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事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制度
![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934b0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a.png)
5.新民主主义政权时期
土地改革开辟了〞耕者有其田〞的新纪元。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 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 法?原那么上确定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抗日民主政 府,原那么上成认和保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减租减息。1946年的“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 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充分满 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947年10月的?中国土地法 大纲?规定分配土地归个人私有,政府发给土地所 有证。
至战国时期,土地私有权已经得到法 律确认,如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 民得买卖〞。
3.西汉——清
秦汉时期对私有土地开始限制。
南北朝时也屡次立法限制,其中 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九 年(485年)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实际上是将国有土 地平均授予农民。
பைடு நூலகம்
– 隋唐时期均田制的内容更加标准 化,划分更为细致。受田者对所受土 地的处分权大大加强。
晋律规定拾到遗失物要归复原主或送官。 否那么,作为犯罪处分。
2023/11/17
9
3.唐宋时期
唐代法律对于埋藏物、遗失物的归属有明 确、具体的规定。唐?杂令?规定,在公私 地内发现特殊古器不送官,都构成犯罪; 遗失物在公告三十日无失主认领,即由官 府收藏。
宋代法律完全沿袭唐律令中的有关条文。
2023/11/17
➢ 元代质库改称解库,典当取息,元明 清法律规定不得超过3%。债权人负有保 管抵押品的义务,如有损失要负赔偿责 任。
➢ 明代起,将解库称为当铺。
2.指抵
指抵表示债务人指定自己的某项财产为 债务的担保,当无法及时清偿时,即转 移所指定的财物归债权人所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不动产设定抵押权的 担保方式称“悬券〞。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63bab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0.png)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
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具备独特的特点和程序。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民事诉讼的历史起源、相关法律、诉讼程序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在古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代的《法统》中,有关于民事诉讼的制度规定,如买卖合同纠纷之类的争议可通过诉讼解决。
此后,各个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民事诉讼的法规和制度。
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大宗正论》和宋代的《大一统司法格物编》。
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重视和强调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程序,包括立案、提供证据、质证、辩论等环节。
诉讼双方都有权利进行辩护,法官也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公正的判断。
此外,古代中国的法律还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和贫穷人等。
古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和解。
在古代社会,重视和解和调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常见做法。
民事案件往往先经过仲裁或调解程序,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才会正式进行诉讼。
和解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
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注重维护社会和谐和人民的利益。
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还注重实效性和公共性。
司法过程公开透明,双方当事人可以亲自参与并监督整个诉讼过程。
判决结果及时生效,以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此外,古代中国诉讼制度还牢固地建立在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强调道德责任来维护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古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强调公平公正、崇尚和解及实效性等特点,旨在维护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7bda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2.png)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形成的一套以民法典为核心的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以保护个人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实现了国家法治体系的全面建设。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对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制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长期受限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观念的差异,中国当时并没有完整的民法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民法理论和制度,对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体系。
这一体系以民法典为核心,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不动产法以及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各类民法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和法律问题,逐步制定和修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法体系。
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大改革时期,当时我国开始放宽个人自由,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保护人身、财产权益为核心的民事法律制度。
通过制定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为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这一阶段,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初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深化改革,加强依法治国,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治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大力推进立法工作,加强了对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建设和完善。
此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中国特色民法体系逐渐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色和理论,如重视民事权利保护、注重平衡公平与效率等。
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的民法典立法阶段。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浅析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8d146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7.png)
浅析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社会。
在古代,民事调解制度是处理民间纠纷和争议的主要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民事调解制度在法律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程序。
调解制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纠纷,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还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古代调解制度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在古代社会中,调解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法律专家,更是智慧和公正的化身。
通过调解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民事调解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际应用。
古代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正文2.1 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民事纠纷的解决主要通过调解来实现。
早在商代时期,就有调解制度的雏形出现,当时的调解主要由官员或有声望的长者来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调解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在秦汉时期,民事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当时设立了专门的调解机构,如“协力司”、“职方”等,专门负责处理民事纠纷。
