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梳理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为例,为您提供撰写文献综述的参考。

标题: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文献综述一、引言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1.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文献中普遍认为,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2.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文献综述显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已取得一定突破。

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也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3.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文献中普遍认为,市场需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品性能、价格、充电设施等。

三、发展趋势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2.技术创新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不断突破,包括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

此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兴技术也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产业融合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等,通过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和互相渗透,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互补与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是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

产业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利用;二是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市场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市场的整合和共同开发;四是管理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形式多样,包括横向与纵向融合,以及同质与异质融合;二是综合性,即产业融合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融合;三是创新性,即产业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良性性,即产业融合是追求合作共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二、产业融合的影响及优势产业融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优势。

一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促进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产业间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壮大,拉动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增长;二是对产业的优化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降低成本,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三是对企业的创新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合作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对社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和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2024年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2024年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篇一一、引言金融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效率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探讨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1. 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文献中,诸多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等是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体系的需求和供给都会相应增加,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也会对金融需求产生新的要求,从而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其次,政策环境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政策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都会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发展。

例如,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

2. 金融制度与法规因素金融制度与法规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文献表明,一个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健全的法规体系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首先,完善的金融制度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发展。

例如,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健全的法规体系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 技术进步与创新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与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文献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宽金融服务范围等方式,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

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

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写论文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_曾繁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_曾繁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曾繁华1,彭 中1,陈 曦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13-03-14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D237)作者简介:曾繁华(1962-),男,湖北京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彭中(1983-),男,湖北钟祥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陈曦(1976-),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省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摘 要:自2009年中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以来,政府机构和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是一日千里,相关研究成果更是推陈出新。

从其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作出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最新进展;文献综述;评价DOI:10.6049/kjjbydc.2013020011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14-0155-060 引言2012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了《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将从2015年的8%上升到2020年的15%。

这是继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科技界大会上首提“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以来,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之后,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新纲领性文件。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具有技术、资本、市场等多重优势的大企业将做大做强,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产业巨头。

同时,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及灵活机制的中小企业也将伴随产业的快速发展脱颖而出。

养老产业文献综述

养老产业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对于养老需求亦日趋旺盛,养老产业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成长空间广阔。

养老产业目前正是一个朝阳产业,所谓养老产业,即以养老群体为目标客户,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与养老产品,并基于养老需求所衍生出来的多产业协同配合的一体化市场生态产业链。

从宏观上看养老产业的内容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养老服务产业,其从内容上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养老服务于养老地产。

养老服务产业主要围绕着老年人群日常衣食住行、养老养生、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等;养老地产则设计到以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诉求所延伸出的集投融资、金融、地产、保险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条。

面对巨大的养老需求与养老产业链的构建成熟,其未来所延伸出的经济价值将越来越大,对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就养老产业展开了相应的学术研究。

1.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进入老龄化,其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起步较早。

最早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学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以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J Sabelhaus,K Pence研究美国的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后认为人口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成因。

RM Titmuss则提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福利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的原因在于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

SH Preston将人口惯性引入到人力老龄化的研究中,其认为当人口数量下降到社会迭代需求之下,人口数量T维持在一定数量之内,则人口惯性便会作用与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H Adhikari研究结果表明,老人在退休以后,如果缺乏合理的养老护理与生活照料,最终导致日常生活质量降低。

国内不少学者也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并分析其演进过程。

易卫华以广州市人口结构演变为案例,分析其老龄人口演进时序,认为外来人口的迁入会延迟本地区的人力老龄化,但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本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会加剧。

王录仓基于我国两千多个县区的人口数据,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及成因,其认为影响老龄化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本地区的人口结构与老年人比重。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一、引言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关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升级问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然而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工业集群,作为城市基础的商业集群却较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少有文献涉及。

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政府往往作为促进者、推动者以及管理者参与商业集群的建设、发展。

但是政府究竟该为商业集群做些什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以及在商业集群中政府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仍没有得到研究解决。

