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及其常识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语文:4.19《元曲三首》课件(1)(粤教版必修3)

语文:4.19《元曲三首》课件(1)(粤教版必修3)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积累
1.字音 字音 蟾宫( ) 蟾宫(chán 2.字义 字义 南柯一梦: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 南柯一梦: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 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 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 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见于唐李公佐《 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见于唐李公佐《南柯太 形容一场大梦, 守传》 后来用于形容一场大梦 守传》)后来用于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 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 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引申 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 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今谓事 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南柯( 南柯(kē ) 蒯通( ) 蒯通(kuǎi
[双调] 蟾宫曲 叹世
•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以低 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 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这里曾经发 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背景简介
刘邦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亭长。父兄都耕田,他却 刘邦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亭长。父兄都耕田, 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应起义军。 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响应起义军。 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 后来势力渐强,打破了秦的京城。争夺了农民起义的胜 利果实,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 利果实,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史称太祖 高皇帝,简称汉高祖。 高皇帝,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高祖本纪 的叙述中来看, 高祖本纪》 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 高祖本纪》的叙述中来看, 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 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 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 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 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 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 瓜葛的农民的口吻, 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 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 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 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高中语文 2.7《元曲五首》教案1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7《元曲五首》教案1 语文版必修3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语文】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语文】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韩信因萧何的推举而被刘邦重用,吕后杀 死韩信用的也是萧何的计策。喝他个一醉方休 ,所谓的功名事业都由他去吧。
解释典故
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
项废东吴:
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之事。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导。在推翻秦政权 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 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古东吴之地)。“楚汉战争”被刘邦击败,被 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乌江。故曰 “项废东吴。”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自从送别你以后,我对你一片深情实在难以
割舍。那郁结于心中的一点相思什么时候才能断 绝。
简析: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 思。“难舍”二字情义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 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虽只有 “一点”相思, 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 “几时绝
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举韩信为大将,说韩信 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 权太重”,后来吕后听了他的计策,杀了韩信。故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思想内容
思考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 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 险恶,人心之叵测。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选)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 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 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 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 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 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 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 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
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元曲选读教案

元曲选读教案

元曲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曲的概念和特点;2. 熟悉《汉宫秋》《西施秘》《锁麟囊》三篇元曲作品;3. 分析元曲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4. 认识元曲对后世文学和戏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元曲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选读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掌握元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元曲的艺术特色和表演形式;2. 分析元曲对后世文学和戏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环境营造在教室内贴上元曲的海报和相关图片,营造艺术氛围。

2. 导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a. 你们知道元曲是什么吗?b. 元曲有哪些特点?c. 元曲对后世文学和戏曲有何影响?3.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元曲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戏曲性、歌舞性、传统主题等。

4. 选读作品分别介绍《汉宫秋》《西施秘》《锁麟囊》三篇元曲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表演片段。

5. 分析元曲特色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元曲的艺术特色,如对白形式、音乐韵律、形象描绘等。

6. 元曲在后世的影响介绍元曲对后世文学和戏曲的影响,如对明清小说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传承等。

7. 总结让学生总结元曲的概念、特点以及选读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对元曲在文学和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活跃度;2. 学生对元曲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选读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元曲在后世文学和戏曲的影响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剧目导读选取其他著名的元曲作品,让学生自行阅读和欣赏,并进行剧目导读。

2. 观看实景演出组织学生观看现代演员演绎的元曲实景演出,提高对元曲的感知和欣赏。

3. 创作小品让学生分组进行元曲小品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元曲选读教材和参考书籍;2. 相关音乐、舞蹈和表演视频;3. 元曲相关的图片和海报;4. 演员表演实景演出的视频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宋词与元曲》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宋词与元曲》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宋词与元曲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鉴赏和分析宋词与元曲中的名篇佳作,感悟其意境和韵味。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宋词和元曲作品。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背景中理解宋词与元曲的产生与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宋词与元曲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2.利用多媒体展示宋词与元曲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深入理解宋词与元曲的艺术特点。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创作比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作品中感受两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3.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诗词的基础知识,如格律、韵脚等。
-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4.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宋代和元代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宋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深入了解宋词的创作背景。
2.运用比较分析法,突出宋词与元曲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各自的艺术特色。
-对比分析宋词的豪放与婉约,元曲的杂剧与散曲,引导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上理解其差异。
3.过渡到元曲部分,介绍元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杂剧、散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元曲的多样性。

人教版选修《古代文学常识——元曲》ppt课件

人教版选修《古代文学常识——元曲》ppt课件

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西厢记》 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 洪 昇《长生殿》
18、我终于累了,好累,好累,于是 我便爱 上了寂 静。 19、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 ;只有 贡献, 方可衡 量人生 的价值 。
2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 的种子 ,便成 不了事 业家。 21、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 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 宾,故曰宾白”。有散白、 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 白、带白等。
剧本规定了主要动作、 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范”,简称“科”,如“再 跪科”、“鼓三通、锣三下 科”。
元代杂剧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 《天净沙·秋思》 唱

《山坡羊·潼关怀古》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 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 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 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 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宫调,即现代音乐的C调、D调 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 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高祖还乡》
杂剧 (散曲+“科”+
“唱白+”)演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杂剧《窦娥冤》《救风尘》 《鲁斋郎》《拜月亭》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秋思》
白朴 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元人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内蒙赤峰二中李建忠
(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 《天净沙·秋思》 唱
套《曲山(坡一羊宫·潼调关 (散曲+“科”+
“唱白+”)演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元曲的特点和基本规则。

3. 培养学生对元曲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元曲的特点和基本规则。

教学难点:1. 元曲的音律和曲调。

2. 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元曲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元曲谱例和演唱视频。

3. 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元曲相关内容。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关注元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讲解元曲的特点(15分钟)1. 讲解元曲的音律和曲调。

