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在这次《猫》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猫的生动描绘和特点的描述。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察,这让我感到很高兴。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பைடு நூலகம்,但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然显得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这些词语,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段落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猫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猫的细致描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顽皮”、“懒洋洋”、“警惕”等,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含义。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段落结构:分析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描绘猫的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举例解释:例如,在讲解“它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这句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意义,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2. 教学难点
- 词语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新学的词语,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猫》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猫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动物情感的理解和同情心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引导他们与个人经历相联系。
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技巧。
作者简介:夏丏尊: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猫》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教学准备:《猫》课文PPT课件,包含夏丏尊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猫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猫的各种行为和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动物”故事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夏丏尊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猫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夏丏尊的生平和《猫》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依偎”、“蜷伏”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猫的描写和情感。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2. 主题思考:讨论文章的主题,如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或猫的行为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但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举例解释:
-在解释“惩戒”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明猫并非真的在惩罚人,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的不满或需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宠物相互陪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6.课后习题:思考作者为何喜爱猫,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尝试仿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言辞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猫在这里不仅是宠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描绘手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4. 段落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描绘动物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和修辞手法描绘动物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动物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和段落结构。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动物特点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五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3活动目标:1.充分体验音乐之美,享受成功,激发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2.幼儿感知音乐结构和情绪,学会模仿猫咪的各种动态,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创造出猫咪不同的舞蹈动作。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现,培养观察力、模仿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拍摄猫的日常活动、《猫》剧的乐曲磁带及vcd、半成品材料、颜料、剪刀等,活动场地,让孩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猫的不同动态。
活动过程:1、小老鼠律动进场,导入主题。
2、倾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结构。
(1)请完整地聆听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及其特点。
(2)提问:欣赏了这段音乐,你们感觉小猫都在做什么呢?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
(3)谈:生活中的猫。
你这辈子见过小猫吗?小猫长什么样?3、观看生活中猫的录相并模仿猫的各种动态4、分段欣赏,并说出每段乐曲的情绪及表现的情景,尝试创编舞蹈动作将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
一段:宁静舒缓的音乐(幼儿可以模范小猫在地上睡、有的绻在一团睡、有的三三俩俩睡在一起,伸着懒腰,打着哈欠……。
)二段:轻松活泼的音乐(幼儿可以模仿小猫在整理毛发,在散步,在玩耍捕蝴蝶……)三段:激烈的音乐(幼儿可以模仿小猫抓老鼠,欢乐的舞蹈……)5.孩子完全用音乐表演,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6、欣赏音乐剧《猫》剧片段,启发诱导幼儿丰富完善自己的表演。
7、孩子用半成品材料和颜料把自己和同伴打扮成可爱的猫咪,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8.孩子们打扮好之后,会随着音乐的完整演奏而自由落体。
活动反思:整个活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各领域相互渗透,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乐曲形象鲜明,活动时教师以支持者、引导者、合的身份融入到孩子中。
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模仿能力等,并激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他们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6课 《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⑴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养成勾画圈点合作摘录的习惯。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作者对于三只猫不同个性的语句描写。
2、感受作者对三只猫亡失之后的情感,尤其是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为什么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1.默读法: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引导学生发展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导入新课猫,是一种活泼可爱的动物,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新鲜和快乐,所以很多人家都养它,但是它的亡失却给人带来忧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猫》,去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快乐与忧伤。
通过三个环节来设计这篇课文,叙猫之缘----悟人之悲---品文之韵。
第一环节:叙猫之缘(1)默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而三只猫各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关句子来作赏析。
提示:找出有关小猫的外貌、动作描写的句子。
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和第三只猫的忧郁、慵懒。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设置这个问题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在默读过程中对课文关于猫的描写勾画圈点,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三只猫的感情态度以及造成第三只猫被冤枉的根本原因。
下面展示第二环节;第二环节:悟人之悲1.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三只猫亡失之后家人及我的感情变化的句子,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及家人对它们的不同感情态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课《猫》教案
此外,课后我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了批改,发现有些学生在词汇掌握和句子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这提醒我,在今后的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特别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句子,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前后的区别,如“猫跑了”与“猫像箭一样跑了”的表达效果对比。
-在写作技巧的应用上,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写一段关于动物的描写,然后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对于口语表达的自信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讨论话题,如“你最喜欢的动物”,并在学生发言后给予积极评价。
-在句子分析环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猫在阳光下伸懒腰,像一幅慵懒的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对比学生习作和课文的描写,让学生领悟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来丰富写作内容。
