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试题库
最新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B卷)
![最新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B卷)](https://img.taocdn.com/s3/m/1d20cd1a25c52cc58bd6bed4.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B卷)一1-5aabcd 6-10babcd二1-abc 2-bcd 3-cde 4-ade 5-ab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2、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4、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5、土地限制性是由于土地存在的某种不利因素限制了土地的某种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四简述题1-简述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的内容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土地适宜性纲,反映适宜性种类;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限制性种类或需要改良措施;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以内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2-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2)指定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3)该种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4)土地评价单元图的编制;(5)确定每个评价单元内的土地性质;(6)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单元土地性质的匹配,初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7)对评价结果进行社会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8)野外校核;(9)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习题集(4)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习题集(4)](https://img.taocdn.com/s3/m/28103fe2fab069dc50220193.png)
第一章导论1、学科体系: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2、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的内容。
()3、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4、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5、“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注重土地的价值性,认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但与劳动结合便产生了价值,是经济学界对土地概念的界定。
()6、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深入而变化。
()7、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8、名词:土地9、移山填海、围湖造田可增加土地面积。
()10、现今政策导向: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
11、土地的()特性,使其可评价的前提。
A、位置的固定性B、质量的差异性C、永续利用的相对性D、增值性12、土地的价格是不断提高的。
()1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不是能或不能而是指不经济。
()14、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将土地利用集约度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15、名词:土地资源16、土地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概述1、业内,通常将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称为()。
2、土地资源调查类型包括()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资源质量调查C、土地类型调查D、土地权属调查3、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土地资源特性越详细具体。
()4、名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5、名词:土地资源质量6、质量具有相对性。
质量的界定总是与用途相关联,是其相对于特定用途的满足程度。
()7、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的()。
8、数据收集的一般思路是,先收集(),当其不足或时效性不强时,再进行()。
9、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时并不是每次都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试题库演示教学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试题库演示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7cc3a480eb6294dd886ce0.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资源学考研题库
![土地资源学考研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1fdc1e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f.png)
土地资源学考研题库土地资源学考研题库土地资源学是一个涉及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土地资源的形成、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土地资源学的考研题目,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土地资源的特点?A. 有限性B. 不可再生性C. 可替代性D. 可持续利用性2. 土地资源的分类主要有几种?A. 2种B. 3种C. 4种D. 5种3. 以下哪个指标不属于土地资源量化评价的指标?A. 土地面积B. 土地质量C. 土地利用强度D. 土地价格4. 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分布?A. 土地利用方式B. 气候条件C. 地形地貌D. 土地所有权5. 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主要有几种?A. 2种B. 3种C. 4种D. 5种二、填空题1. 土地资源的形成主要受到()和()的影响。
2.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和()等。
3. 土地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和()两方面的内容。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 请简述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
3. 请简述土地资源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论述题1.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2.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请阐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土地资源学考研题目,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相关知识。
同时,考生还应该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77125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08.png)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土地资源的特性不包括()A 有限性B 可再生性C 固定性D 通用性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A 保护土地资源B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C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 限制土地资源的流转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A 5 年B 10 年C 15 年D 20 年4、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在()A 县级人民政府B 市级人民政府C 省级人民政府D 国务院5、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
A 乡(镇)B 县C 市D 省6、土地登记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保护土地产权B 规范土地市场C 增加财政收入D 促进土地利用7、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包括()A 地域性B 统一性C 垄断性D 流通性A 土地补偿费B 安置补助费C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D 土地增值税9、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不包括()A 综合性原则B 主导因素原则C 针对性原则D 时效性原则10、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土地平整B 农田水利建设C 农村居民点整理D 城市建设1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 土地条件调查C 土地权属调查D 土地价格调查1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A 土地规划法B 土地登记法C 土地税收法D 土地行政命令13、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A 数据库B 模型库C 知识库D 图库1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 遥感监测B 实地调查C 统计分析D 模型预测15、以下哪项不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协调性原则C 高效性原则D 优先性原则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A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B 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D 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包括()A 严格保护耕地B 节约集约用地C 统筹安排各类用地D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A 土地交易主体B 土地交易客体C 土地交易规则D 土地交易价格4、土地征收的程序包括()A 征地申请B 征地审查C 征地批准D 征地实施5、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包括()A 土地适宜性评价B 土地生产力评价C 土地经济评价D 土地生态评价6、土地整治的意义包括()A 增加耕地面积B 提高耕地质量C 改善生态环境D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7、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包括()A 常规调查B 遥感调查C 抽样调查D 动态监测8、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包括()A 土地税收B 土地价格C 土地金融D 土地出让9、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A 数据采集与输入B 数据存储与管理C 数据处理与分析D 数据输出与应用10、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A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制建设B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C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D 推进土地科技创新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简述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e3d00052ea551811a68709.png)
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立体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划出若干土地类型。
3.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4.土宜:指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独特的适宜性。
