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海洋学导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姓名:蔡冲学号:1002091324任课教师:周东升学时:32开课院系:海洋学院开课时间:2010.3-52.海水有哪些营养元素?它们与生命活动有哪些关系?(30分)答: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出80种。
组成海水的化学元素,除了构成水的氢和氧以外,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等11种,它们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余的元素含量甚微,称为海水微量元素与海洋生物过程有关元素,习惯上主要指氮、磷、硅等。
与海洋生物过程有关元素,习惯上主要指氮、磷、硅等。
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主要受生物过程的控制,当它们的含量很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海水中,氮与磷的比值是15:1,十分接近它们在生物软体组织中的比例。
营养元素:硅,被一些生物浮游用于建造它们的骨骼,如浮游植物的硅藻,和浮游动物的放射虫。
这些生物的硅质骨骼是非结晶体,并且是水合物形式:SiO2.n H2O,又被称为蛋白石。
炭和钙也是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许多浮游的动植物用这两种元素建造它们的钙质骨骼,如浮游超微植物颗石藻,和浮游动物有孔虫。
海洋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组成,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高等动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与海水类似。
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且绝大多数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在陆地上,生物集中栖息在地表上下数十米的范围内,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栖息范围可深达一万米。
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把海洋称作“生命的摇篮”。
3.人们对海洋生物从生态角度怎样进行分类?试举例说明。
(30分)答:海洋生物从生态角度可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底栖生物:在海底爬行、固着生活、潜入海底(沉积物或岩石)内生活(底栖的海洋动物中以无脊椎动物为主)。
Ξ腔肠动物(珊瑚)Ξ节肢动物(螃蟹)Ξ软体动物(牡蛎)Ξ棘皮动物(海星)游泳生物:能自由地在水中游泳运动的生物。
海洋科学导论字结课论文 供水安全心得体会
海洋科学导论字结课论文供水安全心得体会海洋科学导论:供水安全心得体会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发展的不断提高,水资源越来越紧缺,且受到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重。
因此,保障供水安全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结合海洋科学知识,探讨供水安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个人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供水安全的关键问题供水安全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其中包括水源地污染、水质安全、供水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 水源地污染水源地污染是供水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影响直接决定了供水质量的优劣。
水源地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等多种形式,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例如,农业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大量的农药和养分流入水体,破坏水质。
2. 水质安全水质安全是指供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可接受的标准,并且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水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有害物质超标、水中微生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受到地下污染物的威胁,也成为了水质安全的重要问题。
3. 供水设施和管理供水设施包括水库、水厂、管道和水井等,其安全性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供水的可靠性和质量。
供水设施的老化和破损、设备的维护不及时以及管理不善等都会引发供水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及人体健康。
二、供水安全的解决方法供水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下面是几个解决供水安全的关键方法。
1. 水源保护水源保护是解决水源地污染问题的首要方法。
政府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是水源保护的重要手段。
2. 水质监测与净化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第⼀章绪论海洋学(oceanography):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规律的⼀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地球上70.8%的海⽔属地学分⽀。
海洋学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
传递⽅式:通过边界:海⾯、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的引⼒。
A)海⽔特性:混合溶液:⽔、盐分、⽓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漠⽽有垠:占地球表⾯积70.8%,被陆地分隔。
(2)深⼜浅:两层含义。
其⼀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为8848⽶),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薄层;其⼆指海洋垂直尺度与⽔平尺度⽐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的运动以⽔平运动为主。
(3)连通⼜阻隔:各⼤洋⽔域连成⼀体,可以充分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乎连成⼀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洋的⽔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法流出进⼊其他⼤洋。
其他⼤洋底层⽔均来⾃于南极⼤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类⽣存环境关系密切1)是蛋⽩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国际冲突的焦点…2)影响⽓候环境:①环流--向⾼纬输送热量;②对⽓温起调节作⽤(海⽔热容量⼤)3)海—⽓相互作⽤:4)海洋灾害:风暴潮、⾚潮、海冰、海⽔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5)污染:排污与海洋⾃净能⼒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物资源、动⼒资源1)矿产资源⽯油: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刚⽯、重晶⽯、⾦、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量⽆机盐:海⽔中含80多种元素。
1kg海⽔含35g⽆机盐。
海洋科学导论论word版
《海洋科学导论》学习总结(浙江海洋学院 A10旅游1班傅晨园)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她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对于困扰全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难题的解决,人们都寄希望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的开发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对海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海洋的探索和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
《海洋科学导论》一书,是为我国海洋类专业大学生编写的基础课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海洋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关键词: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生物0引言出于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我选择了“海洋科学导论”这门课作为选修课。
“海洋科学导论”是为我们海洋类大学编写的课程,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海洋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这是一门很有趣的课,带我们领略海洋的智慧,我很荣幸能选上这门课。
经过15周的学习,我已经对这门课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越来越对海洋科学感兴趣了,今后我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视频、书籍等,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科学的知识。
