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https://img.taocdn.com/s3/m/39f4df9bec3a87c24128c41d.png)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a2853680066f5335b812132.png)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作者:朱耀照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3期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1b8c59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0.png)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2、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c11e2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6.png)
祥林嫂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祥林嫂》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位勤劳婉约、坚强乐观的女性形象,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勤劳婉约的外表与内心祥林嫂在作品中以勤劳婉约的形象出现。
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凡,但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
她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保持着整洁的形象。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她却总是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精打细算,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
然而,祥林嫂并不满足于现状。
她内心深处渴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她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不将命运寄托于他人。
她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精神。
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祥林嫂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尽管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接连而来,她却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回报。
作品中的祥林嫂常常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她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对身边的人起到了积极影响,激励了他们继续向前。
祥林嫂在生活中充满了动力,她不断地寻求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人。
尽管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她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社会存在的反思祥林嫂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还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某些特点和问题。
她是一个代表广大劳动群众的形象,通过她的努力和拼搏,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民的奋斗和生活状态。
作品中描绘的祥林嫂身上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她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年代,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坚信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作品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等。
祥林嫂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给予了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并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
鲁迅-----《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216c365a8102d276a22f49.png)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物形象分析】1.】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典型。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不考虑她的意愿,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从容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4.】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5.】“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94a665a0116c175e0e4833.png)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
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
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近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三是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却依然将礼教奉为神明,仿佛没有了礼教就不能生活。
祥林嫂的遭遇是十分可怜的,完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客观悲剧没有摧毁祥林嫂,封建礼教却将祥林嫂的灵魂和肉体都夺走了,这是祥林嫂的主观愚昧害了自己。
因此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二、《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祝福》中的祥林嫂塑造了一个不幸愁苦的封建女性形象,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形象的悲剧,对祥林嫂人物进行深层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的根源。
祥林嫂究竟是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其实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十分的狭小,但是却存在着这样一些想尽办法去诋毁祥林嫂的人,首先是她的婆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祥林嫂推向改嫁的深渊,给一个勤劳本分的老实人戴上了有伤教化的帽子,周围的帮工每天讽刺取消祥林嫂的伤疤,让祥林嫂难堪极了,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诅咒着祥林嫂的。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dad5d44028915f804dc2f2.png)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一)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
