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案含免疫学50课时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2005
教学重点
细菌的特殊结构
教学难点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教学方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25分钟
25分钟
45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一、大小
二、排列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
三、间 体
四、核 体
五、细胞质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
二、鞭毛
三、菌毛
四、芽孢
同上
第二节沙门氏菌属
同上
小 结
(5分钟)
各种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征、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
思 考 题
1.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2.链球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3.大肠、沙门氏杆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兽医微生物学
理论课教案
教学课题
细菌各论
第十章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第十一章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第十二章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微需氧和厌氧菌
思 考 题
1.螺旋体的特点
2.霉形体的特点
3.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的特点
兽医微生物学
理论课教案
教学课题
病毒总论
第一章病毒的结构
课型
兽医微生物学理论课
对象
动医本科2003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
2.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教学重点
病毒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病毒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第一章病毒的结构
兽医微生物学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PPT课件
1999\12\28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15
白髓内沿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称淋巴鞘 (主T细胞),称胸腺依赖区。白髓内有淋巴小结 和生发中心,含大量B细胞,为非胸腺依赖区。
脾脏的免疫功能: (1)血液滤过作用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等可吞噬 清除混入血液的细菌等异物和自身衰老伤残的血 细胞等废物。 (2)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 当抗原进入脾脏后, 淋巴细胞的滞留。使抗原敏感细胞集中到抗原附 近,增进免疫应答的效应。
1999\12\28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23
NK细胞表面也有IgG的Fc受体,凡被IeG结合的 靶细胞均可被NK细胞通过其FC受体的结合。而导 致靶细胞溶解,即NK细胞也具有ADCC作用。
分布与作用 NK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脾脏 中。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杀伤肿瘤细胞、 杀伤病原微生物、排斥骨髓移植细胞。
1999\12\28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21
表面受体 是指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特异
性抗原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
表面抗原 是指在淋巴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
识别的表面分子。
二、K细胞和NK细胞
NK细胞和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功能,这些细胞直接来
源于骨髓。
1. 杀伤细胞(K cell) 简称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
作用,故称免疫辅佐细胞(Acell)。能捕获和处理抗 原以及能把抗原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如单核吞噬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1999\12\28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内容提要
兽医微生物学[010]
④研制淋巴因子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制剂过程
中,测定其活性及效价水平。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2
第二节 免疫防治 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 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动物体在种族进化进程中得 到的天然防御能力,后者是动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 中受到病原体及其产物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 又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 用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经主动免疫方式使动物 获得免疫力,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和中心工作。 获得性免疫的类型:
兽 医 微 生 物 学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
兽医微生物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
天津农学院动科系动物预防医学教研室制作 2003/02/28
内 容 简 介
绪言 共六部分,介绍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 物学理论与技术成就及应用,兽医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与贡献。
细菌总论 共七章,介绍细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消毒与灭菌,细菌生态、 致病机理、遗传变异,细菌分类与命名等。
免疫基础 共七章,介绍抗原抗体,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变态反应,免 疫调节,免疫技术及应用等。
细菌各论 共十二章,介绍各属重要病原细菌的形态、生化特性、致病性、 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防治等。
真菌 共二章,介绍真菌的分类、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真菌病的诊断与 防治等。
病毒 共十四章,介绍病毒的形态、构造、繁殖、遗传、培养,病毒的致病 性。各科属重要病毒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等。
天然被动免疫既可保护胎儿免受病原体的感染, 又可抵御幼龄动物传染病。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和遗传学 、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 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 形成了系统的微生物学。
02
兽医微生物学基础
兽医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定义与任务
详细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学科,主要任务是诊断、预防和 控制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 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疫苗接种方式
包括注射、口服、喷雾等,应根据疫苗种类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接种方式。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接种前应检 查疫苗的外观、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分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动植物体内外、空气 中等各个角落都有分布,与人类生活密切 相关。
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适应性强
微生物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如高温、低温、酸碱度变化大等。
微生物的发现与历史
微生物的发现
