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家庭主妇们

合集下载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家庭观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家庭观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家庭观的变化作者:肖泽铖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1期肖泽铖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300382【摘要】战后美国中产阶级随着经济繁荣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美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阶层,白人妇女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她们的行为和观点的变化对美国意义重大。

在60年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之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展示这一变化的过程并且初步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家庭观妇女不平衡感一、“家庭至上”的黄金时代战后的美国,存在着一股十分强烈的回归家庭的思潮,全国上下都掀起迷恋家庭生活的热潮,而这种迷恋又集中体现在对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渴望上。

[1]因此,从战后到整个50年代,“家庭至上”似乎成为了整个美国社会公认的家庭观念。

这种观念浪潮并不是没有原因。

首先,美国战后一定程度上具备使众多家庭得以充分发展的经济条件。

美国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十分迅速,且很快在50年代走向繁荣高涨。

[2]政府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刺激国内消费,集中投资学校、住房、老兵福利和社会福利等。

一定程度上为家庭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增加。

[3]这意味着家庭成员拥有更高的消费水平。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对美国家庭有着重要意义的市郊化过程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许多中产阶级白人夫妻离开城市,走向郊区,在此将未来的生活托付给家庭和孩子。

其次,战后美国社会成员心中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家庭重聚的期望。

战时,大批丈夫作为士兵离开妻儿,前往前线,而妻子则独自在家中承担着本应该由丈夫承担的许多责任,成为了家庭的支柱。

战后大批复员的男性回到美国,他们在战时饱受战争的摧残和离开妻儿的痛苦,因此家庭便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

[4]最后,战后美国社会的高人口增长使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

战后美国社会出现的“婴儿潮”现象继续推动了在战争中就已开始的生育高峰。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家庭教育观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家庭教育观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家庭教育观13020210 13商英2班丁海霞《绝望的主妇》作为经典美剧之一,通过一位美国已故家庭主妇的视角,描写了美国一个郊外小区紫藤巷里的几个家庭之间的故事。

这部美剧长达八季,其中不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其中三个主角---布里,苏珊,丽奈特在家庭中的教育观念。

布里-范-德-坎普作为几个家庭主妇中教育观念最重的的母亲,她的行为令我最出乎意料。

她是一个古板严苛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教条化很严重的母亲。

在编剧的叙述中,当布里刚搬到紫藤巷时,因孩子捡到一个邻居家的玩偶,她就毫无怀疑的断定这是孩子偷来了,还一定要带着孩子到邻居家认错,并在大庭广众下羞辱自己的孩子是个“毛还没长齐的小偷”。

当然,及时给孩子纠正错误无可厚非,但是只凭自己的想法而给自己的孩子判刑,并毫不留情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不正确的。

她还是一个追求完美达到偏执的女人,为了能在众人面前显得傲然出众是费尽了心计与思量。

她对待孩子是一味的强压与管教,没有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利,没有给孩子一刻喘息的时间,没有和孩子进行过交流,即使把一腔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换来的只有泪水与仇恨。

第二季中,她因为对儿子所作所为的无奈,她硬生生地将儿子扔在街头;因为对女儿的过度的爱与关心,她可以活活的拆散女儿的初恋。

其实布里更像是一个中国母亲,好面子,爱孩子,有着极强的教育观念,希望孩子能够走自己铺好的道路,她的人生不能有偏差与意外。

然而,也就是这种没有沟通交流,过度的爱和管教,反而会出现反效果。

苏珊梅尔,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她其实在很多方面比她女儿更为敏感胆怯,所以许多时候她反而依赖于她的女儿,当生活与爱情被她处理得一团糟的时候,女儿成了她的主心骨,可以说是苏珊和她的女儿,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同姐妹的母女,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上去不正常,甚至有点可笑,但实际上这样的家庭环境还算得上是自由与平等,和谐美好的,互相关爱,没有地位上的优越与年龄上的隔阂,没有强迫与压制,分享观点,自由畅谈,所以这样的单亲家庭能维持得这么好,也正是这一点,还有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早熟,能够解决自己的一切,有点小大人的感觉。

美国妇女选举权获得的学术前沿与研究综述

美国妇女选举权获得的学术前沿与研究综述

美国妇女选举权获得的学术前沿与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1-10-27T14:09:04.151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1月作者:阎鸣[导读]阎鸣德阳市第二中学校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1-076-02美国妇女运动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在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美国妇女运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美国妇女运动主要经历了两次高潮期,即争取选举权运动(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和当代美国妇女运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

从十七世纪北美殖民地开发,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正式通过,美国妇女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获得了最基本的表达政治意愿的权利,即选举权。

作为美国女权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而且与许多重要事件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特点鲜明。

国外学者对此研究较为丰富,1860年以前的研究材料主要为参加者的宣传文章和回忆录,缺乏专业性著述,目前较为出名的分别是被称为“女权运动之母”的斯坦顿女士(Elizabeth Cady Stanton)等人主编的《妇女参政史》。

此外,卡利•卡特女士(Carrie Chapman Catt)与其他人也曾共同撰写《妇女选举和政治:参政运动的内幕史》。

这两本书虽均收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但缺乏历史专业性,叙述也不够完整。

1860-1880被学者划分为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最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埃莉诺•弗莱克斯纳(Eleanor Flexner)于1959年首次出版的《世纪之争:美国妇女权利运动》。

