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篇一:地理德育渗透计划地理德育渗透计划“成才先成人,树人要树魂”。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地理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实施德育计划:⑴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
⑵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⑶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
⑷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
地理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学科德育工作计划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学科德育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学科德育工作计划1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
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
现将德育工作计划如下: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
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
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地理学科德育工作计划2本学期,我任七年级一个班的家乡教学。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在学习中不但要了解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还要懂得一些相关的育人思想。
因此,地理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进行探讨,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品质提升。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国家地理发展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教育、地方特色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关注,使学生的国家地理观念得到提高。
3.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可以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愿望和信心。
1. 设计德育主题教育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主题教育,例如可以设计以环保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调研等方式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2. 运用多层次的德育教育手段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小组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提倡德育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不仅要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提倡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会意识。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引言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倡导“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润育学生的灵魂、传递道德的温度、提升人格的高度”的理念。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深知地理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
因此,制定本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
二、德育渗透的基础和意义1. 德育渗透的基础德育渗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地蕴含着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地图阅读和地形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通过自然灾害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然资源。
2. 德育渗透的意义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的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具责任感和爱心。
其次,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众多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自然灾害等,都是涉及伦理和道德的难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道德心理。
最后,通过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承担能力。
三、渗透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1. 内容(1)环保意识培养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和保护。
(2)资源利用意识培养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宝贵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促进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德育个人工作计划初中地理
德育个人工作计划初中地理一、工作目标1. 借助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工作措施1. 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德育地理教育方案。
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地理教育有条不紊地展开。
3. 通过讲授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化的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实践活动。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户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地观察能力。
5.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6. 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工作内容1. 认真备课,准备精美的教学资料和辅助教材,使教学内容生动、易于理解。
2. 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行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项目研究,分享研究成果并进行评价。
4. 定期组织地理课程竞赛和知识问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组织学生观看地理纪录片、参观相关展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科技和地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7. 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工作评估1. 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在德育地理教育方面的进步和表现。
2. 听取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个人工作计划。
3. 参加地理学科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4. 定期在教研组会议上与同事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制定德育个人工作计划,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更着重于德育的渗透。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更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德育元素。
因此,教学任务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代公民。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德育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表达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数据解读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地理学习,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化视野。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文档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一、挖掘教学素材1.实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
(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从社会方面来说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协助学生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有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度析判断树立准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准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世界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人地观,理解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假如完善,假如完美,但是假如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局部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相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德育工作的渗透与实施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渗透与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进行探讨。
1. 课程设计德育工作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融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的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计中还可以注重学生的思维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 教学方法德育工作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来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的忍耐和坚韧的品质。
3. 教学内容德育工作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内容中还可以注重学生的自然观念和环保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4. 师生关系德育工作还可以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来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树立良好的师范形象,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引导,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1. 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2. 合理设置考核机制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合理设置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评价。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收获,还能够提高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几种德育渗透的策略。
1. 以德育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地理教室中,教师应通过设置鲜明的德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燃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通过开展班会、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强化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将地理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践行绿色出行、关爱弱势群体等方面,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地理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在地理项目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组织学校参加环保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 利用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地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城市规划、文化保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意义。
同时,通过参观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科技馆等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6.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班级交流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班级凝聚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的主题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地理学科不仅教授自然与人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地理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本教学任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2、教学对象本教学任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此外,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2)学会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等工具,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3)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知识;(4)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5)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学习地理知识和德育教育;(3)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结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环保行动;(3)尊重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包容、理解的品质;(4)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5)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其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地理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地球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组织清理环境、节约资源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 培养学生的地方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社会,培养他们对地方社区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参观讲座等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贡献社会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互联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多媒体资源等,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留学交换等方式,与外国学生展开交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研究。
4.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地理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模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
8.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探究寓德育于地理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
《地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出台后,地理教育已经走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成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因此,探索符合地理学科新特点的德育方式与模式,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它提供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授古今中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使其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
因此,要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必须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
要把德育寓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
即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教学。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三年级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三年级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三年级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来实现德育目标。
1.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研究祖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等知识,让学生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讲解一些国家英雄的事迹、国旗、国徽、国歌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