这些机构在调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民事调解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在宋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民间仲裁和调解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条文和制度,为民间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在调解效率和效果上有着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古代调解制度的程序和特点古代调解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其程序和特点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智慧和文明。
民法总则于自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民法总则于自什么时候开始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6fa3b8b3ad02de80d5d840c9.png)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民法总则于自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导读:民法总则在众人的期盼之下终于经过了长时间对内容的征集和科学地验证后编订而成,虽然经过人大的开会表决通过却不能立刻代替掉原来的旧民法直接适用,在合理的计算过渡的时间后确定了民法总则将于十月份开始实施。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民法总则在众人的期盼之下终于经过了长时间对内容的征集和科学地验证后编订而成,虽然经过人大的开会表决通过却不能立刻代替掉原来的旧民法直接适用,在合理的计算过渡的时间后确定了民法总则将于十月份开始实施。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一、民法总则于自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民法总则10月起施行开启“民法典时代”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民法总则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
民法总则通过后,现行民法通则规定的合同、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民事责任等具体内容还需要在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时作进一步统筹,系统整合。
民法总则通过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浅论我国民事执行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2)
![浅论我国民事执行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2)](https://img.taocdn.com/s3/m/7352d8e4bb68a98270fefa98.png)
浅论中国民事实施法律制度缺点及完善(下)(六)完善实施和解制度, 杜绝“赖帐少给”现象实施和解作为中国民事实施中一项关键制度, 有利于申请实施人权利实现, 也有利于人民法院降低实施对抗, 减小实施成本, 确保实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互统一, 符合诉讼经济标准。
但现行法律要求过于标准和简单, 被实施人往往利用和解制度转移财产, 而协议本身又阻却实施, 强制实施之主动性无法发挥。
所以, 实施和解制度但尚需深入完善。
1、明确和解协议法律效力因为实施和解是当事人在法律要求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和申请法院强制实施权利一个正当行为, 所以对双方当事人均产生法律上约束力, 双方必需全方面推行协议义务, 一方不推行, 对方有权申请法院强制实施。
尤其是申请实施人有权就申请实施原生效法律文书或继续实施和解协议有选择权。
提议以一定形式对其效力给予确定, 实施法院对实施和解协议经审查后, 可出具裁定确定其效力, 被实施人及自愿负担义务第三人反悔, 实施法院可直接给予实施。
2、对实施和解协议进行必需司法审查即使和解是双方当事人权利, 但任何行使权利行为都应该在法律许可范围内。
法院对于当事人和解协议正当性都应进行必需审查, 对和解符合真实自愿、平等协商标准且不违反法律严禁性要求, 法院应予确定。
对以欺诈、胁迫方法签署和解协议或者违反法律严禁性要求或者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 损害她人利益或社会公益和解协议, 则不予认可。
3、注意控制被实施人财产, 确保债务推行实施程序开始时, 应对被实施人财产情况进行全方面审查, 果断采取实施方法, 或查封或扣押。
除非申请实施人主动提出申请, 即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实施和解也不宜立刻解封, 确保以后复执顺利进行。
对部分确无足够财产推行义务, 即使给予一段期限亦推行无望或和解只为拖延时间、转移资产案件, 应立刻提醒申请实施人, 使其对和解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充足了解。
4、完善通知制度, 促进实施公开一是要通知申请实施人和解复执期限计算方法, 避免因超出时效而造成申请实施权丧失;二是要通知被实施人反悔和解协议法律后果;三是要通知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她人正当权益, 即使和解协议得以同意并推行, 只要有些人认为该协议损害了自己利益, 那么受损害一方能够经过诉讼对和解协议行使撤销权。
中国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50eb9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5.png)
中国的法律制度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其法律制度也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它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根本原则以及重要法律法规。
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统一性和权威性中国法律制度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
中国法律的权威性体现在法律对个人和组织具有约束力,无论地位、财富和势力大小,都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
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中国的法律制度是由国家主导的,以国家的需要为基础制定,也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法律制度也鼓励社会的广泛参与,吸纳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法律的参与性。
保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中国法律制度坚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不仅规范了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法律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明确的要求,保证司法公正,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则宪法至上宪法是中国法律制度的根本,也是最高法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依从宪法。
依法治国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基础,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部门在处理事务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种有法治精神的治理方式,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法律覆盖面广,司法公正高效,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重要法律法规刑法中国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刑罚,对于保证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主要包括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对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民法总则的重要意义
![民法总则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ae0a2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5.png)
民法总则的重要意义民法总则的制定与出台,无疑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法总则的制定是对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全面整合与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法律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
因此,制定民法总则,将各种民事法律制度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民事法律体系,对于解决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民法总则的出台有助于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总则的制定将使民事法律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民法总则的出台也将有助于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使民事法律制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再次,民法总则的出台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合法权益。
民法总则的制定和出台,将为民事法律关系提供更加全面、细致、有效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合法权益。
