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
1
浅谈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性研究
摘要: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而作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法律语言,英语和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依据拉波夫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从语域外与语域内两个角度探究了法律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并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对汉语的法律语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变异;英汉对比
1 概述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产生变异的特殊符号系统,由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

然而,一些语言学者曾质疑“法律语言”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们
认为“法律语言”是民族大众语的一部分,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

确实,法律并没有使用完全区别于民族大众语的独立语言,但是,廖美珍教授指出,“法律语言具有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些显著的特点足以将从事法律活动的语言称之为‘法律语言’”。

为了法律交际和发展的需要,法律语言作为民族大众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大众语言不同的发音、语法或词汇。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发生在法律语言上的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值得关注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形成此种变异的原因、现象与影响,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具体语言因素上的异同,探究揭示法律语言的变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以期对汉语的法律语言之完善起到些微作用。

2 引起法律语言变异的原因
语言变异指因情景、话题、说话对象和地点等外界因素的不同而改变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表现在语音、词语、句子结构等语言形式的变化。

语言变异受到物质环境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很大限制,不过引导语言变化更为重要的力量来自于社会。

相较于民族大众语,法律语言则是一种语域,是特定社会群体,即法律人使用和掌控的一种专门技术语言。

因法律的专业性,以及法律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说,法律语言是一门精英语言。

就目前所使用的法律语言,其术语主要来源为:沿用旧
的法律用语,创造新的法律用语,吸收外来词,由民族共同语的一般词汇转化而成的法律用语。

拉波夫在其《语言变化原则》一书中提到语言变异的不遵从性原则(the nonconformity principle)。

不遵从性原则是指,进行中的语言变化是对已有的适宜行为和社会规范不遵从的具体表现,并且产生于十分一致的无视已有社会规范的背景中。

法律语言的发展是不遵从民族大众语的一般规律,在民族大众语的基础上,改变一般语言的发音,词汇及语法等而产生的特殊语言变体。

社会等级较高的法律人在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法律语境中,遵循不遵从性原则,打破一般语言规律,形成了适用于当今法律人交流的法律语言。

就法律语言内发生变异原因,宋雷教授归类为四点,即地域差异引起的语言变异,不同法律体制引起的法律语言变异,学理语言与司法实践语言差异导致语言变异以及时空差异导致的法律语言差异。

3 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现象
对于语言变异的研究,国内的一部分学者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语音变异,语法变异和词汇变异。

但是为了更为详细体现英汉法律语言的变异情况,本文根据Geoffery Leech的观点,将语言变异细分为从以下八个方面论述,即语音变异,语法变异,词汇变异,语义变异,书写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内变异和历史变异。

3.1 语音变异
在法律语言中的语音变异是指一些普通单词的读音发生变化,而此种读音只有法律人掌握和使用。

在法律英语中,法律人会将用作名词的record读作重音在第二个音节的record,还有时会将defendants读成defend-ants,以此作为法律人互相识别、相互认同的纽带。

而法律汉语中,此类的现象则较少,笔者发现的只有一例,即“告诉”一词在法律领域中,“诉”字由轻声变为去声,由向别人陈诉,通知某事的意思变为特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控告犯罪人及其罪行,并要求追究其责任的行为。

3.2 语法变异
因为法律的专业性,以及为了表达的精确规范,法律英语通常出现一个主句多个从句的情况。

此外,法律英语中还有一些违反英语语法的情况,也就是语法变异情况。

例如定冠词the加某些形容词可构成名词表示一类人,主谓保持一致所以后跟谓语动词复数形式:The poor are deprived of their rights to accept formal education.而在法律英语中这个规则就会被忽略,比如the injured is required to claim damage within reasonable time这个句子。

相比之下法律汉语中的长句就远没有法律英语中的长句多,但是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规范性法律文本,如合同、立法文本中。

3.3 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是法律语言变异中最为常见且最易发现的现象之一。

而法律词汇的变异细分又体现在两点,一是词汇词性的变化,二是普通的民族大众词汇被赋予专门的法律含义。

就第二点内容,本文将在语义变异中独立讨论。

法律英语中词汇词性的变化现象较少,但仍有体现,例如“not proven”意思是证据不足,由一个形容词向名词转化。

法律汉语中这种现象也可以找到,例如“不作为”和“不能犯”,在法律中这两个词通常充当主语或宾语,是一种词法词性的变异。

3.4 语义变异
在法律英语中词汇语义变异非常常见,所以在法律文本翻译时不可望文生义,例如“return”在民族大众语中做名词是返回归还的意思,在法律语境下就是纳税申报表的意思。

