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https://img.taocdn.com/s3/m/792e2e8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3.png)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一)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1.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概念和界限模糊的原因(1)国内高校中文系与比较文学系的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所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大都是单项度视域与单项度语境的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
(2)他们在这些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知识把握中已经适应了一元的、单项度的文学知识接受与思考,当他们突然进入比较文学这种全球化意识、多元文化语境的开放状态中,可能会在短期内不适应,并且捕获不到比较文学这一开放学科意识的学理性。
(3)多少年来由于比较文学研究在强调自身的学科开放意识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自身学科基本理论建设的严密性、逻辑性与规整性,当然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也比较年轻,本身还处在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性建构中,这也为初涉比较文学者明确地把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界限设置了一定的困难。
2.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1)国别文学的含义: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2)民族文学的含义: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界分①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②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如果把“national literature”仅仅翻译为国别文学,而放弃这个概念本身同时存含的民族文学这一层面的意义,把国别文学这个概念置放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使用时,就容易产生学科概念在逻辑意义上的混淆。
③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政治地域下的多种民族文学来说,当用“national literature”来指称他们时,只能把这一概念翻译为民族文学,而不能够翻译为国别文学。
④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3.初涉比较文学者应注意的问题(1)在研究单一民族的国家文学时,或在研究两个以上单一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把“national literature”翻译为国别文学来使用,在这里国别文学也就是民族文学。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f036a16b52acfc789ebc9de.png)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
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
前不久,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
在汉语中如此英语中同样如此。
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
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
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
“文学”既然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
Namoo)讨Na帆了C。
即。
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
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
CoCnPe台of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228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
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
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
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
在韦勒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f1965b51e79b896902264c.png)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9399d9e5941ea76e58fa0478.png)
78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李欣芮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摘要:本文整理了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并且对“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
最后通过研究西方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划分论战,分析探索了“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一、比较文学的概念分析十九世纪随着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
亨利·雷马克(HENRE H.H.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类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将比较文学的定义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部分强调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
对于定义的第一部分即“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西方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都表示赞同,但法国学派重事实依据却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
对于定义的第二部分,雷马克认为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
梵第根和基亚的著作都没有讨论甚至提过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巴尔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和阿扎尔(Hazard)主编的《比较文学评论》的许多年里,这份杂志的季刊书目根本就不包括这类研究项目。
在美国却恰恰相反,比较文学课程以及出版物一般都包括这一类研究领域。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界还提出了“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学科术语,这几种领域和术语与比较文学很接近甚至重合。
二、总体文学的概念分析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诸多概念中,“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这一术语经常被学者们使用,但西方比较文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用来指与译成英文的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或出版物,或更广泛一些,指不能方便的归入某一类的东西和似乎使研究某一民族文学以外作品的人感兴趣的东西。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1c206b1ed9ad51f01df23d.png)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0f2988cc22bcd126ff0ce9.png)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首先,把“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
这有助于克服比较文学研究史上出现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学术偏向。
第二,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也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事实上的广泛的联系性。
第三,比较文学的比较必须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是跨越两个以上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的比较,是在不同文学体系中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性,并将它们加以比照、对照、参照和借鉴。
第四、“各种文学关系”指的是人类文学现象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文化”是指民族文化,即相对稳定、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成传统的文化单元。
二、国民文学国民文学是以“国家”为依据界定的文学单位,在数量上指的是某个国家作家作品的总和,在质量上指的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特质的作家作品。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民文学与民族文学具有同一性。
在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民族文学小于国民文学,如中国;当一个民族分成两个以上的国家时,民族文学大于国民文学,如朝鲜民族的文学。
鉴于“民族”现代化后成了“国家”,“民族文化”现代化后成了“国民文化”,在指称现代主权国家的文化、文学现象时、应以“国民文化”“国民文学”的概念。
三、区域文学所谓区域,是指由若干民族和国家形成的集合体。
由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关联,使某一区域内的各民族文学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联系性、共通性和相似性。
这就形成了区域文学,或称“文学圈”。
