);sum0=0;sum1=0;for i1=1:127if Dmg2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g2(1,i+127)=(sum0-sum1)/127;;endsubplot(4,2,4);plot(-126:1:126,pg2);title('gold序列自相关特性');%walsh序列产生H1=0;H2=[H1,H1;H1,H1*(-1)+1];H4=[H2,H2;H2,H2*(-1)+1];H8=[H4,H4;H4,H4*(-1)+1];H16=[H8,H8;H8,H8*(-1)+1];H32=[H16,H16;H16,H16*(-1)+1];H64=[H32,H32;H32,H32*(-1)+1];H128=[H64,H64;H64,H64*(-1)+1];%walsh序列的自相关特性W11=H128(2,1:128);W1n=[W11,W11,W11]pw1=zeros(1,253);for i=-126:1:126n1=i+128;W12=W1n(1,n1:1:(n1+127));W1s=mod(W11+W12,2);sum0=0;sum1=0;for i1=1:128if W1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w1(1,i+127)=(sum0-sum1)/128;endsubplot(4,2,5);plot(-126:1:126,pw1);title('walsh序列自相关特性');%walsh序列的互相关特性W21=W11;W22=H128(8,1:128);W2n=[W22,W22,W22];pw2=zeros(1,253);for i=-126:1:126n1=i+128;W22=W1n(1,n1:1:(n1+127));W2s=mod(W21+W22,2);sum0=0;sum1=0;for i1=1:128if W2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w2(1,i+127)=(sum0-sum1)/128;endsubplot(4,2,6);plot(-126:1:126,pw2);title('walsh序列互相关特性');%m+walsh序列产生mw1=mod([Dm1,0]+H128(2,1:128),2);mw2=mod([Dm2,0]+H128(8,1:128),2);%mw序列的自相关特性mwa1=mw1;mwan=[mwa1,mwa1,mwa1];pmwa=zeros(1,253);for i=-126:1:126n1=i+128;mwa2=mwan(1,n1:1:(n1+127));mwas=mod(mwa1+mwa2,2);sum0=0;sum1=0;for i1=1:128if mwas(1,i1)==0 sum0=sum0+1; else sum1=sum1+1;endendpmwa(1,i+127)=(sum0-sum1)/128; endsubplot(4,2,7);plot(-126:1:126,pmwa);title('m+walsh序列自相关特性');%mw序列的互相关特性mwb1=mw1;mwb2=mw2;mwbn=[mwb2,mwb2,mwb2];pmwb=zeros(1,253);for i=-126:1:126n1=i+128;mwb2=mwbn(1,n1:1:(n1+127));mwbs=mod(mwb1+mwb2,2);sum0=0;sum1=0;for i1=1:128if mwbs(1,i1)==0 sum0=sum0+1;else sum1=sum1+1;endendpmwb(1,i+127)=(sum0-sum1)/128;endsubplot(4,2,8);plot(-126:1:126,pmwb);title('m+walsh序列互相关特性'); 4.实验结果。
M序列的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M 序列的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m 序列的特性及产生。
二:实验模块1、 主控单元模块2、 14号 CDMA 扩频模块3、示波器三:实验原理1、14号模块的框图14号模块框图2、14号模块框图说明(m 序列)127位128位该模块提供了四路速率为512K 的m 序列,测试点分别为PN1、PN2、PN3、PN4。
其中,PN2和PN4分别由PN 序列选择开关S2、S3控制;不同的开关码值,可以设置m 序列码元的不同偏移量。
开关S6是PN 序列长度设置开关,可选127位或128位,其中127位是PN 序列原始码长,128位是在原始码元的连6个0之后增加一个0得到。
Gold 序列测试点为G1和G2,其中G1由PN1和PN2合成,G2由PN3和PN4合成。
拨码开关S1和S4是分别设置W1和W2产生不同的Walsh 序列。
实验中还可以观察不同m 序列(或Gold 序列)和Walsh 序列的合成波形。
注意,每次设置拨码开关后,必须按复位键S7。
3、实验原理框图m 序列相关性实验框图为方便序列特性观察,本实验中将Walsh 序列码型设置开关S1和S4固定设置为某一种。
4、实验框图说明 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为()R A D τ=-式中,A 为对应位码元相同的数目;D 为对应位码元不同的数目。
自相关系数为()A D A DP A Dρτ--==+ 对于m 序列,其码长为P=2n -1, 在这里P 也等于码序列中的码元数,即“0”和“1”个数的总和。
其中“0”的个数因为去掉移位寄存器的全“0”状态,所以A 值为121n A -=-“1”的个数(即不同位)D 为12n D -=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1 0()1 0,1,2,p τρτττ=⎧⎪=⎨-≠=⎪⎩…,p-1cT τ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四:实验步骤(注:实验过程中,凡是涉及到测试连线改变或者模块及仪器仪表的更换时,都需先停止运行仿真,待连线调整完后,再开启仿真进行后续调节测试。
m序列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m序列的产生及其特性实验班级:XXXXXX学号:XXXXX姓名:XXXXXM序列的产生及其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m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运用二、实验内容(1)编写MATLAB程序生成并观察m序列,识别其特征(2)观察m序列的相关特性三、实验原理m序列是有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n −1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码分多址系统主要采用两种长度的m序列:一种是周期为215 −1的m序列,又称短PN序列;另一种是周期为242 −1的m序列,又称为长PN码序列。
m序列主要有两个功能:①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即所谓的扩展频谱;②区分通过多址接入方式使用同一传输频带的不同用户的信号。
四、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我选择的是n=6的级数,选择了103、147、155这三个反馈系数1:当反馈系数会Ci=(103)8=(1000011)2原理框图2: 当反馈系数会Ci=(147)8=(1100111)2原理框图3: 当反馈系数会Ci=(155)8=(1101101)2原理框图五、实验程序clearclose all;clcG=127;%使用多项式(103)8=(1000011)2产生第一个m序列sd1=[0 0 0 0 0 1];%寄存器的初始状态PN1=[];%第一个序列for j=1:GPN1=[PN1 sd1(1)];if sd1(1)==sd1(2)temp1=0;else temp1=1;endsd1(1)=sd1(2);sd1(2)=sd1(3);sd1(3)=sd1(4);sd1(4)=sd1(5);sd1(5)=sd1(6);sd1(6)=temp1;endsubplot(3,1,1)stem(PN1)title('使用生成多项式(103)8=(1000011)2产生第一个m序列')%使用生成多项式(147)8=(1100111)2产生第二个m序列sd2=[0 0 0 0 0 1];%寄存器的初始状态PN2=[];%第一个序列for j=1:GPN2=[PN2 sd2(1)];if sd2(1)==sd2(2)temp1=0;else