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
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典型者旁观者闯入者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人物形象比较研读
![“典型者旁观者闯入者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人物形象比较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8aa4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e.png)
谢谢观看
二、旁观者:四叔
四叔是《祝福》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和维护者。他对祥 林嫂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甚至在祥林嫂被驱逐出家门时表示赞同。他的行为 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残忍,也突显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
四叔的形象与祥林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的冷 漠和残酷也提醒人们,要想改变封建社会的现状,必须推翻封建礼教,消除阶 级差异,实现人人平等。
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故事。 他是一个胆小、懦弱、封闭的人,他害怕新事物和变革,总是试图把自己装在 一个套子里,避免与外界接触。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底层 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这两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差异非常明显。《跨越时空的比较祝福》中的林 悦和楚天都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追求的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非常积 极向上。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则是一个消极、悲观、封闭的人, 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非常消极。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了两个小说的主题和背景 的不同。
五、祝福: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 对新生活的期望
《祝福》以“祝福”为题,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生活的期望。通过 描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的黑暗面,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 刻批判和对新生活的热切期望。《祝福》也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和对个体生命 的尊重。
通过对《祝福》中典型者、旁观者、闯入者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物的深入分析 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 期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装在套子里的人: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祝福》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代表了封建礼教的极端维护者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视 而不见,甚至认为女人应该服从三从四德,守节守志。他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 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和对于个体生命的压迫。
从药与祝福看鲁迅的孤独
![从药与祝福看鲁迅的孤独](https://img.taocdn.com/s3/m/87236e1afad6195f312ba6de.png)
从《药》与《祝福》看鲁迅的孤独高中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祝福》,虽然来自不同的小说集,表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但是透过主人公的遭遇,我们或许都能从中窥见作者深深地孤独。
《药》创作于一九一九年辛亥革命前后,它的主题是描写群众的麻木与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革命者不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哀。
夏瑜因为群众的愚昧与不理解而被砍头,他的血却被用来当做治病的良药。
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们需要的只是疗救身体疾病的药吗?就像鲁迅先生早年弃医从文一样,“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夏瑜是悲哀的,究其悲哀的根源难道不是因为孤独吗?他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在牢中还劝牢头造反的事,让茶馆中的人们听的义愤填膺,他对阿义的“可怜可怜”,竟让“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最后只能用“发了疯了”来解释,这样的不理解与隔膜,难道不是夏瑜孤独的体现吗?夏四奶奶去上坟,看见有人羞愧的不愿抬头,这是因为她对儿子行为的不解,这不也是夏瑜孤独的体现吗?夏瑜是“铁屋子”里先醒过来的那个人,虽然他竭尽全力想要唤醒身边的人,可惜他们都在梦中睡得香甜。
《药》的结尾处,夏瑜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那或许是后来者对他在天之灵的告慰,只是那花环是鲁迅先生为了“听将令”凭空添上的,是先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的做法,而现实中又何尝有呢?革命者的孤独显而易见,而群众又何尝不孤独呢?华老栓为了儿子的病,怀揣着希望和对幸福的向往终于买到了人血馒头,茶馆的看客们热热闹闹的说他交了好运,可有谁想过他心中的苦呢?他唯一的儿子,他的血汗钱都没了,而生活还是要继续,他能向谁诉说呢?还有小栓,那样年轻鲜活的生命,还没享受过生活的美好,就这样在错误中死去,他不孤独吗?《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看惯了城头变幻的大王旗,它的基调或许还要灰暗些。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a2595b1960590c69ec37611.png)
试论鲁迅小说对“道具”的运用回顾一些不朽典型人物的形象,身边的物总是与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缺少它们就会使这些形象暗然失色,光辉暗淡。
试看,《红楼梦》中的宝黛悲剧是靠“通灵宝玉”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贯穿其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常常借助手中那根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态又何曾不是通过轻拂鹅毛扇体现出来;《水浒》中的李达那种鲁莽、勇猛和嫉恶如仇,更是借助于双手所握的两把大斧来杀开血路……在外国的名著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契何夫笔下《变色龙》中的小狗会随那生着势利眼的警察而不断地改变身份;当我们谈起塞万提斯的《唐·吉河德》,又有谁能不忍俊不禁地想起主人公所乘坐的瘦马、所握的长予和被攻打的风车。