地理上的毗邻、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宗教的纽带和推动作用、语言上的关联与翻译文学的媒介促进区域文学的形成。
区域文学的形成是某一文明中心国的文学向外辐射的结果,是区域特征与民族风格的辩证统一,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当今世界主要有东亚文学区域,南亚、东南亚文学区域、中东文学区域、欧洲文学区域、拉丁美洲文学区域和黑非洲文学区域。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688c23f5dd36a32d7275810d.png)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屡遭质疑,并不时传出比较文学危机的警报。
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勃兴和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文学领域因此显得更为庞杂。
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厘定大致的研究范围仍是必需的。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在讨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前,我们不妨将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其他传统文学概念作一比较,从外延上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民族文学民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法,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使用共同的语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①。
英文中的nation在有些情况下既可翻译成“民族”,又可翻译成“国家”,这说明这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
根据斯大林的观点,“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
这种现代民族的概念经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与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不仅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
但从文化和现状的层面看,民族又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因为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国、俄罗斯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一个民族也可能分散在若干国家,如中东、东非的阿拉伯民族和欧亚大陆的斯拉夫民族等。
应当承认,在民族的划分上,有关政治、地缘等方面还存在交叉、变化的现象,但这些问题并未构成对“民族”这个定义的否定,“也没有严重到足以混淆民族文学研究和超出民族文学界限的研究”①。
民族文学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
日本学者大琢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中将民族文学定义为“一种具有一国风土人情、民族性及传统等特征的各个国家的文学” ②。
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36f7c82cc58bd63186bd68.png)
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平行研究平行贯通法:平行指的是没有事实关系的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类同互衬和对比的研究;贯通指将这些不同的文学现象打通贯穿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逻辑上理论上的关系。
阐发研究: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
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视域融合:作者的原始视域与理解者的当下视域对话、融合,产生新的意义。
并且对话的不断进行会使融合持续,呈现出理解的开放性特征。
阐发研究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1作品阐发: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现象、作品进行阐发,或者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文学现象、作品进行解读2理论阐发: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3科际阐发:跨越文化界限借用其它学科理论来展开对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阐发。
(单向)(4)综合阐发:将中、西以及一些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探讨某些共同规律。
接受研究接受屏幕:当作品与读者相接触,首先遭遇的就是读者的“接受屏幕”。
每一个读者都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中,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想象力而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除在外。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cbced0195f312b3169a5d8.png)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e3a6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4.png)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及总体文学,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比较文学的最根本任务,是将不同民族的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释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比较文学中的国别文学研究、语种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学研究,都是以民族文学研究为基础的。
在当代,总体文学如果是指多民族国家文学,或者区域文学,或者语种文学,那么它本身仍然带有民族文学的性质;如果是指世界文学,那么应该说世界文学现在还只是一个交换平台,并不具有文学主体的性质。
因此,如果不能从比较意义上理解民族文学,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这个阶段,伴随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需要研究一种民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于是便产生了比较文学。
作为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比较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实证关系。
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这需要有一个从具体例证出发认定的问题。
所谓实证关系研究,指的就是对构成不同民族文学之间联系的那些具体例证的研究。
在比较文学中,这属于民族文学关系的表象研究。
其二,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关系,即不同民族文学在互相比较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
认定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只是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初步阶段。
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影响产生了什么结果,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因子,如何转换为另一民族文学的成分,在这种转换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当然,也可以在不同民族的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作品之间,进行类似的研究。
这类研究,涉及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深层异同关系,不是研究表象的联系,而是在研究民族文学得以存在的根据问题,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以上两类研究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与其他民族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都不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学隔绝状态下,孤立发展起来的。
这是比较文学中实证研究的基础。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90b77925c52cc58bd6bef8.png)
第一节文学关系研究一、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1、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
(2)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总结:1、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首先是“艺术”与“形式”层面,而非“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层面)强调以下八点: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平等对话;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问题,离开文学问题则不是文学研究;6、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7、比较文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共同诗学的建立;8、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胡文慧](https://img.taocdn.com/s3/m/8d4bbe3e5a8102d276a22f3f.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e33373a417866fb84a8ed1.png)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比较文学下定义,我们不应该直接给出这个概念的定义,而应该分析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重要学者对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学术语境下所给出的不同定义。
