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学之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48页PPT
![国际经济学之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4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9afd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0.png)
2024/7/18
4
End
二、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它是指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 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 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这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了一步。它除了 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而且成员国对同盟外的 国家建立了共同的、统一的关税税率,结盟的目的在于 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2、完全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是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 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它是类似于一个国 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有两种:一是邦联制,其特 点是各成员国的权利大于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 二是联邦制,其特点是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 于各成员国的权利。
3、关税同盟只解决了成员国之间边境上的商品流动自由化问 题。当某一成员国商品进入另一个成员国境内后,各种国内限 制措施仍然构成了自由贸易的障碍。
2024/7/18
7
End
关税同盟的例子
历史上第一个关税同盟建立于1834年,德意志18个小邦废除
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征收保护关税,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它的出 现具有超国家组织的形式。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成员国提供更广泛 的市场,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商品流通和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排 挤非成员国商品的进入,保护各成员国国内经济。
场价格为Pt,需求量为OD0,国内的供给 量为OS0,进口量为S0D0。
2024/7/18
22
End
贸易创造效应:图形说明(2)
参加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此时伙伴国 X商品的价格为Pp,由于X商品价格是下降,该国对X商品的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9c75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d.png)
催化剂:解决诸如国际收支等特殊问题
战后经济一体化出现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地理上的邻近是首要条件。一体化组织中的成员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市场,就必须具有市场统一的客观基础,即地理上的邻近。
各成员国的经济互补性也是一体化组织得以稳定并不断升级的条件。一体化组织能否稳定下来,关键还是看各成员国对一体化内部市场的依赖度。
协调的基础是各成员国之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当
1
以一套完整的超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来进行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调
2
各种协调成就的获得是通过实施阶段性政策的结果
3
2、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1、发展过程: (1)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正式生效。 (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1年正式开始谈判,1992年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15年内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3)1994年12月,在美国召集下,在美国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所有(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讨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形式
贰
第六讲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壹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
肆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叁
定义:一体化,本身的含义是各个分散的不同的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际经济一体化,则是指不同的具有行政主权的经济单位,通过自愿的决定和制度上的安排,部分削减自身的行政主权来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经济单位。
3
联邦制: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个成员国的权利。
6、完全经济一体化
六种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优惠关税待遇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2857fe070740be1e650e9a59.png)
1.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消费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消费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
表11.1 部分国家消费全球化水平
(用进口商品与GDP的比值表示) 用进口商品与GDP的比值表示) GDP的比值表示 发达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加拿大 世界 1980 9% 13% 23% 21% 20% 22% 24% 12% 2001 12% 8% 26% 24% 25% 21% 34% 20% 发展中国家 中国 马来西亚 泰国 韩国 菲律宾 墨西哥 南非 世界 1980 7% 44% 28% 36% 26% 10% 25% 12% 2001 21% 85% 54% 52% 44% 29% 25% 20%
22个月 22个月 瑞士日内瓦 37个月 37个月 瑞士日内瓦 64个月 64个月 瑞士日内瓦 86个月 86个月 乌拉圭塔斯 特角城
肯尼迪回合(1964-1967) 一、肯尼迪回合(1964-1967) 第一,提出了全面降税的要求。 第一,提出了全面降税的要求。 第二,首次包括了非关税壁垒的内容。 第二,首次包括了非关税壁垒的内容。 第三,增加了贸易与发展的部分。(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三,增加了贸易与发展的部分。(发展中国家) 第四,首开了允许“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波兰) 第四,首开了允许“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波兰) 参加关贸总协定多边谈判的先例。 参加关贸总协定多边谈判的先例。
11.3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 日正式运作, 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总部设在瑞士首都日内瓦
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关贸总协定 “临时适用”的多 临时适用” 临时适用 边贸易协议形式, 机构性质 边贸易协议形式, 不具有法人地位 只处理货物贸易问 管辖范围 题 世界贸易组织 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与 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 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地位一样 货物贸易问题 服务贸易和与 问题, 货物贸易问题,服务贸易和与 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问题 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ff53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7.png)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37bd3cbceb19e8b9f6ba99.png)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 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 署,计划于2010年时间建成。
• 中国需要符合自己利益的区域雁阵,着 手建立自己的产业分工链,形成并加强中国与 东盟互动的新关系是其主要任务。从东盟的地 理位置、发展水平、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 看,东盟10国应成为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