temp1=1;endif sd2(5)==temp1temp2=0;else temp2=1;endif sd2(6)==temp2temp3=0;else temp3=1;endsd2(1)=sd2(2);sd2(2)=sd2(3);sd2(3)=sd2(4);sd2(4)=sd2(5);sd2(5)=sd2(6);sd2(6)=temp3;endsubplot(3,1,2)stem(PN2)title('使用生成多项式(147)8=(1100111)2产生第二个m序列')%使用生成多项式(155)8=(1101101)2产生第三个m序列sd3=[0 0 0 0 0 1];%寄存器的初始状态PN3=[];%第一个序列for j=1:GPN3=[PN3 sd3(1)];if sd3(1)==sd3(2)temp1=0;else temp1=1;endif sd3(4)==temp1temp2=0;else temp2=1;endif sd3(5)==temp2temp3=0;else temp3=1;endsd3(1)=sd3(2);sd3(2)=sd3(3);sd3(3)=sd3(4);sd3(4)=sd3(5);sd3(5)=sd3(6);sd3(6)=temp3;endsubplot(3,1,3)stem(PN3)title('使用生成多项式(155)8=(1101101)2产生第三个m序列')六、实验结果七、m序列的相关性质PN1 =0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0 0 1 1 1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1 1 0 1 1 1 0 1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1 1PN2 =0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0 1 1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0 1 0 0 1 1 1 1PN3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1 1 1 0 1 0 1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1 11)均衡性在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1的数目比0的数目多一个,由PN1可知总共有32个1和31个0.2)游程分布M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相继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
M序列原理及代码
1、m序列1.1概述1。
1.1实验原理(1)m序列概念和用途①概念:m序列是由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P=2^n—1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②用途:码分多址系统主要采用两种长度的m序列:一种是周期为P=2^15—1的m序列,又称为短PN 序列;另一种是周期为P=2^42—1的m序列,又称为长PN序列。
(2)m序列的产生①4级m序列的码序列发生器假设初始状态为0001,在时钟作用下,产生的m序列的状态表。
4级m序列的周期P=24-1=15,相应的输出序列为:100010011010111。
②线性移位反馈移位寄存器反馈系数Ci③m序列特性均衡性:在一个周期中,m序列中“1”的个数比“0"的个数多1个。
游程特性:长度为k的游程数占游程总数的1/2^k移位相加特性 :一个m序列与其循环移位逐位比较,相同码的位数与不同码的位数相差1位。
自相关特性:表征一个信号与延迟后自身信号的相似性。
④m序列的构造——反馈线性反馈移存器1。
1.2实验意义m序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伪随机序列,在所有的伪随机序列中,m序列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伪随机序列。
它容易产生,规律性强,有很好的自相关性和较好的互相关特性.m序列的生成是接下来的实验的基础,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1.3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本原多项式系数为13、23、103、203的m序列。
1.1.4使用方法输入m后,输出相应的m序列.1。
2程序设计1.2。
1设计思想由m序列的产生过程,即通过带反馈的移位寄存器产生,容易想到EDA中的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即以DFF触发器作为底层文件,进行顶层文件设计,获得m序列。
此设计的优点是程序思路简单,结构清晰,只要做出一种反馈系数的m序列,容易得到其他反馈系数的m序列;但也存在缺点,那就是结构化的设计使得代码写的过长。
1.2。
2软件设计流程及描述(1)流程图(2)描述clk上升沿触发程序,用case语句选择m为13,23,103,203中的哪种情况.做出判断后首先用if语句判断初始状态为全零的特殊情况,即若初始状态为全零则设置为非零状态。
移动通信实验序列产生极其特性
1、 m 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m 序列的特性及产生。
二、实验模块1、 主控单元模块2、 14号 CDMA 扩频模块3、 示波器三、实验原理1、14号模块的框图14号模块框图2、14号模块框图说明(m 序列)该模块提供了四路速率为512K 的m 序列,测试点分别为PN1、PN2、PN3、PN4。
其中,PN2和PN4分别由PN 序列选择开关S2、S3控制;不同的开关码值,可以设置m 序列码元的不同偏移量。
开关S6是PN 序列长度设置开关,可选127位或128位,其中127位是PN 序列原始码长,128位是在原始码元的连6个0之后增加一个0得到。
Gold 序列测试点为G1和G2,其中G1由PN1和PN2合成,G2由PN3和PN4合成。
拨码开关S1和S4是分别设置W1和W2产生不同的Walsh 序列。
实验中还可以观察不同m 序列(或Gold 序列)和Walsh127位128位序列的合成波形。
注意,每次设置拨码开关后,必须按复位键S7。
3、实验原理框图m 序列相关性实验框图为方便序列特性观察,本实验中将Walsh 序列码型设置开关S1和S4固定设置为某一种。
4、实验框图说明 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为()R A D τ=-式中,A 为对应位码元相同的数目;D 为对应位码元不同的数目。
自相关系数为()A D A DP A Dρτ--==+ 对于m 序列,其码长为P=2n -1, 在这里P 也等于码序列中的码元数,即“0”和“1”个数的总和。
其中“0”的个数因为去掉移位寄存器的全“0”状态,所以A 值为121n A -=-“1”的个数(即不同位)D 为12n D -=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1 0()1 0,1,2,p τρτττ=⎧⎪=⎨-≠=⎪⎩…,p-1cT τ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四、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记录(注:实验过程中,凡是涉及到测试连线改变或者模块及仪器仪表的更换时,都需先停止运行仿真,待连线调整完后,再开启仿真进行后续调节测试。
(完整word版)实验九--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实验九 m 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m 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1、观察m 序列,识别其特征。
2、观察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三、基本原理m 序列是有n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1n -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码分多址系统主要采用两种长度的m 序列:一种是周期为1521-的m 序列,又称短PN 序列;另一种是周期为4221-的m 序列,又称为长PN 码序列。
