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要
![中外民俗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185ac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a.png)
中外民俗概要
民俗是指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代代相传、世世相传的风俗、习俗和
传统文化。
中外民俗因地域、历史、宗教等因素而各具特色。
同时,
中外民俗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情
感和态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民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贯穿其中,丰富多彩。
比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人们有辞旧迎新、年夜饭、贴春联、走亲访友、放鞭炮等一系列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
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放杠等活动。
中秋节则是
家人团聚的时刻,赏月、赏桂花、吃月饼是人们共同的习俗。
除了节
日习俗,中国的婚俗、丧葬习俗也是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
仪文化。
而在西方国家,民俗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
比如,英国的圣诞
节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互赠礼物、搭圣诞树、吃火鸡等。
美国的感恩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晚餐,感恩自然和他人的帮助。
希腊的复活节有丰富多彩的庆祝仪式,人们
会举行宗教仪式、包彩蛋、嬉戏玩耍。
意大利的婚礼习俗也是别具一格,新郎会在婚礼上唱歌,新娘则会接收挑战等。
中外民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传承着人
类的智慧和情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外民俗,我
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
了解和尊重,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
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外民俗,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https://img.taocdn.com/s3/m/37739de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6.png)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4a4f8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6.png)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导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外民俗的比较研究对于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节日、婚礼和葬礼三个方面对中外民俗进行比较总结,并对它们的背后传承、变迁和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节日民俗比较1.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比较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盛会之一。
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节庆活动。
而美国圣诞节则是基督教的主要节日,象征着耶稣降世。
人们会进行祈祷、赠送礼物、装饰圣诞树等活动。
这两个节日都强调家庭聚集和亲友团聚的重要性,而且都会有特定的食物和礼物,但春节更重视祭拜祖先和迎接新春的喜庆氛围,圣诞节更关注基督教的宗教意义。
2. 印度色彩节与巴西狂欢节比较印度色彩节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节日。
人们会互相投掷有颜色的粉末和清水,庆祝万物复苏和夏天的到来。
而巴西狂欢节则是巴西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世界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人们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参与大规模的游行和跳舞活动。
这两个节日都非常欢快和喜庆,但色彩节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狂欢节则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婚礼民俗比较1. 中国婚礼与西方婚礼比较中国婚礼注重传统和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在婚礼前,新娘会接受严格的嫁妆审核和穿着礼服。
在婚礼当天,人们会进行拜堂、敬茶和吃喜饼等传统仪式。
而西方婚礼则较为简洁,强调个人的幸福和爱情。
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会佩戴领结。
婚礼仪式通常包括祈祷、交换誓言和吻别等环节。
两种婚礼都有庆祝和祝福的意义,但中国婚礼更注重家庭的融合,而西方婚礼更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
2. 印度婚礼与日本婚礼比较印度婚礼是一个非常庄重和复杂的仪式,通常会持续数天。
人们会进行多个环节,包括戴手镯、穿婚纱和游行等。
而日本婚礼则非常简洁和精致,仪式通常只持续几个小时。
中外民俗概论(大和民俗)-商英1401谢涛
![中外民俗概论(大和民俗)-商英1401谢涛](https://img.taocdn.com/s3/m/0c421a170740be1e650e9a5d.png)
大和民族
和族(やまとみんぞく),又称大和民族、大和族、日本民 族、和人,是构成日本人的主体民族,以日本语为母语,约 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其余为阿伊努族与琉球族), 和族的人口约1.3亿(截至2005年10月1日),其中男性为 6534万人,女性为6842万人。全世界大部份国家亦有分布, 在日本附近的人数最多。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最早起 源于阿伊努人对日本另一地区居民的称呼。大和一词源自公 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后来“大和”一词 有时成为日本的代称,例如大和魂即指日本精神。在大日本 帝国时代,大和人(内地人)是指不同于阿伊努族、琉球族、 朝鲜族、蕃人、汉人的民族。也是指不同于阿伊努族与琉球 族等原日本人的民族。
《中外民俗》第七章
![《中外民俗》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962d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a.png)
精神民俗的融合
社会民俗的融合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享受。人们可以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传统。这种文化多样性的体验,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了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往往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化本身,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更重视传统和习俗的传承,而西方则更加鼓励创新和变革。
传统与创新的不同态度
在中外民俗中,孝道和个人权利有时会发生冲突,中国可能更强调孝道,而西方更强调个人权利。
孝道与个人权利的冲突
中外民俗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像西方那样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外民俗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传承
民俗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通过共同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社会凝聚
民俗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
中外民俗的差异与特点
02
家庭观念强
重视传统与习俗
强调和谐与中庸
注重孝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02
03
04
中国民俗文化中,家庭和家族的观念深厚,强调亲情和家族的团结。
中外精神民俗在宗教传播、教育交流等过程中相互影响。例如,西方的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在中国逐渐普及,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书法等也在国外得到传播和欣赏。此外,中外节庆、习俗等也在交流中相互融合,例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在庆祝方式上相互借鉴,形成了新的庆祝习俗。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https://img.taocdn.com/s3/m/d920c0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7.png)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课程标准《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设专业商务英语(航空⽅向)规定课时36学分考核⽅式考查⼀、课程性质与定位《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产民俗、服饰民俗、饮⾷习俗、居住民俗、⼈⽣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学、民间科技⼯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提供较为全⾯的民俗⽂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为依据设置。