以上所列举中外名著的典型例子,都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的选择和运用。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文是指《徬徨》和《呐喊》的部份小说)采用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精炼、简朴地展现时代的风貌,构造故事情节,揭示人的灵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我们描绘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阶段的真实画面,体现了入木三分的思想性,散发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在小说的构成过程中,同样也借助了物,即对物具体的描写,与中外名著对物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物,就和戏剧中的“道具”一样(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正文中借用这个戏剧的专用名词,并略去双引号),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是尝试地探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道具的如何运用,希望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对我们研究鲁迅的创作特色、繁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借助“道具”来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谈到对阿Q形象的塑造时,曾经这样写到:“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非常精辟地点明了选择具体的道具来塑造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它们是每个具体的人的性格,身份的外在表现。
鲁迅小说中村姑群像的语言风格
![鲁迅小说中村姑群像的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374bd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75.png)
鲁迅小说中村姑群像的语言风格江佳慧【摘要】鲁迅小说中的村姑形象大体可分为泼妇、苦妇、愚妇、长舌妇四类,其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凶悍刻薄、麻木冷漠展现人性的丑恶,有的以朴实谦厚、和善宽容凸显人性的善与美.【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鲁迅;村姑形象;语言风格【作者】江佳慧【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1文学作品往往要借助人物形象揭示人性,而形象的塑造又依赖语言的凸显。
一是作家的文学语言,二是人物形象自身的言语行为。
无论是展现人类的共性还是揭示人性的差异都与文学语言息息相关。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少村姑形象,这些村姑大体可分为泼妇、苦妇、愚妇、长舌妇四类。
她们有的泼辣,有的懦弱,有的善良,有的刻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展现出人性的不同特点。
一、泼妇语言:泼辣与凶悍的交错爱姑和七斤嫂是鲁迅笔下以泼辣著称的农村女性形象,前者是1925年写成的《离婚》的主人公,后者是作于1920年的《风波》的主人公。
两人均言辞犀利,骂人时咄咄逼人,出口成章,但语言风格又各具特色。
爱姑是泼辣中带着粗野,七斤嫂于泼辣中透出凶悍。
爱姑在骂声中说理,七斤嫂在骂人时说谎;爱姑以语言为主,七斤嫂辅以凶悍的动作;爱姑用的是泄愤的语言,七斤嫂用的是诅咒式言辞。
(一)以言语写其泼。
两人的语言以詈语为主,话语是伤人利器。
从语用原则看,两人的大部分话语内容都不符合礼貌原则。
在《离婚》中,爱姑说话11次,9次是陈述自己在夫家受到的屈辱以及对这桩婚姻的看法,其中不乏痛骂其公公和丈夫的内容。
在《风波》中,七斤嫂说话17次,5次骂人的内容所占篇幅最多。
从言语对象看,爱姑的泄愤语言主要指向其公公和丈夫,骂他们是“老畜生、小畜生”,称丈夫的姘妇为“滥婊子”。
偶尔也将痛骂的对象指向自己的亲人。
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e523d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d.png)
【标题】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康晶【关键词】劣根性狭隘性传统性叛逆性悲剧命运【指导老师】魏洪丘【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
何谓经典?——它垂范后世,但却为数有限;它并非流行,却比流行更为久远。
目前,国内关于研究鲁迅的热度未减,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如鲁迅思想价值、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等问题。
看了鲁迅的作品,我认为他的小说总是能真实地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封建、半封建的中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人物研究上,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如文中的阿Q、孔乙己等人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已被挖掘,但文中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被人忽视,如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她们很少被人关注,所以她们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也往往被人忽略。
而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她们很可怜,值得同情,但她们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愚昧无知又让人生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认为她们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而且,弄清楚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去挖掘文中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美学悲剧: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鲁迅研究》、《论柳妈-兼析一种简单化的批评》等书籍、期刊,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的个性与共性,她们的悲剧命运以及鲁迅先生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本文拟从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进行研究。
鲁迅的《祝福》、《离婚》等一系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以杨二嫂、七斤嫂、卫老婆子、“一群老女人”为代表的具有劣根性的妇女形象。
《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国民劣根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a9d57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出自吴承恩古典名著《西游记》,她是孙悟空的老伴,也是个十分可爱的妖
怪形象。
祥林嫂拥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一头细长的细须,十分皮实的膀子,肩宽又粗壮,酷似一只大熊。
除此之外,她还长着长长的尾巴,摇摆着细长灵动的身影,外表有些
怪异,但却又是可爱而神秘。