该书虽名为美国妇女权利运动,实则重点讨论的是妇女选举权运动,且该书从殖民地时期一直写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是研究妇女选举权运动必读的通史之作。

由《致命女人》看美国半个世纪女性平权之路

由《致命女人》看美国半个世纪女性平权之路

凤诚广橋电初久学孕祁IJournal of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第26卷第2期2021 年 4 月 25 日Vol. 26 No. 2Apr. 25,2021由《致命女人》看美国半个世纪女性平权之路赵平,赵丽红(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美剧《致命女人》讲述了三个年代三个女主角的三个婚姻故事。

她们肤色不同,性格迥异,却都面临着丈夫不忠的共同问题。

面对背叛,她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折射出当时女权思潮的发展及其对女性的影响。

所以,这部剧实际上是借助婚姻问题讲述了身处其中的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和人生难题,从细微之处勾画 出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平权之路。

关键词:《致命女人》;婚姻生活;女性独立意识;美国女权运动中图分类号:J 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469 X( 2021 )02 - 0100 - 052019年8月,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 (CBS )出品的电视剧《致命女人》(Phy Women Kill )在美国一经播出即备受关注。

该剧在同步引入中国后,热度甚至超过美国,即刻成为红极一时的热门话题。

究其原因,除却其表面的戏剧性与夸 张,该现象级大剧中所展现的女性在婚姻中所面临 的种种困境引起了广大女性对自身现状的反思与情感上的共鸣。

《致命女人》讲述了一幢房子三个不 同年代三个女主人的三个婚姻故事,她们肤色不同,性格迥异,却都面临着丈夫不忠的共同问题。

面对各自的婚姻困境,她们是如何解决的呢?尽力挽回、 斩断情丝还是狠心报复?不同年代的女主角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选择不同,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女性拥有的选择权不同。

她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思 想意志的体现,也折射了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女性 的影响。

三个故事发生在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 80年代和2019年),横跨美国第二、第三次女权运动。

据《致命女人》 的编剧 Marc Cherry 说, 他写这部剧是想要塑造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用她们在不同时代对待背叛的态度,呈现出当下时代的特 点。

《绝望主妇》布里论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由观

《绝望主妇》布里论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由观

《绝望主妇》布里论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由观作者:苗慧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1期美剧《绝望主妇》通过对四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生活经历的描述,使读者对美国中产阶级女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绝望主妇》布里一角的分析,向人们介绍了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进步以及鼓励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们去勇于追求她们自己的生活。

美剧《绝望主妇》描写了四位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在美丽的中产阶级郊区紫藤巷的生活。

但是平静的外表下实则波涛涌动,八年间每一位主妇都隐藏了她们各自的秘密,好在她们彼此相互帮助和支持,最后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

《绝望主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轰动,一大批反应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由观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也纷纷涌现并崭露头角。

剧中四位主妇不同的自由观也竞相成为了大家研究讨论的话题。

本文则着重从布里入手,浅谈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由观在她身上的展现。

1 布里人物性格介绍和分析Bree(布里)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精致主妇的代表,她是整个社区女性的典范,力争在所有的事情上做到完美,例如她会将自家草坪打理成全社区最好的草坪,做的食物是全社区最美味的,把孩子也是教育的全社区最好的。

然而她的老公和子女却并不对此心存感激,相反,他们会责备她像机器一样的事无巨细的完美。

她希望去维持一个完美家庭的形象,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窥探到她家里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氛围。

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更无法接受老公对她提出离婚,导致最后她的家人一个又一个离她而去。

Bree(布里)是一个简单而又神秘的女人。

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她的洁癖,强迫症和完美主义。

但事实上可和她的童年是密切相关的。

她之所以“带着面具”是因为她的妈妈从小就告诉她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带着面具”不仅仅是件劳累的事,还拉远了她与家人之间的距离。

她之所以追求完美是因为想让人们喜欢她。

在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美满的婚姻和和睦的家庭,可讽刺的是,现实总是理想存在巨大差距。

我的芳邻——美国阳光老太

我的芳邻——美国阳光老太

我的芳邻——美国阳光老太作者:南南来源:《新天地》2010年第05期5年前,我在国内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随在美国工作的先生到美居住。

去年老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天,她在附近散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两个人站在那里,比比划划“交谈”甚欢。

自此我才知道我家对面房子里住着个热情的美国老太,名叫薇姬,后来我终于在到路边的信箱取信时和她不期而遇,算正式认识。

薇姬盛情邀我去她家里坐坐。

第一次登薇姬的门,她喜出望外,张开双臂拥着我,左一下右一下地亲吻我的两颊,然后拉着我参观她的房间和她收藏的细软。

午间她翻箱倒柜倾其所有,摆一桌美食款待我,还有冰激凌和酒。

老太太81岁,有一头浓密的灰白色的卷发和一双深邃的蓝眼睛,腰杆很直,总爱昂着头,嘴角笑意吟吟的,是个典型的阳光老太。

她的父亲是一战时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人,老太太年轻时是位美人,与一位驻扎在附近军港的海军军官偶然相识,然后是一场浪漫的相爱并收获婚姻,生养了一双儿女。

