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感恩、珍惜和回报,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老师、祖国和社会,是中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感恩的意义、感恩的教育方式以及感恩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感恩教育”。
我们来谈谈感恩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帮助、支持和关爱表示感激之情。
感恩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感恩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谊。
感恩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
我们来谈谈感恩的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
在学校里,可以通过德育课、班会活动、晨读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感恩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诗词、歌曲等形式讲解感恩的意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恩图报。
家庭是孩子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
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人们感恩他人,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感恩教育的效果。
我们来谈谈感恩的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落实,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感恩于他人、回报社会。
学校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感恩书信撰写、感恩父母活动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深刻体验感恩的意义。
家庭也可以组织孩子做家务、尊敬长辈、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感恩。
社会也可以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感恩的意义。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落实,才能真正使感恩教育发挥出实际的效果。
感恩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的一大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师长、祖国和社会的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学生,感恩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从我接触到感恩教育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了感恩的力量,它不仅让我学会了珍惜,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感恩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1. 培养良好品德感恩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从而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2. 促进心理健康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感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这种心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3. 提升综合素质感恩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同时,感恩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1. 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
父母、老师、同学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我们。
我们要学会珍惜他们的付出,感恩他们的陪伴。
例如,我们要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尊重同学的帮助。
2. 感恩社会感恩社会,就是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弱势群体。
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例如,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3. 感恩自然感恩自然,就是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例如,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等。
4. 感恩自己感恩自己,就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克服困难,不断追求进步。
例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三、感恩教育的感悟1. 感恩让我懂得珍惜通过感恩教育,我明白了珍惜的重要性。
珍惜父母的关爱,珍惜老师的教诲,珍惜同学的友谊,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在传统的文化中,感恩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尊师重道、敬老爱幼的传统一直深入人心,感恩教育也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里,我们将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在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师德师风,视老师为天,尊师敬师的传统一直被代代相传。
在古代社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的意见和教诲被尊重得近乎神圣,学生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对待老师。
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都贯穿着这种感恩教育的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人云“养父母,须臾报之,唯孝子养,可以广厚人也”,这句话说明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作为子女,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尊敬他们、照顾他们、孝顺他们。
这种孝道精神一直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父母养育之恩,子女永怀感激之心,这种感恩教育一直在中国家庭中被严格传承和培养。
在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祖先的敬仰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人尊崇祖先,懂得感恩祖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中国人会在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这种对长辈和祖先的敬仰,在更大程度上提醒着后代子孙,要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祖先的教诲和养育之恩,永远不忘祖辈的艰辛和劳作。
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还包括了对他人的帮助和感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表明了对待朋友需要真心诚意,并要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对待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在中国古代,还有“不义不容,经不义久不见”、“得人如财如命”的说法,强调了对他人的帮助和感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要怀着感恩的心,永远不忘他人的善意和帮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是贯穿其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尊师重道、孝道教育、对长辈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他人的帮助和感激,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尊重和感恩的品质越发珍贵,开展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就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中的“感恩教育”进行探讨,从感恩的内涵、感恩的意义和感恩的实践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感恩的内涵感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精神品质,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关爱表示感激之情,深信一切幸福都离不开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感恩被视为一种情感和行为准则,代表了一种人格的成熟和高尚品质。
感恩的内涵包含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激之情。
感恩并不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谢谢”,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感激和感动。
它是一种真诚的情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感情。
感恩意味着深信一切幸福都离不开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在他人的帮助和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习和工作。
感恩是一种人格的成熟和高尚品质。
在面对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时,一个人能够深刻懂得感恩,这是一种成熟和高尚的品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格修养。
二、感恩的意义感恩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更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感恩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进而形成一种宽容、谦卑的性格,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自觉肩负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从而培养出一种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
感恩教育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关心帮助他人,懂得感恩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也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和塑造。
三、感恩的实践感恩教育旨在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感恩,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从而培养出一种感恩的品质。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感恩教育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感恩和珍惜的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恩教育的实施有着多种积极作用,这里就来思考一下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和意义。
首先,中学可以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给人带来了种种负面的影响,很多人不满足现状,而忘了感恩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如果学校能够通过课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就能让他们从心理上更加健康成长。
而这种乐观心态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学生通过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感恩的背景下,中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担当的意识和责任感。
而这种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更是能够转化到整个社会环境中。
当然,这也要求中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中学实施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感恩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更能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可以让中学生围绕感恩、爱、和谐等主题来展开不同形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这样,中学生将具备更高的人文情感,理性思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更有可能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后,中学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改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