最早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科学家 列文虎克,他于1674年用自制的 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原生动物 。
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病原分离与鉴定
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如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 动物疾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 体,可以了解动物感染的病毒或 细菌种类以及免疫状态,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耐药性检 测,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为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含免疫学50课时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含免疫学50课时兽医微生物学》教案教师姓名:适应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XXXXXX教案编号2绪论1、明确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取得的成就及应用;3、明确兽医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
时数1学时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授课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与1、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具2、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研究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讲授法,主要以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为主,有条件时可结合用幻灯片展示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的基本功能。
教室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三、微生物学实际成就及应用;四、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兽医微生物学感化与贡献。
参考书目1、XXX主编,《医学微生物学》,XXXXXX联合出书社,1992年2、XXX主编,《医学免疫学》,XXX,2001年3、XXX等译,《微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科技出版社,2001年4、XXX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学》,XXX,1993年课后作业:1、微生物的概念及应用?教后感受教学中需联合微生物学和剖解学的知识讲述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功能,因此要肄业生要把对从前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微生物的含义。
2、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3、了解兽医微生物学当前的基本任务及发展趋势首要讲授内容和时间分配]共1学时1、微生物的概念(5分钟)2、微生物的开展史(15分钟)3、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5分钟)4、兽医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分钟)5、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5分钟)6、课程研究教材与首要参考材料(10分钟)讲授重点]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讲授难点]1、让学生熟悉打听兽医微生物学开展,实际、手艺成就及应意图义。
2、研究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技术成就及应用意义。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 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 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 应强、易变异等八大特点。
探讨如何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 行预防和治疗,包括疫苗研制、药物筛选 等。
前沿动态介绍
01
新型微生物检测技 术
如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 术等在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02
微生物组学研究进 展
阐述微生物组学在揭示动物微生 态与疾病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 果。
03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交叉研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通过底物显色反 应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物。
05
动物感染性疾病的 诊断与治疗
动物感染性疾病概述
定义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 现的动物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 菌性、寄生虫性等。
抗感染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或并发症,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护理、营养支持、对症治 疗等。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 等,提高动物免疫力。
预防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消 毒等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兽医免疫学(教案)
免疫学在近20多年来有一个飞跃的发展,究其原因除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老、病、死外,还具有其他生物学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它能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把细胞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这些不同的学科、不同范畴的生物学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在一起。
当然它并非是唯一的、全部的,更不能取而代之。
自然界各物种之间之所以保留至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个体生存和种的延续。
这首先要求任何生命个体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特别是要具有抵抗其他生物侵害的能力。
动物(主要指脊椎动物)在抗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的自主调节过程中形成了免疫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免疫器官和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
当免疫系统的中枢免疫器官分化成熟后,又赋予它分化发育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执行这些功能的是免疫活性细胞,对这类细胞生物活性的研究,无疑地更丰富了细胞研究的范畴。
在免疫系统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细胞,就是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机体内存在的体重吞噬细胞。
奇怪的是,它能识别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甚至包括灰尘和碳粒。
更为奇怪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吞噬这些异物,他还要把这些吞噬的微生物进行严格的、复杂的加工处理。
在细胞内存在一类特异的蛋白酶,它能将抗原物质剪切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抗原的特异部位——活性多肽,又能适时地把它呈递出来激活淋巴细胞。
为了保证呈递的抗原只能激活自身的淋巴细胞,在巨噬细胞内产生一种自身特有的、只能被自身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分子。
抗原多肽与它结合后被运送到细胞膜上,其结果是只有同时识别抗原多肽和组织相容性分子的自身淋巴细胞才能被激活。
细胞产生组织相容性抗原时,还产生一种伴侣蛋白。
伴侣蛋白的作用是保证组织相容性分子特定的构象和构象的稳定,同时也避免了与细胞内自身的蛋白质肽的结合。
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抗原呈递,却引发了复杂的细胞学、生物化学过程,成为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免疫学的交叉点和研究热点之一。