也许我们注定有缘吧,老太太恰巧和我母亲同庚,而她的女儿与我同岁,发现这一点,老太太果断地说:今后我就是你的美国妈妈。

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交。

几乎每周我都去她那里,而每一次,她都会给我一些惊喜,给我寂寞的生活带来不少亮色。

老太太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唯一困扰她的就是患有青光眼,在饮食起居上不大方便,但她始终坚持“自立”。

十年前她的儿子就提出和她一起生活,但她坚持留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保持各自的隐私和自由;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想成为儿女的负担。

至今每周只请清洁工来打扫一次。

生性开朗的薇姬朋友很多,生活丰富多彩,爱把自己打扮得光鲜得体。

虽然因为眼睛的原因自己不再开车了,但每周都会有朋友接她去出去逛商店、做头发、修指甲,忙碌得很。

她家里来来往往的客人不少,但每有访客登门,她都会铺好餐垫,叠好餐巾,一丝不苟地招待一番。

薇姬虽然年至耄耋,却十分注重学习,渴望了解新事物。

因为有眼疾,每星期她都会从图书馆借各种带有CD盘的可有声阅读的书籍,她戴着耳机在阳光房里“听书”的样子简直就是一道风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引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妇女权益争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妇女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艰辛。

本文旨在分析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妇女们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各种妇女运动。

一、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的生存状况1.1 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困境在这一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传统观念将妇女定义为家庭的照顾者和母亲,对于妇女参与社会工作和政治活动持保守态度。

妇女在婚后通常被期望成为全职家庭主妇,照料孩子及家务,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发言权。

1.2 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教育对于妇女来说是通向独立和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妇女教育的不公平待遇。

妇女通常被限制在传统的家政和护理专业,而被阻碍进入工程、医学和法律等更高层次的学科。

在就业方面,妇女面临着许多限制和歧视。

尽管许多女性决定进入职场,但妇女的职业选择仍然受制于社会对于女性适合从事何种工作的刻板观念。

妇女常常只能从事低薪的家政和办公室职位,而被排除在高薪和领导职位之外。

1.3 社会对于医疗与生殖权利的限制妇女在医疗方面也受到了限制和不公平的待遇。

堕胎和避孕等议题备受争议,社会普遍持有道德观念认为女性没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育和身体健康。

而医疗资源在家庭中主要面向男性,妇女在生育和养育方面经常面临较高的风险和压力。

二、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运动2.1 女权主义的兴起随着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变革,妇女权益的争取运动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女权主义者开始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发出了批评,并提出争取妇女平权的主张。

这些女权主义者通过组织妇女团体、发表演讲和撰写文章等方式,为妇女的权利奋斗。

2.2 妇女参政运动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妇女参政权益争取的关键时期。

妇女参政权益运动的核心是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

通过发起示威、游行和法律诉讼等行动,使妇女参政权的诉求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美国主妇造梦的家政女王

为美国主妇造梦的家政女王

心理空 间
‘ 玛在国有乎常髟力地名本就一趣晶 人至样 ‘ 莎美具越寻的一.的字身墨十咀牌有甚这
说 : 一定毫 义上讲 .每个 美国女 ^都在按 照玛藩 的进计 而生活 从
才莸兼 备的 她檀誊 为生 活羹掌 太师 ,拥有 数千万 的粉 丝; 自太的镑 卫棱看 作最糟 糕的 生意^ .受 到许 多 蠹 玛莎 - 谴 斯田 尔特的 经历 .羹括 了t话 故■里矗 功』 的桥段—— 衰 ’ 蛄媳 变皇后 、用蕾丝 堆确的 生活、 檀同性量 狂壤摹 和追 随、落魄 中仍儡 持优雅
主妇手 里便 宜买来 的
段 时间 的工。
而 这样 完美到脚 趾甲 的玛莎 .出身在 一
个 普通家 庭。 2 世 纪4 年 代 ,玛 莎住 在新 泽西 州 一 0 0 个 工人住 宅区 .在六十 弦子 中排行 老二。 父
亲 是夸夸 其谈的 酒鬼推销 员 ;母亲 是唯唯 诺
诺 的家庭 主妇。 整个街 区 . 莎索最 晚拥 有 玛 黑 白电视机 。 玛 莎从3 岁起 .就 开蛄 学习 园艺 、烹 饪 和 缝纫 ,也 培 养起 了对 完 美生 活 的强 烈欲
跑到 安迪的 办公室 吵祸 .辱骂打 架 .只为 了 追究 谁该多 分点财产 。 很 多人说 .玛莎 有着工于 心计的 本领 . 让人 既迷恋 又窖怕她 而且 .玛 莎时不 时露出 自大狂 、破斯底 里的 面 目 在一攻 名流聚 会上 .一位 矗宾误 。 认玛 莎是某 位记者 ,玛莎 便气 势汹汹 地说 : 。 果你不 知我 是谁 .那么根 本不配 坐这张 如 桌子 l我是 玛莎 ・ 圈尔特 I 斯
心理 空 间
1 7 年 .玛莎 跟 着丈 夫搬 到 了康 涅狱 9 1 格州 的小镇 西港 .在土耳 其山路 买下 六问衷 舍 一 小块土 地,在 选里开 荒建园 。