下文是我学习“海洋科学导论”之后,通过课本、网络和相关资料进行的相关知识总结,由于时间紧迫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请老师多多包涵和指点。
1 海洋化学1.1海水的起源海水的形成与地球物质整体演化作用有关。
一般认为海水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气作用的产物,即水汽和其它气体是通过岩浆活动和火山作用不断从地球内部排出的。
现代火山排出的气体中,水汽往往占75%以上,据此推测,地球原始物质中水的含量应当较高。
地球早期火山作用排出的水汽凝结为液态水,积聚成原始海洋,还有些火山气体溶解于水,从而转移到原始海洋中,而另一些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气体则组成了原始大气圈。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海水因地球排气作用不断累积增长,最初的原始海洋体积可能有限,深海大洋的形成也要晚些。
根据对海洋动物群种属的多样性分析,至少在寒武纪以前就出现了深海大洋。
1.2海水的性质①海水的盐度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浓度的标志,海洋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与其分布和变化息息相关。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经济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渴求的膨胀式增长远远跟不上资源更新的脚步。
陆地上的资源已经渐渐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了,不少经济学者早将他们的目光投放到博大的海洋中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田、稀锰结核、海底砂矿以及各种鱼类贝类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
除此之外,海洋对气候的调节功能、水循环功能、平衡温度和调节湿度等功能也对人类生存起着基础作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但是,我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要忘记保护它。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经济产业;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环境一、海洋经济及海洋经济产业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经济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开发阶段、传统开发阶段和现代开发阶段。
原始海洋开发阶段。
原始海洋渔业的出现,是人类认识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与海洋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距今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穴居的洞内,就发现了用作装饰品的海蚶壳。
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以前,沿海居民就开始“煮海为盐”。
在我国有关财富的文字中,多以贝为旁,说明在文字形成的初期,贝类曾广泛作为货币使用,这就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出现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海洋开发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们以来简陋的工具,向海洋索取渔、盐等基本生活资料,活动范围限于近岸和浅海水域。
原始海洋开发阶段的意义是很大的,为人类认识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积累了初步的知识和经验。
传统海洋开发阶段。
这里所说的传统海洋开发阶段,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尚未大规模兴起之前的阶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海洋开发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与陆地科学、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在地球上,从远古到今天,海洋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地球上,海洋对于生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海洋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海洋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其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好好利用的话,那么只能够被淘汰。
因此,必须发挥好海洋科学的作用,才能够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海洋污染问题则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污水流入大海,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
而且,近几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污水流入海洋,导致海洋动植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首先,我们必须对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加以了解,对海洋污染的原因也要充分认识。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并且随意排放,使得海洋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不少水产品都受到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还有,船舶和航运事故等也会给海洋带来污染。
由于污染范围较广,所以要对各种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治理。
第二,要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
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对于已经造成的海洋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海洋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如今,不少沿海城市都推行了“退养”政策,不仅可以降低渔民的损失,还能够减轻海洋污染,不过,要想彻底根除海洋污染,仅靠“退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加强监督和管理。
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就是气候变暖。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科学专业导论总结作为一名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了海洋科学专业导论之后,对于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在的时代,人口很多,资源却很少,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众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看向了海洋。
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又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
但是,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又称为“陆半球”和“水半球”。
另外,海洋中海水的形成与地球物质整体演化作用有关。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海水因地球排气作用不断积累增长,最初的原始海洋体积可能有限,深海大洋的形成也要晚些。
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中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性气体,二是来自陆上和海底遭受侵蚀破坏的岩石,受蚀破坏的岩石为海洋提供了钠、镁、钾、钙、锂等阳离子。
这些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让它们生存下去。
有人说:“海洋是人类的第二个粮仓。
”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海洋生物自身蕴含的营养能为人类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就算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也减少,人类也可以从鱼类、虾类、藻类、贝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成分。
而且,世界四大渔场有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他们的成因源于海洋中的海流。
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而成,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而成,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的。
这四大渔场的形成皆因海流带来的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类、贝类提供食物,也为周边的渔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好。
