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中学生乡土实践调查报告(2篇)

中学生乡土实践调查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乡土实践是中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农村、社区,了解国情、民情,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感受农村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支中学生乡土实践调查队,于2023年暑假期间对周边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许多中学生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有限,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也较为浅显。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我们决定开展此次乡土实践调查。

2. 调查目的(1)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情况。

(2)调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

(3)了解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情况。

(4)调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调查方法(1)文献查阅:查阅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了解农村发展政策、现状等。

(2)实地考察:走访农村,与当地居民、村干部、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3)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2. 调查过程(1)前期准备: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分组分工,购买调查工具等。

(2)实地调查:分组走访农村,与当地居民、村干部、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3)数据收集:整理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结果等,进行数据分析。

(4)撰写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逐渐提高。

(2)农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据调查,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XXX元。

通渭美景的作文

通渭美景的作文

通渭美景的作文篇一:作文八篇一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奋进(565)在人生的道路上,生长着无数的忘忧草,在我们生长的过程中,还会采摘到无尽的开心果。

那么,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又会品尝到什么了?这学期刚开学不久,学校便组织同学们勤工俭学,目的就是要让现在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体验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不再浪费粮食。

那天一大早,同学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上,虽然道路很长,但同学们还是精神焕发。

来到了农田里,同学们便不禁赞叹起来,那一朵朵白似雪,状似云的“棉花糖”是多么美丽啊,不过摘到了,滋味更甜!这些“棉花糖”们饱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也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

站在田埂上的农民憨厚地朝我们笑笑,示意同学们可以摘了,我二话不说便下了地。

“哎呦——”,还不到五分钟的功夫,一句句的呻吟和埋怨开始从同学们早已晒干的口中钻了出来。

虽然这些棉花长得可爱无比,但是摘起来却很困难,当同学们湿嫩嫩的小手触碰到硬硬的还带着刺儿的棉花杆时,就会产生疼痛,也难怪同学们叫苦连天了。

当我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妈妈说的那几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

不管结果好与坏,只要你坚持了下去,就是最棒的!”又想到了农民伯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都这样累。

于是,我坚持了下去,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甜甜的。

是啊,不管结果好与坏,只要你坚持了下去,就是最棒的!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甜!2雪风景460冬天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然而,冬天的雪更美。

不知什么时候,那鹅毛般的大雪就从灰蒙蒙的天空飞飞扬扬的飘落了下来,似花,似玉,似柳絮,好美!又犹如一个个洁白无瑕的白蝶儿在冰清玉洁的冬天旋转飞舞,还仿佛一个个纯真无邪的雪精灵在挥洒着冬天的气息。

雪花儿,这是多么纯洁的小东西呀!不被尘土所污染,如一褛青烟,一丝清脉,像美神维纳斯那样美丽,像四季女神那般冰清玉洁。

在这个滴水成冰的冬天里,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的景象。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5篇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5篇

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5篇调查报告通常会在调查完成后及时撰写,以保持信息的新鲜和准确,调查报告可以包括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描述,以增强可信度,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我进行了一次民俗调查,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首先,我选择了我所在的村庄作为调查的对象。

村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调查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赛龙舟比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其次,我对村庄的传统习俗进行了调查。

比如婚礼习俗,我发现在我们村庄,举办婚礼时会有很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比如闹新娘、过大礼、拜堂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气氛,也凝聚了村民的感情。

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些与农耕生活相关的民俗习惯,比如种植庄稼时的祭地神、祭祖先等活动,这些习俗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崇。

最后,我对一些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村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传说故事,比如关于山神、河神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富有想象力,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

此外,我还发现了一些民间艺术,比如民间歌谣、民间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在村庄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次民俗调查,我对村庄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村庄的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希望通过我的调查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地点:永寿县调查对象:亲朋、邻里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

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

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

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

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

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

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19戏剧研讨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李瑞臣,张春燕(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128);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004);陇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010812)。