同时,民法总则也将为其他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指导与规范,促进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最后,民法总则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民法总则的制定和出台,将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法律基础,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同时,民法总则也将为其他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指导与规范,促进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总之,民法总则的制定和出台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全面整合与提升,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合法权益。
它将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之一,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法律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民法总则的出台只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事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abfeb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4.png)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的法律制度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的类型以及法律执行机构等。
一、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可以被归类为大陆法系。
它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立法、审判和行政程序为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劳动法、商法等。
(此处为简述,以下展开分析)1. 宪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职责和组织形式。
中国宪法于1982年颁布,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根本大法。
2.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行政程序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职权法等内容。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刑法主要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普通刑法规定了一般犯罪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特殊刑法则规定了特定犯罪行为和法律责任。
4. 民法民法是关于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民法主要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民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民事权益,调整民事关系。
5. 劳动法劳动法是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劳动法主要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6. 商法商法是规范商事活动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商法主要包括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营业秘密法等内容。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商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二、法律执行机构中国的法律制度不仅仅依赖于法律的制定,还依赖于法律的执行。
以下是中国的法律执行机构简述:1. 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它制定法律,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中国法律制定的最高机构。
中国民法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法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46198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b.png)
中国民法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民法中国古代民法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古代,民法主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基本原则和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
其中,土地、财产、继承等是古代民法的主要内容。
二、近代民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社会的瓦解,中国近代民法逐渐发展起来。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并着手编纂民律草案。
但这一时期民法的发展较为缓慢,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三、现代民法: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了旧法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民法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婚姻法等方面,旨在确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新型家庭关系。
2.1957-1978年: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民法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但在这一时期,仍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民事法律法规,如《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等。
3.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完善,民事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同时,民法在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法典时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b5cf20192e45361066f590.png)
中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内容较简)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主要证据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3、夏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监狱以及贡赋制度。
4、夏还建立了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的区别1、按地域划分国民2、公共权利的设立二、中国国家与法的起源的特点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互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夏、商法制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指导思想,他是原始自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影响了后世家天下的政治理论和社会格局。
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1、王权神授(听命于天,听命于神是夏商法制的主导思想)2、天讨与天罚二、西周法制指导思想1、以德配天(上天只把天命交给有德者,德包括3个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王朝的盛衰,能否实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向背。
)2、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周公制礼形成西周时期礼、刑相结合的特点。
)3、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轻与重。
刑新国用轻典(以安定人心),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维持社会秩序)。
4、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后世奉为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后被儒家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春秋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第三节立法活动一、夏、商立法概况除夏、商王发布的各种命令外,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字,主要靠代代口传而流传和遵循的。
1、禹刑(不是成文法,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罚。
除习惯法外,夏王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发布的王命和誓也是法律渊源之一)2、汤刑(商有乱政而汤作刑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很大比重,除此誓、诰、命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渊源。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6811ea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7.png)
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一、民法典概述
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是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它是中国民法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法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法制度的综合体现。
二、民法典的内容
民法典由十五章组成,包括:第一章系统性规定;第二章人格权;第三章财产权;第四章婚姻家庭;第五章继承;第六章物权;第七章债权;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民事程序;第十章知识产权;第十一章消费者权益;第十二章社会保障;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第十四章经济合同;第十五章司法解释。