盘点各国中产生活 美国中产活得好但也不轻松

盘点各国中产生活 美国中产活得好但也不轻松

说起中产,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美国的生活场景:住在郊区,有一幢房子、两辆汽车,还有两三个孩子和一条狗,夫妇俩看着电视,吃着爆米花,喝着可口可乐,坐在沙发上不停地发胖…… 这是“美国式”中产。

但各国情况不同。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中产呢? 根据国际相关机构的定义,如果单从收入角度看,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中等收入层、中间所得层)一般是指年收入在5000美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到35000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群。

他们相对富足,衣食无忧,构成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

当然,随着经济的波动,他们有时仍需为生活奔忙发愁。

但在一些国家,收入多少,也并非衡量中产的唯一标准。

如在英国,衡量中产,更多的是一些诸如家庭背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软性因素,因此很多挣得比中产阶层还多的蓝领,依旧被归为“工人阶层”。

打高尔夫球、网球是中产者的运动,尽管足球是英国最流行的运动,但有时还是被归为工人阶层的趣味。

可以说,中产,既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阶层,但同时也与精神的满足感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且,中产的消长,也与一国的国运密切相关。

在一些专家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开始萎缩,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层则逐渐壮大,这也预示着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深远的变化。

菲利普一家住在美国的西雅图,夫妇二人都在当地一家IT公司工作。

几年前,两人贷款35万美元(约合21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栋200平方米的房子,车库、草坪等一应俱全,街边绿树成行,环境幽静。

夫妻二人每天上班、买菜、做饭,周末开着车去附近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徒步。

但是,除去每月房贷、车贷、税金、保险、汽油和其他生活必需费用,一个月两人虽不至于“月光”,但存款也所剩无几。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层的家庭,有房、有车、有闲,但存款也不多。

那么在其他国家,怎样才算得上中产呢? 美国中产:活得好但也不轻松 每天中午,奥利弗穿着自己最喜欢的鳄鱼T恤,再配上一顶棒球帽,约上朋友,就下馆子吃饭了。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

浅析60年代美国家庭变迁作者:李璐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6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美国社会出现了高离婚率、未婚同居、同性恋及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也日益加强。

本文就60年代以来的美国家庭变迁进行初步分析,指出美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家庭女权运动单亲家庭离婚率未婚同居家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代表家人们在一起生活的那间温馨的房子,下面连在一起,代表了家人团结互助,相濡以沫!在英文中,家庭被译成Family。

现在有一种很有趣的拆字法, 这个家庭一词的可由6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即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家庭=爸爸+和+妈妈+我+爱+你)。

不管当初人们发明这个单词是否是出于此意,家庭一词在任何语言里都会被认为是最温暖的词之一。

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人会在你背后默默地支持你,尽力量来帮助你,给你勇气和关心;当你高兴时,他们会替你开心,甚至会比你更加雀跃;而在你难过时,他们会分享你心中的苦楚!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性解放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发展,传统家庭观念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人们不再认为建立家庭是必须的,离婚率逐渐攀升,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未婚同居或者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

一、女权运动60年代以来,影响美国家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女权运动。

“妇女学家们指出,妇女的个人理想和他们在家里传统的从属地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要求接受教育,改变现状。

十九世纪初美国政府决定: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可以入公里小学和中学上学。

这样以来,妇女文盲率显著下降。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前七十年间,从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比男孩子还多。

”(万松玉智友,1983:101)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他们找到好的工作提供了基础。