m 序列主要有两个功能:①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即所谓的扩展频谱;②区分通过多址接入方式使用同一传输频带的不同用户的信号。
1、产生原理图9-1示出的是由n 级移位寄存器构成的码序列发生器。
寄存器的状态决定于时钟控制下输入的信息(“0”或“1”),例如第I 级移位寄存器状态决定于前一时钟脉冲后的第i -1级移位寄存器的状态。
图中C 0,C 1,…,C n 均为反馈线,其中C 0=C n =1,表示反馈连接。
因为m 序列是由循环序列发生器产生的,因此C 0和C n 肯定为1,即参与反馈。
而反馈系数C 1,C 2,…,C n-1若为1,参与反馈;若为0,则表示断开反馈线,即开路,无反馈连线。
图9-1 n 级循环序列发生器的模型一个线性反馈移动寄存器能否产生m 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0,1,2,,)i c i n =,下表中列出了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i c ,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 序列。
表9-1 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表根据表9-1中的八进制的反馈系数,可以确定m 序列发生器的结构。
以7级m 序列反馈系数8(211)i C =为例,首先将八进制的系数转化为二进制的系数即2(010001001)i C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各级反馈系数分别为:01C =、10C =、30C =、41C =、50C =、60C =、71C =,由此就很容易地构造出相应的m 序列发生器。
m序列的特点与应用
测量房间脉冲效应 测距回答概率控制中的应用
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m序列是一种伪随机序列,在通信、雷达、密码学等领域都有应 用。近几十年来,运用m序列测量房间声学系统脉冲响应的技术研究也 受到了人们的关注。m序列法测量技术有两大优点,其一是较强的抗噪 声性能,其二是运算速度快、效率高。 m序列法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工作 如下: 1.针对测量过程中非线性对测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线 性为Hammerstein模型时,运用m序列法测量线性脉冲响应的失真情况, 针对非线性为偶数次时,常规的m序列法测量技术不能获得线性脉冲响 应的信息的缺陷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运用0、1电平的m序列激励 Hammerstein系统的思想,并在m序列电平为1、-1时的FMT变换基础上, 加以改进得到偶数幂次非线性干扰时测量线性脉冲响应的快速算法。 当非线性较弱时,以Volterra核模型的简化结构为室内声学系统模型,根 据此模型,得到了单一非线性作用下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 显式表达;分别分析了m序列的长度 、幅度以及非线性的阶次等与m序列测量法抗非线性失真 性能的关系
该式称为递推方程。
图1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上面曾经指出,ci的取值决定了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和序列的结构。现在 将它用下列方程表示: 这一方程称为特征多项式。式中xi仅指明其系数ci的值(1或0),x本身的取 值并无实际意义,也不需要去计算x的值。例如,若特征方程为f(x)=1+x+x4 则它仅表示x0,x1和x4的系数c0=c1=c4=1,其余为零。经严格证明:若反馈移位 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为本原多项式,则移位寄存器能产生m序列。只要找到 本原多项式,就可构成m系列发生器。 m序列的基本性质如下: (1)周期性:m序列的周期p取决于它的移位寄存器的级数, p=2n-1 (2)平衡特性:m序列中0和1的个数接近相等;m序列中一个周期内“1”的 数目比“0”的数目多1个。 (3)游程特性:m序列中长度为1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 约占游程总数的1/22 ,长度为3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3 … (4)线性叠加性:m序列和其移位后的序列逐位模2相加,所得的序列还是m 序列,只是相移不同而已。 (5)二值自相关特性:码位数越长越接近于随机噪声的自相关特性。
m序列产生——精选推荐
m序列产⽣设计内容及要求基于MATLAB产⽣m序列要求:1.通过matlab编程产⽣m序列的产⽣原理及其产⽣⽅法。
2.对特定长度的m序列,分析其性质,及其⽤来构造其它序列的⽅法。
第⼆章m序列设计⽅案的选择2.1 ⽅案⼀MATLAB编程⾮常简单,⽆需进⾏变量声明,可以很⽅便的实现m序列。
2.2 ⽅案⼆图2.1 Simulink实现m序列Simulink是MATLAB最重要的组件之⼀,它提供了⼀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
在此环境中⽆需⼤量书写程序,⽽只需通过简单直观的⿏标操作,就可构造出复杂的系统。
Simulink具有适应性⼴,结构及流程清晰及仿真精细等优点,基于以上优点,Simulink已被⼴泛的运⽤到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仿真和设计。
通过⽐较⽅案⼀和⽅案⼆,发现⽅案⼀的有点具有通⽤性⽽⽅案⼆利⽤MATLAB的Simulink直接搭建模块,在移位寄存器较少的情况下利⽤此⽅法⽐较简单,可是当移位寄存器的个数增多时,要搭建那么多的模块就显的很繁琐了,缺乏通⽤性,因此本次实验选择⽅案⼀。
第三章m序列的产⽣及性质3.1 m序列的产⽣原理、结构及产⽣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m序列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位寄存器产⽣的。
由n级串联的移位寄存器和反馈逻辑线路可组成动态移位寄存器,如果反馈逻辑线路只由模2和构成,则称为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带线性反馈逻辑的移位寄存器设定初始状态后,在时钟触发下,每次移位后各级寄存器会发⽣变化,其中任何⼀级寄存器的输出,随着时钟节拍的推移都会产⽣⼀个序列,该序列称为移位寄存器序列。
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如图3.1所⽰:◇A图3.1 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图中C i表⽰反馈线的两种可能连接⽅式,C i=1表⽰连线接通,第n-i级输出加⼊反馈中;C i=0表⽰连线断开,第n-i级输出未参加反馈。
因此,⼀般形式的线性反馈逻辑表达式为------表达式3.1将等式左边的a n移⾄右边,并将a n=C0a n(C0=1)带⼊上式,则上式可以写成-------表达式3.2定义⼀个与上式相对应的多项式--------表达式3.3其中x的幂次表⽰元素的相应位置。
直接扩频Matlab仿真实验报告m序列
西 安 邮 电 大 学实验名称:基于Matlab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性能仿真一、 实验目的通过仿真,进一步掌握m 序列产生方法及其性能,重点掌握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原理及性能。
二、 实验环境Win10 Matlab2015b三、 实验内容● 产生n=7时203对应的m 序列,并给出其NRZ 波形的自相关函数;● 选用相位差16个码片的两条序列兼做地址和扩频码,构造码分系统,仿真其通信原理;●仿真AWGN 和单频干扰下系统的BER 性能。
四、 实验原理扩频通信的可行性是从香农公式引申而来2log (1+S/N)C W其中,C 为系统信道容量(bit/s );W 为系统信道带宽;N 为噪声功率S 为信号功率。
由上式可以看出,可以从两种途径提高信道容量C ,即加大带宽W 或提高信噪比S/N 。