在海底,拥有巨大的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深海大洋。
海底世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锰结核、深海油气,还有热液矿床,以及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合物的储量极为巨大。
据估计,把人类已经用掉的和还没有开发石油、煤、天然气加在一起,还赶不上天然气水合物中有机碳总含量的一半。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杨娟周东升刘宝林学时:32开课院系:海洋学院开课时间:2015.9-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成绩:一丶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研究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环境的卫士。
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
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
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
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
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
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
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
全球有5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海的特征是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深度小于2000—3000米,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季节变化大。
全球共有54个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海底地貌有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同时,还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5”大洋。
60 年代诞生于海洋地质领域的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学生需要展示他们对海洋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并通过独立的研究与分析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旨在研究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内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挑战性的任务。
一、引言在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引言部分,学生需要介绍课题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该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清晰地定义论文的范围和目标。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学生需要证明他们对领域内现有的问题和争议有深入的理解,并准确地总结和评估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三、方法与材料在方法与材料部分,学生需要详细描述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材料。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选择这些方法和材料的理由,并描述这些方法和材料是如何被使用的。
此外,学生还需要探讨他们可能会遇到的潜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充分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与结果在实验与结果部分,学生需要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清晰地展示他们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并正确地解读研究结果。
此外,学生还需要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以及对未预料到的结果的解释。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和结果,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五、讨论与分析在讨论与分析部分,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并与文献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学生需要准确地回答他们的研究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并对之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海洋学导论课程论文
海洋学导论课程论文——海洋有关灾害的分析与感想引言生长于渤海之滨的我一直对海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喜欢海产品,喜欢在沙滩上散步,喜欢清晨到渔港看出海打鱼的渔船归港……海洋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神秘。
之前对海洋的理解只是限于表面,掌握的专业的海洋知识很少,但是《海洋学导论》这门课给了我专业的海洋知识,弥补了我海洋知识的空白。
课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海洋引发的灾难,台风、风暴潮、海啸等。
而印度洋海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等最近发生的灾害依然历历在目。
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和日前发生的雅安地震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海洋环境,保证海洋安全,已然成为迫不及待的国际问题。
海洋学有关知识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的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
世界大洋既广漠但又互相连通,从而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的复杂性,人为外加影响的日趋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相互借鉴相辅而成的共同性等等,促使海洋科学发展形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体系。
海洋学导论讲述了世界和我国的海洋学发展史,海底的构造和地形地貌,海洋蕴含的自然资源,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海洋环流和波动现象,潮汐,大气和海洋的关系,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专业知识。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包括陆地和海洋。
如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
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可见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地质学论文
海洋地质学结课论文题目:海岸侵蚀地貌及我国对海岸侵蚀的防护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年月日海岸侵蚀地貌及我国对海岸侵蚀的防护海岸侵蚀地貌介绍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又称海蚀地貌。
它是海岸地貌的一大类别。
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
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除与沿岸海水动力的强弱和海岸的纬度地带性有关以外﹐还受组成海岸的岩性的抗蚀能力所制约。
结构致密﹑坚硬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和节理发育﹐多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蚀崖。
松软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差﹐海蚀崖后退较快﹐易形成海蚀平台。
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蚀下具有独特的蜂窝状海蚀地貌形态。
海蚀地貌通常被作为判别地区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志之一。
同时﹐海浪塑造的海蚀地貌壮丽多姿﹐不仅有嵯峨巨石﹐还有曲径幽洞﹑嶙峋怪石﹐常被辟为旅游胜地。
海蚀洞海岸受波浪及其挟带岩屑的冲击﹑淘蚀所形成的洞穴。
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
水位的升降﹐岩壁的干﹑湿变化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有助于海浪的淘蚀﹐形成刻槽或海蚀龕。
随著淘蚀的发展﹐海蚀龕向岩体纵深扩展﹐形成海蚀洞。
海蚀洞多沿海岸断续分布﹐洞顶有悬突的岩体﹐一般为海浪作用的上界﹐洞底则略低于海面。
由于海岸带的构造活动等﹐海蚀洞有时出现在海平面以上的不同高度。
海蚀洞在松软岩石构成的海岸﹐发育不明显﹔在较硬岩石海岸﹐发育较好﹔沿岩石的节理﹑层理等抗蚀力薄弱部位特别发育。
印度尼西亚巽他群岛的海蚀洞纵深可达17米﹐中国普陀山海岛的梵音洞也为海蚀洞。
海浪继续作用﹐使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桥状的海蚀拱。