作者简介:李瑞臣(1994-),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张春燕(1980-),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皮影艺术是古老的国粹级民间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甘肃通渭皮影戏是陇中皮影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皮影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随着社会和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皮影戏的观众锐减,生存危机加剧,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本调查报告是几位通渭学子为了拯救家乡传统艺术而自发组织的社会调研,主要围绕通渭县当地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皮影戏现在的演出模式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情况、人们对皮影戏的了解程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皮影戏在通渭的民间戏曲中扮演的角色和现今发展的窘境,分析了通渭皮影戏流传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道路,旨在结合通渭县重点旅游乡镇的建设来打造通渭的文化旅游品牌。

希望为通渭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019-02一、调研背景(一)时代背景《十三五规划》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影子腔”被列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8月23日副省长郝远来通渭调研并指出:要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建立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xx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xxxx周边乡镇调查对象:xx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一个甘肃家乡风俗的作文

一个甘肃家乡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家乡有很多独特的民俗风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字画和小曲艺。

据父母说,通渭县在1992年被国家定为“中国书画之乡”。

每个家庭的房子都悬挂着字画,有“通渭人家里没有字画”的说法。

每年八月十六日都会举办书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场地是著名的“悦心书画村”。

书画村有四层楼,第一层是展览大厅,二三层则是画家和书法家工作的地方。

我曾多次参观过此地,看到的各种字画令我惊叹不已,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们当场为我们题字或作画,场面十分壮观。

只是,这些杰出作品的价格实在不菲,有的一幅字画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购画爱好者前来观赏、驻足。

通渭有着著名的地方传统曲艺形式——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种类繁多,一听再听从不腻烦,其中以《火焰驹》《十里亭》《佰牙付琴》《华享相会》《张连卖布》等最为出名,我个人尤其喜爱《火焰驹》的曲调。

如果您也喜欢,不妨购买通渭小曲的录音光盘,相信您必定动听到耳。

我的爷爷奶奶每逢懒日,永远不忘流连于通渭小曲的旋律之中,可见二人对此情有独钟。

我长大后,一定送他们一套高品质的通渭小曲光盘和配套电视,让他们随心小憩。

时移世变,如今的家乡每条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表演通渭小曲的艺人,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广场,每天汇集众多赏客。

哦,家乡还有许许多多口水美食,如乔圈、油饼、浆水面、烤地瓜、长面等,风味绝佳,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你来到了通渭,别忘了欣赏通渭书画,聆听通渭小曲,品尝通渭美味,这里热情好客的乡亲定将你款待。

美丽的定西市通渭县

美丽的定西市通渭县

尚永丰:
尚永丰:男,汉族,甘肃人通渭县李店乡 崔河村人,1964年6月出生,1999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5月至 2001年5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 作,2002年6月至2001年10月被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聘为讲师(Instructor),2001年10月 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聘为助教 授 (Assistant Professor),2002年4月起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医学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基因转录的调控 与分子肿瘤学。
通渭县第二中学简介(二)

学校位于县城北街310国道旁,占地面积20 8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其 中教学用房1800平方米,教师办公用房15 89平方米,其它用房1051平方米。校内设 有校长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党政办公室、教 务处、政教处、教研室、总务处、工会、团委、 妇联等机构,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从而使得学 校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通渭县第一中学
通渭县第一中学

学校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4个职能部 门,有工会、团委、妇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设3个年 级组、11个教研组。办有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和家长学 校等三所校中之校。学校现设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占 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 面积8.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学校物 理、化学、生物标准实验室齐全。有语言室、阅览室、资 料室、档案室、文印室和网络教室、多功能厅等教学设施; 办有校史、德育、体育等展室;学校自动化图书馆藏书4 万多册,电子藏书10万余册,有田径场和医务室等体育卫 生设施。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

