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愚公移山》课内阅读1(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4课愚公移山(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4课愚公移山(学生版+解析)

第24课 愚公移山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背诵优秀诗文,阅读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故事中所所蕴涵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识记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寓言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 理解愚公精神,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文题解读“愚公”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故事的主人公。

“移山”是主要事件。

题目概括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4、主旨点睛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即学即练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愚公移山》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1.课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2.解释加点的词(1)且 (2)惩(3)迂(4)诸(5)焉(6)反3.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5.翻译下列句子(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2.1)将近况且2)苦于3)绕远4)"之于" 5)哪里6)同"返"往返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4.1)B 2)C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2018年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精品

2018年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精品

2018-2018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18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2)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1)苦于(2)顽固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18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2018年恩施自治州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穷且益坚B.始一反焉举一反三反客为主C.汝之不惠小惠未遍小恩小惠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不化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仅凭愚公一个人的力气很难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

[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就能移走大山,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智叟。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这是嘲讽的笑,表现了智叟的自鸣得意的丑态。

“长息”:这是惋惜、遗憾的叹息。

表现愚公的胸有成竹。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目光长远抱负远大造福后人积极奋斗坚持不懈信心坚定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愚公虽到了九十岁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交通不便之苦。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

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赞同。

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解决土石的办法才开始行动。

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智叟:目光短浅自私冷漠逃避困难看待问题片面、静止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坚定信念。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符合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精”于课内,“活”于课外——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指导

精”于课内,“活”于课外——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指导

分类复习
一、借景抒情篇
篇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
相同
通过点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
二、托物言志篇
篇点 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相同
①都点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绘;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
近三年福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情况
2017福建中考(16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甲] 《三峡》
含义。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 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 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 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八、理想生活篇
篇 《桃目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相同 两文 点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善思:小中见大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忠臣
一代明君
善谏:足智多谋

善做:改革创新
邹忌
三问答
威王
臣 诚皆
妻私臣
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受知 以
不美

如 徐

于 徐
美公
生活小事
妾畏臣
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
客求臣 推及
答案: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 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 事不畏艰险
2019新疆
侧面描写评价人物
11.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
• 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 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 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 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
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 四字对句一般二二停顿,如"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领起词要短暂拖延,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文言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 且: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苦于,为......所苦。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一直通向。指,直。 汉阴:汉水的南面。 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损::削减。 曾:加强否定语气,连……公移山的过程。
信息 移山原因 移山目标 家人态度 具体方案 具体行动 移山结果
课文原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理 解 内容
3.愚公移山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找出来。
焉:哪里。 荷:挑,扛。夫:成年男子。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反,通“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匮:竭尽的意思。 虽,即使。 苦:愁。 亡,通“无”,没有。 感,被……感动。 厝:同“措”,放置。
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点练习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点练习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点练习冀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完成B.于是,就[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A.死亡B.没有[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2. 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

2.请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 A.拜见 B.到(2)甚聪惠() A.好处 B.同“慧”,智慧(3)儿应声答曰() A.叫做 B.说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对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_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_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下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咱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养分?(3分)
参考答案:
1.(3分)(1)水的南岸(2)削减(3)交流
2.(2分)D
3.(2分)(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托大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以下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以下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以下文字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部编版】《愚公移山》-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部编版】《愚公移山》-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愚公移山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一词多义
⒈且①年且.九十(将近,将要)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⒉止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②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只)
⒊苦①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②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⒋诚①帝感其诚.(诚心)②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⒌于①达于.汉阴(到)②告之于.帝(向)
③皆以美于.徐公(比)
⒍以①以.君之力(凭)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来,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⒎焉①且焉.置土石(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词)
⒏之①河阳之.北(的)②跳往助之.(他们,指移山的人)
③甚矣,汝之.不惠(取独)
⒐其①其.妻献疑曰(他的,即愚公的)②惧其.不已也(他,即愚公)
1。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和专项阅读与答案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2分)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3分)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阅读一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
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他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