而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工作更改变着家庭地位的变化。

美国衣食住行带你走进美国的家庭生活

美国衣食住行带你走进美国的家庭生活

美国衣食住行带你走进美国的家庭生活美国衣食住行带你走进美国的家庭生活美国经济制度的高生产力使得人民获得更多闲暇. 1900年, 工厂工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每周平均高达60小时, 才只能赚到13美元. 今日, 他们每周只要花40小时工作, 却能赚到208美元. 为了协助人民享用闲暇, 城镇到处都有娱乐场、公园及游泳池.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也会建设大公园及其他的娱乐设备.美国人将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消磨在家里. 电视提供各种不同的娱乐, 包括电影、戏剧以及职业运动比赛. 而高传真立体音响更使得家里就像一个音乐厅. 美国人花许多休闲时间阅读和看杂志, 在家招待朋友也是美国人生的重要部分之一. 休闲时间增加的另一结果是"自己动手". 家长或家中其他人员利用部分休闲时间从事房屋的修补、装修及其他重建等工作.早期的殖民与拓荒者深信自由平等, 对这个新大陆而言, 这些理想都是可行的. 这儿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信仰与政治. 为了落地生根, 为了开拓土地, 他们以无比的毅力, 面对一切难关. 对拓荒者而言, 每一个人的斧头都是一样好, 而这些理想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纳入美国的生活中.家庭生活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有3.39人. 美国人对于自由平等的看法也同样扩展到了家庭中, 美国妇女向来是以独立性着称, 她们与男人一样, 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平等地参与活动. 几乎一半的已婚妇女都有职业. 甚至连孩子们也分享这种平等, 他们参加家庭活动、讨论与计划.美国工业产品也同样影响到家庭生活. 电器用品使得家务处理更便捷, 冷冻食品、罐头食品与浓缩食品使三餐的准备工作更为简化. 这种种的好处足以解释美国人何以能在工作、家庭之外, 还真找到时间参加活动. 美国人从事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 许多人并非常热衷政治上、社区工作上、慈善事业或其他事业方面的活动.这些年来医学上的进步使美国人寿命急速地延长, 1900年出生的小孩可望只能活到47岁, 但是今日的婴儿却可能活到70岁. 寿命的延长加老人的百分比, 1880年. 100个美国人中, 只有3个寿命超过65岁;现在, 这个数目已由3人提高到10人.美国人是一个好动的民族. 每一年至少有五分之一美国人搬家. 他们很可能只是为了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或者夫妻俩被主管调任到别的城市. 或者, 如同早期的拓荒者一样, 他们只是为了到另一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与机会.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活跃在保龄球、棒球、高尔夫球、网球以及其他运动场上. 许多人热衷参加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一同竞争的比赛. 每年有数百万的美国人选读各式各样的课程, 以增加学识与见闻. 还有些人则选择一些音乐、摄影、集邮、绘画之类的嗜好. 更有许多人把他们的休闲时间花在当地的政治活动上或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作事.美国人都殷切地期待假期. 二十年代, 雇主们开始接受新观念, 就是让他们的雇员们每年都有一个照付薪资的假期. 今日, 几乎所有的工作者, 无论在公司或工厂, 每年都可以得到一个长达两星期的假期. 有些雇员甚至可以有三星期, 或者更长的假期. 每年夏天, 成群的美国人收拾行装, 前往各个不同的娱乐区. 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利用他们的车子露营, 或者利用旅行拖车带全家到休假的目的地, 许多家庭在外面露营几天或几周. 空中旅游更使美国人可以方便地选择在美国境内不太远的地方、甚至到其他国家渡假.。

浅析美国人日益变化的家庭观_美剧_绝望的主妇_的家庭人物分析

浅析美国人日益变化的家庭观_美剧_绝望的主妇_的家庭人物分析
的婚姻关系中 , 丈 夫是养 家糊口 的唯一 来源。妻 子的工 作 是管理孩子和家务。而家庭经济支柱发生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已婚 妇女 生活不同以往了。妇女解放运动之后 , 妇女大量进 入劳动大军和 学校。 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只可以照顾孩 子和家务的生活 内容。在 获得更多教育的同 时, 妇女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 , 而 其停留在工 作岗位的时间也就越长。同时男人们也在改变 对婚姻的态度。有 些男 人开始质疑 , 为什么他们要承担家庭几个人的全部经济 和社会的责任 ? 在电视连续剧 , 林内特是一个 典型的受 过良好 教育并 且具有 很强工 作 能力的现代已婚妇女。在第一 次怀孕 的时候 , 林内特 辞职做 起家庭 主 妇。她每天照顾婴儿 , 洗衣服 和修整 草坪。而 林内特 的丈夫 对工作 感 到乏味和压力重重。林内特始终在控制着她的 丈夫 , 她的家庭 , 即 使她 在做着全职主妇。她总是对丈 夫的工 作介入 太多 , 即 使在很 多场合 都 是情不自禁的流露。她的控制 欲和干 练的个 性 , 让她 的丈夫 倍感自 尊 心受到伤害。因此 , 当他们患有 多动症 的双胞 胎儿子 被成功 送入小 学 后 , 他们决定改变在家庭中的角色。林内特去工作 , 同时她的丈夫 辞去 工作照顾家庭。通过这种方式 , 这对夫妻可以更好 地了解对方的 立场 , 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维系婚姻和家庭。
143
五、对孩子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观念的家庭中 , 孩 子们的 成就和 幸福被 多数妇 女视 为生活 的最高目标。母亲们不愿送 孩子去 幼儿园 , 因为他 们认为 孩子 们太年 轻了。现在 , 学龄前儿童受 到社 会机构 的影响 比家庭 的影响 更多。幼 儿园帮助孩子成长得更独立、 更社会化 , 特别 是在成员较少 的家庭里的 孩子。与此同时 , 父母不遗 余力 地努力 工作。母亲 通常是 有自 己的工 作 , 超过三分之二的学龄前儿童的母亲是职 业女性 , 她们在 下班之后更 加珍惜与孩子们共度的时间。在剧中 , 苏珊、 加 布里埃和林内 特家中都 有小孩子。加布里埃起初选 择在家 里教她 的女儿 , 但结果 并不 令人满 意。而当孩子们 被送 到学校 , 母亲 可以 出外 工作或 者 做自 己的 事情。 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得到更 多的知 识。由于 妇女进 入劳动 大军 , 其生育 率却在不断降低。许多年轻夫妇不计划要 孩子。因为在一天 繁忙的工 作之后 , 他们需要为自己营造全部时间 和空间的休息。此外 , 无论在经 济和情感方面 , 养育儿女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般来说 , 我们已经看到 美国人 在婚姻 和家庭 关系观 念上 的巨大 变化。进入新的千年以来 , 美国 人的家 庭观念 的变化 仍在继 续。这种 变化是美国高速的经济和 社会发 展的必 然结 果。 同时 , 美 国城 市化也 加快了这种变化。核心家庭已发展为多种多 样的越来越被 普遍接受的 替代模式, 如单亲家庭、 同居家 庭、 再婚 家庭 , 甚至同 性恋家 庭。此外 , 人们对家庭情感交流付出 的更多 的关注。 他们关 心婚姻 的现状 , 珍惜 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 , 当婚姻生活有矛盾 难以解决时 , 夫妻 双方会选 择去看婚姻顾问来解决问 题。在剧 中 , 林内 特和布 雷都去 看分 别与她 们的丈夫都找婚姻顾问以 挽救自 己的婚 姻。虽然 , 可能未 必是 挽救婚 姻本身 , 至少对夫妇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有帮助的。