5.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知识为基础,用遥感、测绘、测绘制图为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6.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7.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土地、水、各种生物。
8.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在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0.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1.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12.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4.土地生态重建:对于土地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的改造过程。
15.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社会、自然、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检测。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https://img.taocdn.com/s3/m/639f296f1eb91a37f1115ce5.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一1-5aabcd 6-10babcd二1-abc 2-bcd 3-cde 4-ade 5-ab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土地资源调查为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而进行的量测、分析和评价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2-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
3-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
土地利用分类是为完成土地资源调查或进行统一的科学土地管理,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因此,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形式、用途(功能)及其二者综合等三种模式。
中外多名学者对土地利用分类发表过自己的看法4-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
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4468c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d.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aafe150e2524de5187eca.png)
思考题1.土地评价为什么必须要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期用途所进行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的评价。
工作程序2.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时,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划分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农用地分等旨在反映构成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研究区内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计算农用地等别指数时,首先应进行分等指标区划分。
3.解释选择土地评价因素各原则的含义。
1、综合性原则(选取最优的)2、针对性原则(特性、目的)3、主导型原则(影响作用大)4、因子独立性原则(互相之间没有大的联系)5、空间变异性原则(差异性)6、稳定性原则(因子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消失)7、可获取性原则(现实性)8、定量性原则(能测量出具体的数值)4.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农用地定级工作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额,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定级是分等的成果和延伸。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侧重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级别划分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饮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分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2、使用范围不同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分等是国家目标,地价是地方目标。
分等成果相对定级更加宏观。
5.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面状因素: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法线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面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 面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 如土壤质地) ,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b )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 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c ) 点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生影响( 如农贸中心) ,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或指数衰减法;d )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 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 ,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特尔菲测定法( D e l p h i 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W = E i/ 1 0 0式中:W、—第i 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 i—第i 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真题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7140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f.png)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真题土地资源管理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科学,对于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真题中常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以解答考研真题的方式,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1. 真题一请简要阐述土地整治的定义、目标和主要措施。
土地整治是指对于土地利用中已经出现的问题,通过采取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质量的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质量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土地整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适应性调整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真题二请分析土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土地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执法力度不足、执法标准不一致、执法手段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严重违法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确保执法行动的震慑力。
其次,统一执法标准,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
应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和程序,依法行使执法权力,避免执法者的主观意愿对执法结果的影响。
另外,拓宽执法手段,提高执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执法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监测、遥感技术等,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土地执法的效果,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真题三请讨论土地资源管理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土地资源管理在城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管理对城乡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通过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调控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协调。
同时,土地资源管理还可以推动城市扩容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土地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
![土地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9fc1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9.png)
土地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答案:土地资源按照其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价值;林地主要用于林木生长,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草地主要用于放牧,是畜牧业的基础;水域包括河流、湖泊等,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其他土地包括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空间。
题目二: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二是持续性原则,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避免资源枯竭;三是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四是节约利用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五是公平性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土地利用权益。
题目三: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整治包括哪些内容?答案:土地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即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复垦,对废弃或受损的土地进行修复,恢复其生产力;三是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增加土地资源;四是土地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五是土地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题目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哪些重要意义?答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确保有足够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退化;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五是保障社会稳定,避免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题目五:试述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答案: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等;其次,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然后,对土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潜力;接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试题(参考答案)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试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a76ad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f.png)
