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7章 19世纪文学(二)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7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7.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1.历史背景(1)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

随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洲性的“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2)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3)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主要特征(1)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它基本上采取唯物主义态度,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2)较之过去的文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3)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着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4)批判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他们使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从而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样式(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就全欧而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以1848年为界,可以大体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30年代始,其发源地为法、英等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东欧、俄罗斯等国扩展。

1.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却并非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出版,同是发生在1830年。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开始就显示出锋利的批判威力,特别是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

19世纪欧洲文学

19世纪欧洲文学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可数的几个黄金时代之一。

出现了一大批属于该时代又属于一切时代的文化巨人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狄更斯、哈代、普希金、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德莱塞等灿若星辰的作家,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数量之多、整体水平之高,可以说前代不可与之比肩,后代也难以再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后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广阔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并注意从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典型性格,具有较大的认识作用和艺术借鉴价值,对后代欧洲文学有很大影响。

由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西欧和俄国、东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现实主义在此不作为写作方法,而是指文学思潮。

30年代之前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起点一般认为是在法国。

作为策源地,法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并不是在文学领域,而是在绘画上。

离枫丹白露不远的巴比松,风景优美,在此聚集了一大批画家,他们描绘最庸常的生活,既没有浪漫主义的浓烈的色彩,没有浪漫主义选材的传奇性,也没有古典主义的庄重、严谨。

代表作品有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及为库尔贝的《石匠》。

他们形成了一个画派,学院派对这个画派非常反感,就给了他们一个蔑称:“现实主义”。

当时在法国召开的博览会根本不接纳他们,他们便自己在展览会外(后)挂上横幅:现实主义,自己展览自己。

这时已是50年代,文学家们也开始探讨文学,发现在文学上已有了现实主义,如此时已不在世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还有福楼拜,他们的作品中早已有了现实主义,这样,在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的地位逐渐有了提高。

浪漫主义在还没有创作时,就已有了宣言,它是喧嚣地登上文坛,而现实主义则是静悄悄地出现。

第一节概述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1871年巴黎公社后,日趋衰落。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章教学内容:1.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3、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本章教学重点: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本章教学难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所以,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2、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扩大了文学题材, 反映底层生活,同情被压迫阶级。人道主义 作为辨别善恶、解释社会矛盾的最高标准。 他们描写底层阶级,反映小人物的思想和遭 遇,同情弱者,批判暴力、强权。底层人物 成为主角,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反对一切暴 力,抹杀了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别。同情任何 意义上的倒霉者,既同情劳动者又同情没落 贵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既是批判的动力也 是前进的羁绊。
❖ 3、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形象。两 层:典型本身价值,如何塑造典型的方法。于连、 拉斯狄涅是个人奋斗的典型,简爱是小资产阶级 新女性要求平等地位的典型,还有个人野心家的 典型,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反映通过个性表 现了这个时期这类人物的共性。
❖ 塑造的方法:“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塑造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人物和环境达到高度 统一,个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物,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古典现实主义不能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批 判现实主义意识到性格是环境的产物,把人物性 格的产生发展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注意环境 本身的典型性。作品中的环境往往是社会矛盾聚 集点的城市,即使是农村,也表现了农村的阶级 斗争。
❖ 2、思想基础:辩证法、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 学说,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其产生有影响。特 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进化 论),是一项伟大的自然科学革命,直接结果,从根本 上否定了上帝创世说,确立了唯物唯物主义的发展。费 尔巴哈(德)以唯物主义为武器冲击了德国唯心主义的 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他 们的唯物主义又叫“人学”,他研究的对象一个是人, 一个是自然。把上帝现实化、人化,把神学融解到人类 学中,用人代替神,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哲 学化,使得资产阶级民主派用人道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唯物论和人道主义哲学思想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有力武器。 使得作家们用唯物的、整体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 研究社会,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写人物与环 境的关系(真实、逻辑、严密关系)。

19世纪现实主义概述

19世纪现实主义概述

2、基本特征(P227-230)

(一)真实性。

( 1)客观性:现实主义是追求再现的艺术; 作家应 “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要求细节的真实; (2) 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工具,把叙写时 代的风俗、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创作理想;


(二)批判性。
(1)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同情弱小、鞭笞强 权、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理性王国”; ( 2)阶级性带来的局限性:批判的不彻底性;
批判现实主义之由来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 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后又波及俄国、 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由于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 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 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作为文学运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大成就主要表现 在小说方面;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法、英、 俄三国;