美国总统子女的职业

美国总统子女的职业

龙源期刊网
美国总统子女的职业
作者:蒋骁飞
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3年第07期
安娜,罗斯福总统的女儿,是一名新闻记者。

玛格丽特,杜鲁门总统的女儿,是一名歌唱演员。

约翰,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儿子,从事历史学研究。

琳达和翠西,分别是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和尼克松总统的女儿,都没有职业,在家做家庭主妇。

史蒂文,福特总统的儿子,在家族的庄园里养马。

艾米,卡特总统的女儿,在政府机关做书记员。

帕特里夏,里根总统最宠爱的一个女儿,经常在一些不怎么出名的影片中担任配角。

詹娜,小布什总统的女儿,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应聘成为脱口秀节目的记者。

切尔西,克林顿总统的女儿,目前还没有固定的职业。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美国总统子女们的职业一定十分显赫、风光,要么在国家的重要权力部门担任要职,要么在收入丰厚的“国企”任法人代表。

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职业大都非常平凡,有的还长期失业。

其实也不光美国元首子女的就业状况出乎我们的意料,其他很多国家首脑的子女,也从事着极其普通的职业,鲜见飞扬跋扈的“官二代”。

这些美国总统的子女,并没有把总统父亲当成自己获取特权、名利和地位的筹码。

他们很多时候似乎因此更加自律、谦逊,更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美国人物背景

美国人物背景

美国人物背景37岁大妈上位专栏《芝加哥太阳报》有个著名的家长里短专栏Ask Ann Landers,作者以这个笔名,以Q&A的形式为失恋,离婚,丧偶,与孩子不和的人提供安慰和忠告。

1955年,原作者去世,报社在读者中搞了一个竞赛,胜出者将成为下一个ANN LANDERS,把专栏继续下去。

37岁的家庭妇女埃瑟.波琳.弗里德曼.莱德纳赢了,到2002年她以83岁高龄去世,永远保留了Ann Landers这一笔名。

美国人这样评价她的专栏:“全美最聪明的人,回答全美最烦心的问题”、“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人,当今世界读者最多的专栏作家,什么都管的世界的总经理。

”她的专栏曾每天登载在世界各地1200家报纸上,“她的专栏改变了报纸”。

安·兰德斯的真名叫埃瑟·波琳·弗里德曼·莱德纳(Esther Pauline Friedman Lederer),绰号为埃皮(Eppie),是俄国犹太移民的女儿,1918年7月4日(生于7.4美国国庆日)出生在爱荷华州的苏城。

她的父亲亚伯拉罕.弗里德曼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在刚到美国时,他靠卖鸡为生。

不久他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好几个州拥有电影院。

艾比说,她非常感激她的父母,她小的时候在美国中西部度过,她说父母无论在道德上还是价值观上都对她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

艾比.弗里德曼1939年结婚,1940年她和丈夫刚开始居住在威斯康星州,在那,莱德尔太太开始关心民主党的政治活动。

1955年,莱德尔一家搬到了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也就在这一年,《芝加哥太阳报》举办了一场员工比赛。

这家报纸想通过比赛找到一位能够接替当年刚去世的“安.兰德丝”专栏作家。

37岁的艾比.莱德尔从她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那听说此事,于是她决定参加比赛。

她是30位想谋取这一职务中的一个。

这次比赛很简单,考官将几封读者来信交给这些参赛者,这些来信都是读者请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的。

美国女人做家庭主妇的隐情

美国女人做家庭主妇的隐情

美国女人做家庭主妇的隐情文/散粉思考者过去在国内做家庭主妇,价值不被社会承认。

被人低看,因为那时女人被倡导和男人各顶半边天,女人和男人一样工作。

现在经济繁荣了,西方思潮涌进了,风气也有所转变,有些女人依靠男人的思想升级了,觉得做全职主妇,被养很享福,甚至有极端者说是有钱的体现。

在美国,女人做家庭主妇的比例的确远远比中国高。

有人就说了,要向美国学习。

许多城市女性公开声称渴望退出职场。

2010年底,针对中国各地2万名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竟有40%的人表示希望当家庭主妇,只有38%的人想成为职业女性。

