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浸润剂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妨碍了纤维与基 体材料的粘接),用前去除浸润剂,
(2)采用偶联剂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的分 子结构中,一般都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极性基团, 一种基团与玻璃纤维结合,另一种基团能与基体树 脂结合,从而使纤维和基体这两类性质差异很大的 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净化法与溶液还原法、真空解吸法、在惰性气 体中热处理法、氯化铁等溶液还原法。
根据纤维和树脂的结构及复合材料性能的不同, 使用上述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8
• 2.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为了在玻璃纤维抽丝和纺织工序中达到集束、润 滑和消除静电吸附等目的,抽丝时,在单丝上涂了 一层纺织型浸润剂(石蜡乳剂)。
R
HO Si OH
O
H
H
O
Si
O
R
HO Si OH
O
H
H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2
• 第二步:低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进行醚化反应;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H2O
O Si OH
O HH
O
R
HO Si O
O HH
O
H O
H
R
O Si OH
O HH
O
Si
O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6
•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2 X基团:有机硅烷中的X基团不同,将影响到偶联剂水解和 相互间聚合的速度,以及与玻璃纤维间的偶联效果。目前采 用较多的是X基团为甲氧基或乙氧基的有机硅烷偶联剂。其 水解速度比较缓慢,水解析出的甲醇和乙醇无腐蚀性,所生 成的硅醇比较稳定.可在水介质条件下同玻璃纤维表面进行 反应。 3 有机硅烷所带的另一个基团R,将与基体树脂反应,不同的 R基团,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树脂。
• 3.3.1表面性质
表面性质:表面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表面自由能。 表面性质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 物理持性: 指材料的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
2. 化学特性: 指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反应活性。
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决定了增强材料 表面自由能的大小、润湿性及化学反应活性。关系 到增强材料是否需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是否容易 与环境接触物反应(如与氧、水、有机物等反应),表 面与基体材料间是否能形成化学键。
1.表面现象:发生在界面上的现象。 2.产生表面现象的原因:与物质的表面能有关。
对颗粒粉碎作功所消耗的部分能量将转变为储藏 在物质表面中的能量称为表面能。 3.表面自由能(自由能):反映物质表面所具有的特殊 性质,是由于其表面层分子所处状态与其内部分子 所处状态不同造成的。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
3.3增强材料的表面性质与处理
增强纤维内部的化学组成与其表面层的化学组成不
完全相同。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4
• 3. 表面自由能
增强材料与基体能够粘接在一起的必要条件,
(1)是基体与增强材料能紧密接触,
(2)是它们之间能润湿,后者取决于它们的表面自由能,
即表面张力。
若一种液体能浸润一种固体(即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开),则 固体的表面张力要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常用的极性基体材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7
2)涂层法
(1)有机聚合物涂层:树脂涂层、接枝涂层、电 沉积与电聚合等。
(2)无机聚合物涂层:经有机聚合物涂层后碳化、 碳氢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或氧化铁涂层、 生长晶须涂层等。
Si O
• 第三步:高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与吸水玻璃纤维间进行醚 化反应;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O Si OH
O HH
O
-H2O
R
R
O Si O Si
O
O
Si O Si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3
• 偶联剂处理后纤维的性能:
1 有机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的表面结合起来了。 有机硅烷中的R基团将与基体树脂反应,改变了玻璃纤维表 面原来的性质,使之具有憎水而亲基体树脂的性质。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5
• 4. 表面性质与表面结构的关系
增强材料的上述三种表面性质除了与材料表面层化学组成 有关外,还同增强材料的表面结构有关。
关于玻璃的结构,有多种学说。主要是微晶结构学说和网 络结构学说。按照网络结构学说的观点,硅酸盐玻璃是由一 个三维空间的不规律的连续网络构成的。连续网络又由许多 多面体(如四面体)构成。多面体的中心为电荷较多而半径 较小的阳离子所包围。在玻璃内部这些阳离子与周围的阴离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
料的表面张力在35~45达因·厘米-1之间(如聚酯树脂的表面张 力为35达因·厘米-1,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3达 因·厘米-1),若要求这些基体材料能润湿增强纤维,则要求增 强纤维的表面张力大于45达因·厘米-1。
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碳纤维等都有明显的氧化表面,有 利于形成具有高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表面。若其表面被污 染,一般会降低其表面能,影响极性基体对它的湿润。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0
• 1)表面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1)有机硅烷类偶联剂的反应机理
(ⅰ)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R
R
X
Si
X H2O HO
Si
OH + 3HX
X
R
(ⅱ)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OH
OH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1
(ⅲ)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酸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生成氢键;
第3章 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1 概述
• 在一个多相体系中,不同相之间存在界面。聚合 物基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纤维与基体树脂两相组 成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通过界面使纤维与基 体树脂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 树脂所没有的性能。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2
3.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9
• 浸润剂的作用:
1 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 2 防止纤维间的磨损; 3 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 4 便于纺织加工。
常用的浸润剂:石蜡乳剂(含石蜡、凡士林、硬脂酸)、聚醋酸乙烯酯。
纺织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增强型
注: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 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可不必除去