三、民法典的作用
1、规范民事行为:民法典规定了民事行为的范围和要求,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繁荣发展。
2、完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典把中国民事法律制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不仅是当代中国民法思想的综合体现,而且为完善民事法律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3、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民法典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民事诉讼的制度
![民事诉讼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47d63e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民事诉讼的制度摘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民事纠纷,如离婚纠纷、损害赔偿纠纷、房屋产权纠纷、合同纠纷等。
民事纠纷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损害当事人合法的民事权益,而且可能波及第三者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
关键字:民事诉讼法制度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章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也叫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的一定阶段或重大环节上起着基本作用的准则,是人民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的基本规程。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原则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审判过程(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
根据法律规定,公开审判也有例外,下列案件不公开审判:一是涉及国家的秘密的案件,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三是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所谓商业秘密,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主要包括生产工艺、产品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无论是公开审理的案件,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一律公开。
三、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和裁判结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公开审判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审判制度四、公开审判制度的历史中国,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晚清,诉讼均以秘密为特征。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鉴于国内外形势压在中国,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鉴于国内外形势压力,清政府被迫仿效西方改革了法制和司法制度。
1906年在沈家本主持下起草的旧中国第一部独立的诉讼法典《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10年颁布施行的法院编制法、1911年在日本法学家松冈正义协助下起草的《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沿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原则,均采用了公开审判制度。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73afd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a.png)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作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旨在保障个人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在古代,它的形式和程序与现代民事诉讼制度有所不同,但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但那时的制度并不健全。
真正的民事诉讼制度形成于周代,以《周礼》的条文为依据,规范了当时的诉讼程序。
在周代,专门设立了祀田祠,成立田满和水监两个公职机构,负责解决土地纠纷和水利问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初步形成。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民事诉讼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司法制度由州、郡、县三级法院组成,审理各类案件。
其中,县级法院由县令和县丞组成,负责处理民事诉讼案件。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律师制度,即雇佣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的人代表当事人进行辩护或提供法律咨询。
自唐代以后,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逐渐完善。
唐代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民事法院,由县令领导,负责审理各类民事案件。
此外,唐代开始实行专门的证人制度,要求当事人提供证人证言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这一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民事诉讼的公正和公正。
二、特点与程序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与现代民事诉讼制度有所不同。
其一,中国古代民事诉讼重视和解。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常会向当事人提供调解或和解的机会。
如果双方同意,案件就会得到解决,避免了长期的诉讼过程。
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重视和谐的价值观。
其二,中国古代民事诉讼注重证据。
法官、当事人和证人等都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在庭审中,法官会对证人进行严格的质询,以确保证词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
其三,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具有一定的公审性。
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都在公开的法庭上进行审理,目的是确保司法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公众可以通过旁听案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可以监督法官的执法活动。
二、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
![二、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3ff97d3a58da0116c1749dc.png)
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制度民法⏹作为私法的民法⏹民法的基本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合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学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以权利为中心构建起来的。
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它的一切制度都以权利为轴心建立起来,如规定了权利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合伙)、行使权利的方式(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权利的种类、权利保护的方式(民事责任)、权利保护的时间限制(诉讼时效)等内容,这完全是一个以权利为中心的体系。
⏹立法目的:将宪法中保障人权这一条具体化。
民法作为权利法是实现人权的手段,人权是作为人所应有的权利,它只有由制定法加以体现,才能变成现实的权利,民法中规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是人权的具体化和确实保障,因此,严格实施民法就是保障人权,完善民法就是提高我国对人权的保护水平。
我国目前的民事法律:总则:《民法通则》物权《物权法》债权篇:《合同法》亲属:《婚姻法》继承:《继承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在体现了民法的基本价值,集中反映了民事立法的方针和目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守法原则⏹平等原则--意味法律地位平等,集中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自愿原则--是法律确认了民事主体得自由基与自己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依照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规则⏹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承诺的法律规定⏹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在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守法原则--民事主体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自然人得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法律主体:作为民事法律的主体,可是自然人,也可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人:法人是指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法律上拟制的人,最典型的法人组织就是公司⏹其他组织是指:不具备有法人资格,但是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合伙组织,个人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我国的民法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物权:是指权利人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债权:指权利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者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d9640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0.png)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合议制度:民事诉讼采用合议制度,即由多个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合议庭由一名审判长和两名或三名陪审员组成,通过集体讨论达成最终判决结果。