通渭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极盛区之一,也是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聪慧的通渭人民在与贫穷落后的不懈抗争中,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

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彰显了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

通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下我就家乡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俗文化作一介绍:一、通渭县的饮食文化:农民多以小麦面为主食,馇面、炒面在日常食品中,渐居次要地位。

洋芋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

浆水为农家喜用,味酸清洌,具清暑解渴、水食助餐作用。

1、其中以小麦为主的食物有:长面(臊子面即浇上臊子汤;调以浆水的名浆水面;调入清油及煎炒好的豆酱肉菜的名炸桨面。

);面片子(加鸡蛋花、葱花、肉臊子、调和等食用的名甜面片子;调入炝浆水的名酸面片子;面拌和后,以手拉条揪片,随揪随下入滚水锅内煮熟的`名“揪面片子”。

);饺子;棋花子;拌汤;蒸馍(分为刀把子;馒头;花卷儿;起面馍馍;包子。

)。

死面类有棋颗儿;油饼;韭菜饼(又以馅之不同,有肉馅儿、菜瓜儿、地软儿、麻腐儿)。

2、以扁豆面为主的食物有:疙瘩子;懒疙瘩;搅团;拌汤(制法与麦面同,唯料用扁豆面与莜麦面。

);凉粉;小米饭;小米汤;玉米虎;碗子(糜面或谷面和成糊状民酵后,盛入碗盘等容器中,入笼蒸熟即成。

);糜谷面干炕儿;糁饭、搅团之类。

3、以甜、苦荞面为主的食物:甜荞面疙瘩;苦荞面疙瘩;摊饼(亦称摊馍馍);荞面馍馍;血面。

4、汉民肉食以猪、羊、鸡等为主。

猪多在春节前宰杀,除留春节期间食用部分外,便腌晒腊肉若干块,供一年中诸节日煮食。

羊肉于每年夏历七八月至腊月间食之,“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习惯吃法。

鸡肉多在节日或宴请宾客,招待至亲好友时食之5、风味小吃:火锅;荞圈圈;酿皮子(将白面团用凉水搓成汁,倾入蒸盘,放滚水锅内煮熟,佐以油泼辣子、醋、蒜泥等食用)麻食子;腌白菜;粉汤等。

乡土风情的调查报告

乡土风情的调查报告

乡土风情的调查报告乡土风情的调查报告一、引言乡土风情是指乡村地区特有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乡土风情逐渐被忽视和淡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乡土风情,本次调查旨在探索乡土风情的现状、特点以及保护措施。

二、乡土风情的特点1. 文化传承乡土风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民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乡村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祭祀仪式和民间戏曲等,这些传统文化是乡土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然环境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乡土风情的重要背景。

在乡村,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和悠闲的生活节奏。

这种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无法替代的,也是乡土风情的独特之处。

3. 社区关系乡村地区的社区关系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乡土风情的重要特点。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村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互相帮助、分享资源是他们的共同信念。

三、乡土风情的现状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乡土风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1.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乡土风情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乡土风情的衰退。

2. 经济发展的压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持。

由于农业收入有限,许多乡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这进一步削弱了乡土风情的传承。

3. 文化认同的淡化随着城市化的影响,许多乡村居民开始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乡土风情的认同感逐渐淡化。

这种文化认同的淡化对乡土风情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威胁。

四、保护乡土风情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风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1. 教育宣传加强乡土风情的教育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乡土风情的重要性。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乡土风情的认知度。

2.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乡土风情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乡村居民保留和传承乡土风情。

通渭县作文

通渭县作文

通渭县作文
哎哟喂,通渭县呐,这地方可真不赖!咱们先从四川话开始摆摆龙门阵。

通渭县啊,那山青水秀的,就像咱们四川的九寨沟一样,美得让人心里直发痒。

那儿的人呐,热情得就像咱四川的火锅,辣得恰到好处,让人暖到心坎儿里去。

再说说贵州话吧,通渭县的风土人情,真有点咱们贵州苗寨的味道。

那儿的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就像咱们贵州的梯田,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美不胜收。

