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4.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_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1.[2017· 海南农垦中学月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 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 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 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 盛——宋元
单元宏观概览
宋元时期(960~1368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板块一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一、中央集权的强化
理一理]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 枢密使 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 2.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3.监察体制 (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 试 答
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 屡败的重要原因。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4.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图解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图解历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图解历史】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细微点拨】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在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 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但改革的阻力大,无 法解决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提示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 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 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 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 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 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试经义策论, 为变法造就人才; 改革选官制度, 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 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2. 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 史料主要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 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 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 相权的举措。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尝试解答]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高考历史考点:宋元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宋元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加强1.宋朝(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考点】唐代政事堂主要职责是“议事”“议定”“评章”,它也是宰相协助皇帝进行议事决策的机关,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机构,也是唐太宗“询谋于众,而不自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创新设计》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一轮总复习课件:4.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自主复习•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3.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 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 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 ) A. 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 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 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 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4.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是如何演进的?主要趋势怎样? 秦 创立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01
自主复习•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二
中央集权的发展
目录
CONTENTS
02 03 04
核心素养• 对接高考•
专家史论•
史料实证:史学研究及宋代政治等 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影响 杨宁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
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 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中央集权削弱 面
度 盐 户 参 中 支 铁 部 政 书 知 门 (三司) 事 下
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
B
)
B.行政效率降低 C.腐败现象丛生 D.积贫积弱局
目录
自主学习
目录
自主复习•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1.研读图示二完成(1)—(4)题。
(1)宋代设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权、军权和财权。 (2)(选择)据《宋史》记载:“居其官不知其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二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第一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解 析
从“防范”“制约”等 关键词可以看出,“法 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 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 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 够体现这一点的是 B 项。 A 项是唐朝实行的; C、D 两项是“法宝” 的具体体现。
历史
四川专用
必修第一册
专题四 宋元时期
第 十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与改革
考点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请同学们看书必修一P13和选修一P40第一 自然段,依照逻辑关第进行表述
考点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背景:吸取藩镇割历史教训 • 2、措施 (1)中央:二府三司制 见必修一 P13(2)地方: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 权都收归中央 选修一P40第一自然段 3、影响: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 使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研析高考
练出高分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解 析
3.2012年5月,《组织人事信息网》:历史上 秦始皇、隋文帝当皇帝最辛苦。对此唐太 宗认为是秦始皇过于贪权,隋文帝不肯信 唐太宗解决此问题的主要举措是 A.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B.完善科举制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实行内阁首辅负 责政务
7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重视“三农”问 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
7
(2)材料一、二、三的改革在解决土地问题上的措施分别有何历 史作用?
答案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
解 析
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
( A ) 三省六部制, “ 科学 ”
2019版高考历史(北京专用)一轮课件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专题概览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宋元时期(公元 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 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的时期。
政治 (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 (3)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水平 思想文化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
考点1
栏目索引
主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 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①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 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考点1
栏目索引
史料2 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 财赋……②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公 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 及举刺官吏之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 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 史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散”可知朱熹对宋代政治措施的态度。
考点1
栏目索引
◆史料应用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 识,分析这一观点。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 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进行分割,这样进一步削弱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大纲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时段特征 1.宋代 (1)政治上,汉族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完善。 (2)经济上,土地兼并激烈,工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 城市中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 产生;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弘扬积极入世的传统,创 立了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文学艺术上出现世俗化趋势,科技 发达。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 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盛行,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重大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1) 宋:二府 ( 中书门下、枢密院 ) 三司;文官知州;通 判监督;转运使输财;官吏分治。 政治 (2) 元:中书省、宣政院(宗教和藏地)、枢密院、行 省制;土司制(世袭);
夜市、街市、交子、瓦肆、商标;占城稻、棉花的推广; 经济 景德镇,彩瓷;杭州,泉州;榷场; 程朱理学;古文运动,宋词、元曲、元杂剧;文人山水 文化 画,风俗画;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 三大发明西传; 选修 王安石变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政治
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五族入华,士族
经济
屯田制,均田制;翻车,灌钢法,白瓷; 草市;人口南迁 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玄学;王羲之;宗教画;道 教、佛教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
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唯才用人择优录用,克服“恩荫”的弊病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中坚力量3.作用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精品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 前水平
思想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文化 (2)宋代儒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宋元时期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概览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 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 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史料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①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 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②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 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③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读史指导
该史料出自史学典籍,①②③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史料应用 史料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提示 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办法削弱相权。
主题二
◆史料呈现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①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史料2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通过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位,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标志着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针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宋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包括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将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君主专制加强: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在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中央集权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管理。
同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这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总结在宋朝,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通过二府三司制度的设立,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以削弱相权。
此外,宋朝还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文官的地位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
然而,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在元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同时,元朝通过行省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这种制度赋予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的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此外,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重新统一。
宋朝通过将宰相权力分割、充实中央禁军、设立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元朝则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实行科举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政治发展表现为君主专制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图解历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图解历史】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细微点拨】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在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 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但改革的阻力大,无 法解决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 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 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 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 局部调整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从而遭 到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 全改变。
【细微点拨】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
2.监察体制 (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_监__察__御__史___复按。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地方行政区划 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 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地方行政制度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
提示 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 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 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 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依据史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尝试解答]
提示 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2015·高考福建卷)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 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选 B。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的信息,表明元朝中书省定时集体讨论需议的事务,以防止大 臣专权现象出现,故选 B 项;A 项不符合“排定需议事项”, 排除;C 项说法错误,中书省是元代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产物,排除;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等信息说明 D 项错误。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尝试解答]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 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开,进一 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 相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尝试解答]
——(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 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主要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 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 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 相权的举措。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 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 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 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 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考纲 考题统计
考点 内容
命题角度
2016·全国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
古代 宋代 卷Ⅰ,T26 影响
中国 君主
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
2017·全国
政治 专制
动的历史记载考查历史的真
卷Ⅲ,T27
伪
考查难度 考频
★★★ 5年 2考
★★
考法一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君主统治的特点 1.(2016·高考全国卷Ⅰ,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 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本题运用史
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具体解读如
下:
考查素养
解读说明
宋太祖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料实证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了史料实证的
特点
从题干宋太祖的郁闷不乐及言论,客观看待历史现 唯物史观
象的评价能力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 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 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 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 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答案] ________
[解析] 据题干“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信息,可知宋代重史 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选 A 项。 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都 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 B 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 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 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 真实言行的意图,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中央 同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中央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
弱相权 异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
地方 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1.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 (1)分割相权。分散宰相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 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3)转移相权。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提示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 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远的人(外朝或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 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考法二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历史的真伪 3.(2017·高考全国卷Ⅲ,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 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 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 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 施,并说明其意义。 [尝试解答] 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 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 统一。
2.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 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尝试解答]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知识拓展】 古代回避制度
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 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 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 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 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 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 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 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日臻完善——汉至元地方行政 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 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 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 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史料一为后人史学专著,主要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 而采取的措施。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 者之间的关系。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 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3.史料三为后人史学评论。史料中的“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 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 说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