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审判的中立和公正性而设立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官、人民陪审员以及其他参与诉讼活动的人员,在具备法定的回避情形时,应当自行申请回避,以避免因个人利益、关系或立场等原因对案件产生影响。
公开审判制度:民事诉讼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审判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舆论监督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但特定情况下,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可以依法限制或不公开审理。
两审终审制度:在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中,通常实行两审终审制度。
即在一审和二审阶段,当事人可以就判决或裁定提起上诉,而最高人民法院则作为终审法院负责审理上诉案件,对二审判决进行复核,并做出终审裁定。
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基本制度
![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基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1086f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c.png)
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基本制度民法总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民法规范,是中国现代民法的主基础,自1987年开始施行至今。
民法总则颁布实施至今,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本人将对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基本制度进行阐述,包括人格权、名誉权、财产权等内容,全面掌握我国现代民事法律的核心价值。
一、人格权人格权是指每个人都拥有的绝对权利。
它是由宪法规定的,并受到民法总则的保护。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自由权等多个方面,是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基石。
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即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生命健康的自由权运用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生命权受宪法保护,不得侵犯。
健康权是指每个人拥有保证自己健康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健康权适用与生命权的保护方法相同,以保护人们的健康为主。
肖像权是指每个人拥有自己肖像的所有权。
在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肖像权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挑战。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肖像权属个人的受宪法保护,不得侵犯。
名誉权是指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名誉和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权利。
在享有自由和权利的同时,每个人也应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名誉权属个人的受宪法保护,不得侵犯。
荣誉权是指每个人拥有自己荣誉的所有权。
荣誉是人们工作、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生命的幸福。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荣誉权与宪法规定的人格权相互关联,不得侵犯。
隐私权是指每个人拥有自己的隐私的权利。
它是安全感的保障,是自由和尊严的体现,是人格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隐私权属个人的受宪法保护,不得侵犯。
自由权是所有权利的根本,也是人类生存在世界上的主体性表现。
民法总则规定,人的自由权是宪法赋予的权利。
人的人格权受宪法保护,不得侵犯。
二、财产权财产权是指每个人对自己财产拥有的所有权。
我国历次民法典
![我国历次民法典](https://img.taocdn.com/s3/m/30438a8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2.png)
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下面将概述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民法典:1954年第一次民法典于1954年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民法典。
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特点而制定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私权制度。
第一次民法典规定了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确保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二次民法典:1985年第二次民法典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于原有民法典进行了修改和添加。
该法典明确了个人财产权、合同权利、物权法等内容,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三次民法典:2020年第三次民法典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代我国民法典的最新版本。
这次民法典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综合吸收国内外发展成果而制定的。
该法典强调了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加大了合同权利的保障力度,也规范了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通过这次修改,推动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
第四次民法典:未来发展展望第四次民法典对于我国民事法律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民法典将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对民法典的制定也会产生影响。
总结我国历次民法典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每一次的修改和修订都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新一代民法典将继续健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15dc11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2.png)
14
民事案件调解
15
3.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 调解不是必经程序,但下列案件要先调解: 离婚案件、六种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六种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 (2)劳务合同纠纷; (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 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5)合伙协议纠纷; (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36
38.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 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体现
B.当事人均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处 分原则的体现
C.原告与被告在诉讼中有一些不同但相对等的权 利,是同等原则的体现
D.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不仅要自愿,内容也不得 违法,是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的体现
起诉时:诉讼主体可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 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
起诉后:原告可以提出、变更、扩大、缩 小诉讼请求。但是,法院的判决不得超出原告 的诉讼请求。
诉讼中:原告可全部放弃其诉讼请求,被 告可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原被告 可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之 前,双方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二)法条 民诉法第9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
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判决。
12
法庭调解现场
13
(三)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
1、调解贯穿于审判程序始终,如一审程序、二审 程序、再审程序;
2、要在自愿与合法基础上进行调解;
自愿:一是当事人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调解; 二是当事人自愿形成与选择调解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精神病人所为的民事行为有效么?喝醉酒后签订的合 同是否有效?服用药物产生幻觉将人打伤要不要承担 民事责任?