海蚀拱又称海穹﹑海拱石﹐常见于岬角海岸。
海蚀拱进一步受到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上﹐称为海蚀柱。
海蚀崖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成的悬崖陡壁。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建议摘要:卫星海洋遥感,或称空间海洋学,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学科分支。
它属于多学科紧密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
卫星海洋遥感是20 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日益重视,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这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海洋遥感应用价值发展建议正文:一、卫星海洋遥感系统1、空间平台及轨道装载传感器的空间运载工具称为空间平台,它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等。
卫星作为海洋遥感的空间平台,除安装传感器外,还装备如设备:电源、热控制器、方位控制器、数据处理系统等。
电源通常采用太阳能电池并与畜电池相连以提供夜间能源。
热控制器为保证传感器及其它电子装置正常工作。
方位控制器用于控制空间平台的方位。
2、卫星传感器目前用于海洋观测的所有卫星传感器,均根据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
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
其中,可见光谱范围在0.4〜0.7卩m,红外波谱在1〜100卩m,微波波段在0.3-100GHz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被动传感器如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等;主动式如微波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主要有:①海色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他海洋光学参数。
②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海表温度。
③微波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风速、海流、重力异常、降雨指数等。
④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10m处风场。
⑤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地形、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征信息等。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总结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科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作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对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未来展望等内容的学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海洋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的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从海洋科学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开始,逐渐展开了对海洋科学各个方面的讨论。
首先,我们学习了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海洋科学是一门研究海洋领域的学科,包括海洋地球科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海洋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海洋自身的特性和变化。
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人们开始航海探索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演变。
从过去的航海时代到现代的遥感技术、无人潜水器等先进的探测仪器,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对海洋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重大的海洋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比如地球上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中的丰富生物资源等。
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还涉及了一些研究海洋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进行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学习了海洋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数据分析与建模等。
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海洋科学。
在学习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当前海洋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问题既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未来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的前沿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海洋科学的机会。
海洋科学导论大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大论文海洋开发及新技术【摘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传统的海洋开发活动,大都是在沿岸或近海海域从事捕鱼、制盐、航运等。
现代的海洋开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
到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渐趋减少,人们越来越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海洋开发上,海洋科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国外有的学者还把海洋技术与原子能和宇宙空间技术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
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开发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热潮。
从此,海洋开发成为各国科学家和有识之士瞩目的重要问题,后来,人们又把海洋工程列为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首先介绍21世纪的海洋开发的现状以及面对的困难,然后详细的介绍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海洋工程技术世界新技术革命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一、海洋开发的现状海洋资源主要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之中与海洋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海洋能源、海水资源、港口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与衍生资源。
海洋科技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当今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就是海洋。
正因为意识到海洋这一座巨大的宝库,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如海洋油气资源、生物资源等。
在这些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则较为落后。
然而,凭借目前掌握的技术,人类能够开发的海洋资源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例的开采为例,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t,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t,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m3,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m3。
可见还存在大量资源未被探明,更不用说开发了。
二、海洋开发的困境目前人类了解以及能够开发的海洋资源对于整个海洋资源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然而在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自19世纪70-90年代COOK昔长对三大洋的及其岛屿的详细考察,并绘制精细海图为世界增加了8000余海里海岸线起,海洋科学拉开了序幕, 并成为了一门科学。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中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囊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既有各种各样的海生动植物,还有各种金属矿物,海水运动中云海的无限能量与物理知识(科里奥利力),以及海洋化学等。