2. 分析元曲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理解元曲的音乐特色。

三、讲解元曲的基本规则(20分钟)1. 讲解元曲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元曲的词牌和曲调。

3. 引导学生掌握元曲的创作规则。

第二课时:四、欣赏元曲作品(25分钟)1. 播放元曲谱例和演唱视频。

2. 引导学生欣赏元曲的音乐美。

3. 分析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创作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元曲。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

3.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2. 引导学生关注元曲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3. 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料和文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元曲特点和规则的理解。

2. 让学生课后欣赏更多元曲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元曲的特点和规则。

五、课后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创作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元曲特点和规则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课件 (44张PPT)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课件 (44张PPT)

5.结尾一曲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 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提示】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账上,这实在是 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账不 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6.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为什么把这尊 号放在刘邦生前呢?
这首“叹世”曲,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王朝何等 强盛,最后灭亡。项羽废,刘邦建立汉室。不过都是南柯一 梦。接着用历史上有名的四个人物,道出兴衰无常,世道之 险,人心叵测。最后表明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一曲,短短二十八字,刻画了 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一连推出九幅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 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 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 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 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文本探究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杂剧的 奠基人之一。至元、大德年间名震大都的梨 园领袖。他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的 影响,同时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其创作既 贴近下层,敢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 伦、正风俗的儒家旨趣。就其全部文学创作 的总体风格而言,俗不脱雅,雅不脱俗。 《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剧本之一,其他如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剧作也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 《墙头马上》。

高中语文 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
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 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 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 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 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 蔑视。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有一气呵成之感。
课文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 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
片忙乱。 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写作的时代背景:
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
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 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 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 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 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 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 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 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内容提要
• 体会“人去也”的深长意味。 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 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有如《西厢记·长亭 送别》名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 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 知?”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
睢 景 臣
作 者 简 介
元曲名家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
贤,扬州(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 大约生活在公元13C末14C初。据钟嗣 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 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 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 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 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 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 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 有流传下来。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 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 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 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 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 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 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元曲的特点和规则(元月3日授课教案)资料来自网络。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一、什么是元曲?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越调]清江引·野兴【元】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二、元曲与唐诗、宋词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元曲的六大特点:① 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② 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③ 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④ 典型性。

2022年教学教案 《元曲相关资料》优秀教案

2022年教学教案 《元曲相关资料》优秀教案

元曲相关资料定义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表达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局部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编辑本段地位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荣,透出对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开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奉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那么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 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 “科”。
元杂剧的角色
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正末、副末、外末、大末、小末;
正旦、副旦、贴旦、老旦、小旦、花旦;
副净、二净
正末是男主角,正旦是女主角。
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
卜儿-老年妇女
驾-皇帝
孤-官员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一折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 成一套曲子。
•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一套曲子的唱词再加上相应的 “科”“白”就是“一折”,一 折表现全部剧情的一个重要发展 阶段。
元杂剧的结构 2 为了把四折难以纳入的剧情插叙
进来,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 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 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 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 的,交代不可忽略之关节,作用和后 来的过场戏相似,用来衔接剧情 。
元杂剧的舞台演出 1
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除楔子
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

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 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 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 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元杂剧的舞台演出 2
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白
起着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和 人物间交流的作用。

“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这里表现的是一对
久别小夫妻在一夜重逢后,早晨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
泉千尺飞如电。”“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
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这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敬畏。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则是写一个在西风古道独行的游子
思乡念亲的心情。
2.揭示社会弊端是元曲的历史使 命
• 元代社会黑暗,政治专权,加之科举制 度被废,读书人处在了“八娼九儒十丐” 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借 助元曲,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 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痛批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3.彻悟人生哲理属元曲之最
赴饯佳惊赖赖传匪行约艳简婚惊期
按照时间推移和情节的发展 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 “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 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这是一幅深秋风雨花絮落 的画面,透露着重阳节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一年 年衰老的无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 一个书生在山巅仰天长叹百姓之苦;“赢,都变做了 土;输,都变做了土”,这是一个智者在断璧残垣处 低头沉思观照宇宙;“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 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富丽堂皇的秦宫与汉阙到 头来也终被茫茫草原上的衰草和野牛羊取代了。
古代戏曲常识
你所知道的元曲?
元曲
•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 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 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 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 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 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 戏曲”。
关汉卿: 《蝴蝶梦》《望江亭》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 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汉宫秋》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 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 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 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 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 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 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 为妻。
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 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 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 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 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 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 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 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 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 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 了眷属。
张生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
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 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 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 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 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 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 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结为夫妻。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

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韩信成败、蒯
通装疯明确……元曲作者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更
迭的反思,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现出了无
奈,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元杂剧的结构 1
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 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 (如《西厢记》五本二十折) 。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
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 于中国北方。是歌唱、说白、舞蹈 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曲产生的社会背景
• 少数民族统治下的社会 • 时立时废的科举 • 文人社会地位低下 • 书会才人
• 元曲的内容:元曲的雅俗性使它走近百 姓
1.情思是元曲艺术永恒的主题
元杂剧的结构 3
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
两句、四句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 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 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夜香”,“正名”是 “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元杂剧的内容构成: 曲: 剧中人物的唱词。
白: 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 。 科: 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 两情相悦,相互爱恋是人间最美的感情。元曲把爱情描写得惟妙 惟肖,而又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独具其艺术魅力。如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 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意思是一位已经许配于人的少女期盼情郎,忽一日,猛见他从门 前走过,想喊住他又怕让别人瞧见,踌躇间他却已经远去,且急 且悔,只好高唱《水调歌》,希望情郎哥能听出是我。这里表现 了少女“盼成婚又怕成婚,渴望见面又羞于相见”的矛盾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