也就是说当信道容量C 一定时,信道带宽W 和信噪比S/N 是可以互换的,增加带宽可以降低对信噪比的要求,可以使有用信号的功率接近甚至湮没在噪声功率之下。
扩频通信就是通过增加带宽来换取较低的信噪比,这就是扩频通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
当信噪比无法提高时,可以加大带宽,达到提高信道容量的目的。
直接序列扩频的原理是,在发射端把有用信号与伪随机序列相乘(或者模二加),使信号的频谱展宽到一个很宽的范围,然后用扩展后的序列去调制载波。
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相乘,有用信号与伪随机码相关,相乘后恢复为扩频前的信号。
输入的数据信息为d(t)(设基带带宽为B 1),由伪随机编码(如m 序列)调制成基带带宽为B 2的宽带信号,由于扩频信号带宽大于数据信号带宽,所以信号扩展的带宽由伪随机码控制,而与数据信号无关。
经扩频调制的信号再经射频调制后即可发送。
直扩系统的原理框图接收端收到发送来的信号,经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后,首先通过同步电路捕捉并跟踪发端伪码的准确相位,由此产生与发端伪码相位完全一致的伪随机码作为扩频解扩的本地扩频码,再与中频信号进行相关解扩,恢复出扩频前的窄带信号,而在解扩处理中,干扰和噪声与伪随机码不相关故被扩展,通过滤波使之受到抑制,这样就可在较高的解扩输出信噪比条件下进行信息解调解码,最终获得信息数据。
实验一 m序列相关特性
其正/负峰波形及峰值电压,而波形中的小毛刺、小起伏不要理睬,这是步进延时跳变瞬间 PNi 及 PNj 码型的短暂混乱所造成。 说明:在“自动延时”方式下,因 Ri,j(τ)是 PNi(t)×PNj(t-τ)经窄带低通滤波形成的,故 Ri,j(τ)的时序比SYR(τ)的稍有延时。 5. 按 K3 键使 K3 键 LED 灯亮,选择“互相关” 。选择了“5 阶 m 序列-互相关特性测 量”方式。重复步骤 4。 6. 按 K2 键使 K2 键 LED 灯亮,选择“m7” ;按 K3 键使 K3 键 LED 灯灭,选择“自相 关” 。选择了“7 阶 m 序列-自相关特性测量”方式。重复步骤 4。 7. 按 K3 键使 K3 键 LED 灯亮,选择“互相关” 。选择了“7 阶 m 序列-互相关特性测 量”方式。重复步骤 4。
Ri ( )
T
0
p , 0 ci (t ) ci (t )dt p , Tp | | T Tp
(3-1-3)
具有这种与白噪声相似的自相关特性的序列称为 PN 序列(PseudoNoise sequence 伪噪声序 列) ,例如 m 序列及其派生出来的 M 序列及 Gold 序列;而不具有这种自相关特性的序列, 就不能称为 PN 序列,例如 Walsh 序列。 实验一~实验四观测 m 序列、M 序列、Gold 序列、截短的 Gold 序列及 Walsh 序的自 关特性及互相关特性。由“监控及 Pe/Rij 测量”模块中的单片机 CPU1 产生各种正交序列, 再与其外围电路一起按式(3-1-1)及式(3-1-2)实行相关运算,如图 3-1-1 所示。图中用 到第 1 章所述模二加与乘法器等效的关系。用示波器观测各点波形即可了解它们的相关特 性。
通信原理实验:m序列的仿真设计
通信原理实验:m 序列的仿真设计一.实验目的了解m 序列的概念、产生原理、方法、性质和运用,了解m 序列的框图、仿真波形,学会对m 序列的仿真设计. 二.实验原理✓ m 序列的概念——由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序列。
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是多级移位寄存器或其他延迟元件通过线性反馈产生的最长的码序列。
✓ m 序列的产生一般来说,在一个n 级的二进制移位寄存器发生器中,所能产生的最大长度的码序周期为12-n。
以m=4为例,若其初始状态为),0,0,0,1(),,,(0123=a a a a ,则在移位一次时,由3a 和0a 模2相加产生新的输入,1014=⊕=a 新的状态变为),0,0,1,1(),,,(0123=a a a a 这样移位15次后又回到初始状态,但若初始状态为(0,0,0,0),则移位后得到地全是0状态,这说意味着在这种反馈中要避免出现全0的状态.在4级移存器共有1624=种不同状态,除全0状态以外还有15种可用.即由任何4级反馈移存器产生的序列的周期最长为15,满足12-n(当n 为4时).图1:m 序列的产生举例:4级m 序列产生器及其状态图2中,ai (i = 0 – n ) - 移存器状态。
ai = 0或1。
ci -反馈状态。
ci = 0表示反馈线断开, ci = 1表示反馈线连通。
如图2中示出的一个一般的纯属反馈移存器的组成,反馈线的连接状态用1c ,=i i c 表示表示此线接通(参加反馈),0=i c 表示断开,反馈线的接线状态不同,就可能以改变此移存器序列的周期.✓ m 序列的性质➢ 均衡性: 在m 序列一个周期N=2n -1内“1”和“0”的码元数大致相等,“0”出现2n-1-1次,“1”出现2n-1次 (即“1”比“0”只多一个) 。
➢ 游程分布:游程是指序列中取值相同的一段元素。
并把这段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
例如,在上面的一个周期中,共有8个游程,其中长度为4的游程有1个,即“1111”;长度为3的游程有1个,即“000”;长度为2的游程有两个,即“11”和“00”;长度为1的游程有4个,即两个“1”和两个“0”。
南昌大学M序列信号发生器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M序列信号发生器实验报告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M序列信号发生器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基于MULTISIM的序列信号发生器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元件实验原理MLTISIM知识简介 MLTISIM中仿真仪器实验设计仿真分析仿真电路示波器显示输出波形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感想一、实验目的:1、掌握M序列信号产生的基本方法2、利用MULTISIM产生M序列信号,设计电路做成M序列信号发生器3、掌握M序列 0 状态消除的基本手段二、实验要求:在MULTISIM中采用移存器自启动电路设计仿真M=31序列信号发生器电路,采用虚拟逻辑分析仪观察波形输出。
要求自制时钟脉冲信号,并能清楚地观察到M序列稳定的波形。
采用EDA进行图形仿真,硬件电路来实现。
三、实验元件函数发生器,双端输入示波器,74LS30,74LS164,74LS005V直流电源四、实验原理1、MULTISIM 软件的简介在众多的 EDA 设计和仿真软件中,MULTISIM 软件以其强大的仿真设计应用功能,在各高校电信类专业电子电路的仿真和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软件及其相关库包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仿真设计能力,MULTISIM更新设计理念有较大的好处。
MULTISIM(电子工作平台)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户界面好,各类器件和集成芯片丰富,尤其是其直观的虚拟仪表是 MULTISIM 软件的一大特色。
它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MULTISIM 软件所包含的虚拟仪表有:示波器,万用表,函数发生器,波特图图示仪,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