陕西的老乡们听了,也别急,通渭县的文化底蕴,可跟咱们陕西的古城西安有得一拼。

那儿的历史,就像咱们陕西的兵马俑,悠久而深沉,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一番。

最后咱们再用北京话儿总结总结,通渭县啊,真是个好地儿,有山有水有文化,就像咱们北京的四合院,既有古老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活力。

下次有机会,咱得亲自去通渭县瞅瞅,看看那儿的风土人情,感受感受那儿的魅力。

哎,说了这么多,通渭县的好,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呐!各位看官,有机会一定要去通渭县走走看看,保证让你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甘肃通渭县2018年气候特征分析

甘肃通渭县2018年气候特征分析

甘肃通渭县2018年气候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甘肃通渭县2018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分别对气候特征概况、气温变化、降水情况、风力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内容,展望了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通渭县2018年的气候情况,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甘肃通渭县、2018年、气候、特征、分析、气温、降水、风力、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展望未来、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城。

2018年,通渭县的气候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

了解2018年通渭县的气候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未来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通渭县2018年的气候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气温变化、降水情况、风力变化等内容,希望能够为了解当地气候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甘肃通渭县2018年气候特征的分析,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地方政府和农民制定合理的气候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2018年通渭县的气候特征概况,了解年内气温、降水和风力等基本情况;2. 分析气温在2018年的变化趋势,探讨气温异常事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3. 对降水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不同季节和月份的降水量变化,研究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影响;4. 调查2018年通渭县风力的变化状况,探讨风力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侵蚀等方面的影响;5. 分析影响通渭县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带和人类活动等,为未来气候预测和气候调控提供参考。

2. 正文2.1 气候特征概述甘肃通渭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民风民俗调研报告根据我们团队进行的民风民俗调研和实地考察,现将结果向您汇报如下。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探寻其中的特色和传承情况。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二、民俗节庆活动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当地民俗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庆祝活动。

春节期间,民间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而灯谜猜谜和拜年成为了人们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

此外,端午节的粽子制作和赛龙舟等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也是当地人热衷参与的节庆活动。

三、民俗风情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

例如,婚礼仪式上的传统习俗,新娘需要穿红色的喜袍、戴着花环,伴吃着喜酒等。

又如,丰收的庆祝活动上人们会举行土地祭祀仪式,感谢大地的赐予。

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乡土文化,更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

四、民间艺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地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例如,木偶戏是当地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通过木偶的表演,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有皮影戏、川剧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五、传承状况和挑战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民俗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进步和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减少,尤其是一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同时,一些民间艺术也因为传承人日渐减少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年轻人主动参与到民俗传承中,保护好我们独有的乡土文化。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民风民俗调研,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我们也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当地的民俗传承和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

甘肃省通渭县的民俗文化介绍通渭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极盛区之一,也是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聪慧的通渭人民在与贫穷落后的不懈抗争中,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

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彰显了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

通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下我就家乡的饮食、服饰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俗文化作一介绍:一、通渭县的饮食文化:农民多以小麦面为主食,馇面、炒面在日常食品中,渐居次要地位。

