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译文|赏析《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唐代: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及译文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喜爱小丘而买下了它。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

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

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2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江雪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柳宗元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柳宗元《红蕉》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红蕉》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红蕉》原文译文及赏析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摭摭无遗芳。

【译文】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

凭此春夏鲜艳色,娇柔美好斗寒霜。

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

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

【注释】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

穷节:岁未时节。

绿润:指红蕉叶的鲜绿。

朱光:指红蕉花的红艳。

以兹:凭此用此。

正阳:指农历的四月。

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

窈窕:(yotio):美好的样子。

凌:乘,凌驾。

清霜:寒霜。

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

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此诗人自指。

回晖:夕照。

械械(q):拟声词,落叶声。

【赏析】对于柳宗元的咏物诗,汪森在《韩柳诗选》中评论道:“短章咏物,简淡高古,都能于古人陈语脱化生新也二对于《红蕉》,古人亦多陈语,关键在柳宗元如何“脱化”,怎样“生新二宋祁在他的《红蕉花赞》中,称颂红蕉“叶小而花鲜明可喜”,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则对红蕉的花“端各有一点鲜绿”倍加喜爱。

大抵红蕉后人径直称其为“美人蕉”,都是着眼于其花的艳丽动人吧。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第一联直写其花。

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

“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

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

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

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

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

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至此,诗人在读者而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O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注释: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资治通鉴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资治通鉴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渐渐小心的靠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之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跑的远远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渐渐地老虎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轻慢地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

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很有道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初如果不使出它的那点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落得像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注释: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

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则:却。

庞然:巨大的样子。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

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且:将要。

噬(shì):咬。

益:逐渐。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译文|鉴赏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后来他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柳宗元《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柳宗元《钴鉧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记》原文|译文|赏析《钴鉧潭记》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钴鉧潭记》原文唐代:柳宗元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及译文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

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注释(1)钴鉧(gǔ mǔ):熨斗。

钴鉧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

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2)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3)屈:通“曲”,弯曲。

(4)其颠委势峻:其,指冉水的源头。

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势峻,水势峻急。

(5)荡击:猛烈冲击。

益暴:更加暴怒。

(6)啮(niè)其涯:啮,咬、啃。

柳宗元《石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石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石渠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柳宗元:石渠记柳宗元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

又北曲行纡余。

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之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和石涧都是袁家渴水网地带的小风景区。

石渠宽不过一二尺,长不过五六十尺。

本无名,因其溪流皆石,故名为石渠。

作者为什么对这条无名的石渠感到极大兴趣,为它作记呢?渠虽小,但它奇特清幽的自然美吸引着作者。

文章直接描绘了石渠的流向,先向西南,遇巨石伏流而出,形成一个石泓;再向西折,北堕小潭,又向北曲行纡回,最后流入“渴”。

短短的一条石渠竟然穿石陷岩、纡回曲屈、百折不挠地前进,这本身就是值得一写的奇景。

何况石渠两岸的景色清幽秀丽,石泓有昌蒲伏盖,小潭有鯈鱼游动,岸边有诡石怪树、奇草美竹。

尤其是“风摇其巅,韵动崖谷”的时候,天籁之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向远方,更显得一片清远深出。

在作者笔下,石渠虽小,而其气韵则充满宇宙之间,他只是娓娓写来,没有比喻和感叹。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作者性格的表现。

作者的人格象石渠那样清丽,神韵像石渠那样非凡,生活也像石渠那样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抗争。

石渠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格美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石渠沉睡在僻远的山野间,常年累月遭到落叶的覆盖,土石的壅塞,掩盖了石渠的本来面目。

作者像对钴鉧潭西小丘那样,“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使石渠显露出清幽奇丽的风姿。

寥寥数语,寄托着作者涤荡丑类的品格和激愤情绪。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柳宗元传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

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

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

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

”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

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

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

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世号“柳柳州”。

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乙】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②内禁:皇宫。

③窜斥:贬逐。

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

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

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及得政()(2)读者咸悲恻()(3)柳人以男女质钱()(4)走数千里从宗元游()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宗元少/精敏绝伦B.播/非人所居C.无/辞以白其大人D.出己/钱助赎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10.【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11.【乙】诗首句的“”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捕蛇者说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翻译: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

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赋税。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替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译文|赏析《蝜蝂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蝜蝂传》原文唐代:柳宗元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译文及注释译文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

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

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

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

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

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

这也太可悲了!注释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辄(zhé):立即,就。

辄持取:就去抓取。

卬(áng):同“昂”,仰,抬头。

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

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

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韵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
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坐:因……获罪
B.恐禹锡在所宜矜矜:怜悯
C.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规矩:方尺
D.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故:旧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B.以责为人子者耳
乃设九宾礼于庭古之学者必有师
C.此则禹锡重可责也D.指麾众工,各趋其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或咎其欲出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柳宗元讽刺执政者“理事不当”的一
组是
①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②亲小劳,侵众官③促其耕获,督其蚕织
④是不知相道者也⑤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⑥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因为王叔文党祸受牵连而被贬谪,其实他们都很冤枉。

B.文中通过梓人的故事,生动形象阐明了做宰相的人要宏观上把握局面,要懂得选贤任能,不必事必躬亲。

C.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或借事喻理的文章表达为政治世的道理,其中郭橐驼就是用种树的理论阐述为官之道。

D.御史中丞裴度在刘禹锡任职这件事上对皇上进行劝谏,皇上认为他忠心可鉴。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3分)
(2)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2分)
(3)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3分)
参考答案
9.C(规矩:圆规曲尺)
10.B(A.于:向;在。

B.都是助词……的人C.表判断,是、
就是;表承接,就。

D.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11.B(②③⑤句是讽刺;④是批评为相者,没有指出他们做法如何。

①⑥是正确的做法)
12.A(文中并未指出是否冤枉。


13.(1)刘禹锡确实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
(3分:关键词“诚”“然”“良”;大意通顺)
(2)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

(2分:关键词:“既”“名”;大意通顺)
(3)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

(3分:关键词“虽”“其实”“不我若”句式;大意通顺)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

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

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

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

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

”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

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

如此说来,刘属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

”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

”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

”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

”第二天,刘属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

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析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

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

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

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能力的人们。

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

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


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

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

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

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

裁种树木时,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象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

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

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

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

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

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

我住在乡间,看到当官的人们,喜欢频频发号施令,像是对百姓非常怜悯,但终究给百姓带来祸殃。

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敦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人把早餐晚饭都停下来,忙着去慰劳吏人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的生计得以繁衍,并且使我们的天性安然无扰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原故的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