2024年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理解免疫应答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1)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2)微生物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3)微生物的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
2.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元素、维持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加工、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等。
3.免疫学的基本概念(1)抗原:能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
(2)抗体: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
(3)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反应。
4.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骨髓等。
(2)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5.免疫应答的过程(1)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等。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B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英文名称:Veterinary Microbiology课程总学时:56 课程总学分:3.5适用专业:动物医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00~300字)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主要是介绍与动物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以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措施。
授课内容分为微生物学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包含了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感染及诊断的一般知识,着重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其在传染过程中的作用。
各论是以在生产和临床上主要引起动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为主,介绍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原则和免疫学防治原则,使学生掌握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及防控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600字以内)1. 掌握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基本特性。
2. 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3. 掌握主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手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00字以内)1. 教学重点: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基本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免疫性及有效的防控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重要病原的致病机理及微生物学检验诊断的系统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00字以内)1.课堂教学应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介绍,上课前后注重对内容的总结。
2.课程平时考核:课堂考勤、随堂测验(包括课堂提问、抢答、课堂小测等)。
3.课程作业:拓展性问题解答、感兴趣病原介绍、专题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绪论了解 1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1.1 细菌的形态掌握 21.2 细菌的构造掌握 12. 细菌生理学 22.1 细菌的代谢过程了解0.52.2 细菌的生长繁殖了解0.52.3 细菌的人工培养掌握0.52.4 细菌的生化试验掌握0.53.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3.1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 13.2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 14. 微生物的生态 24.1 细菌及其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了解0.54.2 正常动物体的细菌4.3 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了解0.515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2 5.1 病原菌的病原性与毒力掌握 15.2 病原菌与传染掌握 16. 细菌的变异 1 6.1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掌握0.5 6.2 细菌变异的机制了解0.57.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7.1 细菌的分类地位了解1.0 0.27.2 细菌的命名7.3 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7.4 细菌的鉴定了解了解了解0.20.30.38. 革兰氏阳性球菌 1 8.1 葡萄球菌掌握0.58.2 链球菌掌握0.59.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1 9.1 假单胞菌属了解0.59.2 布氏杆菌属掌握0.510. 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3 10.1 肠杆菌科(沙门菌和大肠杆菌) 掌握 1 10.2 弧菌科了解0.5 10.3 嗜血杆菌属了解0.5 10.4 巴氏杆菌科掌握0.510.5 放线菌属了解0.511. 革兰氏阴性螺旋状和弯曲形细菌了解 112. 产芽孢的杆菌 1 12.1 芽孢杆菌属掌握0.5 12.2 梭菌属(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掌握0.5 13.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1.0 13.1 李氏杆菌属掌握0.5 13.2 丹毒杆菌属掌握0.514. 分枝杆菌14.1 分枝杆菌属掌握1 0.514.2 放线菌属了解0.515. 螺旋体 1 15.1 概述了解0.2 15.2 疏螺旋体属了解0.215.3 蛇形螺旋体属了解0.2 15.4 密螺旋体属了解0.215.5 细螺旋体属了解0.216. 支原体 2 16.1 概述了解0.5 16.2 猪支原体了解0.5 16.3 禽的支原体了解0.516.4 牛、羊的支原体了解0.517. 立克次体及衣原体 1 17.1 立克次体了解0.517.2 衣原体了解0.518. 病毒总论 5 18.1 概述了解0.5 18.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掌握0.5 18.3 病毒的抵抗力掌握0.5 18.4 病毒的繁殖掌握0.5 18.5 病毒的分离培养掌握0.5 18.6 病毒的变异掌握0.5 18.7 病毒的致病机理掌握0.5 18.8 抗病毒免疫掌握0.5 18.9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了解0.518.10 病毒病的微生物学检查掌握0.519. 病毒各论22 19.1 双股DNA病毒掌握 3 19.2 单股DNA病毒掌握 2 19.3 反转录病毒了解 2 19.4 双股RNA病毒了解 2 19.5 单链负股RNA病毒掌握 3 19.6 分节段的负股RNA病毒掌握 319.7 套式病毒目掌握 219.8 其他单股正股RNA病毒掌握 319.9 亚病毒掌握 220.真菌 120.1 概述了解0.520.2 病原真菌掌握0.5六、考核办法成绩评定比例(%)1. 平时成绩502. 期末考试 50七、教材与参考资料1. 教材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五版2. 参考资料布莱克(美)著,蔡谨主译,《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六版陈金顶,黄青云主编,《畜牧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1月第六版殷震,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二版。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案pdf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案pdf 教案: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动物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理解免疫的功能。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分类、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实验操作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微生物的定义:介绍微生物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微生物的特点:阐述微生物的特点,如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等。