这些仪器的使用使仿真分析的操作更符合平时实验的习惯。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使得电子线路的设计人员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设计、性能分析、时序测试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m序列的性质和特点;2.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3.了解m序列的DSP或CPLD实现方法;二、实验内容1.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2.测试m序列的波形;三、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的简称,是伪随机序列的一种;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m序列在一定的周期内具有自相关特性;它的自相关特性和白噪声的自相关特性相似;虽然它是预先可知的,但性质上和随机序列具有相同的性质;比如:序列中“0”码与“1”码等抵及具有单峰自相关函数特性等;五、实验步骤1.观测现有的m序列;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的界面如下所示: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 m序列产生”,则产生一个周期为15的m序列;2.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的时钟,在测试点TP202测试输出的m序列;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在TP202观测产生的m序列波形;图1-1 数据波形图实验二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Walsh序列的性质和特点;2.熟悉Walsh序列的产生方法;3.了解Walsh序列的DSP实现方法;二.实验内容1.熟悉Walsh序列的产生方法;2.测试Walsh序列的波形;三.实验原理Walsh序列的基本概念Walsh序列是正交的扩频序列,是根据Walsh函数集而产生;Walsh函数的取值为+1或者-1;图1-3-1展示了一个典型的8阶Walsh函数的波形W1;n阶Walsh函数表明在Walsh 函数的周期T内,由n段Walsh函数组成;n阶的Walsh函数集有n个不同的Walsh函数,根据过零的次数,记为W0、W1、W2等等;t图2-1 Walsh函数Walsh函数集的特点是正交和归一化,正交是同阶不同的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的区间积分,其结果为0;归一化是两个相同的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的区间上积分,其平均值为1;五、实验步骤1.观测现有的Walsh序列波形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的界面如下所示:一. 伪随机序列1 m序列产生2 GOLD序列产生3 WALSH序列产生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3 WALSH序列产生”,产生四个阶数为16的Walsh序列;2.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的时钟,分别在测试点TP202、TP203、TP204、TP205测试16位的WALSH序列;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2在TP202、TP203、TP204、TP205观测产生的Walsh序列波形;图2-2 TP202波形图2-3 TP203波形图2-4 TP204波形图2-5 TP205波形实验三 线性分组码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线性分组码的原理及表示方法;2.掌握线性分组码的编解码方法; 3.验证线性分组码的纠错能力; 二、实验内容1.记录实验中各个测量点数据;2.根据线性分组码的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 3.检测误码位数及误码位置并得到原数据; 三、实验原理1线性分组码根据编码的方式不同可得到不同形式的分组码,实验中采用了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式,对其它编码方式感兴趣的可自行查阅资料;线性分组码是分组码的一个子集;在线性分组码中,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满足线性约束关系,亦即这种约束关系可由一组线性方程来描述;对于线性系统码,其监督矩阵具有如下形式:式中,P 是一个rk 阶矩阵,Ir 是r 阶的单位矩阵;这样的监督矩阵也称作典型矩阵; 三、实验步骤与任务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2”,选择“二 信源信道编码”;3. 再按数字键“4”,选择“线性分组码”;4. 打开双通道示波器,用通道一测量TP201测试点波形,此波形为帧同步脉冲信号,调至稳定状态;5.用通道二测量TP202波形数据;[]r H PI =图3-1 TP201和TP202的波形6. 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5波形数据;图3-2 TP201和TP205的波形7. 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4波形数据;图3-3 TP201和TP204的波形实验四 GSM交织技术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交织技术的原理;2.掌握交织的基本方法;3.验证采用交织技术后抗突发误码的能力;二、实验内容1. 记录实验中各个测量点数据;2.根据交织技术的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3.检测误码位数及误码位置并得到原数据;三、实验原理交织可分为卷积交织和分组交织两类;分组交织是将待处理的mn个信息数据,以行的方式依次存储到一个m行n列的交织矩阵中,然后以列的方式读取数据,得到n帧码字、每帧有m个信息比特的输出序列;这样的输出序列已将原来连续的信息比特分散开了,原来的连续的比特在输出序列中均被m-1个比特所间隔;通常将交织矩阵的行数m成为交织深度;m越大,则交织后信息比特被分散的程度越高;采用交织技术,并不需要像信道编码那样要附加额外的监督码元,却可以降低系统对抗干扰能力的设计要求,因此在一些传输信道复杂的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实验步骤与内容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2”,选择“二信源信道编码”;3. 再按数字键“5”,选择“GSM交织技术”;4. 打开双通道示波器,用通道一测量TP201测试点波形,此波形为帧同步脉冲信号,调至稳定状态;5.用通道二测量TP202波形数据;图4-1 TP201和TP202的波形6. 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3波形数据;图4-2 TP201和TP203的波形7. 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4波形数据;图4-3 TP201和TP204的波形8. 用通道二测量TP205波形数据;图4-4 TP201和TP205的波形实验五直接序列扩频DS编解码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直扩扩频和解扩的原理和系统组成;2. 熟悉通过DSP完成直扩扩频解扩和数据传输的过程;二、实验内容1.熟悉直扩扩频和解扩的过程;2.测试直扩扩频和解扩的工作波形,认真理解其工作原理;三、实验原理直接序列扩频是将要发送的信息用伪随机序列PN扩展到一个很宽的频带上去,在接收端用与发送端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对接收到的扩频信号进行处理,恢复出原来的信息;干扰信号由于和伪随机序列不相关,在接收端被扩展,使落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达到抗干扰的目的;四、实验步骤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三、扩频通信基础”,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 直扩编解码”;3.通过测试点TP201观测和伪随机序列频率相同的时钟信号;4.通过测试点TP202观测原始数据的波形;图5-1 TP201和TP202的波形5.通过测试点TP203观测发送方的伪随机码的波形;图5-2 TP201和TP203的波形6.通过测试点TP204观测扩频后的数据波形;图5-3 TP201和TP204的波形7.通过测试点TP205观测解扩后的数据波形;图5-4 TP201和TP205的波形8.