(1)30-40年代,产生、发展、中心在法国。 代表:司汤达、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2)50-60年代,英国文学成为主流。代表: 狄更斯、夏洛蒂· 勃朗特;英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基本特点(福楼拜;果戈理、屠格 涅夫); (3)70年代以后,中心在俄国。代表:陀 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 托尔斯泰、契诃夫;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3、发展概况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1871年巴黎公社为界,分为 前期——产生、发展并迅速达到极盛的时期; 后期——衰落期,批判锐气大减,流于单纯追求细节真实的 倾向,发展到极端就兴起了自然主义,同时,反现实主义的现代 派也开始萌芽。

7-1第七章现实主义文学(法)

7-1第七章现实主义文学(法)

• 马拉美(1842-1898) • 诗人、作家。 代表作 诗集《徜徉集》。长 诗《希罗狄亚德》《 牧神的午后》(德彪 西改成前奏曲) 最为 著名。 • 诗歌特点:幽晦、神 秘,将世态的坎坷、 变故转化成飘逸的语 言,心灵甘苦演变成 音韵意趣。
• 魏尔伦(1844-1896) • 象征派“诗人之王”, 具有叛逆特征。1871年 结识兰波,创作《无言 的浪漫曲》。作品注重 音乐性,将诗歌的情、 景、乐完美融合。 • 1881年、1894年出版 诗集《智慧》、《死后 书》,通过一个豪饮者 的形象,表达苦闷难言 的主题。
使作家声名显赫的音乐家比才
•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7—1880) •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65)。通过主人 公不幸的婚姻、爱情经历,揭示了一个充满 激情的灵魂之所以毁灭的社会原因,同时揭 示了丧失进步意义的市民阶层,自私、鄙俗 、狭隘空虚的精神世界。 • 其它创作:《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 (1869)和《三故事》(1877)等作品。 • 严格写实,谨严的结构,细腻的描写,精致 的文本,在平静的叙述中展示人物不平静的 心灵,构成了作家独特的风格。
• 二是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歌颂法国人 民的斗争精神。 • 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皆充满了 爱国激情。 • 莫泊桑的长篇共有6部,《一生》、《俊友 》、《温泉》、《皮埃尔和若望》、《象死 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1890)前两部 作品最为有名。
•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 • 17岁发表诗集《女恋人》,1870年普法战争 爆发,作家应征入伍,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 历。战后与左拉、龚古尔兄弟等交往甚密, 受他们的影响及支持开始长篇小说创作。 • 共有13部作品,著名的有《雅克》(1876) 《萨福》(1884)、《小东西》(1968)《 达拉斯贡的达达兰》(1867)等。 • 都德短篇小说最为成功,代表作为短篇集《 模仿信札》(1886)和《星期一的故事》( 1873)。

第七章 19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经典作家(二)
•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以宪章运动为背景, 宣言“仁爱”精神,企图以此化解劳资矛盾,解 决社会问题。
• “勃朗特”三姐妹几乎同时横空出世,被称作 “勃朗特峭壁”现象。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描述平民女子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奋斗史。艾 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表现人的自然情欲中 善与恶的斗争。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 描写一个女家庭教师受尽磨难而终于如愿以偿的 故事。
• 5、北欧文学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为北欧文学赢 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法国《大百科 全书》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他的《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系统研究了19世纪 欧洲文学,对后世文学史研究和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 挪威易卜生以“社会问题剧”享誉欧洲文 坛,《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普柳什金形象
• (1)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的典型,是 一个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吝啬鬼、守财奴, 在他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特出的特征:贪 婪、吝啬、保守、没落和腐败。
• (2)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毒瘤。
• 自然派 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 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 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 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 “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 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6、俄国文学
• 后起之秀俄国文学在十九世纪呈现出群星灿烂的壮观 景象。

特征
• A、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主要批判沙皇专 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黑暗腐朽。
• B、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 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 思想。

自考《外国文学史》第七章笔记

自考《外国文学史》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 19世纪⽂学(⼆)(批判现实主义⽂学) 19世纪⽂学是指法国“七⽉⾰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命”(1871)。

这⼀时期⽂学包括:浪漫主义⽂学、批判现实主义⽂学(主流)、早期⽆产阶级⽂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活。

注重反映现实⽣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学发展状况:⽆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学和德国⼯⼈⾰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学:1是世界⽂学第⼀次出现的⽆产阶级性质的⽂学,19世纪三四⼗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性、⼴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琼斯和林顿。

德国⼯⼈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的⽆产阶级诗⼈):加⼊“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个出⾊的⽆产阶级歌⼿。