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竞争优势,商业集群的定义、分类以及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的文献资料。

二、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的理论流派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二)产业集群的定义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3]。

例如迈克尔波特一起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水平的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垂直的产业集群指“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

最后,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

”[2]。

横向、纵向的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共同存在,依赖其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得人才、技术、信息、政策及相关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
曾繁 华 , 彭 中 , 陈 曦
( 1 . 中南财经政 法大 学 经 济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3 ; 2 . 湖 北省委 党校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摘 要 : 自2 0 0 9年 中国提 出“ 战略 性新 兴产业 ” 概 念 以来 , 政府 机 构和 学术界 对 战略性 新兴 产 业发展 的相 关
关键 词 : 战略 性新 兴产业 ; 产 业政 策 ; 最新进展 ; 文献 综述 ; 评 价
D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2 0 0 1 1
中图分 类 号 : F 2 6 4 .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3 ) 1 4 — 0 1 5 5 — 0 6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思 路 与 对 策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文 献 梳 理 。
牛立超。 。 从 产业 经济 学 角度 , 对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与 演 进 进 行 了研 究 , 并 对 关 于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 产 业 发 展转型升级 、 技术变迁 与经济增长关 系 、 产 业 发 展 与 产 业链延伸 、 区域 产 业 发 展 与 空 间 合 理 布 局 、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与 金 融 支 持 等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了回 顾 。郭 连 强 认 为 ,
国 内学 者 对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意 义 、 作 用 已 经 形

身 核 心竞 争 力 及 灵 活 机 制 的 中 小 企 业 也 将 伴 随 产 业 的
快速发展脱颖 而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内部实现各要素、产业、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社会公平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具体来说,它包括要素配置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地区发展的协调。

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常与区域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在一起。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经历着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1. 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区域政府角色区域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政府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

研究区域政府的角色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与转变,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研究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与平衡。

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示例

项目设计文献综述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文献综述一、前言80年代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均为13%,1999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为 245亿,至2002年我国模具总产值约为360亿元,其中塑料模约30%左右。

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塑料模在模具总量中的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二、主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塑料模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有了很大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在大型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8英寸大屏幕彩电塑壳注射模具、6.5Kg 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和整体仪表板等塑料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件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

如天津津荣天和机电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极星Ⅰ.K模具有限公司制造多腔VCD和DVD齿轮模具,所生产的这类齿轮塑件的尺寸精度、同轴度、跳动等要求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且还采用最新的齿轮设计软件,纠正了由于成型收缩造成齿形误差,达到了标准渐开线齿形要求。

还能生产厚度仅为0.08mm的一模两腔的航空杯模具和难度较高的塑料门窗挤出模等等。

注塑模型腔制造精度可达0.02mm~0.05mm,表面粗糙度Ra0.2μm,模具质量、寿命明显提高了,非淬火钢模寿命可达10~30万次,淬火钢模达50~1000万次,交货期较以前缩短,但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使用更趋成熟,如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公司模具厂等厂家成功地在29~34英寸电视机外壳以及一些厚壁零件的模具上运用气辅技术,一些厂家还使用了C-MOLD气辅软件,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上海新普雷斯等公司就能为用户提供气辅成型设备及技术。

热流道模具开始推广,有的厂采用率达20%以上,一般采用内热式或外热式热流道装置,少数单位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其内涵、构建路径、发展现状及挑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内涵1. 技术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 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3. 产业链协同: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4. 创新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2.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 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

4. 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 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挑战1.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 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结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我国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基于稀土产业CoVaR模型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基于稀土产业CoVaR模型的研究》范文

《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基于稀土产业CoVaR模型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稀土产业为例,运用CoVaR模型研究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

稀土产业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产业,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研究该问题对于理解产业政策调整的经济效应、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政策调整能够影响行业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资源配置,进而影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然而,关于产业政策调整如何影响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具体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在稀土产业中的具体表现,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CoVaR模型来研究产业政策调整对稀土产业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