在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感恩教育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从课程、活动、宿舍等多个侧面入手,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感恩之心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培养和加强校园的人文关怀。
总之,中学实施感恩教育,有着多种积极作用。
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贯穿到日常教育中,让中学生明白凡是皆有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不断提升人文情感,进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社会新人。
浅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什么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涵盖了道德、情感和人文的教育,它主要是强调人们需要感恩,感受到自己周围的一切。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感恩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而感恩教育则是其强化版。
感恩教育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感悟,引导大家用一颗宽容、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阶段。
在这里,他们经历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
因此,给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增进同情心和同理心感恩教育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学习感激的态度,更是可以通过体验、模拟、分享等形式来增进中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同情心和同理心不仅可以增加中学生的情感丰富度,更是可以帮助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自我价值感在过度竞争的社会中,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抑郁、自卑、失落等情绪,感恩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和时间,并使他们更有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培养宽容和发现美感恩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更具宽容和同理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保持乐观和积极,更能欣赏到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中学生感恩教育具体形式和方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学生加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同时也从实践中体验到别人的艰辛和付出。
我们可以在主题和安全保障上加强把关,去给中学生真正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提醒、宣讲和震撼。
进行情感教育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可以通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如亲子手作、亲子剧场、家访、纪实拍摄等活动,让中学生读懂家庭、学会发现家庭中的感人细节和安排中学生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感恩社会和母亲的伟大情感,无疑是最能够让学生打开心扉深度参与的。
在课堂上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感恩专题讲座,授课老师制定灵活、科学的教学目标,重点讲述感恩的来源、意义、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生活实践和理论印证,让这些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深入人心。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特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师长、祖国、社会等方面的感恩之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1.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品质之一,感恩之心能够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感恩祖国的培养之恩,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良好的品格和情感感恩是一种美德,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情感。
在感恩教育中,学生将学会感恩于他人的关爱,学会感恩于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宽容、友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和情感。
3. 提高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受的一切都是他人的帮助和恩惠,从而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这个社会,更加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方法1. 以身作则感恩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感悟感恩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演示、实地参观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感恩之情。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深刻理解感恩之道,从而使感恩之情落地生根。
3. 融入德育课程感恩教育应该融入到德育课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从而形成感恩之心。
4. 开展主题班会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在班级氛围中感受感恩之情。
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集中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表达感恩之情,从而形成班级的感恩文化。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和时期内形成的社会共同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其特征是一贯性、伟大性和历史性。
感恩教育是帮助孩子培养起谢意的心态,它是一种长久的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实现自身价值、维护社会公正和谦卑的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也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使他们更有智慧、更充满正能量,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可以从日常习俗中教育孩子们谦卑和感恩。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每次出门时都要亲把孩子搂在怀里。
由此,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表示感恩和尊重的礼仪。
在新年和礼节的日子,家长可以教育孩子祝福他人,感谢他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有助于孩子们树立感恩的态度。
其次,在家庭中可以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们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家人。
家庭作为孩子们拥有传统文化的地方,家里需要有和谐爱心的氛围,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感恩、容忍、尊重等礼仪。
除了从家人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习更多有关感恩教育的知识,让自己的态度更加谦和有礼。
此外,传统文化里还有其他的教育方式,如唐诗、宋词、典故等,都是教育感恩的好资料。
这些古迹通常都有关于感恩教育的内涵。
如唐诗“谢天谢地,谢恩师恩”,“勤王宝库万般开,恩波百抚谢由来”。
这些作品体现出回报恩波的孝心,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怎样去感恩他人的帮助。
最后,学校也可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例如举行学校表彰大会,表彰学生的孝心和感恩的心态;举行感恩节活动,学生们也可以实践感恩的精神,互相之间学习关心和团结。
以上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文化价值和他人贡献的认识,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更深刻的感恩认识,强化了感恩的心态。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有许多方法,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影响。
每个家长、学校都有责任来教育孩子从中学习谦卑感恩,给孩子多一些正向榜样,来激发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和动力,以致让他们在心态上更加成熟健康。
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共5篇)
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共5篇)第一篇: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感恩教育;基本道德;知恩;报恩;施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
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
古人尚能“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
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摘要: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会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也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领悟关爱的真谛,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学生感恩意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不报非君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和典故,也曾有过“孝感动天、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埋儿奉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孟宗哭竹1、割股疗亲2之类的经典孝事和传说,一直激励着世代后人不忘感恩报恩。
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
每个人都应及时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领导的关心之恩、社会提供的良好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之恩,自然环境的造化之恩。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今在很多中学生中,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却正在淡化,他们在享受比长辈更多恩情的同时,却表现出自私、冷漠,不能以积极的情感心态对待身边的人、物和事。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在家里,许多学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甚至觉得接受父母恩情理所当然,向父母要钱天经地义,这其中包括不少家庭物质生活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认为发奋图强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而是抱怨自己投错了胎,嫌弃自己的父母,丝毫没有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在学校里,有些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认为自己是花钱接受教育,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心理和对抗情绪,无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公共场所,有些学生破坏环境和公物不以为耻,不会想到自然的造化之恩;在同学中,一些学生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只需要别人体谅自己却从来不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漠视同学之间的情感;等等。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分析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缺少哪个环节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人。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能够培养和促进人们的感恩心理和品质,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从尊师重教、孝道文化、助人为乐、重视感恩礼仪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议。
