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岭师)

合集下载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岭师)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岭师)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它体现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是通过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或其他有机体的行为(一种操作),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

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行为过程。

学习评定:主要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观察(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简答题教师的现代角色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教师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师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2.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4.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5.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6.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7.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8.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9.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0.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学习。

11.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2.认知结构: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3.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15.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16.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教育
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4
.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
布鲁纳
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
赞科夫
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

·
根舍因的
范例教学
理论。
15

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标准。
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
20
.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
.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
德的建设,
它的意义是:
1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
、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
、有利于净化教育
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
(
每小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分,共
24

)
(1)
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3年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2023年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6、《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旳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旳过程。

2.心剪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旳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旳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旳知识水平或心剪发展水平对新旳学习旳适应性, 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那些增进或阻碍学习旳个人生理、心剪发展旳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个体初期生命中有一种比较短暂旳时期, 在此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尤其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 同样旳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近来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 小朋友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小朋友旳既有水平,二是即将到达旳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旳差异, 就是近来发展区。

近来发展区是指小朋友在有指导旳状况下, 借助成人协助所能到达旳处理问题旳水平与独自处理问题所到达旳水平之间旳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旳过渡状态。

人格: 又称个性, 是指决定个体旳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旳行为有稳定区别旳综合心理特性。

7、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旳关系旳意识。

一般认为,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处理问题旳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旳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旳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处理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旳独特而稳定旳风格。

10、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一样能力水平旳学生提供最佳旳教学和予以足够旳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到达掌握旳程度(一般规定成功地完毕80-90%旳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旳对现实旳稳固旳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旳习惯化旳行为方式。

12.广义旳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 凭借经验而产生旳行为或行为潜能旳相对持久旳变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的特征有: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13、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14、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15、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6、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17、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18、镇静剂:指中枢神经抑制剂,主19、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兴20、迷幻剂: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知觉发生扭曲。

2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能量的觉察。

22、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23、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临界值。

24、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25、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26、最小可觉差:指在刺激变化时产27、明适应:由暗处到光处,最初一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2.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4.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5.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6.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7.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8.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9.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0.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学习。

11.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2.认知结构: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3.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15.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16.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它体现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是通过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或其他有机体的行为(一种操作),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

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行为过程。

学习评定:主要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观察(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
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简答题
教师的现代角色
1.设计者;
2.信息源;
3.指导者和促进者;
4.组织者和管理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反思者与研究者;
7.终身学习者。

韦纳的归因模型
1.能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
2.努力: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3.任务难度: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4.运气好坏: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1.品德形成及社会规范的掌握:人的侵犯、攻击行为;助人行为等;
2.从众、赶时髦现象;
3.电影电视、传媒宣传的效果;
4.管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工作积极性;
5.学校教育:转变后进生;
6.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发现学习的优点:
(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如何为学习活动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种类: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改变任务要求、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1.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行为的习得及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1)创设一个学与教的开放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2.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发挥暗示教学的作用。

行动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实际意义
1.行动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
2.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2.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论述题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兴趣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3.反馈和评定
(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
(2)表扬应注意:简单明了;直接肯定;多样词语;个别表扬;
4.奖励和惩罚
(1)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合作与竞争
(1)合作性目标结构、竞争性目标结构和个体化目标结构;(2)合作:将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相结合。

(3)竞争:少用慎用,按能力分组,鼓励自己和自己比。

(4)个体化:确立掌握目标而非成就目标,和自己比。

6.归因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归因;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
(3)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并区别对待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方案设计
真实性评价的积极作用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3.能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达到有机结合
4.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公平和真实的评价
真实性评价的实施程序
1.确定目标;
2.设计任务,任务难度不应太高或太低;
3.确定评价标准;
4.制作量规,师生可共同参与制作;
5.评价及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