洋芋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

浆水为农家喜用,味酸清洌,具清暑解渴、水食助餐作用。

1、其中以小麦为主的食物有:长面(臊子面即浇上臊子汤;调以浆水的名浆水面;调入清油及煎炒好的豆酱肉菜的名炸桨面。

);面片子(加鸡蛋花、葱花、肉臊子、调和等食用的名甜面片子;调入炝浆水的名酸面片子;面拌和后,以手拉条揪片,随揪随下入滚水锅内煮熟的名“揪面片子”。

);饺子;棋花子;拌汤;蒸馍(分为刀把子;馒头;花卷儿;起面馍馍;包子。

)。

死面类有棋颗儿;油饼;韭菜饼(又以馅之不同,有肉馅儿、菜瓜儿、地软儿、麻腐儿)。

2、以扁豆面为主的食物有:疙瘩子;懒疙瘩;搅团;拌汤(制法与麦面同,唯料用扁豆面与莜麦面。

);凉粉;小米饭;小米汤;玉米虎;碗子(糜面或谷面和成糊状民酵后,盛入碗盘等容器中,入笼蒸熟即成。

);糜谷面干炕儿;糁饭、搅团之类。

3、以甜、苦荞面为主的食物:甜荞面疙瘩;苦荞面疙瘩;摊饼(亦称摊馍馍);荞面馍馍;血面。

4、汉民肉食以猪、羊、鸡等为主。

猪多在春节前宰杀,除留春节期间食用部分外,便腌晒腊肉若干块,供一年中诸节日煮食。

羊肉于每年夏历七八月至腊月间食之,“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习惯吃法。

鸡肉多在节日或宴请宾客,招待至亲好友时食之5、风味小吃:火锅;荞圈圈;酿皮子(将白面团用凉水搓成汁,倾入蒸盘,放滚水锅内煮熟,佐以油泼辣子、醋、蒜泥等食用)麻食子;腌白菜;粉汤等。

通渭家乡的风俗作文

通渭家乡的风俗作文

通渭家乡的风俗作文标题:《通渭家乡的风俗画卷——探寻深厚的文化底蕴》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的通渭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这里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生动展现了通渭人民的生活哲学和精神风貌。

每逢新春佳节,通渭家乡的年俗活动就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打扫庭院,贴上红火喜庆的对联和窗花,寓意辞旧迎新、驱邪避凶。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享受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其乐融融。

此外,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更是吸引了四乡八邻的目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深的人文情感。

春季,通渭人家有清明祭祖的习惯,扫墓、献花、烧纸钱,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

而在秋收时节,丰收的喜悦化作欢腾的“打麦歌”,村民们聚在一起共享劳动成果,体现出通渭人淳朴善良、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另外,通渭剪纸艺术独树一帜,是当地妇女们智慧的结晶。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她们手中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案,寓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美好祝愿。

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生活热爱的独特表达。

通渭的婚丧嫁娶习俗亦是别具一格。

婚礼中,从提亲到过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而热烈的仪式感,彰显出人们对婚姻家庭的尊重和期待。

而在葬礼上,人们通过一系列严谨而深沉的仪式,寄托哀思,展现生死观的豁达与从容。

综上所述,通渭家乡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它们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是通渭人民生活的镜像,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风俗习惯都流淌着历史的记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值得我们去珍视、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渭家乡文化作文

通渭家乡文化作文

通渭家乡文化作文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通渭,那可是个特别棒的地方!每次我跟别人提起通渭,心里都美滋滋的。

你要问我为啥?那可太多啦!先来说说我们通渭的美食吧。

那香喷喷的荞圈圈,咬一口,又香又脆,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美味的派对!还有甜醅子,甜甜的,凉凉的,大热天来一碗,哇塞,那叫一个爽!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吃荞圈圈,大家吃得满嘴都是渣,还互相指着对方哈哈大笑,那场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趣极了!通渭的民俗文化也特别有意思。

过年的时候,那热闹劲儿就别提了!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蹦蹦跳跳,兴奋得不行。

社火表演更是让人拍手叫好!那舞龙的叔叔们可威风了,龙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就像真的在云端遨游一样。

还有扭秧歌的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笑容,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

我忍不住问妈妈:“他们怎么这么厉害呀?”妈妈笑着说:“这是咱们通渭的传统,大家都用心练着呢!”咱们通渭的书画艺术也是一绝!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书画店。