三、实例讲解(10分钟)以流感病毒为例,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如白细胞、淋巴细胞等。
六、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设计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作业设计:1. 教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疫苗研发、免疫治疗等。
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1. 微生物的定义2.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3. 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4. 免疫系统的组成:白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等5. 免疫的功能: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兽医微生物学大纲参考模板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Veterinary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学分:3学时:60 (其中: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2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后续课程:兽医免疫学、家畜传染病学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开课部门: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研究微生物与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关系。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保证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兽医微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知识,了解各类微生物基本特性与实验诊断技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打下良好基础,并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问题,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疾病,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兽医微生物学作用与贡献。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种类,兽医微生物学的目的及任务。
[难点]使学生理解与接受本领域科学的重大发现对兽医微生物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了解兽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兽医微生物学学习目的及任务;熟悉微生物的以往成就和今后展望。
[实践与练习]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发展历史上代表人物。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及构造(4 学时)[知识点]1.细菌的形态;2.细菌的基本构造;3.细菌的特殊构造;4.细菌形态和构造的观察方法。
[重点]掌握细菌细胞壁结构,细菌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等。
[难点]细菌细胞壁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的关系。
[基本要求]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实践与练习]细菌的染色、细菌的结构。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态(4学时)[知识点]1.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2.细菌的生长繁殖;3.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4.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5.细菌的人工培养;6.细菌的生化试验。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 菌落菌落是指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独立的集团。
菌落具有细菌种的特征。
例如,大肠杆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炭疽杆菌的菌落大而扁平,形状不规则。
将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接种,获得单个菌落,是细菌纯化、传代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2: 鞭毛与菌毛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遍布、比鞭毛细而短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鞭毛的主要功能:使细菌具有运动性;具有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有些细菌的鞭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一些细菌的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致腹泻的大肠杆菌产生的菌毛。
性菌毛与细菌的接合和F质粒的转移有关,可导致一些细菌的耐药性状的转移。
3: 荚膜与芽孢荚膜是某些细菌包裹在细胞壁外一层较厚的黏液样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
荚膜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抗原性,称为K抗原,可作为细菌鉴别及细菌分型的依据。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芽孢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可耐受100°C数小时,常以杀灭细菌芽孢作为灭菌或消毒是否彻底的标准。
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芽孢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新的繁殖体,如怀疑死于炭疽的尸体严禁解剖,即是避免其形成芽孢。
4: 质粒质粒是某些细菌产生的独立于核体外的双股环状DNA结构,质粒能够自我复制,传给子代,也可自然丢失,或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
一些质粒上带有耐药、毒素基因。
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用作目的基因的运载体。
5: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区别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其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60%以上。
另外,含有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革兰氏阳性菌复杂,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绪论2
2020/7/21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7/21
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 磨镜片,创造了一架能放大266 倍的原始显微镜发现了许多肉眼 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正确描述了 微生物的形态,为微生物的存在 提供了科学依据。
兽医微生物学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20/7/21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Hale Waihona Puke X+(80±y)2
2020/7/21
微生物与你我
2020/7/21
2020/7/21
禽 流 感
2020/7/21屠宰:700万头牲畜 损失:80亿英镑
2020/7/21
2020/7/21
2020/7/21
Robert Koch(1843~1910) 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细 菌分离和纯化技术、培养基制作技术、 染色技术及实验动物感染),发现了 炭疽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霍 乱弧菌。
科赫法则
细菌学之父
2020/7/21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20世纪20年代) 微生物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标记抗原、标记抗体的应用 细胞培养、空斑技术
分子克隆、PCR技术 DNA测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2020/7/21
兽医微生物学(Veterinary microbiology)