•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贸易的作用 (一)从动态利益看 1、提高生产率 2、取得规模经济 3、加强竞争合作 4、促进技术进步 5、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6、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7、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从低级到高级
•完全的经济一体 化
•统一经济政策
•经济同盟
•协调经济政 策
•共同市场
•要素自由流动
•关税同盟
•自由贸易 区
•优惠贸易安 排
PPT文档演模板
•共同对外关税
•商品自由流 动
•关税优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PPT文档演模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区域经济一体 化
• 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在堪培拉 举行,美、日、加、新、澳韩和东盟6国参加,标志 着APEC成立。
• 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加入。
• (三)高涨时期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a011a8647d27284b7351ae.png)
20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与职能 欧洲议会:立法机构 欧洲理事会:决策机构 欧盟委员会 部长理事会 欧洲法院
21
欧洲一体化:对地区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促进了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长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增强了欧盟的整体实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
GATT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性及提供的条件 使区域性经济合作获得发展。
11
内部原因 获取市场扩大及规模经济利益 促进投资增加,加速区域成员国经济发展。 成员国间的联合有助于提高对外谈判力量。 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也是相关利益集团游说 的产物
12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实践:欧洲一 体化进程
34
国家协议分工需要具备的条件: 两个(或多数)国家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
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 对象产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在这种条件下, 互相竞争的各国之间扩大分工和贸易,即是关税同 盟理论的贸易创造效果的目标,也是协议性国际分 工理论的目标。
做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 济的商品。
1965年,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 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合并为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 并规定从1967年起合并三个共同体的执行机构, 建立单一的部长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
1972年以后,EEC发展缓慢,虽然在组织上接受 英国、丹麦、爱尔兰为新的成员国,但对内外政 策没有重大变化。1978年,EEC通过关于建立欧 洲货币体系的协议,EEC八十年代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16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突破了国土相邻的限制,出现 跨洲、跨洋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多数采取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
最新区域经一体化ppt课件
![最新区域经一体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58ee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0.png)
100%)
AB国关税同盟成立后
贸易
B国 钢铁成本 $150 在A国价格 $150
A国 钢铁成本 $ 250
C国 钢铁成本 $100 在A国价格 $200 ($100+关税
100%)
自由贸易
P
PA
PB Pc
K
O Q1
E
进口
S
D Q
Q2
对BC两国的产品征税
➢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外的关系 ➢对区域一体化的审查监督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安排
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区域一体化的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贸易所要达 到的自由化程度。 ➢一般要求区域一体化成员对彼此间的贸易尽可 能广泛地取消关税措施、国民待遇限制或其他贸 易限制措施,实现内部贸易的自由化。
由于成立同盟,使国内的产品价格降低 (包括免税的因素),该国就可能扩大 需求,而增加从伙伴国进口产品。
4、其他效应
减少海关行政开支 抑制走私 提高谈判实力
对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的总结
关税同盟建立以前关税水平越高,建立后的贸 易创造效应越大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 创造效应越大
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差异越小,贸易 转移的损失越小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外的关系
➢为区域一体化安排建立一定的约束,防范区域一 体化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 ➢该同盟或该协议的参加方对未参加同盟或协定 的缔约方的贸易所实施的关税或其他贸易规制, 在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未建立同盟或未达成协 定时各组成领土所实施的关税和贸易规制的一般 限制水平。
对区域一体化的审查监督
($100+关税200%)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ec6a4d31b765ce04081434.png)
专注考研考证第13章区域经济一体化13.1 复习笔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是各国所采取的选择性的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次佳选择。
一、小国的贸易保护理论现实中,贸易保护要能真正起到作用,需要本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商品销售市场,否则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次佳选择。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小国经济在完全自由的贸易下,小国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是较强,而正常的贸易关系常常因为外界的各种干扰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因此,稳定的外部市场就成了小国经济发展或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小国特别希望和与之有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建立比较稳定的内部市场,当然这里的小国的“小”是相对而言的。
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会导致“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以联合抗衡大国势力对本国经济的某种冲击或垄断。
2.大市场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家西多夫斯基和德纽认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打破一个国家在狭小的市场范围内陷入高利润率、高价格、市场狭窄、低资本周转率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出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激化竞争、提高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商品的价格,进而扩大对产品的需求,从而使一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国内贸易,为避免在付出成本之后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各专注考研考证国都希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出口品销售市场和进口品的来源市场。
经济运行中对大市场及其市场稳定性的追求,是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重要动力之一3.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理由选择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理由可分为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1)消极的观点是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还远没有实现,与其等待世界贸易的完全自由,还不如选择区域经济的联合。