-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练习表达。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描绘来表现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口语表达:讨论自己对猫的认识和喜爱之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爱动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7.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猫的习性和作者对猫的感情的文章。它不仅展示了猫的生动形象,也传递了关爱动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第二课时)(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
(1分钟)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
(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支架】1. 圈点勾画:(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习作者有层次的叙述,巧妙安排结构的方法;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三猫的不同感情;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来历特点(外型、性情)猫的归宿对猫的情感变化蕴涵思想第一只要来可爱活泼有趣病死喜欢忧郁酸辛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第二只要来可爱活泼有趣走失更喜欢担心怅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第三只收留懒惰,不活泼受冤死不喜欢憎恨后悔不能臆断2. 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_猫。
”示例:“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3. 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小结、板块过渡: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活现的猫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猫》教案课题:《猫》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污涩、怂恿、预警、怅然、蜷伏、畏罪潜逃”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第三只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培养怜爱弱小者、善待生命的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一组猫的图片,学生谈猫的可爱之处;出示另一组流浪猫的图片,学生畅谈对流浪猫的看法,以及对两组猫的对比。
2、教师归纳:钱钟书帮猫打架;季羡林的老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二、初步认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另有《郑振铎文集》。
2、字词梳理①生字词郑振铎(duó)污涩(sè)红绫(línɡ)乞丐(ɡài)诅骂(z ǔ)屋脊(jǐ)懒惰(duò)怅然(chànɡ)蜷伏(quán)虐待(n üè)忧郁(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 sǒnɡ y ǒnɡ)②词语解释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中写了几只猫?(三只)2、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①根据三只猫的故事把课文分成三个层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5.16《猫》教学设计【目标确立依据】一、课程标准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孤独往往让他们对小动物情有独钟, 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经过小学以及前几个单元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
三、教材分析1.单元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
(2)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4)学习突出文章中心的方法。
2.教材简析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本单元围绕“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选编了一组关于动物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狼》。
这几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尊重动物,善待生命”,语文要素则是“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概括中心思想”。
《猫》,教读课文。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1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继续学习默读技巧,通过勾画重要语段,学做摘录。
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方法,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师: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
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在他的稿纸上撒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生前为猫立下遗嘱,以保证猫在他的府邸生活无忧……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本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梳理“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印象、感受,总结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从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层次。
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由、名人与猫的趣事引入,到郑振铎先生家“永不养猫”,形成一种对比效果,设置悬念,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课件出示: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运动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诟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著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
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郑振铎先生的家庭琐事,感受他的温情与哀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16 猫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煽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清楚,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
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交流点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假设有假设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丧失死亡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交流点拨】第三只猫。
第16课《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难点: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讲练结合法、拓展阅读法六、教材分析: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述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的人生思考。
特别是由于我的武断和粗暴造成第三只猫的冤死,使我深深自责。
另外,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七、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猫这种动物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述小动物的文章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我校学生普遍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不高,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八、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一观念传达给学生就成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的搭建对话平台,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通过大家的交流合作、讨论争执理清了本文作者的真正意图,感受到郑振铎先生质朴文字间流淌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的教学设计
武汉外国语学校周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只猫的细节描写,生动讲述猫的故事。
2、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3、通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2、通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工具
2、学生充分预习,自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点,并知晓文章内容。
3、教师查找文本创作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讲述式、问答式导入,直接进入新课。
活动内容:文章标题就只有“猫”一个字,你能否在“猫”字前后加上几个词,高度概括一下文章内容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勾连旧课,检测预习效果。
预测用时:3分钟
教学环节二:说《猫》,我是故事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默读文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提示学生按要求讲述故事。
2、展示自己根据文中描写改写的诗,引导学生感受猫的悲剧命运。
活动内容:文中哪只小猫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把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学生活动:默读文本,圈点勾画,组织语言讲故事,配乐朗读改写的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默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只猫的细节描写,生动讲述猫的故事,在感受细节描写作用的同时通过配乐朗读改写的诗感受猫的悲剧命运。
预测用时:10分钟
教学环节三:品《猫》,我是观察员
教师活动:
1、展示背景链接,引导学生从猫的故事本身深入文本内核:人性的黑点和亮点;
2、引导学生速读文本,独立思考,仔细研读字里行间散落的信息,找到充足的文本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活动内容:
1、导致三只猫悲剧命运的因素中,有没有人造成的因素?