对于美国女人为啥做家庭主妇?堂皇的说法是注重家庭,给孩子更多的爱。

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因为历史的原因,美国社会对家庭妇女不低看。

美国男人一直对女人做主妇的接受度很高。

女人选择做主妇不仅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

其实美国妇女很愿意经济独立。

有调查表明,对于没结婚的女性来说,在有个好工作和爱情之间选择,选好工作的比例要更高。

婚后“选择”做家庭主妇也有不得已的隐情-那就是经济原因。

在美国,男女同工却未必同酬。

女人挣得工资比男人要低20%。

而一旦有了孩子,托儿费非常高,而且所付的是税后的钱。

接送孩子都得按时。

否则会遭受非常严厉的罚款。

比如迟到一分钟罚20美元。

如果一个女人赚得钱低于35000美元,那绝对是回家看孩子更省钱。

35000的税前年收入,扣除国家税,州税,社会安全税,健康保险和退休供款之后,能拿到手21000就不错了。

就算在全美托儿费用最低的州,每年一名孩子需要花费大概12,000美元托儿费,高的24000都不够。

加上接送,时间紧张,给工作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生活紧张程度,综合下来,还是回家看孩子更经济。

如果找专业保姆,费用更高。

专业保姆平均每周的工资为600美元至950美元,如果按最少的600美元算,一年52周,就是31,200美元。

而女人要一年挣大概45000美元,税后的所有钱才将将够支付专业保姆的。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家庭的角色定位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家庭的角色定位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家庭的角色定位有什么区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家庭的角色定位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些国家家庭中,家人们的角色分别是如何定位的吧。

一、中国在中国,家庭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在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也有十分明确的划分。

通常,父母担任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和子女的教育导师,子女则负责帮助父母照顾家庭、照顾弱势群体。

而在家庭和睦的情况下,整个家庭的力量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1. 中华家庭的传统与变革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强调“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须听从父亲、丈夫、儿子的支配,“四德”指妇女应该持家、端坐、纺织、戒邪。

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有所改变,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财富,并且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而同时,现代中国的家庭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夫妻双方共同照顾家庭和子女的情况。

2. 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在中国,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家庭中的经济支柱,同时,他们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

父母这个角色,不仅要赚钱,还要注重家庭教育。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以德为首要的培养方式,注重孩子的道德培养。

3. 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在中国,子女的角色定位是更多的帮助父母照顾家庭和弱势群体,同时也独立负责自己的事业。

对于照顾家庭,特别是照顾父母,子女的责任感是非常强烈的。

这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美国在美国,家庭也是社会的根基,但是美国人也更强调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他们非常注重个性和自我的追求,更重视自由和民主。

在美国,夫妻之间的家庭主妇现象很少,大多数家庭都采用双薪制模式,夫妻共同管理家庭和育儿。

1. 自由的家庭观念美国的家庭观念非常注重个性和自我追求,这也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思想。

在美国,孩子们被教育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注重个人成长和知识的积累。

父母们也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予充分的自由度。

曼哈顿贵妇的四十大惑

曼哈顿贵妇的四十大惑

曼哈顿贵妇的四十大惑作者:龚邦华来源:《海外星云》2012年第23期纽约受到飓风侵袭,大部分的学校都停课。

尤其下城大停电,不用上学的小朋友在没电视看、没办法上网的家中根本待不住,有的父母过两天要上班,但学校还停课,所以纷纷把小孩往亲朋好友家送。

前男友安迪家完全没有受到风暴的影响,一下涌进了好几位小朋友,包括我也认识的日裔美籍女子绫子的两位女儿。

到了周末我终于有空去看看他们,进门后碰到绫子刚好要离开。

我注意到她的脸上老是带着疲惫与忧伤,这次更明显。

我和她没有那么熟,但是,因为安迪和她老公是好友的关系,所以对她的状况颇为了解。

很早结婚的她有小孩之后就停止工作,把重心都放在抚养她们身上。

几年前因为老公工作的关系被调到日本,但前一阵子因为怕住东京感染辐射,一向比较赞同美式教育的她以此为借口把女儿带来美国。

搬到纽约之后,发现身边围绕着的亲戚朋友多是职场成功的人士。

表哥是纽约当地电视台的高级主管,她的表姐最近才因制作一出百老汇剧而拿下东尼奖。

而她呢,是个20年没有社会经验的家庭主妇,年纪刚满45岁的她,完全找不到自我的定位。

习惯了舒适宽裕的生活,害怕出外工作的她发现自己被绑住了。

虽然经济完全不是问题,但是身心失衡,陷入了自怨自艾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简单地说,就是有轻度的忧郁症。

像这样的例子,在曼哈顿比比皆是。

我另外一位友人培丽也是一样,跟着老公远离台湾来到美国。

表面上过着贵妇的生活,住的是下城高级豪华大楼,家中有佣人打扫,小孩还有家庭教师。

但是,43岁的她,却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成就感。

过度饮食导致身材开始发福,也因此忧郁起来。

我之前交往过的一位美国男性,他的故事更夸张,他老婆伊丽沙白是所谓的蓝血家族,很早从英国移民来美国。

其曾曾祖父当过纽约市的主计长。

她21岁嫁人之后就辞去了工作。

两人育有3个儿子。

随着丈夫的成功,到后来她也不用带小孩,因为血统纯正的关系,她开始加入最高级的俱乐部。

喜爱珠宝的她开始大量收集,没事就参与一些慈善活动;但是,她就是不快乐。

她们为什么不购买速溶咖啡

她们为什么不购买速溶咖啡

她们为什么不购买速溶咖啡
她们为什么不购买速溶咖啡?
当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的家庭主妇并不买账。