(2)积极的观点是开展自由贸易总是要寻找到愿意实施自由贸易的国家,并且还是在地理上要相互临近的国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原则,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概念的延续,国家政治主权的意义服从于国家经济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增强区域内部抗衡实力的、范围扩大了的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实体,排他性是其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概述(PPT75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概述(PPT75页)](https://img.taocdn.com/s3/m/1a21ede5a6c30c2258019e27.png)
欧共体之所以要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 的原因
❖ 其一,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欧 共体各国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低且不稳 定,需要加以扶植。
❖ 其二,平衡成员国利益的需要,即平衡联邦 德国等国的工业利益和法国等国的农业利益 的需要。
24
其他方面的政策
❖ 第一,共同竞争政策。 ❖ 第二,共同运输政策。 ❖ 第三,地区政策和社会政策。
25
3.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建立与货币 一体化
❖ (1)内部大市场的建立。 ❖ (2)货币联盟的建立。
26
4.欧洲联盟的起步
❖ 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 币联盟两部分,它大大扩展了欧共体的活动 领域,同时也赋予了欧共体的结构和决策体 制以新的特征。在政治联盟上,马约对有关 共同外交和安全问题,对法律和内务方面的 合作做出了规定。在经济联盟上,马约规定 在欧共体内建立内部大市场,实现商品、劳 务、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共同的竞 争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共同的区域政策; 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续向前发展?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充满变数。
这些都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面临诸多
挑战。
3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成因 第二节 欧洲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美洲经济一体化 第四节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分类及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三、区域经济一中国家之间)
❖ 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14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15004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f.png)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a76a240912a216147929d8.png)
二、自由贸易区理论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罗布森的分析[1],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有 制订关税的自主权;另一个是在自由贸 易区适用原产地规则。
[1] 参阅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 学》,1998年版。
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会出 现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是无 法用原产地规则加以消除的。 自由贸易区也可以有贸易创造效应和 贸易转移效应,但与关税同盟的这两种效 应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差异。 我们用下图说明:
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 由鲍里斯· 赛泽尔基提出 • 内容 • 特点
• 内容 • 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 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 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有效的政 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
二、大市场理论
• 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 和德纽(J.F.Deniau) • 大市场理论的内容 • 对此理论的评价
• 大市场理论的内容 •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各成 员国提供了扩大市场范围的效应。各成员 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障碍后,向成员国企 业提供了更大规模或容量的市场,这种大 市场给企业创造了实现生产“规模经济” 的条件。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贸易壁垒强弱程度划分 1特惠贸易协定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成员国相互取消了关税和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数量限制,对来 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f09f4b2336c1eb91b375d6f.png)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3年,北德、中德和南德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池元吉,2003)。
美国学者D. A. 斯奈德在《国际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中指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可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原型”,“二战”后才发展出比它结合程度低或高的其他类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76年,经济学家弗瑞茨·迈克卢普(Fritz Machlup,1976)在对经济文献进行广泛研究与评论时了解到:在1947年以前,经济学家几乎没有写过涉及经济一体化的著作,尽管当时存在着经济一体化现象。
[1]随着“二战”后初期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发展,经济学界开始较为关注经济一体化现象,可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仍然稀稀拉拉,没有使人们对经济一体化的实际进程或后果的理解向前迈进一步。
事实上,当时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实证上,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Bhagwati and Panagariya,2003)。
本书的写作有两条线索,一是建立在制度协调基础之上的区域一体化的组成部分——贸易一体化,二是专业化分工。
因此,本章将分别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及分工的理论渊源进行简单回顾,以此作为贸易一体化的理论背景。
[2]此外,由于贸易一体化体现为一个从市场驱动的区域化到制度协调的区域主义的演进过程,因此本章第三部分将对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第一节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欧洲的区域一体化为背景建立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为研究人员更为简洁地描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同时在解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现实世界中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区域”合作动机和目的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合作甚至超出了“区域”的范畴。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11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11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050968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b.png)
菲律宾
7.5Βιβλιοθήκη 21.191.356.3
81.0
泰国
4.7
25.2
75.1
72.5
72.2
南非
18.2
53.2
48.7
36.8
肯尼亚
12.1
20.7
33.9
30.7
坦桑尼亚
14.1
16.2
18.1
25.8
智利
4.3
9.1
15.4
11.9
11.3
阿根廷
13.9
23.2
32.4
32.2
23.5
墨西哥
32.5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特征
案例11-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20世纪50年代,著名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 维什和德国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0~100年间,英国的贸易条件大 幅度上升了,由此他们推断,发展中国家由于依赖廉 价的初级产品出口而使其长期贸易条件恶化了(即每 单位出口商品所换回的外国商品数量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与大量出口制成品的先进工业国相比,发展中 国家因不公平的国际交换更容易陷入收入下降的困境,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是很不利的。这一有 关发展中国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被学界称为 “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促进国内上下游产业联系,加速形成国