法律汉语词汇中少有词汇变异,因为现代法律汉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很多是外来词,但词汇变异现象仍然存在。

例如在民族大众语言中,“罚金”和“罚款”之间意义相差不大,多数情况下可通用,但在法律语言中,“罚款”用于行政法规中,“罚金”则是在刑法中使用。

3.5 书写变异
书写方面,法律英语会有一些拼写方面的不同,例如judgement是一般非法律人的写法,而在法律人中有时写作judgment,以作为区别其专业性的特殊标志。

而在法律汉语中,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古汉语与现代简体汉语书写上的差异,就
“法”这个字,与现代简体汉语不同,中国古代写作“灋”。

此类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所使用的法律文字中也有体现。

3.6 方言变异
方言变异是指同一种语言,由于地域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现象。

法律语言中这种差异在法律英语中体现明显。

例如公司法在美国是“corporate
law”,而在英国则是“pany
law”。

地域差异在民族大众语言中导致的方言差异和法律语言中的方言差异并不是一样的概念,这一点法律汉语在大陆内各个地区都没有差别就可体现,多数情况法律语言的方言变异是语域内变异所引起。

3.7 语域内变异
语域内变异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导致的同一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个过程包括时间空间等的演变。

法律语言语域内的变异多是由于法律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例如大陆法体制下的侵权行为为“delict&;,而在英美法体制中侵权行为称作“tort”。

法律汉语中,因历史原因,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法律规定有一定区别,如大陆的“买卖合同”在香港法律中则是“售卖合约”。

3.8 历史变异
法律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变现不同特点,这与法律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发展相关。

以法律汉语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刑法中设有“反革命罪”,之后的修订中,将其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在法律英语中,股票出现之前并没有“securities act(证劵法)”一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此类法律术语也应运而生。

所以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历史变异性都体现的较为显著。

4 结论与启示
相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法律语言变异领域的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法律英语中的变异比法律汉语要大。

因英美国家的法律是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发展,并更早的被学者们作为一种独立学科而研究的科目,在此基础上,法律英语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篇文本,比法律汉语更加完善。

由此,也可以说明法律及其语言的发展程度越高,法律语言与民族大众语言间的差别越大,越会脱离民族大众语言,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成为在共同语域中的法律人才会使用与理解的一种语言。

法律是一项严肃规范而繁琐的科学,这也就决定了法律语言也会具有同样的性质。

近年来法律语言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法律人所使用的“精英型语言”地位正在不断受到挑战,但过分简化并不是可行的办法。

如同航空科技语言一样,法律语言也是一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语言,具有规范性,精确性的特点,由法律人这样的特殊人群使用。

因此,虽适当的简化有利于法律的推广与使用,但法律语言最终还是要由专业法律人群
掌握和使用,在中国推进法律及其语言的发展需要向更规范和精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Labov, W.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
2Social Factors [M].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200
1
[2]
Labov, W.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Labov [M].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0
1
[3]
Leech, G.Towards
a Semantic Description of English [M].London:
Longman Press.1969.
[4] 谷晓娟,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6)
[5]
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法律出版社,20xx
[6]
宋雷,法律英语同义·近义术语辨析和翻译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
[7]
宋雷,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
21
[8] 孙金华,试论拉波夫语言变化观的发展[ J ] .外语研究,2021(6)
[9]
田贵森,语言变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J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21(3)
[10]
肖云枢,英汉法律术语的特点、词源及翻译[
J
] .中国翻译,2001(3)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
2
浅析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要: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
不同的情感态度。

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动物词语; 语义表达; 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

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

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

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

[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

例如,英汉
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

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

“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

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

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

[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

“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

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

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

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

[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

[4]269-27
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
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

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

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

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

[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

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

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

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

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
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

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

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

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

“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

[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

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
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
名称。

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
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
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

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

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

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

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

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

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xx(1):33-3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张廷芳.狗年话狗[M]// 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mun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7]
朱亚军.动物生肖的国俗语义研究[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