恩格斯称他“德国⽆产阶级第⼀个和最重要的诗⼈”。

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学代表⼈物及作品:梅⾥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度“研究⼈的⼼灵”发掘未经现代⽂明“洗礼”的⾃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彩的爱情悲剧)主⼈公卡门是⼀个“拥有娇⼩⽽出⾊的姿态,热情如⽕的⼤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浪荡的、吉⼘塞⼥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中的主⼈公爱玛是⼀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形象。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一、法国文学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

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5页word文档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5页word文档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文化与文学一、十九世纪中期文化1、工业化影响◆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走向机械化和一律化◆城市兴起,旧的伦理关系瓦解◆金钱成为社会的杠杆◆工业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的斗争现实主义文学(The literary of realism ):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首先兴起,以后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高尔基又将之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19世纪现实文学兴起的文化背景背景之一: 19世纪工业革命在整个欧洲的扩散“工业革命”兴盛于18世纪的英国;1804-1815年,拿破仑征服欧洲,将英国机器文明推向了整个欧洲;能源、交通、贸易、殖民地、劳动力、科学技术大量运用于生产中,机器技术的发展。

“资产阶级在近百年所产生的物质相当于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所有物质的总和”。

1、工业革命影响之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风雨欲来:资产阶级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很早就已出现;血雨腥风: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于“自由”观念的普及;大局已定: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的普及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真正确立;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主角。

——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2月,法国“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进一步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工业革命影响之二:无产阶级的诞生工业革命之前,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相联系,在人身和经济上相对独立;但机器文明掠夺了他们的土地,将他们驱赶到了工厂中,使他们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

于是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整个社会日益分成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两大阶级对立的格局中如何选择?一方面,现实主义作家属于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又属于资产阶级。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是以揭露现实真相的方式发起了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检讨。

这形成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再现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

库尔贝的现实主绘画
库尔贝在画展目录上发表宣言:“像我所见 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 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 我的目的”。
《奥尔南的葬礼》
库尔贝在自己的 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 以生活的真实为创作 的最高原则,他的作 画特征是大胆地、赤 裸裸地描绘自己时代 的生活,肯定平民的 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以此反对虚伪的官方 艺术和古典主义、浪 漫主义的模仿者。为 此库尔贝受到了批评 界的攻击。
比才歌剧《卡门》(Carmen ,1875)
法国作曲家比才(Bizet ,1838-1875)根 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创作了歌剧《卡门》,音乐 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 班牙色彩。音乐率直甜美,充满阳刚气质和朝气。 它是西方歌剧中的奇葩,经典中的经典,是所有 歌剧中上演率最高的歌剧。 《卡门》最著名的舞曲是斗牛士进行曲。歌 剧开始的卡门序曲中的第一个主题来自歌剧第四 幕斗牛士进场时的合唱旋律,曲调欢腾热烈,指 挥的手势、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刚健有力,激情 昂扬。
五、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概况

(一)、法国文学 策源地,形成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高峰; 主要特征: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贵族与大资产阶 级,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反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取 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暴露了资本家丑恶的发 家史与金钱的罪恶作用。
作家
代表作品
评价
斯丹达尔 (司汤达 ) 梅里美
现实主义文艺流派
作为文艺流派,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欧洲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 的过程。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 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都是 由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新整理)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新整理)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精品PPT课件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精品PPT课件

二、《红与黑》
《红与黑》原题名《于连》,小说的副 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围绕于 连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的紧张气氛,在广阔的社会背 景上勾勒出一幅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 动画面,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 时代色彩。
于连的形象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 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他 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 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他既有反 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第一节
概述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 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内部出现 分化,无产阶级则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奋起反抗猛烈 的冲击着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其固有的 矛盾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2.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 《马丁· 《圣诞欢歌》《钟声》
3.五六十年代 《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小杜 丽》《我们共同的朋友》《艰难时世》 《双城记》《远大前程》
二、《双城记》
《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 个城市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法国大革命 中城乡平民和佃农所受的压迫以及他们 的反抗,并以此来暗示当时英国的国内 情况,对英国统治阶级发出强烈的警告。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2.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着力于暴 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人道主义的新特点:“自由、平等、博爱” 的口号,其锋芒所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封建贵 族,而且还针对当权的大资产阶级;
4.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除细节的真 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