内统一大市场 丰富消费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
需求 产品示范和技术溢出带动产业革新、技
术进步乃至制度发展 促进收入积累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
Y
C* Q
C 进口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8bc6e8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0f.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的时间是( B )A. 2001年11月10日B. 2001年12月11日C. 2002年11月10日D. 2002年12月11日2、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是( C)A.垂直型国际分工B.交叉型国际分工C.水平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3、用以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术语是( D)A.出口贸易B.进口贸易C.专门贸易体系 D.总贸易体系4、世界市场进入萌芽时期的标志是( A )A.地理大发现B.资本输出C.机器大工业D.第二次产业革命5、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交给发展中国家承担,这种经营战略称为( C )A. 战略联盟B. 公司内部贸易C. 离岸外包D. 限制性商业做法6、“自动”出口配额制是( A )A. 出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出口B. 出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进口C. 进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进口D. 进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出口7、以下关于服务贸易的表述,正确的是( C)A. 既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又在海关统计中反映B. 不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但在海关统计中反映C. 不在海关统计中反映,但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D. 既不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也不在海关统计中反映8、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 A )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B. 商品出口战略C. 技术转让战略D. 海外间接投资战略9、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标志是( B)A.地理大发现B.产业革命C.第二次科技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10、货主将货物运往国外市场,委托指定商号代销,在货物售出后才收回货款并支付代销商代垫的费用和佣金。
这种交易方式称为( A)A.寄售B.代理C.包销D.回购11、A国2008年进口额为300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则该国当年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为( A )A. -0.2B. 0.6C. -0.4D. 1.512、“自动”出口配额制是( A )A. 出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出口B. 出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进口C. 进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进口D. 进口国家直接控制商品的出口13、以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C )A. 东盟B.亚太经合组织C. 欧盟D. 北美自由贸易区14、假设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为25%,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增值比率为40%,则最终产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是( C )A.37.5%B.60%C.62.5%D.160%15、通常,一国货币汇率呈升值趋势的情形是该国( A )A. 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多B. 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短缺C. 贸易逆差大,外汇储备多D. 贸易逆差大,外汇储备短缺16、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 C )A. 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B. 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C. 出口商品贸易量增加或减少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D. 进口商品贸易量增加或减少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7、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是( C)A. 重农主义B. 轻农主义C. 重商主义D. 轻商主义18、由国际商品协定的成员提供实物和资金,用来干预和稳定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机制称为( B )A. 商品储存B. 缓冲库存C. 商品共同基金D. 贸易补偿19、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是贸易条件中的( A)A.收入贸易条件B.净贸易条件C.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20、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称之为:( A )A.对外贸易额B.对外贸易量C.贸易差额D.无形贸易21、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A.世贸组织正式建立于2000年1月1日 B.世贸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C.非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须经部长会议2/3以上多数表决通过D.最高权力机构是总理事会22、以下不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是( D)A.进出口许可证的发给和行政手续 B.有关进口、出口、过境商品的关税及其他各种捐税C.边境贸易 D.关于移民、投资、商标、专利及铁路运输方面的待遇23、通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以扩大出口的措施是( D )A. 出口信贷B. 商品倾销C. 出口补贴D. 外汇倾销24、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C)A.商品的国际供求关系 B.商品的质量 C.商品的国际价值 D.商品的产量25、下列关于专门贸易体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D )A.专门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B.我国采用的是专门贸易体系C.专门贸易体系是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方法D.专门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关境作为统计界限26、跨国公司为减轻税赋,逃避东道国外汇管制,在公司内部购买商品时使用的价格称为( A)A.转移价格B.内部价格C.协定价格D.垄断价格27、为达到扩大出口的效果,外汇倾销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A )A. 贷币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B. 货币升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C. 货币贬值的程度小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D. 货币升值的程度小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28、根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应当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阶段是( C )A. 工业出口垄断时期B. 农工商时期C. 农工业时期D. 农业时期29、在国际贸易中,因单证不符导致进口商拒收货物从而给出口商带来的风险是( D)A.信用风险 B.价格风险 C.汇兑风险 D.商业风险30、与共同市场相比,关税同盟没有..( A)A.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实现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C.实现区域间货物的自由移动 D.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二、多项选择题1、在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中,针对资本移动设置的壁垒有( ACD )A.复汇率B.服务进口配额C.外汇管制D.投资收益汇出限制E.移民限制2、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 A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