海洋科学导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海洋地质与地理: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洋和海、海底地貌、各大洋情况分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大洋演化史、海洋沉积作用、海洋矿产资源。
2、物理海洋学基础: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温度、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其他性质)、海水的运动(科里奥利效应及其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波浪、潮汐水团和洋流)、海水相互作用(海气间的物质交换、海气间的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的热、水贡献、及气候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古海洋学。
3、海洋化学: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化学性质、海水化学组成、海水化学组成的恒定性、盐度的含义、大洋表层盐度的变化、大洋盐度的垂直变化、盐度的来源和去向)、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
4、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海洋生物资源。
5、海洋法和海洋权益简介。
6、若干重要的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导论》这门课对我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智能仪器设计以及检测与过程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品质、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说实话, 这样的说法很笼统,我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前几日与一位研究生学长闲聊,他说他正在向学校申报一个项目,主要是关于海洋磁场探测仪器的设计,虽然很多专业知识我还没有学,但听学长讲的有声有色的,我想一定也是很有趣的一项研究。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姓名:一、试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它是地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海地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开始形成,它是海底扩张的具体引申。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构造、板块划分、板块的边界、板块的运动等内容。
(1)地表构造:板块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层来说是刚性的,它的下面是非常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层。
其实岩石圈并不是很完整的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有许多活动带把它们像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裂谷等分割成有多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快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板块。
通俗的来说,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个板块和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生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有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
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张裂拉开,或碰撞压缩焊接,或平行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的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板块划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情况来看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
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
地大北京海洋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任课教师:学时:32开课院系:海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一、《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学习感受。
二、答:(一)通过学习,我认为“海洋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1.海洋科学发展史、研究海洋的意义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守护神,它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文明史;海洋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强大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这一巨大宝库,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洋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洋的现状。
四、2.地球上海洋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自然效应,地球的结构、海与洋定义及特征,地球上三大洋情况分述。
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海洋主要有连续性、广大性等特点,用海和洋的基本特征来区分海和洋,地球上洋和海的基本分布。
五、3.海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有海底地貌构造及其历史演化,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海底地貌现象的地质解释。
这些知识主要是与地质、地貌有关,对于研究海底有很大作用,便于分析海洋上的一些情况。
六、4.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海水运动。
海水基本的物理性质,海水的运动形式,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及运动情况,水团。
七、5.海洋的化学资源及生物资源。
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及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
八、6.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法与海洋权益。
(二)谈到学习海洋科学导论与我专业的关系,首先二者都是地质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海洋是地质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海洋中的洋中脊、大洋沉积等对研究现今的地质现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海洋生物在岩石中形成的化石判断岩层的形成时期是当今地质工作中判断地层形成时期的一种简单而有效地方式。
同时我学习的专业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这与海洋科学又有特别的联系,二者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地球包含水最多的地球系统,其他地球系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自19世纪70-90年代COOK船长对三大洋的及其岛屿的详细考察,并绘制精细海图为世界增加了8000余海里海岸线起,海洋科学拉开了序幕,并成为了一门科学。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中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囊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既有各种各样的海生动植物,还有各种金属矿物,海水运动中云海的无限能量与物理知识(科里奥利力),以及海洋化学等。
海洋科学导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海洋地质与地理: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洋和海、海底地貌、各大洋情况分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威尔逊旋回、大洋演化史、海洋沉积作用、海洋矿产资源。
2、物理海洋学基础: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温度、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其他性质)、海水的运动(科里奥利效应及其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波浪、潮汐水团和洋流)、海水相互作用(海气间的物质交换、海气间的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的热、水贡献、及气候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古海洋学。
3、海洋化学: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化学性质、海水化学组成、海水化学组成的恒定性、盐度的含义、大洋表层盐度的变化、大洋盐度的垂直变化、盐度的来源和去向)、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