因为,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因文化所属的地域不同、学派不同,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义有着相当的差异性,并且争议相当激烈。
首先来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论述,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提取出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3、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做的《序言》中对梵·第根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
正如韦勒克所言:“文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互相包容的,正如民族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学的整体研究一样。
”也就是说,伽列将比较文学归属于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的一支上,而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中将比较文学进一步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了。
再看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韦勒克于1958年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我认为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提出的纲领声明还没有解决这个基本任务。
他们把陈旧的方法论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吧比较文学置放于19世纪唯事实主意、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相对论的死亡之手。
”这篇文章以精深的论战性表现了美国学者第一次直面法国学派的挑战。
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在196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一书中对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定义:雷马克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但与法国学派不同,他认为比较文学应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层面上,而不是文学史。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b05b5de518964bcf847c67.png)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
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
—杨乃乔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国别文学:同上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c54ce543323968001c920d.png)
判断题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X )错误。
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
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
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X )错误。
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
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
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
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V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
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1427f6770bf78a65295438.png)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04c7f1aa4693daef5ef73dc3.png)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作者:李欣芮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整理了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并且对“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
最后通过研究西方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划分论战,分析探索了“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一、比较文学的概念分析十九世纪随着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
亨利·雷马克(HENRE H.H.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类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将比较文学的定义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部分强调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
对于定义的第一部分即“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西方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都表示赞同,但法国学派重事实依据却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
对于定义的第二部分,雷马克认为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
梵第根和基亚的著作都没有讨论甚至提过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巴尔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和阿扎尔(Hazard)主编的《比较文学评论》的许多年里,这份杂志的季刊书目根本就不包括这类研究项目。
在美国却恰恰相反,比较文学课程以及出版物一般都包括这一类研究领域。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界还提出了“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学科术语,这几种领域和术语与比较文学很接近甚至重合。
二、总体文学的概念分析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诸多概念中,“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这一术语经常被学者们使用,但西方比较文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用来指与译成英文的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或出版物,或更广泛一些,指不能方便的归入某一类的东西和似乎使研究某一民族文学以外作品的人感兴趣的东西。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69eb2e2f60ddccda38a043.png)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
后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四种含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
(1827年歌德在谈《塔索》法译本时提过,1月27日与友人的信再提,1月3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进一步谈及。
)2、总体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
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比较文学危机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其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学科内部和外部不断发出危机论调,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之初,受克罗齐等人的质疑和批判,使学科发展一度呈现危机;法国学派重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僵化,美国学派对此不满,韦勒克提出危机论进行批判;当下文化研究兴盛,并且迅速渗透至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边界模糊、泛化,比较文学再度危机;另外,具体到中国,由于生硬比较,产生所谓“比附文学”,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危机。
其实,危机伴随着生机,是学科理论建设的自省和反思。
4、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注重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从发送、接受、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文学关系的探讨。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后受美国学者批判。
总体文学名词解释
![总体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639d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1.png)
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用于描述对跨越民族、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强调的是从全球视角来分析文学现象,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学研究。
在学术界,总体文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以及跨文化的文学研究。
它的目标是探索不同文化和传统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发现文学中的普遍规律和主题。