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祥林嫂都有着一副妖艳的面容,与她不可言语的气质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她性格活泼而且活泼,却也很忠诚可靠,对孙悟空一如既往的爱着,时时都在
关心着他。
《西游记》中形容她的一句话:“此乃穷奇之妖怪,具英俊勇毅,气质端正,
腰子粗细,气势凛凛,勇猛绝伦”可见作者把她描述的淋漓尽致,展示出最精美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德,她具备所有人群理想的智慧与勇气,也把执着、厚
道和正义的内在精髓都展现出来,即使在最艰难的困境里也不会犯错误,哪怕是出于失望、情绪和生活不如意,她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倔强地抗争着苦难。
穿越路途上,祥林嫂为众
多生灵树立了榜样,充满着勇敢勤奋和可崇仰的英雄气概。
从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勇敢孝顺、忠诚善良,但又不失活泼开朗
的亲切形象。
从自底向上展现出的坚定、谦虚和纯正,令人充满向往与敬畏,做到当时群
众最钦佩的崇拜的典范。
《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2e332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b.png)
《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在鲁迅小说中,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劳动妇女的命运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作家深刻地表现了劳动妇女在旧时代的悲剧。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4883ef643323968001c9243.png)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ebe7f8976eeaeaad1f33098.png)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点单位 ___老河口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雷陈静学号1842001208399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7 届(春/秋)本科层次(本专科)指导老师姓名张华专业技术职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印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省(市、州)电大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张华___________目录摘要 (4)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5)(一)腐朽的文化 (5)(二)悲惨弱者的呼号 (6)(三)自我意识的迷失 (7)┊二、促成祥林嫂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8)(一)祥林嫂个人原因 (8)1.性格的悲剧 (8)2.婚姻的悲剧 (10)3.思想的悲剧 (10)(二)封建礼教的压制 (11)(三)当时的社会环境 (14)三、所揭示的社会本质 (16)┊┊参考文献 (17)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主要讲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和和妇女的思想摧残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祥林嫂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妇,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深受封建制度的迫害,丧夫、再嫁、失子、惨死的不幸都发生在春天,而她却是一个生活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
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进行了一定了反抗,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
小说描写的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社会根源,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封建礼教悲剧命运社会本质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分析三四婶的人物形象
![分析三四婶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8086d1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7.png)
分析三四婶的人物形象
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的女人。
一个看似怀有同情之心,实则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帮凶之一。
文中,她话虽不多,但对于祥林嫂来说却句句致命。
祭祀时,她虽貌似敬重祖先,实则是一个封建思想装满头脑的愚昧者。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人性沦丧的宽广,无论是女人、老人、青年,甚至还有孩子,他们始终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愚味,无法看到自己的可悲。
铃声响起,但大家仍沉浸在“人性”的探究之中。
四婶是一位备受歧视而又剥削,歧视别人的女性形象中的人物形象。
三四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推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人物”姚纳和祥林嫂之形象的比较
![“小人物”姚纳和祥林嫂之形象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e89472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d.png)
“小人物”姚纳和祥林嫂之形象的比较
刘宇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1
【摘要】The paper compares two typical character images of "ciphers"Yaona by Chechov and sister-in-law Xianglin by Luxun.As a result that the latter's tragic fate is described in more details and the old times when she was living is more poignantly criticized.%姚纳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将这两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鲁迅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更为详尽,对旧时代的批判更为深刻,更为尖锐。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刘宇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贵州都匀5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
【相关文献】
1.浅析语文教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以《祝福》中祥林嫂和《阿Q正传》吴妈为例[J], 聂文涛
2.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庸俗主题论——以《醋栗》、《姚尼奇》、《钉子上》和《宝贝儿》中的小人物形象为例 [J], 惠继东
3.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J], 朱耀照
4.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的倾诉——比较姚纳与祥林嫂的苦恼 [J], 於敏