根据⼈才培养⽬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作需要,着重对学⽣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分析,理解民间⽂化的内涵,从⽽热爱中华传统⽂化,了解中外民族的⽣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化⾯貌,并在航空服务⼯作中传承和运⽤。
三、课程⽬标1、知识标准(1)了解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法。
(2)解读民间⽂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增进对民间⽂化的认识,如了解有关物质⽣产、⽣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仪俗,民间信仰,民间⽂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2、能⼒标准(1)培养学⽣解读民间⽂化的能⼒。
(2)培养学⽣运⽤民俗知识的能⼒。
3、素质标准(1)培养学⽣深厚的⽂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3)发展学⽣探究能⼒(4)拓宽学⽣民俗⽂化知识⾯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学⽣可根据兴趣需求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
四、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序号教学单元知识要求能⼒要求课时1 概述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掌握民俗的⼀般理论。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0fe4d0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1.png)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节日习俗、婚嫁习俗、饮食习俗等。
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些方面来详细比较中外民俗的异同。
一、节日习俗1. 中国节日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爆竹、包饺子等。
元宵节则是中国的灯节,家家户户都会点灯笼庆祝。
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则是团圆的日子,家人会一起赏月吃月饼。
西方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送礼物,举行派对。
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家人会一起吃复活节大餐。
感恩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感恩并分享丰盛的晚餐。
从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节日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圆和祭祖敬神,而西方则更多强调庆祝和享受。
二、婚嫁习俗中国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婚礼是非常隆重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订婚仪式、过大礼、喜宴等。
而在婚礼上,新郎要接新娘出门,新娘要磕头行拜,还要敬茶给长辈等。
2. 西方婚嫁习俗西方的婚礼也是非常隆重的,一般包括求婚、订婚、婚礼等环节。
在婚礼上,新郎要在教堂等地方等待新娘的到来,新娘会穿着婚纱和新郎进行交换戒指等一系列仪式。
中国和西方的婚嫁习俗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强调家族和亲友的祝福,注重仪式的庄重和长久,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浪漫。
三、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菜肴。
比如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则更喜欢米饭,川菜很辣,粤菜则比较清淡。
中国人也注重餐桌礼仪,比如不大声喧哗,不挑食,不剔骨等。
西方的饮食也是多样化的,比如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面包和奶酪、英国的炸鱼薯条等。
而在用餐礼仪上,西餐比较注重用餐工具的使用和餐具的摆放,比如用叉子吃面条,刀叉的使用顺序等。
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f602e73968011ca2009199.png)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第1章 概述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游艺民俗: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中外民俗概论第1章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种、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相关概 念。 2.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领会民俗旅游 的开发和研究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 现实意义。 3.认识民俗的旅游功能,认识民俗旅游的 健康发展和传统文布,世界上最 大的黄色瀑布。
www.niuwk.c黄om 牛河牛文壶库文口档分瀑布——陕北秧歌
享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3民俗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
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
中外民俗概论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1人种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既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型化变异的物种。人 类学家根据人类外貌形体、肤色、头发、 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种 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 人种。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中外民俗概论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2民俗与旅游
1.2.5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外民俗概论2016
![中外民俗概论2016](https://img.taocdn.com/s3/m/757bbfc4240c844769eaee33.png)
4、各家不同的民俗定义,大多言之成 理,持之有故,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 其中形成共识的有: (1)民俗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只有 当个体行为被集体所接受、仿效、传承,它 才能演变为民俗。 (2)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 (3) 民俗事象具有模式性。民俗事象在 社会中一旦形成,就表现为民俗模式,成了 一个自控又自动的表演系统。
(三)历史性,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形成的,显示出特定世代的痕迹。这种民 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特征, 叫做历史性。 (四)地方性,这是民俗的空间特征。民俗是 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受到特定地域的生产、 生活条件和地域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地染 上了地方色彩。
(五)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是民俗在时 间上传承的连续性,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 在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 (六)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 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日常生活的 一部分。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展过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下的 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 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 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 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 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认为:民俗是 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种相沿成习 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3、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 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 化和文化生活。