B心理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严重的自卑感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心自卑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 权力。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权力。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3、关于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 后改为《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副标题 1830年纪事 年纪事” “1830年纪事”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 从根本上说,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从根本上说,《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
1、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社会矛盾突出;
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 ; 贫富的矛盾日益明显 ,劳资矛盾渐趋突出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马克思) 的关系”(马克思)
2、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 、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启蒙运动“理性王国” 幻灭;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主人公于连形象的塑造; 对时代敏锐而准确的反映; 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批判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首先,通过鲍赛昂夫人被迫退出社交界的经过,揭示 了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威逼下退出历史舞台的 必然趋势;
其次,通过伏脱冷的形象揭露了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和败坏;
第三,通过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关系,揭示了拜金主 义对亲情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破坏;
第四,通过拉斯蒂涅的变化,揭露了拜金主义如何使 纯洁的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 《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 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 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 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 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 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 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 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他 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多种译本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 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 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 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 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画家库尔贝(1819— 1877),是十九世纪中 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 杰出代表。油画《断 崖》,描绘风暴后的埃 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文 学上的现实主义思潮是 一致的。是欧洲19世 纪的主要艺术思潮。
第一节 法国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1830年司汤 达发表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诞生。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创作总集,收入小说共90多 部,分为“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三大部分,“风俗研究”中 含有“私人、外省、巴黎、 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 景”。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 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 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 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 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
作品对比了两个青年的不同道路, 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青年的挤压和毒 害。
长篇小说《高老头》
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 来到巴黎求学,住在破旧的伏盖公 寓,认识了住在这里的高老头.高老 头原是有钱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 留下两个女儿.他含辛茹苦将两个 女儿养大,分别嫁给了贵族和银行 家.但是,女儿只有在缺钱的时候 才想起父亲,榨干了父亲的养老金 用于享乐,高老头最终死去时未能 见到两个自私的女儿.
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一,体现了巴尔扎克环境描写三段式的特征.小说 先写外景,再写内景,然后人物出场.
第二,小说典型环境之间形成对比关系,典型环境与 典型人物之间形成互动关系,拉斯蒂涅在金碧辉煌的 鲍赛昂府和破旧简陋的伏盖公寓之间来回行走,自然 会剌激他对贫富的不同感受,剌激他向上爬的野心进 一步膨胀,为拉斯蒂涅的转变提供了可信的环境条 件.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以其鸿篇巨制《人 间喜剧》实现了对法国当代社会的历史记载式的描绘, 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福楼拜、莫泊桑、梅里美、都德等作家也以其精 美的小说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新的 瑰宝。
法国作家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是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深受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 曾随拿破仑军队进驻意大利。他 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3—1825)和长篇小说 《红与黑》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中居首创地位。善于从政治 角度批判现实,擅长心理描写, 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1850—1893)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著有中短篇小说350多篇。中篇小 说《羊脂球》发表于1871年普法 战争期间,抨击了上层阶级的丑恶 卖国主义嘴脸。他一生还写了六部 长篇小说,《漂亮朋友》塑造了一 个依靠漂亮外表四处行骗向上爬的 资产阶级政客杜洛阿的形象,揭露 了法国社会风气的丑恶。
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
(1793—1850)法国19世纪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生于资产 阶级家庭,著有小说总集《人间喜 剧》。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角度分 析和描写社会生活,批判社会上疯 狂的拜金主义风气,《人间喜剧》 形象地描写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 资产阶级的发迹史,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这一点上超 过了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 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材料。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代表作,出版于 1856年。描写女主人公爱玛 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 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小 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俗”, 作者通过爱玛的悲剧,充分展 现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外省的 人情风俗和世态炎凉。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爱玛生性热 烈、耽于幻想,在修道院里 接受的是违反天性的禁欲主 义教育,使爱玛脱离了现实 的爱情生活,刺激了她对虚 幻爱情的渴望,羡慕和追求 贵族生活。而堕落的社会、 商人和高利贷者等资产பைடு நூலகம்级 对一个无援女子的勾引和迫 害,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
长篇小说《幻灭》
描写外省青年大卫和朋友吕西安不同 的生活道路。大卫埋头苦干,认真钻研 印刷业务,研制出高级印刷纸,但由于 社会上资本主义的无情竞争,他最终还 是遭到挫败。
吕西安为了出人头第,又不肯脚踏实 地做辛苦的实际工作,便去附庸有钱有 势的贵族,后又到巴黎投身于报界,出 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也遭到失败。
第三,小说人物描写体现了巴尔扎克写人物的两个特 点:一是杂取种种人,形成一个人物形象;二是描写 人物的某一种情感或欲望特征,将其放大到极致,例 如高老头的父爱就是这种写法.
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
巴尔扎克的小说《邦斯舅 舅》、《欧也妮 葛朗台》 和《高老头》的另一译本。
法国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1821-1880)生于卢昂 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 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 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 大的影响。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 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 行准确地描写;还提倡“客观而无 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 在作品中表现自己。他的作品语言 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 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