CoVaR模型是一种用于度量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模型,能够有效地衡量一个金融机构或市场的风险对其他机构或市场的溢出效应。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稀土产业的公开市场数据和政策文件,包括股票价格、交易量、政策文件等。

四、产业政策调整对稀土产业的影响(一)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内容近年来,国家对稀土产业的政策调整主要包括资源税改革、环保政策收紧、出口配额管理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降低环境风险。

(二)政策调整对稀土产业的影响机制政策调整通过改变稀土产业的成本结构、竞争格局和资源配置,进而影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具体而言,资源税改革和环保政策收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保压力,可能引发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和系统性风险的变化。

五、CoVaR模型在稀土产业的应用(一)模型构建与参数设定本文构建了基于CoVaR模型的稀土产业风险溢出效应度量框架,设定了合适的置信水平和时间窗口,以捕捉政策调整前后的风险变化。

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新能源产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新能源政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国内外对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文献进行综述。

国外文献主要从新能源市场化政策、研发政策以及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

国内从新能源产业财政支持政策,对政策体系的建议,对政策效果的评价几方面进行研究。

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前瞻性和先进性,而中国的研究方向较单一,必须加强国内的新能源政策研究,抓紧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一.国外文献综述1.对新能源市场化政策的研究Soubbotina等(2000)提出丹麦风电发展速度变慢的原因之一是对于未来财政激励机制的不确定性的顾虑。

Berry(2001)对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欧盟成员国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实施模式和具体措施。

Niel和Anne(2003)认为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经费补贴政策,如风电机安装以实现其设备容量和总产出率的有效放大,可以减少其市场化的价格阻力。

Langine等(2003)介绍了美国各州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特点,并针对风电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实现进行了评价。

Morthort等(2003)对美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细则进行探讨。

Ryan等(2006)研究了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包括总体原则和各种设计选择,认为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应保持长久性和动态性,随时间逐渐增减并加强责任落实和有效监督。

2.对新能源研发政策的研究Graham等(2003)提出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政府应加大对技术、设备研发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的财政投入和补贴。

Martine等(2006)用市场模拟的方法对欧盟的新能源技术进行了考察,认为政府投入将有助于风能与生物质能快速发展,并通过预测模型得出,政府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将使每单位新能源电力(RES-E)的价格将下降1~8美分/度。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玉米是一种主要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生物燃料、工业原料等领域。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玉米加工是指将玉米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将其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通过加工,玉米的营养价值得以提高,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而玉米产业化发展则是将玉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当前玉米加工技术现状、玉米产业链分析、玉米深加工技术发展趋势、玉米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以及玉米产业化发展政策措施等内容,以期为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研究目的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对玉米加工技术、产业链分析、深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以及产业化发展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全面掌握目前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和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提出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和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为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1.3 研究意义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加工及产业化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综述,全面了解玉米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玉米加工产业化可以将玉米由简单的生产加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企业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

本文旨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趋势。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已经达到现代化水平,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优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重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产业链优化与拓展。

学者们强调产业链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学者们认为,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观点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等特点,是推动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2. 产业链优化与拓展(1)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28-02摘要新兴产业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

作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兴产业文献综述政策建议一、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起源1.新兴产业的概念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2.新兴产业的研究的起源研究新产业的成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间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

他写道:“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

现代国外学者对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的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上。

3.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悦教授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讲话的第五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中提到了,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开始建立时产值比重不大,但生产增长率高;第二,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经费高,职工的科技水平高;第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第四,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推进和带动作用。

结合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的创新与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技术创新可以产生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

我国稀土产业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稀土产业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稀土产业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但由于在高端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加上国内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内斗,致使稀土定价权旁落,稀土资源一直以“白菜价”销往国外,赚取的外汇不足以满足修复环境成本的需要,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稀土产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标签:稀土产业;文献研究1 研究背景稀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我国凭借丰富的稀土资源优势和廉价的生产成本在世界稀土资源方面实现产量第一、应用量第一、出口第一,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这种支配地位,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我国面临稀土资源总量迅速消耗,稀土元素结构性矛盾、稀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管制措施,诸如对稀土行业实行限产、整合及行业管制、实行配额管理等。