厂商对美国家庭主妇进行调查,询问其不购买速溶咖啡的原因,绝大多数家庭主妇回答是不喜欢速溶咖啡的口味。

为了了解她们的口味偏好,厂商对家庭主妇进行了一次测试:请主妇们品尝没有标志的天然咖啡与速溶咖啡,比较哪种咖啡的品质好,结果家庭主妇根本分不出两种咖啡的区别。

这说明拒绝购买的原因并不在生理上,而在其没有说出的隐性动机(隐性动机指的是消费者不愿意说出的购物动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者自己知道,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意说出;另一种是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当然也就更说不出来了,后一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消费者潜意识造成的).于是厂商又做了一个“购物单”法调查:假设两张家庭主妇购买了8种商品的购物单,前7种商品完全一样,只是购买的第8种商品不一样,一位家庭主妇购买了天然咖啡,另一位购买了速溶咖啡,请被测试的家庭主妇描绘两位购买者的形象。

购买天然咖啡的主妇被测试者描绘是一位责任感强的贤妻良母.而购买速溶咖啡的则是缺乏家庭责任感,不会持家的懒婆娘。

找到阻止家庭主妇购买速溶咖啡的埋藏在其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后,厂商重新设计了广告的主题:购买速溶咖啡的家庭主妇是善于持家的贤妻良母,使用速溶咖啡提高了操持家务的效率,她们腾出更多的时间相夫教子.这一广告改变了速溶咖啡购买者的形象,速溶咖啡很快成为美国市场上的畅销品。

【案例思考题】
请分析案例中的消费者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家庭主妇们
作者:暂无
来源:《爱你》 2017年第7期
一个中国人待在美国,总喜欢拿中国和美国作一些比较,其中美国家庭主妇这个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群
体给我留下了极特别的感觉。

美国女人从小受的教育和中国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国女人没有被灌输“半边天”理论和“极端平等主义”的男女机
械平等的思想,她们更乐意接受男女性别差异带来的体能、角色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家庭和社会所负责任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美国妇道文化。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

那时我还在研究院,有一位女教授跟我聊起我的家庭。

当她听说
我的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她的情绪一下子从阳光明媚进入了阴沉和悲伤。

她的那种表情反应就像她也失去了自己的
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一股不可替代的、来自女性的特别的温暖与关怀一下子掠过
我的心底。

尽管比我大20 岁,而且又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她还是能够给我带来男人所需要的一种关怀。

后来,我发现美国妇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当你讲起你的故事时,她们和你一起感到悲哀或者荣耀,总能很快地
把心和你的心贴在一起……
渐渐地,我观察起美国妇女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了解她们对待一些事情的态度。

我发现美国妇女和中国妇
女的不同真是一种文化本质的不同,或者说是人文体验的截然不同。

美国女人想做母亲,而且很乐意做母亲。

她们在
怀孕时都有一段时间在家,都把孩子和丈夫看得高于一切,而且把自己在孩子和丈夫心中的形象看得很重,同时也在
不断重塑自己的形象。

劳拉是我的邻居,她丈夫是美国空军某部门的主管,她自己在美洲银行工作。

她怀孕六个月就不工作了。

孩子出
生一段时间后,她每周去两次健身俱乐部,每周有一个晚上去社区学校听“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的讲座。

我问她:“不嫌忙吗?”她说:“我丈夫安排把孩子交给专门的机构看管,可我离不开孩子,只能自己累一点了。

这是上帝赐给女
人的幸福,我是不会放弃的。


美国妇女从小就被培养得很会做家务,而且以做家务为自己的一项本职工作和乐趣。

丈夫的衬衣熨得平整、挺括;餐具擦得锃亮,变着花样来准备咖啡和茶;参加家长会议,礼拜天带孩子进教堂……美国妇女是以不需要上班而在家
里做家庭主妇为荣的,这一点跟中国妇女有很大的不同。

在美国,离婚率不低,美国人的忍耐性很弱,所以保持着的
婚姻大多夫妻感情很好。

美国人做义工已成了一种习惯,尤其是有身份的人。

美国家庭主妇都会选择自己关心的行业去做义工,虽然没有
收入,但能使她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杰西卡是一名海军军官的太太,她经常雇人看管自己的小孩两个小时,以便腾出
时间去儿童看护中心帮助心灵上有创伤的孩子洗澡、剪指甲,给无家可归的儿童洗衣服、喂饭。

留点家务给丈夫,这是美国妇女管理丈夫的一种艺术。

她们会在丈夫面前做出小鸟依人的样子,每天和丈夫见面
就像久别重逢,热烈拥抱丈夫,帮丈夫换上休闲装,递一杯咖啡就会说I need your help(我需要你的帮助),让美国
男人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烤箱温度不恒温,洗衣机转动声音太大,她们会期待地向丈夫提出需要帮助的请求。

她们
用这些生活小事很艺术地提醒丈夫,他在这个家里是多么重要……
(摘自《旅美小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图/ 淘图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