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一)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一)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一)一、教育概述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促进和评价学习者身心发展的人。

(2)学习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3)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规范等。

(4)教育方法:为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5)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代表,注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西方教育为代表,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提倡教育民主、平等。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

4. 当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教育个性化、教育多样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的基本类型1. 按教育目的分类(1)普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

(3)特殊教育: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如残疾人教育、天才教育等。

2. 按教育阶段分类(1)学前教育:针对36岁儿童的教育。

(2)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3)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3. 按教育形式分类(1)学校教育:在固定场所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

(3)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教育。

四、教育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教育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知识为指导,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

2. 主体性原则教育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发展性原则教育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24《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及解析答案》

2024《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及解析答案》

2024《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教育学的学科特点?A.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B.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C. 系统性与发展性相结合D. 普遍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答案:D解析: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包括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普遍性与历史性相结合不是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2.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教育的基本形态?A. 家庭教育B. 学校教育C. 社会教育D. 自我教育答案:D解析:教育的基本形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不属于教育的基本形态。

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B.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C.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答案:D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课程的主要类型?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体验课程答案:D解析: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体验课程不是课程的主要类型。

5.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C. 倡导启发式教学D. 坚持全面发展答案:D解析: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启发式教学。

坚持全面发展不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填空题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的基本形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概念、现象和经验的学科。

它主要是研究教育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如何从实践的角度解释这些研究结果,并探讨可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观念和理论。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本质与哲学思想: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理论,例如基于哲学派别的发展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意义主义等。

二、教育历史:通过研究教育史来探讨它如何发展,以及哪些关键发展趋势改变了教育范式。

三、比较教育学:跨历史、文化和地理等范畴比较不同教育制度和实践的优劣。

四、全球教育挑战:研究与全球教育有关的现代问题和挑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会否提出一个新的全球教育系统。

五、社会环境和文化:研究不同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如何影响教育价值观以及教育者应如何处理这些社会问题。

六、学习和教学: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熟悉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以及理解如何应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理论研究方法来提高学习效能。

七、评估:分析各种评估工具,以及评估的程序、设计、文件、数据搜集和教学内容与学生成果的关系,理解评估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

八、教育改革:考察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理论,以及研究如何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以及改革的不同层面,包括组织、策略、介入和教育实践。

期末考试的重点涵盖了上述几个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上文提到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涵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还要从历史进程、学术视角、政策视野和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考虑问题,挖掘教育学相关领域的更具体、更深层次的概念。

考生还要认知、理解教育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通过系统化思考,提出改革策略和解决措施,整合所掌握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教育学统一论述。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试题库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试题库

教育学基础绪论一、何为教育学➢总之,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的学科。

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1.何谓“教育”➢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培育和规范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和变革的。

2.教育学研究的切入点与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客观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从研究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说: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着价值取向的活动。

人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掌握规律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动的作出多样化的价值选择,主体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而价值选择又会影响与引领主体的践行,故事辩证统一的关系。

►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教育也可以具有艺术性。

艺术讲究:个性——与众不同创新——前所未有➢教育者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受教育者需要在富有艺术氛围的教育活动中成长。

►教育学同教育经验汇编的区别与联系➢教育学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汇编,而是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掌握教育规律——提高工作效率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取向了解教育艺术——形成教育风格三、如何学习教育学1.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框架2.理论联系实际①联系自己的受教育经历进行反思;②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思索;③联系教育改革、社会热点进行批判。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形式化的程度)⾮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员、机构及其运⾏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产劳动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产劳动过程中的⼝⽿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产劳动的变⾰是推动⼈类教育变⾰最深厚的动⼒。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把“⾦钥匙”。

5..⼯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产劳动从分离⾛向结合,教育的⽣产性⽇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觉性都越来越⾼,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中的作⽤越来越⼤。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3.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4.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5.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上)1.教育功能的分类(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2.影响人类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因素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问题C.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D. 教育规律答案:C2.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

A. 哲学B. 心理学C. 社会学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教育的起源通常被认为与以下哪种活动有关?A. 宗教活动B. 劳动活动C. 政治活动D. 经济活动答案:B4. 教育的目的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5.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 教育现象B. 教育问题C. 教育规律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 描述教育现象B. 解释教育问题C. 预测教育趋势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A. 教育理论B. 教育实践C. 教育政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案例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在于()。

A. 指导教育实践B. 促进教育改革C. 推动教育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教育哲学B. 教育心理学C. 教育社会学D. 教育管理学答案:ABCD2.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包括()。

A. 揭示教育规律B. 指导教育实践C. 促进教育改革D. 推动教育发展答案:ABCD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

A. 历史研究法B. 比较研究法C. 实证研究法D. 理论分析法答案:ABCD4.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系统性原则C. 创新性原则D. 可操作性原则答案:ABCD5. 教育学研究的步骤通常包括()。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

100个教育学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士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大一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理论、实践和管理等。

大一教育学基础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教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提供基础支持。

下面是大一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点的概述。

一、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 教育学的学科分类和体系2.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2. 教育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理论家四、教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1.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五、教育过程及其要素1. 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 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影响因素六、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伦理1. 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作用2.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七、教育改革与发展1.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 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八、教育学的实践应用1.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2. 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九、教育学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1. 当前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2. 学生个人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总结:大一教育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建立对教育学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教育学奠定基础。

同时,了解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选择个人研究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