通过测试点TP206观测解扩方的伪随机码波形;图5-5 TP201和TP206的波形9.比较TP202和TP205的数据波形;图5-6 TP202和TP205的波形10. 比较TP203和TP206的数据波形;图5-7 TP203和TP206的波形11. 比较TP203和TP204的数据波形;图5-8 TP203和TP204的波形实验六跳频FH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跳频和解跳的基本原理;2.了解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二、实验内容1.熟悉跳频和解跳的过程,并通过信道进行传输;2.测试跳频和解跳的工作波形,认真理解其工作原理;三、实验原理跳频FH系统的基本原理跳频系统的载频受一伪随机码的控制,不断地、随机地跳变,可以看成载频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多频频移键控MFSK;与直扩相比,跳频系统中的伪随机序列并不直接传输,而是用来选择信道;跳频电台已经成为未来战术通信设备的趋势;跳频系统具有以下的特点:1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采用了躲避干扰的方法抗干扰;2用于组网,实现码分多址,频谱利用率高;3 快跳频系统用的伪随机码速率比直扩系统低的多,同步要求比直扩低,因而时间短、入网快;四、实验步骤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三、扩频通信基础”,再按下数字键选择“2. 跳频”;3.通过测试点TP202和TP204观测数据的波形;图6-1 TP202和TP204的波形4.通过测试点TP202和TP308测试跳频并完成D/A转换后的波形;图6-2 TP202和TP308的波形5.通过测试点TP204和TP308观测解跳后的数据波形;图6-3 TP204和TP308的波形实验七 BPSK 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BSP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BPSK 调制和解调的过程;二、 实验内容1.熟悉BPSK 调制和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BPSK 调制解调各点的波形;三、 实验原理利用调制信号对正弦波的载波相位进行控制的方式成为移相键控PSK;PSK 包括BPSK 、BDPSK 、QPSK 、QDPSK 、O-QPSK;本实验我们主要完成BPSK 方式;BPSK 的已调信号可以表示为:0cos ()cos A t e t A t ωω⎧=⎨-⎩发1发0 即发送二进制符号0时,0()e t 取π相位;显然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表示了相应的数字信息;BPSK 的信号产生可以采用相乘器来实现;本实验中,DSP 用软件方式完成BPSK 的调制和解调;由DSP 产生一个正弦波,和要发送的数据相乘,实现BPSK 调制,通过DSP 的MCBSP2串口发送,再通过D/A 转换和上变频进行传输;接收方通过下变频和A/D 变化,将数据交给DSP 的MCBSP2口,DSP 做相干解调,恢复出原始数据信息;四、 实验步骤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 数字调制解调”, 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 BPSK 调制”;2. 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方基带数据,在测试点TP308测试BPSK 调制后的波形;图7-1 TP202和TP308的波形3. 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方基带数据,在测试点TP204测试解调后的数据波形;图7-2 TP202和TP204的波形4.比较TP204和TP308的数据波形;图7-3 TP204和TP308的波形实验八 QPSK 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QPS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QPSK 的过程;二、实验内容1.熟悉QPSK 调制和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QPSK 各点的波形;三、实验原理BPSK 是用两种相位0, π来表示两种信息,而四相移相键控QPSK 是利用载波的四个不同相位来表征数字信息,每一个载波相位代表两个比特的信息;因此对于输入的二进制数字序列应该先进行分组;将每两个比特编为一组,采用相应的相位来表示;当初始相位取0时,四种不同的相位为:0,π/2,π,3π/2 分别表示数字信息:11、01、00、10;当初始相位为4/π时,四种不同的相位为:4/π、4/3π、4/5π、4/7π分别表示11、01、00、10;四、实验步骤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 数字调制解调”, 再按下数字键“2”选择“2. QPSK 调制”;2. 在测试点TP201测试基带数据时钟信号,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的基带数据;图8-1 TP201和TP202的波形3.在测试点TP308测试I 路和Q 路调制复合后的波形;图8-2 TP201和TP308的波形4.在测试点TP203测试接收的解调后数据波形;图8-3 TP201和TP203的波形实验九 OQPSK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OQPSK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OQPSK的过程;二、实验内容1.熟悉OQSPK调制和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OQPSK各点的波形;三、实验原理偏移四相相移键控OQPSK是另外一种四相相移键控;将QPSK调制框图中的正交支路信号偏移TS/2,其他不变,即可得到OQPSK信号;将正交支路信号偏移TS/2的结果是消除了已调信号中突然相移π的现象;每个TS/2信号只可能发生±π/2的变化;四、实验步骤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初始化结束后显示“初始化完成,请使用”,此时可以进行下面操作;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数字调制解调”,再按数字键“3”选择“3. OQPSK调制”;3. 在测试点TP201和TP308测试数据波形;图9-1 TP201和TP308的波形4. 在测试点TP202和TP308测试数据波形;图9-2 TP202和TP308的波形5. 在测试点TP201和TP203测试接收的I路解调数据波形;图9-3 TP201和TP203的波形6. 在测试点TP202和TP204测试接收的Q路解调数据波形;图9-4 TP202和TP204的波形实验十 MSK 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MS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MSK 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熟悉MSK 调制和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MSK 各点的波形;三、实验原理MSK 最小频移键控是移频键控FSK 的一种改进形式;在FSK 方式中,每一码元的频率不变或者跳变一个固定值,而两个相邻的频率跳变码元信号,其相位通常是不连续的;所谓MSK 方式,就是FSK 信号的相位始终保持连续变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可以看成是调制指数为的一种连续相位的FSK 信号;其主要特点是包络恒定,带外辐射小,实现较简单;其数学表达式为:()cos()2c kn nbS t t a t T πωφ=++∑式中,Tb 为码元的宽度,an 为+1,-1;n φ是第n 个码元的初始相位,并且⎩⎨⎧≠±==---111n n n n n n n a a n a a πφφφ当输入+1时,发送的角频率为:2c b T πω+;当输入-1时,发送的角频率为:2c b T πω-;在一个码元内相位增加π/2或者减小π/2,所以相位的变换是连续的;四、 实验步骤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初始化结束后显示“初始化完成,请使用”,此时可以进行下面操作;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 数字调制解调”,再按数字键“4”选择“4. MSK 调制”;3. 