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 疾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 能来诊断、防治动物的疾病和人兽共患疾病,保障 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保障动 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破坏。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学习PPT教案
4、免疫学初期时代 • 康复者护理病人不会患病。 • 天花痘痂接种儿童鼻孔可预防天花。 •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天花疫苗。 • 巴斯德成功解决了用疫苗预防炭疽、霍乱等。 • 由于预防接种及康复者的抗传染能力,德国学者欧立希创立了“搞体学说”。
5、近代发展时代
•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问世使微生物学各免疫 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忽死两人横截路……”。 • 民间食物保存法。
2、形态学时期
• 荷兰人吕文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对微生 物的形态有了原始的认识。并对微生物的三种 形态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3、生理学时期
• 巴斯德“细颈长弯颈瓶法”
• 与此同时柯赫创建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方法, 如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并发现了病毒。
• 电子显微镜 • 细胞工程 • 基因工程 • 免疫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畴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方面 • 工业方面 • 医学方面 • 食品工业 • 病原微生物
绪言
一、微生物的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繁殖快,分布广,易于分离培养,肉眼 看不见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霉形体、 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
•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古人对微生物的认识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了“蒸衣灭菌”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同行十余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教师姓名:适应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教案编号2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授课章节绪论时数1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明确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取得的成就及应用;3、明确兽医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2、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习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法,主要以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为主,有条件时可结合用幻灯片展示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的基本功能。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三、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四、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五、兽医微生物学作用与贡献。
参考书目1、冯树异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年2、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林稚兰等译,《微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科技出版社,2001年4、徐贵卿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学》,河北科技出版社,1993年课后作业:1、微生物的概念及应用?教后感受教学中需结合微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知识讲述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功能,因此要求学生要把对以前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微生物的含义。
2、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3、了解兽医微生物学当前的基本任务及发展趋势[主要讲解内容和时间分配]共1学时1、微生物的概念(5分钟)2、微生物的发展史(15分钟)3、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5分钟)4、兽医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分钟)5、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5分钟)6、课程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10分钟)[讲授重点]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习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讲授难点]1、让学生明白兽医微生物学发展,理论、技术成就及应用意义。
2、学习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技术成就及应用意义。
[教学法]1、讲授法。
2、多结合临床,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教学过程]绪论首先从“微生物”这个名称的解说开始,从中道出其研究对象为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因素,结合人的相关微生物现象,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再来阐述绪论的内容。
一、微生物的概念(5分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及立克次氏体。
二、微生物的发展史(15分钟)结合国内外的微生物的病历让同学们认识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讲解中要结合临床实例说明学习微生物的重要意义,能作为应用医学直接参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让同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三、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5分钟)讲解最新趋势四、兽医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分钟)讲解最新趋势五、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5分钟)六、课程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10分钟)1、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冯树异等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年3、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4、林稚兰等译,《微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科技出版社,2001年5、徐贵卿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学》,河北科技出版社,1993年[参考书目与资料]见上,略。
[作业与思考题]1、微生物的概念及应用?[教学后记]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授课章节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细菌的大小、外形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基本构造,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掌握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或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述细菌的形态大小;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3、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法,主要以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为主,有条件时可结合用幻灯片展示构成抗原的条件。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排列方式、群体形态;2、细菌的基本构造3、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4、掌握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或意义。