1.【 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A 土地使用制B 土地承包制C 土地租赁制D 土地所有制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A 光照强度B 光照长度C 光照质量D 光照数量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
A 1/2多B 3/4多C 2/5多D 3/5多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A 自然生产力B 潜在生产力C 数量D 质量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A 水分B 温度C 光照D 湿度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 A 】特性。
A 肥力B 性能C 质量D 数量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 C 】差异性。
A 质量B 分布C 空间D 时间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A 2B 3C 4D 5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
A 土地公有制B 土地私有制C 国家所有制D 集体所有制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D】。
(P25)A 光B 温C 水D 气一、填空1、光;温;水。
2、 400 mm; 800 mm3、相、限区、地方4、 1:10000 , 1:50000, 1:2000或 1:5000。
5、 6 mm2, 4 mm2, 15 mm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2、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3、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4、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土地类型受热量条件的限制沿纬度方向带状延伸的现象..5、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等进行鉴定的过程..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是什么答:准备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订计划;组织队伍;落实经费;收集资料;培训人员2分;外业工作踏勘概况;制订分类系统;野外调绘3分;内业工作外业调绘图的转绘;各类土地资源面积量算、登记和统计;图件的整饰、文字报告编写3分;检查验收制订验收方法和标准;检查验收;成果上报2分..2、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答:水土流失2分;土地沙漠化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2分;土地贫瘠化2分;土地污染2分..3、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和对策..答:世界土地资源利用面临如下问题:人口快速增加对土地产生过重压力;世界耕地资源锐减、森林砍伐、湿地和草地垦殖问题严重;土地退化问题严峻地力衰退;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沙化、污染;的数量变化;等等..对策主要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理论方法研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保护土地生态;控制人口增长等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划分土地类型;并研究、分析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如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地籍权属变化3分;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区域规划、农业区划、现代化的土地管理和农业管理;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3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包括: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④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
土地资源学考研真题
![土地资源学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f6b34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9.png)
土地资源学考研真题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等内容。
对于准备参加土地资源学考研的同学来说,熟悉真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土地资源学考研真题,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选择题1. 土地资源学的定义是什么?A. 国土资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综合学科B. 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学科C. 研究土地的起源、演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学科D. 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研究的学科2. 下列哪个属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A. 最佳利用原则B. 高效利用原则C. 生态平衡原则D. 可持续发展原则3. 土地资源分类的基础是什么?A. 土地利用方式B. 土地利用强度C. 土地生态功能D. 土地适宜性4. 下列哪个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内容?A. 土地资源调查B. 土地开发利用方案C.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5.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判断土地的经济价值B. 确定土地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C. 评价土地的自然特性D. 分析土地的社会价值二、填空题1. 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进行__________。
2. 土地规划的任务之一是制定土地利用___________。
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包括土壤__________、水分条件、地形地貌等。
4.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考虑土地的___________。
5. 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要注意实现土地的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最佳利用、高效利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最佳利用是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能,使土地的各种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效利用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生态平衡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土地利用中重视长远利益,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试题-《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
![试题-《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https://img.taocdn.com/s3/m/d20adbc408a1284ac85043e5.png)
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2006-3班工商管理(专升本)《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不属于土地资源调查中“外业调绘”之工作步骤的是()A. 量算面积B. 路线勘察C. 室内预判D. 地形调绘2、和作物生长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 积温B. 气温C. 降水D. 干燥度3、不属于特殊地形的是()A. 岩溶地形B. 河谷盆地C. 黄土地形D. 风成地形4、不属于沉积岩的是()A.页岩B.砂岩C.变质岩D.石灰岩5、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铝石为主的风化壳是指()A.含盐风化壳B.碳酸盐风化壳C.硅铝型风化壳D.铁铝风化壳6、干旱地区的沉积物最可能是()A.洪积物B.风积物C.湖积物D.冰川堆积物7、从像片判读工作这一角度出发,不是决定影像质量的因素是()A.影像比例尺B.物体与其背景之间的色调反差 C.影像分解力与清晰度 D.影像的体视差特性8、根据土地分类的目的分类,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A.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B.土地污染评价 C.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D.土地经济评价评价9、不属于土地质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的是()。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区位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10、不属于养分有效性的土壤特性是( )。
A. 土壤反应B. 游离氧化铁含量C. 黏粒的水铝英石含量 D.养分水平二、多项选择题(每题五个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1、地下水包括()A.潜水 B.承压水 C.土壤包气带水D.湖泊 E.水库2、在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的起作用的有关三组土地利用要求是()A.土地区位要求 B.管理要求C.水土保持要求 D.作物要求E.土地市场要求3、土壤养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有()A. 土壤反应B. 游离氧化铁含量C. 养分水平D. 养分有效性指标E. 养分更新能力的指标4、不属于城市土地特点的是()A.承载力B.土地肥力的不变性C.土地价值的不变性D.价格的昂贵性E.利用性质的不变性5、旅游土地的吸引力包括( )。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1f6f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6.png)
土地资源管理考试试题第一节:选择题(共60分)1. 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定义,正确的是:A. 土地和其上的自然资源的总称B. 土地的产出能力和价值的总和C. 人类利用土地的结果D. 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的总称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A. 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B. 促进土地的流转和交易C. 减少土地负担和税收D. 扩大土地利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3.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法律是:A. 《土地管理法》B.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暂行办法》C. 《农村土地承包法》D.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4. 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出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出租土地使用权需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B. 转让土地使用权需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C. 出租土地使用权需经土地使用权人同意D. 转让土地使用权需经土地使用权人同意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A. 指定土地用途和分区的规划文件B. 确定土地承包、流转和退出的政策文件C. 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和指导意见D. 建立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机构和制度第二节:填空题(共40分)1. 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_____和_____的统一。
2. 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一般为_____年。
3. 《土地管理法》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转让、交换、出租、出借、转包、转种、转设其他用途或者以其他形式处分土地使用权,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事先经批准的除外。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_____。