5.鲁迅笔下的女性命运抉择——祥林嫂与子君形象比较分析 [J], 肖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祝福》中四婶形象的几点思考
![关于《祝福》中四婶形象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61e93f0b7360b4c2f3f64df.png)
唐敏 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中南路20号宜昌英杰学校高中部《祝福》中鲁镇的各色人等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没有多大改变,鲁四老爷“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而在这“祝福”气氛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祥林嫂了。
故而,历来研究《祝福》中人物的学者们,大多把笔墨聚焦于祥林嫂。
同时,把鲁四老爷看成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而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人则成了害死祥林嫂的“帮凶”。
这样一来,四婶等人都成了没有多大“个性”的“扁平人物”了。
爱•摩•福斯特在他的文艺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这两个概念。
与性格复杂,能够表现生活广度和深度的“圆形人物”――祥林嫂相比,作为依附于鲁四老爷的四婶,性格单一,稳定性强,似乎是坚定站在自己丈夫这一方的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其作为“扁平人物”似乎已没有多少可写性了。
但笔者认为,四婶的形象,不能仅仅从其所属的阶级立场去武断地给她定性。
我们应该本着从人性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努力还原一个真实而意蕴丰富的“四婶”形象。
一、精于打算的地主太太作为“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的太太,四婶主持家务,实乃分内之事。
何况在强调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的理学看来,“男主外,女主内”是不得僭越的祖宗之法。
所以,四婶的本分就是把整个家庭的生活安排好,把鲁四老爷服侍好。
鲁四老爷家境殷实,每到“祝福”的大典之际,“杀鸡,宰鹅,买猪肉”都是少不了的“福礼”,也免不了放鞭炮,“年年如此”。
但处在中国社会神经末梢的鲁镇,也感受到了外来新思潮、新事物的冲击。
那么鲁镇谁最害怕呢?谁的利益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呢?无疑是鲁四老爷家。
所以,四婶显然得更多地考虑家庭的日常开支了。
四婶肯雇佣寡妇祥林嫂,多少还是违了鲁四老爷的本意,因为“四叔皱了皱眉”不大满意,“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
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
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
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
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这自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的处境。
正是众人对夏四奶奶横加白眼,使得英雄的母亲感到羞愧而抬不起头来。
祥林嫂呢,自从改嫁遭遇夫丧子死第二次到鲁镇后,人们对她的态度大不一样。
先是怀着一丝同情听她的故事,后来“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便“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就嘲笑她;鲁四老爷、四婶剥夺她祭祀的权利,与她地位差不了多少的柳妈在对她灌输迷信思想的同时,在幸灾乐祸中向别人传播她额上疤痕的故事;以致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后来,她捐门槛也赎回不了她的清白之身,沦为乞丐后,这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在祝福前夕寂然死去。
四、她们都受封建思想毒害。
革命者的母亲夏四奶奶不以儿
子为荣,她不但不清楚儿子是不是真的乱党,还怀疑并且希望儿子是被人冤枉的。
她最不愿意证实夏瑜是反清的乱党。
当她见到儿子坟顶的花环时,第一个念头便是儿子是冤枉的,以为儿子在显灵,还要叫乌鸦停在儿子的坟顶上。
祥林嫂则更为严重。
为了自己的贞节不惜撞死;为了死后不被两个丈夫锯开,花了多年的积蓄捐门槛;到死还念念不忘地狱的事。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想与鲁迅的创作态度与创作动机有关。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以独到的眼光深刻剖析着中国社会。
在他看来,那时中国的社会是吃人的社会:“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孩。
”他还看到:愚昧麻木的国民,一方面对别人被吃而宽慰、高兴,有时自己也去分一点残羹;另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被别人吃的命运。
非凡的观察力使得他的小说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深刻性。
在他的笔下,夏四奶奶与祥林嫂等下层劳动妇女都有差不多的命运:她们都是被吃的人,不但封建统治阶级吃她们,而且愚昧的国民如柳妈、华老栓、看客和茶客也在吃她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在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夏四奶奶和祥林嫂们。
这一幕幕悲哀的场景,正是具有二千年历史的中国黑暗社会的真
实写照
鲁迅叙写世界种种惨状,剖析社会的种种罪恶,目的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小说的主旨和创作动机来说,虽然《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创作的时间不同,作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但两篇小说仍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揭露了封建专制、封建思想的罪恶。
《药》通过华小栓吃夏瑜的血的故事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众人不理解为他们献身的革命者,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儿子英勇行为又使她陷入生活更凄苦的境地,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更为直接地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两篇小说对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两个人物相似命运遭际的叙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充分揭示了“启蒙民众,唤醒民众”的重要性。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一个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都不同的第三样时代。
这正是鲁迅创作使命的所在。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都是鲁迅作品中受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毒害和摧残的人物。
她们与闰土、孔乙己、阿Q等一样构成了鲁迅笔下中国社会下层受苦人民的群像。
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更能体会到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感受鲁迅精神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