我有个同学,他的书法写得可好了,每次学校有活动,老师都让他去展示。

我可羡慕了,就缠着他教我。

他倒也爽快,一边教我一边说:“别着急,慢慢来,你也能写好的!”现在我也能写出一手不错的字啦!通渭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那山坡上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大片一大片,就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我和小伙伴们在花丛中奔跑嬉戏,花香扑鼻,感觉自己就像在仙境里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爬山,山上的风景美极了!我累得气喘吁吁,小伙伴们给我加油鼓劲:“加油啊,快到山顶啦,上面的风景更好看!”当我终于爬到山顶,看到那辽阔的景色,心里别提多激动了!通渭啊通渭,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骄傲!这里有美食,有文化,有美景,还有一群可爱的人。

我爱我的家乡,永远永远!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来看看吗?。

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01
历史传承与发展
通过梳理当地历史脉络,探讨风土人情 在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融入 现代社会。
02
03
人文精神内核
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人物故事、传说、 信仰等方面,提炼人文精神内核,弘 扬优秀传统价值观。
08
总结与展望
调查成果总结
深入了解风土人情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当地的历史 文化、民俗习惯、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了更
产业升级
探讨调查地区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的路径和成效。
人民生活
收入水平
了解调查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来 源及增长情况。
消费结构
分析调查地区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 系数变化及原因。
社会保障
研究调查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
06
调查结论
风土人情特色
独特自然景观
调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 山水风光和奇特地貌,吸引
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自然环境 • 历史文化 • 社会风情 • 经济状况 • 调查结论 • 图片展示与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报告背景
地域特色
01
介绍所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
革、自然环境等,突显地域特色。
文化氛围
02 阐述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社会风气等,以
饮食文化
八大菜系、地方小吃等,各具 特色,反映了地域文化和民俗
风情。
社会习惯
尊老爱幼
尊敬老人、关爱儿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仪之邦
注重礼仪、讲究礼节,如见面问候、待客之 道、餐桌礼仪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1068年,宋将杨文广在县域西擦珠谷(今石川乡古城沟)筑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赐名“通渭堡”。

1072年通渭堡升为通渭寨,1106年通渭寨又升为通渭县,是通渭县名之始。

1270年,县治移至平襄故址,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至此,通渭县名、县治延续至今。

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域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北部蟾姆山2521米,最低为东南部青石峡口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

境内以主干山岭和石质峡谷为经络,呈现峁梁起伏、岭湾错列、沟谷纵横、川台散落其间的黄土沟壑丘陵地貌。

县内年际和区域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寒长、夏热短、秋凉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8℃,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降水偏少并集中于夏秋季节,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主要河流有牛谷河、苦水河、安逸河、清溪河和义陇河,分属渭河和祖厉喝水系。

通渭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310国道穿境而过,省市公路和城乡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

耕地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西北高寒二阴区地表植被相对较好,牛谷河、义陇河均发源于此,可发展水土保持示范区;东北河谷地带较平缓,水质较好,可发展灌溉农业;中部地势相对平缓,河川台地较多,土地肥沃,径流利用率较高;西南咸水区,可为干旱区农村水资源利用实验基地。

通渭有可观的矿产资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矿种,金属及能源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花岗岩、石英砂和砖瓦用粘土是全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特别是花岗岩矿藏分布广,种类多,品位高,锦鸡峡“中国红”驰名省内外。

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位于县城以西8千米的汤河池温泉,地下200米处水温为113℃,地表水温达54℃,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具有高效放射性医疗保健作用,其水温之高、水质之优为国内矿泉少见,开发前景广阔。

西北部的华家岭地区年大风日数达百天左右,可利用开发风力资源。

深厚的人文底蕴通渭地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渭古文化遗址众多,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县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40处。

通渭自古以来崇尚耕读文化,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

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和文近皆远的五言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风采。