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础。 2、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 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3、中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5e58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6.png)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深受人们喜爱并流传久远的生活方式、节庆习俗、信仰观念等民间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一种以集体主体性和传统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式。
它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统、积累和延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中外民俗的概念、形态、特征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中外民俗的概念1. 中国民俗的概念中国民俗,是指反映中国古代和现代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正规的宗教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之中的许多传统性习俗和风俗,就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有着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体现,如婚嫁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
2. 外国民俗的概念外国民俗是指世界各国的习俗和风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
外国民俗主要反映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文化风貌。
二、中外民俗的形态1. 中国民俗的形态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节庆、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信仰等几种形态。
其中,民俗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庆繁多,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劳动等方方面面。
在节庆活动中,人们会举行祭祀、守岁、舞龙、舞狮等活动,活跃了中国的文化生活。
此外,中国的婚嫁习俗也是一大特色,婚礼中的礼仪和习俗往往深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2. 外国民俗的形态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形态也各具特色,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印度的喀拉拉邦水灯节、秘鲁的因卡帝大节等,这些民俗形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采。
三、中外民俗的特征1. 中国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充分的民族特色,历史积淀和多样性而著称。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精讲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99d759d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4.png)
3、朝鲜族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 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 之称。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 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 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 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做“契玛”,腰间有 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 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 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 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 改穿制服或西服。
2、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 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具有鲜明 的民族文化特色。花帽,是维吾尔族服 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 之一。维吾尔族花帽作为一种民族特有 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图2-11维吾尔族服饰
3、土族
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 戴有翻边的毡帽,也有的戴鹰嘴啄食的毡帽, 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 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穿大裆裤,系两 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 (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 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 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图2-8 朝鲜族服饰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 民俗
1、回族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穆斯林服饰的特征最显 著。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 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 是六棱形的。回族妇女常戴盖头。服装方面,回族老 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称“马夹”)。回民 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既可当外套,又可 穿在里面。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 装饰内容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 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 色彩鲜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9a78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6.png)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c0fa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4.png)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篇1探索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与西方的启示我之所以选择参加“中外民俗概论”这门课程,是因为我对跨文化交流和人类学领域充满兴趣。
这门课程由浅入深地引导我们理解并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收获颇丰。
在课程开始时,我们首先学习了基础的人类学知识和民俗理论。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对民俗的定义、作用和演变有了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对生活、信仰和实践的集体表达,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宗教的认知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环节,如实地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民俗村,亲身体验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这些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我在参观中国民俗村时,亲眼目睹了各种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的魅力。
而当我参观意大利博物馆时,我对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学习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尤其被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吸引,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充满了家人团聚、互赠礼物和庆祝丰收的气氛。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我也从西方的民俗文化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例如,在西方节日庆典中,人们通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如音乐会、运动会等,以表达对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