在测试点TP308测试I 路和Q 路调制复合后的波形;图10-1 TP308的波形4. 在测试点TP201测试发送的I路数据,在TP203测试接收的I路解调数据波形;图10-2 TP201和TP203的波形5. 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的Q路数据,在TP204测试接收的Q路解调数据波形;图10-3 TP202和TP204的波形6. 在测试点TP206测试输入的基带数据波形;图10-4 TP206的波形实验十一 GMSK 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GMS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GMSK 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熟悉GMSK 调制和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GMSK 各点的波形;三、实验原理尽管MSK 信号已具有较好的频谱和误码率性能,但仍不能满足无线通信中临道辐射低于主瓣达到60db 以上的要求;因此,需要在MSK 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其带外衰减速度;于是提出了改进的MSK 调制方式,即GMSK 调制;GMSK 调制是在MSK 调制前,将基带信号线通过一个高斯型低通滤波器;图11-1 GMSK 调制器结构原理图该高斯低通滤波器也被称为与调制滤波器,假设其3dB 带宽为Bb,则其冲击响应为:三、实验步骤及内容1.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初始化结束后显示“初始化完成,请使用”,此时可以进行下面操作;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 数字调制解调”,再按数字键“5”选择“5. GMSK 调制”;3. 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入的基带数据,在测试点TP206测试输入的基带数据波形;222()exp()b h t a t π=-图11-1 TP201和TP206的波形4. 在测试点TP201测试发送的I路数据,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的Q路数据;图11-2 TP201和TP202的波形5. 在测试点TP308测试I路和Q路调制复合后的波形;图11-3 TP308的波形6. 在点TP203测试接收的I路解调数据波形,在TP204测试接收的Q路解调数据波形;图11-4 TP203和TP204的波形实验十二 TDSCDMA短信收发和电话接通测试实验实验十三 CDMA短信收发和电话接通测试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m 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m 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实验内容1、观察m 序列,识别其特征。
2、观察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2)、基本原理m 序列是有n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1n -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1、产生原理图9-1示出的是由n 级移位寄存器构成的码序列发生器。
寄存器的状态决定于时钟控制下输入的信息(“0”或“1”),例如第I 级移位寄存器状态决定于前一时钟脉冲后的第i -1级移位寄存器的状态。
图中C 0,C 1,…,C n 均为反馈线,其中C 0=C n =1,表示反馈连接。
因为m 序列是由循环序列发生器产生的,因此C 0和C n 肯定为1,即参与反馈。
而反馈系数C 1,C 2,…,C n -1若为1,参与反馈;若为0,则表示断开反馈线,即开路,无反馈连线。
一个线性反馈移动寄存器能否产生m 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0,1,2,,)i c i n = ,下表中列出了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i c ,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 序列。
表9-1 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表根据表9-1中的八进制的反馈系数,可以确定m 序列发生器的结构。
以7级m 序列反馈系数8(211)i C =为例,首先将八进制的系数转化为二进制的系数即2(010001001)i C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各级反馈系数分别为:01C =、10C =、30C =、41C =、50C =、60C =、71C =,由此就很容易地构造出相应的m 序列发生器。
根据反馈系数,其他级数的m 序列的构造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表9-1中列出的是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将表中的反馈系数进行比特反转,即进行镜像,即可得到相应的m 序列。
例如,取482(23)(10011)C ==,进行比特反转之后为28(10011)(31)=,所以4级的m 序列共有2个。
其他级数m 序列的反馈系数也具有相同的特性。
理论分析指出,n 级移位寄存器可以产生的m 序列个数由下式决定: (21)/n s N n φ=- 其中,()x φ为欧拉函数,其值小于等于x ,并与x 互质的正整数的个数(包括1在内)。
例如对于4级移位寄存器,则小于42115-=并与15互质的数为1、2、4、7、8、11、13、14,共8个,所以(15)8,8/42s N φ===,所以4级移位寄存器最多能产生的m 序列数为2。
总之,移位寄存器的反馈系数决定是否产生m 序列,起始状态决定序列的起始点,不同的反馈系数产生不同的码序列。
2、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为()R A D τ=- (9-1)式中,A 为对应位码元相同的数目;D 为对应位码元不同的数目。
自相关系数为()A D A DP A Dρτ--==+ (9-2) 对于m 序列,其码长为P=2n -1,在这里P 也等于码序列中的码元数,即“0”和“1”个数的总和。
其中“0”的个数因为去掉移位寄存器的全“0”状态,所以A 值为121n A -=-(9-3) “1”的个数(即不同位)D 为 12n D -=(9-4)根据移位相加特性,m 序列{a n }与移位{a n -τ}进行模2加后,仍然是一个m 序列,所以“0”和“1”的码元个数仍差1,由式(9-2)~(9-4)可得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11(21)21() 0n n p pρττ----==-≠时 (9-5)当τ=0时,因为{a n }与{a n -0}的码序列完全相同,经模2加后,全部为“0”,即D=0,而A=P 。
由式(9-2)可知 0(0) 1 0p pρτ-==时=(9-6)因此,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1 0()10,1,2,p τρτττ=⎧⎪=⎨-≠=⎪⎩…,p-1 (9-7) 下面通过实例来分析自相关特性图9-3所示为4级m 序列的码序列发生器。
假设初始状态为0001,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逐次移位。
D 3⊕D 4作为D 1输入,则n =4码序列产生过程如表9-2所示。
模2加信号输出时钟表9-2 4级m 序列产生状态表13比特后的码序列为2m :111100010011010,相应的波形如图9-4所示,同时为了进行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分别列出了1m 序列是自身相乘的波形和12m m ⨯的波形。