总体文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跨国界的文学比较:
- 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揭示文学中的共性与差异。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 在理解文本时,考虑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读者可能的多元解读方式。
3.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 结合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文学
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4. 全球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构建:
- 发展适用于多文化和跨时代的文学理论框架。
5. 翻译和传播研究:
- 探讨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和传播的,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接受。
6.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 分析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的互动关系。
7. 文学教育的国际化:
- 考虑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调整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8. 数字化时代的影响:
- 研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体验的影响。
总之,总体文学旨在超越地域限制,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
和探讨文学作品,以增进人们对全球文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cc512ccb58f5f61fb73666cd.png)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某种文明的认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的, 文明认同意味着更深刻地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必须保 护把“我们”区别于“他们”的那些特性;
❖ 第四,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相对权力的争夺,这是 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所有这些都 确保和加剧了不同文明间的分裂、矛盾与冲突。
❖ 异质性探寻的重要性日益获得认同,我们必 然从不同文察其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离不开文化寻根。
❖ 叶维廉《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 一文:关于字母文字、“时间”的不同概念 等;
❖ 曹顺庆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论“汉语性”特 质的探讨。
文化相对主义
❖ 它赞赏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 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和尊重一 切文化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 理论家赫斯科维奇:“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 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 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 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 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总体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的定义
❖ 定义:P251 ❖ 解释: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
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 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 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 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 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碰撞、文学浸透、 文学误读,并寻求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文学对话、 文学沟通,以及文学观念的汇通、整合与重构。
❖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 当时比较文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二元关 系),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美」韦勒克
韦勒克宣称“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至少存在两个问 题:第一,“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问题是 相互粘连的,很难明确区分; 第二,从理论上讲,“总体文学”概念本身是含糊的, 容易引起歧义,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 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寻求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与理解的理想,一直是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追求。
“总体文学”的价值
总体文学的历史
p251: 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Wertliteratur)概念。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学者便使用了“总体文学”这一概念。 在英国,蒙哥马利作了《关于总体文学、诗歌等的讲演》
❖ 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弱点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封闭性和 排他性,如认同后殖民主义观念后的自我封闭与固 守;容忍某些可能造成灾难的文化现象,如军国主 义、法西斯主义等。
异质性
❖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 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 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 如,中国的“和谐”论与西方的“和谐”论有着一 些根本的不同之处:
总体文学研究实例分析
西方柏拉图的
相异
迷狂说
相反
中国严羽的 妙悟说
非狂
神
理
智热
赐
理 虚积 智 静累
研究总体文学的重要性
❖ 无论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还是中国学派,如果 轻视了对“总体文学”的追求,其理论便会出现停滞和危机。
❖ 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 重大课题。
(1833),同时,伦敦还成立了总体文学与科学系。在 严格意义上使用总体文学的概念。 在《比较文学论》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总体文学” 理论,辨析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的联系与区别。
梵•第根的贡献
❖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 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 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说 明: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念。
总体文学与国别文学、比较文学
P250 256
传统的“总体文学”理论架设在西方各国之间的;这 种“总体文学”仍是欧洲中心的。
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 国别文学
欧洲中心论
跨文明体系的总体文学研究
❖ 跨文明研究重在探索不同文明体系间的异质性及其在文学中 的表现,并在异质性的基础上追寻不同文学之间所具备的互 补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的交融,促进世 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 首先,古希腊哲人更关注自然观的和谐,中国贤人 则更关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 其次,古希腊哲人所说的“和谐”,更倾向于外在 的比例、对称等形式的“和谐”,中国强调人与自 然、人心与外物;
❖ 最后,古希腊哲人的“和谐”论更具有自然科学的 色彩,而中国贤人的“和谐”论则更具伦理道德色 彩。
文化寻根
❖ 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 很重要的文化资源。
❖ 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的大臣晏婴与齐 侯曾有过的一段对话中 ;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超越民族、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 式文学比较研究及其所产生的成果。
总体文学发展三个阶段 p252 总体文学研究的四大特征 p253
P273 东西互动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互为主观”的论点。 认为任何体系一经完备就会趋于封闭,封闭就是老 化的开始。解决这一悖论的惟一途径就是“沟通”, 即找到另一个参照系:提出 “评判——沟通——重 建”的发展之路。
文明的冲突:
❖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 于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预言西方与非西方的文 化冲突将引发世界大战。
❖ 首先,全世界的人现今都根据文化界线来区分自己,这意味 着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重要,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 体,因此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