参考书目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课后作业:1、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教后感受教学中需结合微生物学和生物学的知识讲,因此要求学生要把对以前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联系起来。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大小、外形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基本构造,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掌握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或意义[主要讲解内容和时间分配]共3学时1、细菌的形态大小(30分钟)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30分钟)3、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45分钟)4、难点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
(30分钟)[讲授重点]1、重点讲述细菌的形态大小;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3、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讲授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教学法]1、讲授法。
2、举例法[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教学过程]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首先从“细菌”这个名称的解说开始,引出其他的病历。
结合临床实际例子,再来阐述疾病的病源一、细菌的形态大小(30分钟)※讲解中要结合临床实例说明学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以让同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原理;(30分钟)三、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45分钟)1、芽孢(10分钟)2、荚膜(10分钟)3、鞭毛(10分钟)4、菌毛(10分钟)5、小结(5分钟)四、细菌细胞壁的结构(12分钟)五、革兰氏染色原理。
(13分钟)六、总结(5分钟)[参考书目与资料]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作业与思考题]1、革兰氏染色原理?[教学后记]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授课章节第二章:细菌的生理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2、掌握细菌的营养需要及呼吸类型;3、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生长繁殖的条件;4、熟悉培养基的用途及种类和常用的生化试验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细菌的营养需要、呼吸类型以及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和生长曲线的四个分期。
2、生化试验原理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法,主要以在黑板上板书讲解为主,有条件时可结合用幻灯片展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营养与代谢过程:细菌的营养需要及营养类型、细菌的酶、细菌的呼吸、细菌的代谢过程;三、细菌的生长繁殖:个体的生长繁殖和群体的生长繁殖;四、细菌的人工培养: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及气体环境等;细菌生化试验。
参考书目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课后作业:细菌的营养需要及呼吸类型?教后感受细菌代谢的过程中可结合实验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细菌代谢产物在实验室诊断中的鉴别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2、掌握细菌的营养需要及呼吸类型;3、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生长繁殖的条件;4、熟悉培养基的用途及种类和常用的生化试验原理。
[主要讲解内容和时间分配]共3学时1、细菌的化学组成;(30分钟)2、细菌的营养与代谢过程:细菌的营养需要及营养类型、细菌的酶、细菌的呼吸、细菌的代谢过程;(40分钟)3、细菌的生长繁殖:个体的生长繁殖和群体的生长繁殖;(35分钟)4、细菌的人工培养: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及气体环境等;细菌生化试验。
(30分钟)[讲授重点]1、细菌的营养需要、呼吸类型以及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和生长曲线的四个分期。
2、生化试验原理[讲授难点]难点:生化试验原理。
[教学法]1、讲授法。
2、提问法[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教学过程]第二章:细菌的生理首先从当前的猪场疫病的开始,引出病原微生物生理的概念。
结合临床实际例子,再来阐述其他概念。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25分钟)二、细菌的营养与代谢过程(45分钟)1、细菌的营养需要及营养类型(10分钟)2、细菌的酶(10分钟)3、细菌的呼吸(10分钟)4、细菌的代谢过程(10分钟)5、小结(5分钟)三、细菌的生长繁殖(30分钟)1、个体的生长繁殖(15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15分钟)四、细菌的人工培养(30分钟)1、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及气体环境等(15分钟)2、细菌生化试验。
(15分钟)五、总结(5分钟)[参考书目与资料]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作业与思考题]1、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人工培养的最适宜的生长环境?2、细菌的营养与代谢过程?[教学后记]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任课教师:授课章节第三章消毒与灭菌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等基本概念;2、了解各种理化、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干烤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灭菌的应用;3、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熟悉噬菌体及其与细菌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述热力灭菌和紫外灭菌的应用。
2、难点:噬菌体及其与细菌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法,主要以幻灯片展示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等):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本概念:灭菌、消毒、防腐、无菌、无菌法;二、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温度(低温和高温)、辐射、干燥、声波、微波、滤过等;三、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四、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细菌素素和植物杀菌、噬菌体。
参考书目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课后作业:1、微生物的灭菌方法以及消毒剂对其的作用?教后感受掌握微生物的灭菌方法以及外界对它的影响作用第三章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等基本概念;2、了解各种理化、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干烤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灭菌的应用;3、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熟悉噬菌体及其与细菌的关系[主要讲解内容和时间分配]共3学时1、基本概念:灭菌、消毒、防腐、无菌、无菌法结(20分钟)2、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温度(低温和高温)、辐射、干燥、声波、微波、滤过等结(60分钟)3、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结(30分钟)4、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细菌素素和植物杀菌、噬菌体结(20分钟)5、总结(5分钟)[讲授重点]热力灭菌和紫外灭菌的应用。
[讲授难点]噬菌体及其与细菌的关系。
[教学法]1、讲授法。
2、提问法[教具]1、多媒体课件2、教学彩色图片[教学过程]第三章消毒与灭菌首先从人体一些微生物疫病的开始,引出微生物的灭菌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