尊师重教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中国自古尊师重教,儒家文化尤其强调尊师重教的观念与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长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天人之师”。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是对师长地位的极高评价。
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传统文化也强调师德,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只有教师自己具备感恩之心,才能够将感恩教育传递给学生。
孝道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之中也蕴含着感恩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根本的美德,古人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种感恩之心的表现。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养育之恩。
孝道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祭祖仪式和仪礼,这也是一种感恩之心的体现。
助人为乐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就是指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可以是对家人、朋友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可以是在社会上做一些公益事业,也可以是做一些微小的好事。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都是一种感恩之心的表现。
通过助人为乐的实践,可以让人们更加关心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提升人们的感恩意识和道德观念。
重视感恩礼仪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和场合都有特定的礼仪和习俗,这些礼仪和习俗中蕴含着对他人的感恩之情。
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会拜神、祭拜祖先,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是教导人们感恩父母、师长、亲人和朋友,更是教导人们感恩天地、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感恩教育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做人的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浅议一下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敬长辈。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一直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的一种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我们都被教导要尊敬父母、师长和长辈。
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尊敬,更深层的意义是要学会理解长辈的辛勤付出,知道他们为我们做出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和关心。
通过这种尊敬长辈的行为,我们不仅能够表现出我们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培养出一种感恩的情感,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尊重和珍惜长辈对我们的关爱。
在传统文化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懂得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的体现。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孝顺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父母,照顾父母,这种孝顺之道贯穿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通过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教育,我们能够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和关爱父母。
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还包括了尊敬师长的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敬师长,师长教育不仅是教导我们知识和技能,更是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尊敬师长,对师恩深重,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通过尊敬师长的行为教育,我们能够明白师恩如山,懂得师长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怀,从而培养出尊敬师长,感激师长的美德。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还包括了感恩天地、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方面。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
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
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
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
“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感恩的情怀贯穿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感恩教育也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感恩精神,探讨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感恩教育即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
父母们往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子女怎样感恩。
他们会教导子女要尊重长辈,要孝顺父母,要知恩图报。
从小,父母就会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父母们往往会为子女树立感恩榜样,告诉他们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不忘初心,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师生关系,以及对老师的感恩教育。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师生关系被看作是神圣而严肃的关系,以学生敬师为天经地义。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即表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应该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学习。
这种师生关系之中自然流淌出了一种感恩的情怀,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之恩,学生应该感恩不忘。
在传统文化中,老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老师们往往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之恩,从而懂得感恩。
老师们也会给学生树立感恩的榜样,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要感恩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之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也融入到了师生关系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对先贤的怀念和感恩。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先贤的怀念和感恩一直是一种传统。
中国人尤其看重先贤的教导和指导,他们认为先贤的教诲是至理名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也包括对先贤的感恩教育。
人们会把先贤的事迹传颂千古,用以教化后人,教导后人怎样感恩。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之“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特色课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品性修养和思想觉悟的培养。
通过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感恩之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为他们成长茁壮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支撑。
下面我们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内涵、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感恩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种深厚的情感,不仅仅是对父母、师长的感恩,更是对天地、对先贤的感恩。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感恩图报,德之本也。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感恩的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包括对父母的感恩、对师长的感恩、对他人恩惠的感恩以及对国家、社会的感恩等。
这种感恩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激和体会。
对父母的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敬父母”之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父母养育之恩,是子女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
而对父母的感恩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美和感谢,更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师长的感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说:“不诲人不学人”。
感恩师长是对老师教诲之恩的回报,也是对师道的尊重和传承。
对他人的感恩以及对国家社会的感恩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感恩他人的帮助和恩惠可以培养学生的谦逊和宽容之心,感恩国家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之道贯穿于人的一生,塑造了中国人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感恩是一种美德,有感恩之心的人必然是善良、宽容、谦虚的人。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对他人付出的感激之情,也是对社会的尊重和珍视。
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始终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基础,它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
以下是对在传统文化中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些浅议。
感恩教育在个人层面上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而感恩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修养。
人们应该学会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帮助。
感恩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它使人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身体健康、幸福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等等。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他会更加努力工作,对待他人更加友善,同时也会更乐于助人。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感恩教育被视为塑造一个人品质的基石。