2020/10/17
h
16
3.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 事义务的资格。
2020/10/17
h
20
(二)法人
1.概念
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 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2020/10/17
h
21
2.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020/10/17
只有符合法律条件的行为,才能够发生当事人所希 望的法律后果,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2020/10/17
h
25
(二)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2020/10/17
h
1986 年 4 月12 日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通过并施行。
5
一、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020/10/17
h
6
习题
▲何某欲买房,张某欲卖房,两人协商过程中,
2020/10/17
h
18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可以进行与他的健康状况相适 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 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他 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020/10/17
h
19
特别规定
依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 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 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 无效。
张某坚持房价为一百万元,何某坚持八十万元, 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一日,何某见张某体弱无 力,迫使张某在准备好的合同上签字。何某的 行为违背了哪项民法原则( )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信原则 D.公平原则
2020/10/17
h
7
习题
何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 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 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 的张某。何某的行为违背了哪项民法原则( )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2020/10/17
h
1
基本内容: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三、民事行为制度 四、民事权利制度
2020/10/17
h
2
基本内容:
五、民事责任制度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七、合同法律制度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020/10/17
h
3
民法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的公民;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公民,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2020/10/17
h
17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可以进行与她的年龄、智力相 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后者征 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请同学们讨论,法院会怎么判,依据是什么?
2020/10/17
h
9
★依据:公序良俗原则!
2020/10/17
h
10
二、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包括哪些?
2020/10/17
h
11
民事主体
公民(自然人) 法人 其他组织
2020/10/17
h
12
(一)公民(自然人)
1.概念:
我国公民在宪法上的概念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的人。 民法上的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在我国境内的外 国人和无国籍人。
h22ຫໍສະໝຸດ 3.法人的种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 体法人。
2020/10/17
h
23
(三)其他组织
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 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包括:
1.合伙 2.个人独资企业 3.个体工商户 4.农村承包经营户
2020/10/17
h
24
三、民事行为制度
(一)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 志说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2020/10/17
基于法律的 直接规定而 发生的代理
h
基于人民法 院或其他有 关机关的指 定行为而发 生的代理
2020/10/17
h
26
(三)代理
1.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
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 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 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 承担民事责任。
2020/10/17
h
27
2.分类:
委托代理
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基于被代理 人的委托授 权而发生的 代理
2020/10/17
h
13
2.民事权利能力:
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开始
终止
出生
死亡
2020/10/17
h
14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他们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020/10/17
h
15
1、一个15岁的初中生拿了家里的2000元钱买了个手机, 试问他的行为有效么?其父母能否主张其行为无效?
学习目的:
1.正确处理各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正确认识并行使民事权利 3.依法自觉履行民事义务 4.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0/10/17
h
4
一、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概念:
民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 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 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 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信原则 D.公平原则
2020/10/17
h
8
案例
两隔壁店开餐馆,由于甲生意非常好,乙生意 冷清而倒闭,遂生妒意,于是将店改成花圈店; 在自家门口放了个花圈,甲生意依然红火。后 乙将花圈弄了个杆子高高挂起,甲的顾客觉得 从花圈底下过总觉别扭,于是甲的顾客逐渐少 了,于是甲起诉。但乙辩称,我是在自家门口 挂花圈,又没侵犯你什么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