(2)采用偶联剂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的分 子结构中,一般都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极性基团, 一种基团与玻璃纤维结合,另一种基团能与基体树 脂结合,从而使纤维和基体这两类性质差异很大的 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净化法与溶液还原法、真空解吸法、在惰性气 体中热处理法、氯化铁等溶液还原法。
根据纤维和树脂的结构及复合材料性能的不同, 使用上述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8
• 2.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为了在玻璃纤维抽丝和纺织工序中达到集束、润 滑和消除静电吸附等目的,抽丝时,在单丝上涂了 一层纺织型浸润剂(石蜡乳剂)。
R
HO Si OH
O
H
H
O
Si
O
R
HO Si OH
O
H
H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2
• 第二步:低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进行醚化反应;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H2O
O Si OH
O HH
O
R
HO Si O
O HH
O
H O
H
R
O Si OH
O HH
O
Si
O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6
•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2 X基团:有机硅烷中的X基团不同,将影响到偶联剂水解和 相互间聚合的速度,以及与玻璃纤维间的偶联效果。目前采 用较多的是X基团为甲氧基或乙氧基的有机硅烷偶联剂。其 水解速度比较缓慢,水解析出的甲醇和乙醇无腐蚀性,所生 成的硅醇比较稳定.可在水介质条件下同玻璃纤维表面进行 反应。 3 有机硅烷所带的另一个基团R,将与基体树脂反应,不同的 R基团,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树脂。
• 3.3.1表面性质
表面性质:表面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表面自由能。 表面性质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 物理持性: 指材料的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
2. 化学特性: 指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反应活性。
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决定了增强材料 表面自由能的大小、润湿性及化学反应活性。关系 到增强材料是否需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是否容易 与环境接触物反应(如与氧、水、有机物等反应),表 面与基体材料间是否能形成化学键。
1.表面现象:发生在界面上的现象。 2.产生表面现象的原因:与物质的表面能有关。
对颗粒粉碎作功所消耗的部分能量将转变为储藏 在物质表面中的能量称为表面能。 3.表面自由能(自由能):反映物质表面所具有的特殊 性质,是由于其表面层分子所处状态与其内部分子 所处状态不同造成的。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
3.3增强材料的表面性质与处理
增强纤维内部的化学组成与其表面层的化学组成不
完全相同。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4
• 3. 表面自由能
增强材料与基体能够粘接在一起的必要条件,
(1)是基体与增强材料能紧密接触,
(2)是它们之间能润湿,后者取决于它们的表面自由能,
即表面张力。
若一种液体能浸润一种固体(即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开),则 固体的表面张力要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常用的极性基体材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7
2)涂层法
(1)有机聚合物涂层:树脂涂层、接枝涂层、电 沉积与电聚合等。
(2)无机聚合物涂层:经有机聚合物涂层后碳化、 碳氢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或氧化铁涂层、 生长晶须涂层等。
Si O
• 第三步:高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与吸水玻璃纤维间进行醚 化反应;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O Si OH
O HH
O
-H2O
R
R
O Si O Si
O
O
Si O Si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3
• 偶联剂处理后纤维的性能:
1 有机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的表面结合起来了。 有机硅烷中的R基团将与基体树脂反应,改变了玻璃纤维表 面原来的性质,使之具有憎水而亲基体树脂的性质。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5
• 4. 表面性质与表面结构的关系
增强材料的上述三种表面性质除了与材料表面层化学组成 有关外,还同增强材料的表面结构有关。
关于玻璃的结构,有多种学说。主要是微晶结构学说和网 络结构学说。按照网络结构学说的观点,硅酸盐玻璃是由一 个三维空间的不规律的连续网络构成的。连续网络又由许多 多面体(如四面体)构成。多面体的中心为电荷较多而半径 较小的阳离子所包围。在玻璃内部这些阳离子与周围的阴离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
料的表面张力在35~45达因·厘米-1之间(如聚酯树脂的表面张 力为35达因·厘米-1,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3达 因·厘米-1),若要求这些基体材料能润湿增强纤维,则要求增 强纤维的表面张力大于45达因·厘米-1。
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碳纤维等都有明显的氧化表面,有 利于形成具有高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表面。若其表面被污 染,一般会降低其表面能,影响极性基体对它的湿润。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0
• 1)表面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1)有机硅烷类偶联剂的反应机理
(ⅰ)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R
R
X
Si
X H2O HO
Si
OH + 3HX
X
R
(ⅱ)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OH
OH
Si O Si O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11
(ⅲ)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酸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生成氢键;
第3章 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3.1 概述
• 在一个多相体系中,不同相之间存在界面。聚合 物基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纤维与基体树脂两相组 成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通过界面使纤维与基 体树脂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 树脂所没有的性能。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2
3.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9
• 浸润剂的作用:
1 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 2 防止纤维间的磨损; 3 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 4 便于纺织加工。
常用的浸润剂:石蜡乳剂(含石蜡、凡士林、硬脂酸)、聚醋酸乙烯酯。
纺织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增强型
注: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 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可不必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