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城市的环境保护设施,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深入体验环境保护的实际意义。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地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我们讲解地理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关联,例如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交通拥堵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以上的德育渗透措施,我们在三年级地理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们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多的意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地理学科德育渗透仍然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为学生的德育培养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42024第二学期地理德育工作计划4篇
20242024第二学期地理德育工作计划20242024第二学期地理德育工作计划精选4篇(一)根据你的要求,以下是2024年第二学期地理德育工作计划的一个例子:1. 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开展专题讲座或讨论,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其在解决环境问题、资源管理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2. 培养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讲解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相互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他们学会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生物和人类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4. 开展地理实验和模拟活动:让学生参加地理实验,通过模拟活动了解地球运动、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等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增强地理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地理研究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6. 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组织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
7.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理标志性景点、地质和地理实验室、地理博物馆等,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8. 定期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和评比活动:通过地理知识竞赛和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9. 举办地理讲座和主题分享会:邀请地理学者、地理爱好者或相关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地理讲座,分享地理研究成果和经验,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10. 撰写地理学科报告和论文: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学科研究和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学科报告和论文,提高学术写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研究水平。
这只是一份地理德育工作计划的例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地理学科的德育任务主要体现在学习系统的课本地理知识中。
根据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原则,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密切联系国内、国际现实状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感诸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系统而又明晰的概念,我们探索出如下的地理学科德育的任务:1.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科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地理环境既向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所必要的场所和物质来源,又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起制约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此,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如我们在讲“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中“人类与环境”内容时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
(2)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和人文环境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分布、发展变化,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从而初步树立尊重客观规律的环境观和按照客观规律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布局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的思想观念。
如我们在讲“农业的区位因素”时重点突出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同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
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认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可更新资源由于利用不合理会退化,非可更新资源由于开发利用会日渐减少。
在上课的时候我联系中国自然资源的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从而初步树立自觉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资源观。
2.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习和中外国情的对比。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办事情、想问题尊重国情、国策的观念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意志和信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具有疆域广阔,位置重要,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资源种类齐全,绝对数量大等方面的优越性,而且是粮、棉、煤、钢、石油等多种产业的生产大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青云中学地理组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渗透德育计划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
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
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
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中学第二学期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中学第二学期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中学第二学期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
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
现将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
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
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第二学期地理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地理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第二学期地理德育计划》一、指导思想在第二学期的地理教学中,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为核心目标。
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但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方面仍存在不足。
同时,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地图阅读、气候类型判断、地形地貌分析等。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中国地理时,介绍我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2、环境教育在学习自然地理时,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结合实际案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地理渗透计划
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总结2011.1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总结如下: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用良好的思想道德武装学生的头脑并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这项工作还要长抓不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总结寨里河镇中心初中2011.1地理教学德育渗透计划2010.2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学生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向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德育渗透计划“成才先成人,树人要树魂”。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地理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实施德育计划:⑴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
⑵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⑶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
⑷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
⑸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国土整治的现状和远景规划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家前途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实施德育计划势在必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浅谈初中地理德育渗透的多元途径地理课是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使地理课成为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要素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意识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多停留于简单说教,无法打动学生的心,学生接受起来自然很难。
即使是所接受的德育观,也并非都能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更谈不上对其终身发展有用。
故此,德育渗透的收效率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如图1所示。
德育渗透收效率的最大化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何使教师的德育渗透更广泛深入地被学生接受并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是课程改革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途径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收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渗透德育教育家村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德育渗透也是如此,此所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而此情此景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借助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渗透德育借助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多种感官同时冲击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些德育观,并且自觉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进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收效率。
三、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渗透地理德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德育渗透的收效率实质上就是学生接受程度的体现。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德育渗透收效率的目的。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就能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
五、利用评价过程扩大德育渗透的广度恰当的评价不仅能给被评价者以良好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而且对评价者来说,也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一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在他人评价中积极引入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
借助于多元途径能够有效地渗透德育。
然而,如果不能准确分析学生情况,了解症结之所在,就无法对症下药;如果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空有强烈的愿望,就如同迷途的羔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都会使得德育教育功亏一篑。
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渗透必须遵照以下原则循序渐及开展活动:案例分析(我们周围的资源——包装问题)1、课前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许多商品的包装有些过度,但对其所造成的资源巨大浪费认识不足;学生虽然知道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却对其匮乏程度缺乏了解;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节约资源,却往往只停留于“喊口号”,不仅节约的愿望不够强烈,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节约方法和技巧。
2、课上教师采取的措施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节约方法与技巧,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针对月饼的过度包装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真实但又震撼人心的图片和数据引出过度包装的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自然而然就表达出节约资源的强烈愿望。
教师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节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有了方法的指导,愿望才能顺利实现,这使得学生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采取多元化途径开展德育渗透,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德育渗透的收效率才能不断提高,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其终身发展有用•地理德育的天空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
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
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如何发展地理德育,是十分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它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
学校德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我曾努力尝试把德育融入地理教学,让地理课堂盛开德育之花。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1、紧扣教材,贯通知识、德育双渠道。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决不能脱离教材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等情况。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
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
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大西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2、理论联系实际,多种的生动形象教育。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
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
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
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
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比如,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环保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学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地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趣味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加强德育及环保知识的渗透,是上好一堂地理课的有效方法。
如在讲到空气的污染时,可以介绍“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空洞”等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讲到水污染时,可以介绍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而造成水质的污染。
结合柳州工业城市,我让初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柳州环境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和出版一期宣传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