这些体验使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总结起来,这门“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使我对民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灵魂,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信仰,是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这使我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这门课程也教会了我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中外民俗概要
![中外民俗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64a583beefdc8d376ee3278.png)
穿着打扮习俗 饮食习俗 生产、旅行习俗 买卖交易习俗 婚姻、丧葬习俗 姓名、称谓习俗 人际交往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信仰、迷信习俗 礼仪、禁忌习俗 游艺、娱乐习俗 结盟、议事习俗 财产分配、继承习俗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二、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 经济民俗 信仰民俗 社会民俗 游艺民俗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例举题)
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 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等是先秦两汉就已定 型,传承至今
民俗的变异性(原因)
1、口传的衰减 2、时代的洗礼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二)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俗的地域性——地理特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
饮食上: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一、民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令游人感兴趣, 能够把游人吸引来的各种因素。大致分为人 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是旅游资源, 只有那些风格鲜明独特奇异的民俗习 惯才可能唤起异国他乡民众的游兴。
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例如: 巫术;宗教; 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 间游戏
第一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9cc190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6.png)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中外民俗概论是一门了解和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习俗、传统和文化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民俗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它在社会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被中外不同的节日和庆典所吸引。
学习中外民俗,我了解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节日和庆典。
例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庆祝的最大节日。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贺年拜访、走亲访友、放烟火等一系列活动。
在其他国家,像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狂欢节、巴西的狂欢节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节日和庆典,我深刻体会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其次,我认识到民俗对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民俗不仅是人们庆祝和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繁衍和生存的重要支撑。
民俗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提升社会凝聚力。
比如,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回家团圆,亲情和友情在乡村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此外,民俗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一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舞狮、舞龙活动,保持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
对于个体而言,民俗活动也可以带来喜悦和幸福感。
再次,我了解到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改变及其原因。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来赏月和传递祝福。
这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
最后,通过学习中外民俗,我深刻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俗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面临着消失和淡漠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民俗,通过教育、宣传和组织活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总之,学习中外民俗概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和它在社会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民俗
❖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 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 集体习惯。
1.1.4民族与民俗的关系
❖ 民族与民俗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 着不同的内容,但却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不同是形成民俗差异的关键,民俗是民 族的标志;民族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是 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
❖ 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 特点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激发旅 游者旅游动机,并可以被旅游业利 用,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 民风民俗现象。
1.2.3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 物质民俗 ❖ 社会民俗 ❖ 精神民俗 ❖ 语言民俗
1.2.4民风民俗旅游的特征
❖
社会政治性
❖
民族文❖
整合变异性
1.2.5 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
历史功能
❖
审美功能
❖
教育功能
❖
交流功能
❖
娱乐功能
1.2.6 民风民俗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
❖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民风民俗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 民风民俗旅游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中外民俗概论
第一章 概述
❖ 1.1 人种、民族与民俗 ❖ 1.1.1人种 ❖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形体、肤色、头发、泪阜
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划分为不 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1.1.2民族
❖ 阶段:原始社会阶梯式的部落、部落联盟和 原始民族,进入阶级社会的古代民族(前资 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 会的现代民族。
1.2 民俗与旅游
❖ 1.2.1民俗旅游 ❖ 概念:民俗旅游时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
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 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个特定 的地域或特定的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 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一种物质与精神 活动的总和。
1.2.2 民俗旅游资源
❖ 内容:是指可供旅游业发展利用和旅游者参观考察的, 由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成的 具有传统性的民族文化,包括节庆游乐、婚丧嫁娶、 文娱体育、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文学、音乐 舞蹈、戏曲艺术、雕刻绘画、建筑形式、民族工艺、 服装、饮食、待客礼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