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女口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 1 )相互加强或削弱。
(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见pdf 。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1)相互削弱和破坏。
(2)相互加强或协同。
(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
(1)①格式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pdf )
(1)
3.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1.认知地图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概念: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
空间环境的形象。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2)研究方法:
①画地图草图。
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
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
②言语描述。
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
2.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五个)
(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2)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有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3)节点。
观察者苛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
(4)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界限。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 行为关系的理论
1.应激的概念及应激物的种类
(1)概念: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物。
(2)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
①灾变事件是势不可当的应激物,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
这些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往往是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要当事的人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有效的应付;波及范围广,影
响人数多。
②个人应激物。
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其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
③背景应激物。
指的是持久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
2.环境负荷、适应水平、行为约束理论、行为场景理论的观点
(1)环境负荷理论。
①环境的负荷。
周遭环境刺激,无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会引起神经系统一定水平的唤醒,唤醒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接受的感觉信息的多少。
②信息负荷。
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以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
(2)适应水平理论
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
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沃尔威尔称之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中水平。
当环境刺激不符合个人的适应水平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重新达到与环境的平衡。
一种时改变自身对刺激的反应去适应环境。
另一种是改变或选择环境来顺应自己的需要。
(3)行为约束理论所谓行为约束,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扰或
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从认
知角度把这种情景解释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即失去控制感这是反
应的第一阶段
人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不顺心的环境,二是自己有条件避开干扰性刺激。
(4)行为场景理论。
以巴克为代表的生态心理学家把环境与行为看作是双向作用的,生态上相互依存的整体单元;环境所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尽管其中的使用者不断更换但固定的行为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却不断重复。
这里的行为属非个体行为,这样的环境被称为场所,场所与其中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场景。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1.噪声的定义及其评价因素
(1)定义:作为一种背景应激物。
噪声最简单通俗的定义就是“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
噪声并非指所有的听觉刺激,自然界种的声音,如鸟声、虫声、雨声、涛声等对听觉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2)评价因素:和其他应激物一样,对噪声的评价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体现是响度、可预见性和控制感。
①响度。
声音越响,就越引起人的注意,引起的唤醒水平和应激水平也就越高。
②可预见性。
对于不太响的恒定不变的噪音,时间久了常常听而不同最让人难以适应和忍受的是那些无规律的不可预见的非周期性的爆发声。
③控制感。
如果有办法停止或隔离噪声,即使你不一定真的采取或停
止或隔离的行为,噪声所引起的烦恼也会明显减少。
关键在于具有这种能够控制的感觉就可以大大缓解噪声所引起的烦恼和应激。
2.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概念
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空间的人数;改变空间密
度,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物质空间的大小。
3.病态建筑及避免产生的措施
(1)按照国家标准,一个建筑如果有20%以上的人对居住或办公时的感觉不适进行投诉,那么这个建筑可被判定为“病态建筑”
(2)措施。
①好的建筑设计。
②合理的建筑设计布局。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1.人际距离的类型和内涵
( 1)类型: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 2)内涵:
①密切距离。
可以互相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
②个人距离。
③社会距离。
可以看到全身及周围环境。
④公共距离。
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距离。
2.私密性的定义及其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1)定义: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
对接近自己或自己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叫做私密性。
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
私密性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私密性的关键在于为使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这就需要物质环境从空间的大小,边界的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为人们的离合聚散提供不同的层次和多种灵活机动的特性。
3.领域的类型及内涵
( 1)类型: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 2)内涵:
①主要领域:是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场所。
②次要领域:次要领域对使用者的生活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桥梁。
包括夜总会、酒吧、自助餐厅等。
③公共领域。
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使用中不能违反规章。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1.城市意象包含的内容
城市意象由五种要素组成路径、标志物、节点、边界、区域,,其中包含三
个方面:
(1)同一性(或自明性)组成要素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清晰程度。
(2)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3)意义:各组成要素对观察者的意义。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
1.复杂性的含义及复杂刺激的组织
(1)含义:知觉输入信息的极大可用信息率。
(2)复杂刺激的组织:
①无组织的复杂性。
多种刺激随机混合,尽管刺激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却呈现为单调。
如多种乔木的随机混合种植。
②有组织的复杂性。
把环境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种过几种刺激为主,尽管每部分似乎单调,但整体却具有一种有组织的复杂性。
如由若干种植区组成的植物园。
③协同的复杂性。
一种方式是让环境的各部分互相涉及,在交界处形成局部无组织的复杂性,多见于城市区域的自然演变,如住宅区边缘渐变成自由市场或商业街。
2.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
(1)综合性。
(2)指向性和选择性。
(3)差异性。
(4)直觉性。
(5)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动研究1.动作性行为习性有些行为习性的动作倾向明显,几乎是动作者不假思索做出的反应:
(1)抄近路。
(2)靠右(左)侧通行。
(3)逆时针转向。
(4)依靠性。
2. 体验性行为习性
3.红地毯与垃圾筒效应
4.基于行为,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建议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1.城市环境影响的几种理论假设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1. 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2. 各类建筑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功能有哪些?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1.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