4.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农民以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____。
5. 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护_____、______和_____的统一。
6.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建设_______和_______的土地。
7.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在期限内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过程,流转方式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 基本农田是指保护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特点的农田。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aafe150e2524de5187eca.png)
思考题1.土地评价为什么必须要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期用途所进行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的评价。
工作程序2.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时,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划分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农用地分等旨在反映构成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研究区内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计算农用地等别指数时,首先应进行分等指标区划分。
3.解释选择土地评价因素各原则的含义。
1、综合性原则(选取最优的)2、针对性原则(特性、目的)3、主导型原则(影响作用大)4、因子独立性原则(互相之间没有大的联系)5、空间变异性原则(差异性)6、稳定性原则(因子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消失)7、可获取性原则(现实性)8、定量性原则(能测量出具体的数值)4.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农用地定级工作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额,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定级是分等的成果和延伸。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侧重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级别划分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饮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分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2、使用范围不同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分等是国家目标,地价是地方目标。
分等成果相对定级更加宏观。
5.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面状因素: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法线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面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 面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 如土壤质地) ,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b )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 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c ) 点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生影响( 如农贸中心) ,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或指数衰减法;d )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 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 ,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特尔菲测定法( D e l p h i 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W = E i/ 1 0 0式中:W、—第i 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 i—第i 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0.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11.权属调查一般是以宗地为基本调查对象,调查核实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使用情况等,并进行记录。
12.初始权属调查是初始地籍调查的重要程序,是调查人员对县及县以上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以核实宗地的权属,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13.变更权属调查是指调查人员接收经土地登记人员初审的变更土地登记或设定土地登记申请文件后,对宗地权属状况及界址进行的调查。
变更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
14.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15.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16.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17.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指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规程,通过综合运用3S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综合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8.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进行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国土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19.调查与评价主体:调查与评价者调查与评价客体:土地资源20.土地类型结构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和演替结构三类。
21.土地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土地要素有规律地组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客体是土地资源。
22.毛利=产值-变动成本净收入=毛利-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位面积投入量×单价产值=作物单产×市场价23某地区玉米产量5000kg/hm2,单价为1400元/1000kg,可变成本为600元/hm2,固定成本为800元/hm2,该地区毛利为元/hm2,纯收入为元/hm2。
24土地质量指数可以作为土地置换或耕地占补平衡的依据,如果征用2亩质量指数为0.6的土地,需要补偿亩,质量指数为0.8的土地。
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农用地评价,计算公式为V=P/(1+r)n式中,V为现值;P为未来每年实际成本或收益;r为利息;n为年数;1/(1+r)n为贴现因子。
2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26判断图a中公路量测宽度范围,在图中标出,判断图b中铁路量测宽度范围,在图中标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6)参考答案:找出五种地类及其代码1.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
2.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3.到2000年,我国组织过三次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前二次为概查,最后一次为详查。
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
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需要,2007年8月颁布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新分类分为一级类12个,二级类46个。
4.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属于耕地中的水浇地。
5.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
6.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公园与绿地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8.交通运输用地中的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9.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沟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
10.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对于农村地类进行归并后分为一级8类,二级38类。
11.开展更新调查是更新上一次调查成果,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现势性、同步性的一项工作。
土地更新调查不是一次性调查工作。
12.初始地籍调查时,在进行权属调查前应首先确定调查的范围,根据确定的范围大小,可再逐级细划成若干个小区域,即:街道—街坊—宗地三级划分。
便于该工作的开展。
13.土地适宜性评价仅仅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供利用地范围以及利用上地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地最佳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只有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组合方式,才能客观地评价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生产潜力,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才为科学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系统理论(二)土地资源空间分异理论(三)土地区位理论(四)土地生产力理论(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六)土地国情和国策理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现状调查的关系--土地更新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种普遍性的调查,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通过该次调查建立起土地资料档案.建立起调查制度。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次基础性的调查,而更新调查则是对已有土地资料进行更新为目的的调查。
两者的关联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而更新调查是进一步的延续(但这种延续主要不是指调查范围上的扩大和内容的扩展),是为了使得原来的调查成果更具现势性.更为全面,更为规范、实用。
因此,从调查的主要内容来看,两个调查整体上是相互一致的,更新调查必须对原来调查过的、内容发生变化了的加以调查,并对本应调查而原来未调查到的内容加以补充调查。
☆土地分类系统有以下几种方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P99)☆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意义何在?通过评价旨在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作物、果、茶、林、牧等各业生产或适宜于农作物、果、茶、林等具体品种生长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主要限制因子及其分布状况;摸清区域各类适宜用途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区域土地资源、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只有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组合方式,才能客观地评价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生产潜力,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才为科学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可持续土地管理框架的五个方面?☆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土地潜力评价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