稀土管制政策的出台加上资本投机炒作的影响,稀土资源价格高速飞涨。

稀土价值回归的同时,面对稀土生产巨大利润的诱惑,上游企业疯狂开采稀土资源囤积居奇;中下游企业则面临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的困境。

这无疑冲击着我国脆弱的稀土产业链体系,威胁着我国稀土产业的良序发展。

因此,稀土产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 稀土产业的研究综述由于稀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国内外对稀土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国外对稀土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资源储备制度和稀土资源保护方面。

美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建立了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把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储备。

上世纪八十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稀有金属储备相关制度,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和应急使用,其国内学者村上进介在分析日本国内稀有金属储存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国内稀有金属的利用效率以服务本国经济。

由于受条件所限,稀土产业的相关文献综述主要从国内文献进行研究。

我国稀土产业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稀土产业政策研究。

对稀土产业领域较早进行研究的有苏文清博士,他从稀土资源生产消费、国际出口贸易、成本效益等角度对我国稀土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当前我国稀土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稀土产业链不同链环上的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和其价值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政策:一个文献综述金融0801-刘丹-1081030114 摘要: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日韩较为相像,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引言: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阶段,国家应设定分别针对国内处于工业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目标。

而产业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

而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的完备是产业政策功能实现的根本,而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按法治化的思路进行,即围绕产业政策的法律调整和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展开,在产业政策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密切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产业政策实施机制的观念更新前提下,完善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最终达到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律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产业政策的基本知识1.1产业政策的含义王先林1⎡⎤⎣⎦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这里的“干预”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1.2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成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2⎡⎤⎣⎦中指出:“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

王丹3⎡⎤⎣⎦认为产业政策的体系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这里所谓“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正是体现了动态、开放的要求,产业政策应随着产业结构等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世界的产业经济的趋向是经济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循环化。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产业化政策还包括产业国际化政策和产业循环化政策。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产业政策应该是针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置、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循环化的政策。

1.3产业政策的意义张波4⎡⎤⎣⎦认为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它的产生及演化与国家的干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其间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它科学合理的界定及功能的理解。

第二节国外的产业政策2.1日韩产业政策宾雪花5⎡⎤⎣⎦发现日韩有相同的产业政策立法的演进规律,都实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作为基础,实行高度法制化,着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2.1.1日本产业政策演进历史宫崎义一6⎡⎤⎣⎦总结出战后在复兴时期(1945~1955年),日本实行倾斜性产业政策,大力促进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9年),日本政府全力推进重化工业化,是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电力、家电工业等高速发展,一起实现日本经济的自立,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产业结构再次转换时期。

日本在80年代初宣布“追赶型现代化”任务已完成,今后要以“创造性和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以“技术立国”避免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确保在国际协调前提下的经济安全。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本流动和贸易的全球化,同时日本经历“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日本产业政策的局限性更加显现出来,日本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其产业政策开始由指令、决定、通知等强制性规范开始转向经济展望、劝告、诱导性规范替代,更专注于提供完善的信息来指导产业政策2.1.2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经济在40多年内迅速腾飞表明,合理的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并在短短的40多年就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合理的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经验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启示。

李魁刘淑春7⎡⎤⎣⎦认为以下6个方面值得我国借鉴:(1)经济增长方式由外贸依存型向内需扩大型转变,实现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2)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换,努力向国际产业链的上游迈进,占据有利的分工领域。

(3)鼓励资本输出和海外投资建厂。

(4)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应紧密结合,共同实施。

(5)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政策的功能逐渐式微,产业政策的范围逐渐缩小。

(6)不同区域不宜独立的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2.1.3韩国产业政策演进历史朴昌根8⎡⎤⎣⎦指出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政府确定了出口导向型替代进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因此当时以轻工业为主,以出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1970~1980年是韩国产业经济增长时期。