4、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海洋生物资源。
5、海洋法和海洋权益简介。
6、若干重要的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导论》这门课对我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智能仪器设计以及检测与过程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品质、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说实话,这样的说法很笼统,我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前几日与一位研究生学长闲聊,他说他正在向学校申报一个项目,主要是关于海洋磁场探测仪器的设计,虽然很多专业知识我还没有学,但听学长讲的有声有色的,我想一定也是很有趣的一项研究。
与此同时,我对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学习海洋科学导论,对我以后考研搞项目或就业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为什么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发展上的一次革命?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岩石圈漂浮于地软流圈之上。
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型的软流圈;地球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圈层,可划分若干大小不一的巨大块体,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如暗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
同时又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格局。
板块边界类型有以下几种:1、洋脊扩张带是离散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
这里有大量玄武岩喷发,频繁的浅源地震以及地堑型断裂活动,而且在这里新生的玄武岩因受洋脊高热流影响,广泛出现轻度的变质作用(玄武岩变成绿色的片岩,超基性岩变成蛇纹岩等)。
2、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做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型板块边缘。
沿此种边界相邻板块发生挤压,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构造变形。
由于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形成岩浆,就因其岛弧火山作用与侵入作用,以及与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相关的变质作用。
3、平错(转换断层边界)型:沿此种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做剪切错动。
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相随。
由于半开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为横切或斜切洋脊并错断洋脊的一系列高角度平错断裂构成。
在两洋脊之间的相对运动属于剪切错动,在两洋脊之外,则为同向错动,故称为转换断层。
以上三种板块边界主要位于洋底或洋陆交界处。
除此之外,在大陆内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消减作用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间的碰撞带。
当大洋板块俯冲到最后阶段,位于大洋后面的大陆板块与其前方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在其焊接带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
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体系: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因此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提出为解释更多地学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简述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试举例说明。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
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
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
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
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件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
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
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
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
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1、底上生物:生活于硬质海底。
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
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
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
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均有危害。
2、底内生物:生活于软质海底。
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3、底游生物: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潮间带生物:一类特殊类型的底栖生物。
经过长期的进化,底栖生物对潮汐的涨落、海浪的冲击、阳光的暴晒、温度的变化等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由于潮间带生态位的差异,生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很有规则,群落结构比较清楚。
四、海水中营养元素有哪些?他们在海洋生物新陈代谢的作用。
海水是一种包括着无机物、有机物和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溶液。
在人类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化学元素中,已有80多种在海水中被检出。
海水中由N、P、Si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微量营养盐”或“生源要素”。
此外,海水中痕量Fe,Mn,Cu,Zn,Mo,Co,B等元素,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养元素”。
由于各类营养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在海洋表层常常被海洋浮游植物大量消耗,甚至成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所以,又称它们为“生物制约元素”。
海水化学组成的主要由元素的全球循环、海洋中几个化学作用(酸-碱、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生物地球化学、络合、液体-固体、海洋-大气等界面作用)控制。
到目前为止,在海洋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约为80余种。
其中组成水的元素(氢和氧)含量最高,其他未溶解的无机盐分。
这些成分大致划分为三类:主要成分、营养元素、微量元素。
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
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海水中的80多种元素,含量大于1毫升/升的只有14种。
由这14种元素组成的盐分占海水总盐分的99.9%。
除氧、氮、硅外的11种成分成为常量元素。
与海洋生物过程有关元素,习惯上主要指氮、磷、硅等。
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主要受生物过程控制,当他们的含量很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海水中,氮与磷的比值是15:1,十分接近它们在生物软体组织中的比例。
硅,被一些浮游生物用于建造它们的骨骼,如浮游植物的硅藻,和浮游动物的放射虫。
这些生物的硅质骨骼是非结晶体,并且是水合物形式:SiO2·nH2O,又被称为蛋白石。
这些成分比较稳定,又称为保守成分。
碳和钙也是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许多富有的动植物用这两种元素建造他们的钙质骨骼,如浮游超微植物颗石藻和浮游动物有孔虫。
碳元素还用于生物的软体。
营养元素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特点:1000米左右向上的为逐渐减少或亏空,1000米左右向下变化较少。
其原因是:营养元素在海水透光带被那里的浮游动植物充分利用,它们在这个深度海水中的含量很低,甚至是亏空了。
当生物死后在往海水深处下沉过程中,细菌分解了它们的软体组织,释放出了氮、磷,而硅质骨骼在较深的水中逐渐被溶解还原。
因此氮、磷、硅的含量在较深的水中增大。
微量元素则通过与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基团结合,形成了酶、激素、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对生物生存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