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 要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 要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要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三要素及其关系?答: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教育者有意识地去影响人;教育者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资格。

) 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学习者。

(学习者有自身的特征,其一是学习目的不同,其二是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其三是在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其四是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不同。

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性和个性,并且不分年龄)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体系,是上述三个因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因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神圣职责。

)2.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教育发展的基础特征是什么?答: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理念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3.在教育学学科发展中,实用主义(杜威)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时间:19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提出背景:是在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最准备;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础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体验、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期末总结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期末总结

CH11.教育三要素答: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什么是教育影响?答: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发展史中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答: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去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CH21.教育功能类型(正、负, 显、隐)答: 从作用对象看, 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看, 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呈现看,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可分为 A-显性正向功能B-隐形正向功能C-隐性负性功能D-显性负向功能*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可分为 A-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对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C-教育对社会的发展的负向功能D-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负向功能2.个体、社会的教育功能与其表现(个体正、个体负)答: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对个体的正向功能❶促进个体社会化:1、学习生活技能2.内化社会文化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4.学会在每个场合下认同自己身份❷促进个体个性化: 1.主体意识形成, 主体能力表现2.个体差异充分发展, 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 个体价值实现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1、应试教育与显存管理模式束缚想象力2.过重的学业负担璀璨学生身心健康3.教育功利性是教育丧失对人的关怀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CH31.教育目地的价值取向(社会、个人)的概念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型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 把人作为根本所在。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考试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旨在从教育的本质、目标、原则、方法等方面加深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差异原理、社会化原理、认知发展原理等。

二、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其全面成长。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设计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

教学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通过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促进其积极学习态度和动力。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间的互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问题。

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和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等。

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

七、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变革。

创新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语本文针对教育学期末考试,总结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改革与创新等重点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祝大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1. 机体*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B.个体主观能动性C.环境D.成熟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B.教育制度C.教育方法D.教育目的4. 双轨制形成于()A. 美洲B. 欧洲C.亚洲D.非洲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A.**型B.依赖型C.自由放任型D.对立型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D.知识、智力、情感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引起学习动机D.运用知识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D.课外辅导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B.维果茨基C.夸美纽斯D.巴班斯基13.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义与现代教育概念的区别2.教育的客体、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3.教育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关系二、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2.学派:进化论学派、实证学派、批判理论学派、社会重构主义学派、后现代学派3.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主流学派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教育与人的本质及其关系2.教育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精神发展的关系3.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四、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1.教育的价值及其构成2.教育的价值体系:人本主义、民主平等、科学文化、经济发展、国家安全3.价值教育的目标、内涵、方法和策略五、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1.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力资源、社会控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变革、国家发展2.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征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六、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1.教育方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2.教育手段的概念、种类和评价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类和应用七、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评价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八、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1.教育实验的概念、种类和意义2.教育研究的概念、分类和方法3.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以上内容涵盖了教育理论基础的具体考点和要点,包括教育概念、教育学起源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考试备考都具有很好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

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课程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学习评价:所谓学习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通过教主额所发生的行为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一项检测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的指标。

提高效度的方法有:恰当的规定测验目标、科学地确定测验内容选择适宜于表现测验内容的测试方法。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稳定性。

提高信度的方法有:增加试题数量,扩大试题覆盖面提高测试的区分度,准确反映不同水平考生分数的差异提高评卷给分的客观性、准确性。

行动研究: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括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效益的学校二、填空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2、教育的起源三种看法: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3、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我国古道周朝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4、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5、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论演说家的教育》6、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7、德国教育学家及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师教育在职教师教育④自我教育。

9、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三)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10、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发展的互补性、⑤发展的整体性、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1、课程计划的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4)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学周安排(7)考试、考察的科目要求、方法。

(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12、课程计划框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3、我国课程标准的框架: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4、课程目标的功能:(1)标准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15、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16、课程目标的基本维度:学习着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17、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2)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起点能力(3)使教学目标有一定弹性18、行为目标的表达要素:(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行为表现程度。

19、教学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20、学习组织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21、学习评价的种类:(一)诊断性评价(二)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22、行动研究者的工作流程:(一)计划(二)行动(三)考察(四)反思23、特色学校的特征:(1)全面性(2)整体性(3)稳定性(4)独特性三、简答题1、教育三要素之间的联系:没有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心态。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斐斯泰洛齐等。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个人的发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那笃尔普等。

社会本位论主张囧啊与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着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4、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第一、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二、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四、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5、教师专业素质(大题):概括来说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由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部分组成。

在这三者之间,专业道德是根本指导,专业知识是内在基础,专业能力是直接表现。

6、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1)遗传素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人后天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二)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容(2)环境制约人发展的性质和水平(3)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三)教育(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4)主观能动性8、学校课程领导的内容课程领导的内容围绕课程发展与改革的目标而展开,不同的课程领导主体,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说承受的内容是不同的。

(一)学校课程愿景的创建(二)学校课程发展与实施的促进(三)教室专业发展的倡导与计划(四)学校组织的重组与再造,学校文化的变革与重塑(五)学校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9、学校课程领导的策略(一)转变校长领导理念(二)发掘教师领导潜力(三)构建开放型学校文化(四)整合校内外资源10、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个性11、教学过程的本质(一)不同的教学过程本质观(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2、教学过程的规律(大题)(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的规律(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结合的规律(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13、直观性原则:定义: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直观性原则是以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直观教具。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恰当的运用教具14、启发性原则: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