韩国此时期的目的为具备发达国家的产额结构的现代化,在80年代初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立,选择重点发展机械、石化、钢铁、造船、有色金属等部门的重化工业。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为了中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韩国开始注重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节约密集型中华工业的发展,将通用机械、电子机械、精密机械作为重点技术密集型支援产业。

20世纪80年代后,为进行“产业合理化”推进政策,国会废除7个特定产业培育法,并通过了《工业发展法》主要目的是使产业政策有法可依,是产业政策的主体介入国民经济必须符合法律条件和步骤。

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提出“科技立国”战略目标,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是韩国很快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信息产业的世界第三大国2.1.3韩国、中国产业政策对比——汽车工业张远鹏9⎡⎤⎣⎦认为韩国、中国大陆在发展汽车产业上起步时间基本相同,而今差距大的原因有三点:单靠高度、长时间的保护无法取得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鼓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开发式汽车产业政策的根本;产业政策应该具体化和出台相关配套的措施2.2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环境王莉赵庚科10⎡⎤⎣⎦认为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环境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改革环境税费制度,建立合理的环境产业投入产出机制。

制定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

完善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执行力度.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完善环境产业市场体系。

第三节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冯晓琦、万军11⎡⎤⎣⎦指出我国比较明确和自觉地实行产业政策是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的事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 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和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弱化,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客观上需要用一种新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取代传统的计划指标和直接干预的方式。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经验以及所谓官厅经济学被介绍到我国, 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产业政策具有很大的政府干预弹性, 它既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而成为青木昌彦所说的增进市场机制的工具; 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等方式强制性的体现政府的意志。

无论人们对改革的价值判断持何种态度, 产业政策都是可以接受的政府干预方式洪勇、苏敬勤12⎡⎤⎣⎦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应依靠产业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练得协同发展。

由于技术能力的匮乏和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起步模式有别于发达国家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

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产业和技术上已经形成了结构性缺陷:产业上陷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能上移,技术上也处于核心元件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缺失的空心化状态,所以,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打破产业和技术上的这种路径依赖式的结构性缺陷局面,在构建起完整的核心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链。

戴宏伟13⎡⎤⎣⎦认为,从总体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

在加入WTO以后,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更密切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现情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杜宏宇14⎡⎤⎣⎦提出,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加快向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转变,提高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需要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呢。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需要继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员工绩效考评制度的改革,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冗余人员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由于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国内还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人认为国内资金已不短缺,引出“我们不需要继续吸收外资”。

江小娟15⎡⎤⎣⎦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继续吸收FDI仍然有重要意义,并不限于获得资金。

随着资金的流入,人力资本、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资源、管理能力等,都会一同进入国内。

提高利用FDI的水平,是我国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采用率低投资方式的FDI,着眼于长期回报,车子成本较高,对东倒过来说是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的外资类型。

徐佳宾16⎡⎤⎣⎦提出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他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

在这一经济增长阶段,不仅需要大力提高重化工业化的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加工工业化的水平。

这不仅要在重化工业内部提高加工业度水平,而且要在国民经济整体提高加工业度水平。

因此,应鼓励固定资产投资想搞加工业业度的重化工业倾斜,减少对低加工度的重化工业的支持陈英17⎡⎤⎣⎦提出,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政府部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好方式是在市场之外努力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四节产业政策的研究拓展4.1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李顺华朱以明房引宁18⎡⎤⎣⎦认为产业政策是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的经济政策;信贷政策是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现阶段,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这就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逐步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间的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

因此,笔者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信贷配置,实现产业与信贷结构调整良性互动。

一、产业结构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二、信贷配置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4.2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黄兆银19⎡⎤⎣⎦提出有些学者认为战略贸易和投资政策是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快速工业化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