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学者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人品政声称著于国史方志。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赞誉通渭“政事、文章最优”。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有矢志报国的革命将领邢肇棠、为抗日救亡英年殉国的中共优秀妇女干部邢华、领导陇右地下革命的毛得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子恒,在冰川冻土学研究领域富有建树的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国际冰川协会理事姚檀栋,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中科院院士尚永丰,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忠奎等。

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于书画,习字作画者数以万计,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

1992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极具陇中文化的代表性。

通渭小曲、秦腔曲牌、唢呐合奏曲分别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等书。

皮影、社火、剪纸、宫灯、春缨、遮面、泥塑、雕刻及仿古建筑等,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经过通渭。

当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读了著名的《七律·长征》,现建有长征诗碑;还有南河滩红军文娱晚会遗址和义岗镇红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红军长征纪念遗址。

红军点燃了通渭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先后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权和马营镇、第三铺、盘龙山、上店子、何家坡等苏维埃政权。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毛家湾、白杨林、常家河等7个地下党支部,发展了184名地下党员。

在陇右工委领导下,坚持地下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先后涌现出了王子元、张大旗等革命烈士。

在解放战争期间,通渭人民在征集大量物资和现金的同时,组织力300多名民工赴西南支援解放军。

抗美援朝时,有30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渭人民更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扬拼搏实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近年来,通渭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带领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多样化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已基本实现。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后劲不断增强。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展现新的生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主发展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通渭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了通渭人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资源。

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通渭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村、自然风光开发、宗教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为了更好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本人集中调查了温泉、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锦屏水库、鹿鹿山等景色优美、历史悠久、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文化资源。

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汇报:温泉位于距县城西8千米的平襄镇温泉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温溪”。

历代通渭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作文题咏,并刊石铭碑以记温泉之神奇。

温泉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均居西北温泉之首,为全国优质矿泉之一。

温泉水富含钾、钠、钙、铁、碘、氟、氢等元素以及硼酸、硫酸等化合物,可供饮用和洗浴。

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沉疴”的温泉被誉为“陇上神泉”。

战国秦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时期,由陇西县马儿坪进入通渭境内,经榜罗、文树、第三铺、锦屏、北城、寺子等乡镇,县境内全长100千米。

长城遗迹均在公路沿线,可作为参观景点。

华家岭林带位于华家岭西兰公路两侧营造林带,四季常青,飞鸟成群,雉鸡出没,是夏季消暑的宜人佳境。

锦屏水库位于马营镇锦屏村牛谷河峡口,因其西北有锦屏山而得名。

水库两岸皆山,形成天然峡口,库面波光粼粼,亮丽明净。

游人至此荡虑涤忧,心旷神怡。

鹿鹿山位于陇阳乡与北城乡交界处,古代因山中有梅花鹿而得名。

主峰海拔2350.8米,古代为原始森林覆盖区域,现有林地面积14000多亩。

每年端午节庙会,香客游者络绎不绝,百货餐饮摊点星罗棋布。

历史悠久的通渭,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情,具有以陕甘文化、西北文化和黄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通渭特色的戏曲、小吃、民俗文化等众多反映通渭文化的风土人情。

戏曲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或叫灯戏和影戏,兴于汉,到了宋代民间广泛流传,明代则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有记载的通渭皮影戏至迟于清乾隆年间就以流传县境。

其唱腔独具风味。

清嘉庆年间,民间艺人借鉴姊妹艺术并吸收民歌成分,丰富了唱腔,使其更具魅力。

在刻制影人、制作道具、设置场景等方面,由羊皮改为牛皮,设计与刻制工艺大幅度改进提高,比较单一的唱腔板式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五大类13个板式,并以粗犷雄浑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戏。

民国时期全县皮影班已有40多个,其中以常河乡的刘印江、华岭乡的罗子平、李店乡的田养公等皮影班为最优而名噪陇原。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渭皮影戏得到了长足发展,表演艺术大大提高,多次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调研,并以出色的表演,传神的影人,精巧的道具制作和优美新颖的曲调板式被评为优秀节目。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

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