2、研读30-34段,感受“我”的情感及情感的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速读文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大胆表达,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
1、教会学生借助背景资料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本;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字里行间零散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阅读疑惑。
预计用时:20分钟
(说明: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本文中猫的故事,及其悲剧命运把握比较准确,但学生最大的疑惑在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作者好像在写猫,又不完全是在写猫,文本好像有什么深意需要自己去挖掘。
于是,我将此环节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层:人性的黑点和亮点。
)
(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深入到文本,分析具体词句发现了文本看似写猫,实则是折射出了人性的若干黑点。
然而,又不仅是人性的黑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那只容易让人忽视的黑猫,我们发现后文中“我”在明白真相后的痛心、愧疚、自责其实也是作者要揭示的人性的闪光点。
自此,学生在课前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
教学环节四:悟《猫》,我是劝谏者
教师活动:链接视频《人与猫》,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活动内容:生活中还有很多轻视、漠视甚至伤害弱小生命的人和事。
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请大家把自己想说的话,用诗化的语言写一小段吧!
学生活动:动笔创作,朗读自己的成果。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2、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大胆创作。
预计用时:10分钟
教学环节五:再读《猫》,我是探究者
教师活动:带着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阅读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去探究。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再读文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仔细探究文中“张婶”这一人物形象设定的价值。
学生活动:与老师一起总结方法,课下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学生学习应带着问题来解决,再带着问题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自己去探究。
预计用时:2分钟
【教后反思】
这是我今年参加“国培计划”送课下乡活动的一次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这篇课文是郑振铎先生的《猫》。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的经典篇目,但作为一直使用鄂教版语文教材的我,真的是一篇陌生的篇目。
因为陌生,一拿到文本,我就有了几个教学设计,蛮有心得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些设想其实别人早就已经用过了。
而我既然要上的是一堂同课异构的课,必然要尽量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更加深入的研读与探究,我有了本次课的这些设想:
一、努力让课堂结构清晰,步步深入。
对于《猫》这篇文章,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堪称经典,许多老师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为突破口。
在我看来,其实从文题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抛洒的点太多,涉及
的面太广,以致教学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让文本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课堂效率变得极其低下。
而从文题切入,便于顺藤摸瓜,使课堂结构清晰有层次。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那样:“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核。
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由文题“猫”切入,紧紧围绕“猫”这一中心,组织了“讲述猫的故事”、“观察人与猫的关系”等活动,详略得当,由浅到深的解读了文章内容与主旨。
二、努力删繁就简,避轻就重,有效突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这篇经典篇目篇幅长,涵盖的知识点多,主旨解读具有多样性,可谓头绪繁多。
如果在解读过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频繁互动,则会陷入繁杂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本的重心或游走在文字表层而无法探知文本的内核。
因而,在这堂课上,我把“猫的悲剧命运”“人性的黑点与亮点”设计为了主问题,有层次、有重点的突破了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的难点。
三、努力突出学习方法的示范与实践,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优秀课文为媒介,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积累经验方法。
这次教学过程中,很多阅读的方法都有意识地传授给了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迅速抓住文本有效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鼓励质疑讨论,但讨论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方才展开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阐述个人见解等。
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是伴随着教学方法的启迪一起进行的,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大有裨益。
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也是基于此: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带着疑问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据文本内容改变成的小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样的创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后学生在小创作中的精彩表现就是明证。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仍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因为时间仓促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语言层面的分析品味过程还不够完整充实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