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们接受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传统文化中,父母教育子女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的行动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帮助家庭中的琐事,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培养出感激之情。
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感谢,不仅要懂得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要懂得感谢自己所受到的一切恩惠。
通过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传承。
感恩教育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每个人的奉献和付出。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学会感恩社会的照顾和支持,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感恩教育将人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且懂得尊重他人的所得到的一切。
通过感恩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社会赋予的,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珍惜并回报社会。
在传统文化中进行感恩教育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都非常重要。
感恩教育在个人层面上可以使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付出,家庭层面上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社会层面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感恩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感恩文化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旨在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感恩情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感恩文化教育的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感恩文化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二、感恩文化教育的意义1. 培养感恩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感恩。
通过感恩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珍惜、关爱他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感恩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感恩文化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青少年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感恩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通过感恩,青少年可以学会珍惜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三、感恩文化教育的实践1. 家庭教育是感恩文化教育的基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感恩文化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感恩榜样,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家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2. 学校教育是感恩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感恩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如《感恩教育》、《道德与法治》等,引导学生了解感恩文化,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恩的力量。
3. 社会实践是感恩文化教育的延伸社会实践是感恩文化教育的延伸,它有助于青少年将感恩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体验感恩的价值。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浅议在传统文化中怎样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心理、感恩行为和感恩文化的有效途径。
感恩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感恩教育方式和特点。
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关系中的亲情是感恩文化的核心。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传递感恩的精神和价值,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孝道教育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基本的感恩教育。
孝道是尊敬和感恩父母长辈的道德规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意义。
在孝道教育中,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孩子应该常常尊敬父母,传承家族文化,重视家庭中的传统美德,发扬孝悌的精神,感恩老年人的付出和贡献。
三、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培养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机构,它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体系往往围绕着感恩教育进行设计,运用文化瑰宝和历史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神和美德,增强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
学校也要注重感恩教育,通过全面的学业教育,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成果的重要性,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知识、学习技能、修养德行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学会关爱、理解和谅解,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辛苦和必要性,领悟自己的生命和劳动,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表达感恩之情。
总之,在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塑造出一种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实施感恩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压力的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3篇
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精选3篇(一)作为一个中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感恩教育让我明白了身边的一切都不能被当作理所当然。
在活动中,我意识到了家人、朋友、老师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是我成长的重要因素。
我不能忘记他们给予我的爱与关怀。
其次,感恩教育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资源和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往往对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够满足,对于手上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然而,在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依然努力学习。
他们的勤奋和坚持给予我很大的触动,让我看到了继续努力的重要性。
最后,感恩教育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加愿意帮助他人。
在活动中,我参观了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并与志愿者们交流。
他们的努力和奉献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想要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人,也才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参与感恩教育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将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帮助他人。
通过感恩教育,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更加谦逊、善良和有爱心的人。
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精选3篇(二)作为中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有着温暖的家庭、关爱的朋友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像我一样的幸运,他们可能生活在贫困地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
因此,我不仅要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还要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从实际行动中学会了如何感恩。
通过参观社区福利院和孤儿院,我看到了那些孩子们艰苦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微笑和希望。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还参加了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这让我明白到,感恩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还从其他人的故事中学到了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下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感恩教育;基本道德;知恩;报恩;施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
“感恩”一词在《现代
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
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
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
古人尚能“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
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为了考上好初中、好高中或好大学,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 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3.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 。
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
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
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
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
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三、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
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中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
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
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弟子规》、《千字文》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
德育如河流,越深
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
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学校可以以
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
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 ):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
育,2006 ,(3):97-99.
[4]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一一叶澜教
授访谈录[J]. 教育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