比较1m 和2m 两个序列,相同码元的数目A=7,不同码元的数目D=8,则自相关系数781(3)7815x A D A D ρ--===-++,同理可得(0)1x ρ=。
可以验证:当0τ≠时,1()15x ρτ=- 。
(a )移位之前的m 序列m1c 2(c )m 1×m 2A+10-1A 0-1A 0-1A0-1图9-4 4级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3、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两个码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是两个不同码序列一致程度(相似性)的度量,它也是位移量的函数。
当使用码序列来区分地址时,必须选择码序列互相关函数值很小的码,以避免用户之间互相干扰。
研究表明,两个长度周期相同,由不同反馈系数产生的m 序列,其互相关函数(或互相关系数)与自相关函数相比,没有尖锐的二值特性,是多值的。
作为地址码而言,希望选择的互相关函数越小越好,这样便于区分不同用户,或者说,抗干扰能力强。
在二进制情况下,假设码序列周期为P 的两个m 序列,其互相关函数R xy (τ)为 ()xy R A D τ=-(9-9)式中,A 为两序列对应位相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0”的个数;D 为两序列对应位不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1”的个数。
为了理解上述指出的互相关函数问题,在此以5n =时由不同的反馈系数产生的两个m 序列为例计算它们的互相关系数,以进一步讲述m 序列的互相关特性。
将反馈系数为8(45)和8(75)时产生的两个5级m 序列分别记做:1m :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和2m :111110111000101011010000110100,序列1m 和2m 的互相关函数如表9-3所示。
表9-3序列1m 和2m 的互相关函数表根据表9-3中的互相关函数值可以画出序列1m 和2m 的互相关函数曲线,如图9-5所示。
可以看出,不同于m 序列自相关函数的二值特性,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是一个多值函数。
在码多址系统中,m 序列用作地址码时,互相关函数值越小越好。
研究表明,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具有多值特性,其中一些互相关函数特性较好,而另一些则较差。
在实际应用中,应取互相关特性较好的m 序列作为地址码,由此便引出m 序列优选对的概念。
4、m 序列的性质:前面详细讨论了m 序列的产生原理,自相关以及互相关特性这部分将对m 序列的性质做一个总结,有关特性以反馈系数为8(45)的5级m 序列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为例进行验证。
m 序列具有以下性质:1) 均衡性:由m 序列的一个周期中,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
1的数目比0的数目多一个。
该性质可由m 序列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看出:总共有16个1和15个0。
2) 游程分布:m 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相继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
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
n 级的m 序列中,总共有12n -个游程,其中长度为1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4,长度为k 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2k -。
且长度为k 的游程中,连0与连1的游程数各占一半。
如序列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中,游程总数为51216-=,此序列各种长度的游程分布如下:长度为1的游程数目为8,其中4个1游程和4个0游程;长度为2的游程数目为4,2个11游程,2个00游程; 长度为3的游程数目为2,1个111游程,1个000游程; 长度为4的连0游程数目为1;长度为5的连1游程数目为1。
3) 移位相加特性:一个m 序列1m 与其经任意延迟移位产生的另一序列2m 模2相加,得到的仍是1m 的某次延迟移位序列3m ,即12m m m ⊕=,验证如下:1m =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右移3位得到序列2m =010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则得3m =11010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可以看出,1m 右移五位即可得到3m 。
4) 相关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移位相加特性来验证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因为移位相加后得到的还是m 序列,因此0的个数比1的个数少1个,所以,当0τ≠时,自相关系数1()pρτ=-。
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如式(9-6)所示,图9-2也清楚的表示了m 序列的二值自相关特性。
3)、实验原理1、实验模块简介本实验需用到CDMA 发送模块、CDMA 接收模块及IQ 调制解调模块。
(1)CDMA 发送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 ,可输出两路不同扩频码信号。
(2)CDMA 接收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完成10.7MHz 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扩频信号的解扩。
(3)IQ 调制解调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三、主要仪器设备移动通信模拟实验箱、同轴视频线、台阶插座线。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 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 发送模块(以下简称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以下简称接收模块)及IQ 调制解调模块(以下简称IQ 模块)。
2、 关闭实验箱电源,按如下方式连线:a 、用鳄鱼夹连接发送模块上的“DATA1 IN ”和“GND ”测试钩。
b ﹑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接:c ﹑用同轴视频线完成如下连接:* 检查连线是否正确,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 用示波器观测接收模块“输出2”点信号,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峰峰值为1.6V左右。
4、观察m序列波形及其特征a、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所有位全置为“0”(拨向下)。
b、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拨码开关所有位全置为“0”,按RESET键完成设置。
c、将接收模块上“捕获”电位器逆时针转到底,此时捕获指示灯“LED1”应灭。
d、用示波器观测发送模块“DS1”点信号波形。
5、用示波器观测接收模块“TX2”点信号波形,观察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五、实验结果(测试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